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對日本來說,硫磺島是絕對不能失去的地方。

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導致日本人的戰線一天比一天緊縮,再縮下去,美軍的轟炸機就夠得著自家的本土了,這是萬萬不能的。而硫磺島正是守護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失守,美軍就可以在島上修建機場,從容的起飛轟炸自家本土。

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於是這座小小的硫磺島成了日軍必守,美軍必奪的戰略要地。

1944年之前,戰局還算良好的時候,硫磺島的重要性還沒有真正體現,它的作用僅是作為日軍南下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航空中轉站,島上配備的兵力只有1500多人。

馬里納亞群島失守後,硫磺島的重要性開始體現,日本開始瘋狂的往硫磺島增兵,截止1945年2月,島上的陸軍已經增加至1.5萬人,海軍7千人,合計2.3萬多人,統一由慄林忠道指揮。

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慄林忠道去過美國,研究過美國的戰術,他很清楚美軍的套路,即先以猛烈的炮火覆蓋對方陣地,隨後再派部隊進攻。

對此,戰役打響前,慄林忠道請來了日本最好的工程師,把司令部、坦克掩體壕,野戰醫院等重要設施全部設在地下。修建了縱橫交織的戰壕,形成一道強大的防禦網。同時,先進的地道系統又將各作戰單位連接起來,每個洞穴設有多個洞口和通風管。

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折缽山,防禦的重點

此外,慄林一改日軍的死拼戰術,制定了近距射擊、誘伏等戰術,嚴禁發動自殺衝鋒,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慄林的這些苦心經營確實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使硫磺島戰役成為太平洋上最殘酷、艱鉅的兩棲登陸戰役。

1945年2月19日,美軍的登陸開始。登陸前,美軍已多次對硫磺島實施空襲、炮擊,島上失去了所有的海空軍協同,只剩地面部隊。但由於他們均潛伏在地下,登陸前的空襲收效甚微。

整整一天,美軍只前進了200米,幾乎每前進一米就損失一名士兵。由於擔心日本人像以往戰役中發動夜間突襲,尼米茲下令艦隊不間斷地向島上發射照明彈。就這樣,硫磺島的夜空照到如同白晝,美國大兵們如同驚弓之鳥,一整夜不敢閤眼,隨時準備迎擊日本人。

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噴火兵,制裁潛伏在坑洞裡的日軍的有力武器。

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1945年2月23日上午十點半,美軍終於衝上了硫磺島的制高點——折缽山頂,留下了這張舉世聞名的照片。

硫磺島戰役:一場絕對不亞於地獄的慘烈爭奪戰

攻下折缽山的美軍驚訝地發現,日本人甚至在山裡挖了一個七層樓深的巨大掩體。付出慘烈代價的美軍瘋狂地收拾殘餘日軍,彈盡糧絕的日本人窩在洞穴中,聽任火焰噴射器灼燒的痛苦。最後,眼看都是一死,衝出洞穴“玉碎”的日本守軍接連不斷。

而硫磺島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慄林忠道,在下達了最後的死亡衝鋒命令後,選擇了切腹自殺,島上約2.3萬日軍,除一千餘人因彈盡糧絕被俘,其餘全部戰死或自殺,美軍方面,約7千人陣亡,2.2萬人負傷,傷亡甚至已經超過了日本。

美軍在硫磺島的慘重傷亡使美軍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因此,日後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擔心在日本本土登陸將會遭到硫磺島那樣的巨大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