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背后的故事

原标题: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

画布背后的故事

当我们谈起缪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她们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是美貌与才华兼具的女神,是不可轻易触及的白月光。她们的身影被画家捕捉,一颦一笑都令人魂牵梦绕。你可曾好奇过,缪斯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

画布背后的故事

伊丽莎白·埃莉诺·锡达尔,1854年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亚,是纯洁善良、无忧无虑的象征。她依恋、顺从,却在父亲和恋人的对立世界中迷失了方向。悲剧的最后,她满身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艺术史上,著名的缪斯伊丽莎白·埃莉诺·锡达尔(Elizabeth Eleanor Siddall)便是如奥菲莉亚一般的人物。

画布背后的故事

但丁·罗塞蒂《Beata Beatrix》,1864-1870年

锡达尔是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但丁·罗塞蒂(Dante Rossetti)的夫人,但这场备受瞩目的婚姻却令她脆弱的生命走向了尽头。1829年,锡达尔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她并未上过学,却从小热爱阅读与写作。

画布背后的故事

伊丽莎白·埃莉诺·锡达尔,1860年

即便后人将锡达尔描摹为因美貌而著称的缪斯,但她最初被选为模特的原因却是因为青涩而朴素的面庞。在这幅由艺术家Walter Deverell绘制的《第十二夜》中,锡达尔扮演了一位女扮男装的仆人(左一),而罗塞蒂则是画面中间小丑的原型模特。这对艺术史上著名的夫妇,在当时互不相识,却在画中悄然相遇。

画布背后的故事

Walter Deverell《Twelfth Night,Act II,Scene IV》,1850年

几年后,偶然结识了锡达尔的罗塞蒂彻底被眼前这位模特所迷住,他的画作中只有锡达尔,再容不下别人。在与罗塞蒂订婚后,锡达尔也开始学习绘画,她受拉斐尔前派影响很深,作品主题总是围绕着中世纪的传说。

画布背后的故事

但丁·罗塞蒂《Regina Cordium》,1860年

锡达尔与罗塞蒂都对诗歌有着极深的热爱。罗塞蒂的早期诗歌受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影响,诗文中频繁使用的意象与作品紧密相连;而锡达尔的诗歌也带着悲观的失恋情愫,就如同她迷恋的那些黑暗主题。

画布背后的故事

但丁·罗塞蒂《St George and Princess Sabra》,1862年

锡达尔与罗塞蒂的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罗塞蒂的家族在英国颇有名望,而锡达尔的出身却平庸无奇,罗塞蒂不断推迟着婚礼来逃避家庭的压力。他们最终在一个海边小镇的教堂里举办了仪式,却没有任何家人和朋友到场祝贺。

画布背后的故事

伊丽莎白·埃莉诺·锡达尔《Sir Patrick Spens》,1856年

这段不被祝福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压力重重,二人婚后愈加不喜社交,罗塞蒂更是将自己完全投入艺术创作中。锡达尔总是以一个有闲阶级的优雅妇人形象出现在罗塞蒂的作品中,没有人确切知道罗塞蒂到底为锡达尔画过多少张画。

画布背后的故事

但丁·罗塞蒂《Elizabeth Siddal Seated at an Easel》,1852年

现实中的锡达尔早已疾病缠身,早年模特的工作损伤了她的身体,婚后健康状况更是每况愈下。不久,锡达尔生下早已没有呼吸的女儿,丧女的悲痛令她一蹶不振,抑郁与身体的病痛使她不得不服用药物来缓解。

画布背后的故事

但丁·罗塞蒂《Dantis Amor》,1860年

而彼时的罗塞蒂在这段婚姻中也并不忠诚,这令锡达尔痛苦万分。二人的婚姻短暂而激烈,他们像是两个同样炙热的太阳,锡达尔最终燃烧了自己。1862年,年仅33岁的锡达尔因过量服用药物去世在家中。

画布背后的故事

伊丽莎白·埃莉诺·锡达尔《Lady Affixing Pennant to a Knight’s Spear》,1856年

这位热爱艺术的红发缪斯最终还是将生命献给了死神,她的少女身影出现在许多拉斐尔前派成员的画面里,或俯首、或昂头,都是一派青春模样。罗塞蒂在她死后创作了大量诗稿,那些绵延着哀愁的诗句被埋葬在锡达尔的墓内,与这位缪斯一同沉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