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力”修炼No.13丨很多学生课堂上完全“不思考”?5个方法告诉您怎么办

“教师力”修炼No.13丨很多学生课堂上完全“不思考”?5个方法告诉您怎么办

本文约4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教师力”修炼No.13丨很多学生课堂上完全“不思考”?5个方法告诉您怎么办

怎样的成长才是学习给予学生的“真”成长呢?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也不仅仅是某项或者某些学科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其实是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思维力有关,那么,教学中我们要关注那些要素,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学习,更具有情境性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完全处于不思考的状态,甚至是长久处于这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一是因为思考是一件辛苦的事,二是因为学习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那些由文字、数字、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学习内容,没有色彩和声音的诱惑,也没有动态的画面吸引,还不是熟悉的生活,对其感兴趣十分不易,所以十来岁的孩子倦于思考也是有情可原的事情了。

对此我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从图片或者影视资料中观看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画或者影像。

比如,我们教苏教版四年级《雾凇》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美丽的样态——“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的图片、影像以及孩子们生活中的见闻交流等都是学习情境的创造。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吗?有!

比如,把交流的话题放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进行。于永正老师教古诗《草》,在背诵环节自己扮演一个耳背的老奶奶,让孩子们把古诗背准确;同样是教学这首诗,黄亢美老师让学生自己做小草,演示冬天藏在地下,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枯萎的过程等等,都是把学习置于一种情境中。当然,高年级的学习情境可以是虚拟的,让孩子们在心中建构即可,诸如“假如你是……你会……”“如果这件事就发生在你身边,你会……”等等的语言形式都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关键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动说、说得好的概率大大增加。

情境的魅力就在于有了画面的还原,文字就鲜活了;有了文字的描述,画面更多了文学的美好;有了生活的介入,陌生就变得熟悉很多;有了设身处地,就有了感同身受。当画面、生活、情感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脑海中交融的时候,思考就会被点燃、被激活。当表达变成不可遏制的欲望之时,学生的思维就在悄悄地向深处延伸。

2

思维清晰可见

在学科学习中,把思维图示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学习中的思维导图、概念图、学科鱼骨图等等,都是能够很好地呈现思维过程的方法。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把零散的知识、概念等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变成一个支架,把点状的、线状的零散的知识梳理在一个系统之中,让其变成网状的知识结构,或者形成一个跨层级的复合型概念网络。

而梳理图示的过程是大脑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找到其内在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更严谨、更科学、更深入的思维过程。

事实证明,有这样的思维过程打底,再配合上清晰明确的图示,学生的理解、记忆、知识加工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一颗遗失的扣子》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定的长度和难度,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懂并记忆而且能完整讲下来实属不易,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了一个鱼骨图,文章的框架结构和内部所蕴含的思维和逻辑清晰的、简明的呈现在眼前。

学生依靠图示抓住它们走过的路线——“大草地”“树林里”“小河边”和“家”,结合在不同地点找到的扣子的特点——“黑色”“两个洞”“小的”“方的”“薄的”,完整地、准确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如果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梳理出一个思维导图,就是在经历一个了不起的学习过程。从文字中抽象出形象具体的图形,让思维变得可以看到,甚至可以触摸。

3

设计高阶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中,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尤为重要。因为,课堂不断前行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但是,这恰恰是很多教师教学的短板。

走进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大多落脚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机械的操作层面,对分析、综合、评价这一类的涉及复杂思维的问题涉及甚少。

这样的情况也反应在我们教材后面的练习题上。

例如苏教版《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练习第五题是这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同学交谈”。

这道题考的是学生的理解、记忆、平时的阅读量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没有让思维真正发生。

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成“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的产品呢?”这样的问题蕴含了运用知识和综合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

回到我们的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是属于高阶问题的呢?想到我曾经执教的六年级小小说《爱之链》。这是一篇讲述发生在乔伊、老妇人和女店主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活动场景中都只有两个人,三个人物从没有一起会面。这就构成了小说本身的张力,给学习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我们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步梳理每一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并从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就丢失了这篇小说所有的灵气。

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谁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有难度。一是需要学生涵泳在文本中思考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分别做了什么,二是需要搞清楚所有事情之间的联系,三是需要学生把相关联的事件组合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并明确的表达出来。

要很好的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在文字中穿行,不仅要做到准确理解,而且要分析比较,同时还要发现联系,并准确表达。

同样是这篇课文,教材中有一道作业练习题:以“乔依醒来,他看到……”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是典型的续写故事结尾,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练习形式。

如何把这样的练习变成高阶思维力培养的依托呢?

我借鉴薛法根老师的做法,让孩子们围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一文章主题写一段环境描写。这一个角度的轻轻转变,带动了学生思维的转向,加大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要经历几个层次——景物能表现人物心情么?如果能,开心的时候用哪些景物来表示?哪些景物能够代表着一切会好起来?我要选择什么?我的理由是什么?一系列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更深入的思考空间,把景物、心情和未来联系起来,创造了一种能助推思维深度发展的有我之境,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这时,我们不难发现高阶问题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力,甚至是批判性的思考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立足文本的内容,跳出文本思考,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4

知识,以结构的形式呈现

让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从所学的散碎的知识中,找到一条联系他们的线索,先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然后对这一整体中的同类知识做一汇总和提炼,让支撑知识线索的部分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点,而是一方方知识块,最后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建构起一个比较形象的样态,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

我们平时经常谈到的知识树、知识结构图、概念图等等都是让知识结构化的重要方式。

还有经常使用的表格,同样也是让知识结构化。

5

让讨论和追问引领思维走向深入

武功的领悟需要切磋,学生的学习也少不了同伴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呈现在课堂学习中就是讨论。

遗憾的是,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本有不少同学间的讨论,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讨论,而仅仅是同学之间、小组内部彼此交换了自己的观点而已,甚至有的同学来不及交流讨论就终止了。

尤其是追问,更是罕见,不仅同伴之间没有追问的习惯,就连教师也不习惯对于学生的追问。

其实,追问是迫使学生思维一点点走向深入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一个个追问能够形成一条问题链,迫使学生不得不去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更深入研究文本,更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记得在教学绘本《石头汤》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个故事不好,因为三个和尚是采用欺骗的方法做成的石头汤。你认为呢?”

学生不假思索的摇头,一个学生说“三个和尚没有欺骗,只是善意的谎言。”

我追问“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么?是谎言难道不是欺骗么?”

学生回答“善意的谎言出发点是好的,即使是欺骗也是为了大家好。”

我继续追问“三个和尚真的欺骗了村民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欺骗么?”

出示并阅读“欺骗就是用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并故意欺诈使人上当。”的解释以后,我继续追问“和尚们用虚假的言行让人上当了么?”

“没有”

“那是欺骗么?”

“不是!”

我再一次追问“不是欺骗,是什么?”

经过短暂的沉默,孩子们得出来了“和尚们用自己的智慧让村民们懂得了分享使人快乐。”

“真好!看来煮石头汤不是欺骗!可不是欺骗,那是什么?”

“是和尚的智慧!”

“是的,不是欺骗,是智慧的唤醒!”

在这一段对话中,围绕着“是不是欺骗”的问题,我进行了六次追问,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立足学生回答实际基础上的追问,让孩子们对三个和尚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体会,从而真正理解了和尚们的行为。

而“不是欺骗,是智慧的唤醒”这一认识更是达到了哲学的境界。

同样,在《爱之链》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这样的追问更是从一开始体会老妇人为什么要赠钱给女店主,到探究乔依不要老妇人报酬的原因,再到感受环境描写的价值,以及思考创作环境描写时景物选择的依据,贯穿始终。

在一次次追问中,学生对人物的言行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并从言行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同时对作者所呈现的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知其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而追问正是带领学生走在询问“为什么”、探索“为什么”、明白“为什么”的路上,而“为什么”恰恰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导航仪。思维深入了,学习也就真正发生了。

纵观全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引领学生思维深度发生的路径和方法,其实,借助思维力发展,助推学习真正发生的途径还有很多,以上所谈仅仅是个人的点滴浅思,期盼老师们生发更多的思考,创造更多的路径,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都真正发生。

“教师力”修炼No.13丨很多学生课堂上完全“不思考”?5个方法告诉您怎么办

往期回顾

  • “教师力”修炼No.12丨面对家长的“不信任”,老师可以做些什么?

  • “教师力”修炼No.11丨开学倒计时,新学期教师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 “教师力”修炼No.10丨教师最容易遇到的24个“怎么办”,答案都在这里了!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教师力”修炼No.13丨很多学生课堂上完全“不思考”?5个方法告诉您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