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京東?股價2日跌16%,機構股東大撤離,劉強東高位套現125億

“還沒用力它就倒下了……”這是空頭對近幾日京東股價的感嘆。

受劉強東“性醜聞”的利空消息影響,京東股價週三繼續震盪,收盤下跌10.64%,報收26.30美元,創2017年1月9日以來收盤新低;盤中一度跌逾11%。

此前週二京東股價下跌5.93%,報29.43美元。兩個交易日,京東累計跌近16%,市值蒸發超72億美元,劉強東的身家也縮水11.2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6.5億元。

投資者擔心的不止於此,後面案件如何演繹,尚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在地雷徹底引爆之前,更多投資者選擇了及早脫身為妙。

事實上,京東股價在今年1月29日觸及50.68美元的歷史新高後,股價便一路狂跌,至今跌幅超過48%,市值縮水了超2000億元,。

那麼,究竟誰在做空京東,它為什麼會頻繁成為做空機構的“獵物”?分析認為,本輪京東被大量做空,與公司的基本面有關——交易增速放緩,物流、營業成本居高不下,利潤下滑。此前,已有大量機構做空減持,劉強東也在今年初股價最高位期間套現約125億元。

1、做空由來已久,業績下滑是本輪主因

早在此輪股價下跌之前,市場已經出現了多次做空京東的聲音。

2017年年底,京東的做空倉位已經大幅提高,中新經緯援引美國金融業監管局所披露的數據顯示,做空京東股票的倉位在2017年10月31日至11月15日的15天之內,就暴漲了19.9%;京東所有流通股票中,4.4%的股票處於被做空的狀態。

有做空機構認為,京東和阿里之間的“價格戰”影響深遠,無論在3C/家電、服裝、快消品等領域,京東都無明顯勝算。

2017年財報,正好驗證了京東陷入“價格戰泥淖”的說法。

財報顯示,2017年一至四季度,京東分別實現淨收入752.2億元、932億元、837.5億元以及1101.7億元。與此同時,期間京東的營業成本分別達到643.9億元、805.5億元、707.6億元以及957.9億元。不難看出,京東營業成本佔收入的比重在85%以上。

更令人憂心的是,2017年第四季度,京東來自持續運營的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虧損高達9.09億元。而第四季度正是電商“雙十一”期間。在電商旺季,業績出現如此高的利潤虧損,誰看了不窩心?

今年以來,對於京東的最大爭論點莫過於其數據造假的問題。

4月13日,彭博在其付費新聞端向全球投資人廣而告之了一條關於京東的新聞,稱京東承認財務數據不真實。該文章引用了劉強東的話說,“由於京東物流和京東金融業務的收入和成本都計入了京東集團的收入和成本里,導致京東財報裡毛利虛高。”

此前新加坡資產管理公司APS也曾發表做空報告稱京東存在數據造假的問題,三大重大疑點包括:京東金融GMV數據虛高、公司公佈的3C及家電產品GMV和官方公佈數據不一樣、以及劉強東承諾5年開設100萬家便利店過於誇張。

在更早以前的2015年,美國投行J Capital也曾質疑京東存在刷單虛構交易等情況。

不過,與此前多輪做空不一樣,今年以來,京東股價大跌背後隱藏的本質原因是公司逐漸放緩的業績增速。

京東發佈的2018年Q1財報顯示,其增速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第一季度的GMV為3302億元,同比增長30.4%,環比下滑18%,是其上市以來的最差表現。

同時,一季度運營利潤僅有人民幣443萬元,比去年同期的6.61億元同比下滑了99%。

淨利潤下滑、增速放緩,才是今年京東股價持續下跌的根源,劉強東性醜聞則進一步增加了市場的擔憂,因為其一人掌握著京東近8成的投票權,這種創始人與公司深度捆綁的模式,極易誘發危機,一舉一動都關乎生死存亡。

2、GMV增速優勢不再,京東股價跌得不冤

2018年1月24日,劉強東參加達沃斯論壇時,立了一個flag:他稱京東股價被嚴重低估。5日後,公司股價站上50.68美元高點,之後持續下跌,僅7個月時間,股價已經跌去48%,市值蒸發超2000億元。

其中兩次大幅度的股價下跌都出現在公司公佈財報的第二天。

此前,京東公佈2017年4季度財報時,雖然公司營收同比增長40.3%,淨利潤也第一次實現全年盈利,但是當日公司股價大跌近10%。在隨後的2018年Q1財報公佈時,公司營收增長33.1%,股價同樣應聲大跌近5%。

市場認為,京東沒有讓投資人看到盈利的可持續性以及後市空間,京東所說的隨著規模擴張,高利潤一定會到來的模式已經被證偽。一方面交易總額(GMV)4年擴達了10倍,自營業務的毛利率增速卻一直徘徊在6-7.5%的低位增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衡量電商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京東Q2的交易總額(GMV)數據同比只增加了約23%,要知道,這還是在京東不停放寬自己的GMV統計口徑的前提下得出的數據。

GMV增速一直就是京東拿來讓資本為之買單的優勢所在,如此增速下眼看就要講不出新的故事了。

機構不看好京東股價。申萬宏源曾發佈研報指出,京東公佈的Q2收入,符合預期,但調整後淨利潤為4.87 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1%),低於預期。低於預期的原因主要是較高的物流成本和更高的流量獲取成本導致的主營業務成本上升和季度性較高的營銷費用。申萬宏源將京東的目標價從40美元降至35 美元,維持中性評級。

瑞士信貸發佈研究報告表示,為了應對阿里巴巴“新零售”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京東在不斷加大物流,技術研發和投資支出,從而導致其成本上漲。受此影響,瑞士信貸將京東2018年盈利預測下調33%,2019年盈利預測下調15%。

法國里昂證券(CLSA)此前也將京東評級從“買入”下調至“優於大盤”評級。摩根士丹利此前也將京東股票評級從增持下調至持平,目標價從53美元大幅降至45美元,該公司分析師指出,京東正面臨的激烈競爭嚴重影響了其市場份額和業績報告中的指標。有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中國新興購物APP拼多多日訂單已經超越京東,獲得了中國電商的第二把交椅。

3、大量機構拋售,劉強東高位套現125億元

如果說外部機構的做空,只是表面擦傷,那麼,投資機構的大量出走則容易讓京東傷筋動骨。

京東2018年半年報披露的前20大股東,以及2季度拋售京東股票的股東明細(全部為機構),也許能夠說明,京東確實陷入了被多方做空的命運。

梳理財報發現,今年二季度,京東已遭到了一批機構股東拋售。

其中,高瓴資本,出貨最為嚴重,多達1390萬股,減持比接近40%;富達共計減持1054萬股;摩根大通沽出京東股票148萬股。而一直伴隨京東成長的高瓴資本的減持被視為標誌性事件,它被外界解讀為對京東喪失信心。

此外,美國頂尖對沖基金環球老虎、景順資產管理公司,分別套現68萬、65萬股。

值得一提的是,7-8月期間,仍有重要股東在持續賣出京東股票;分為3個批次,每次出貨量在3000萬股左右。背後賣方暫未能確知。

更致命的是,劉強東在今年初京東股價最高位的時期,進行了大量精準減持。財聯社報道稱,2018年1-2月期間,劉強東套現了3985.49萬股,減持比例高達8.19%,以期間交易均價46.24美元/股計算,價值約為18.43億美元,約合125.8億元人民幣。這是不是意味著,從某種程度上說,劉強東也在做空自己掌控的京東?

在業內人士看來,劉強東擁有京東近80%的投票權,牢牢地掌控京東這家中國第二大電子商務公司的決策。因此,京東股價的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與劉強東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但如今,他也在見好就收,高位套現,此時不跑,更待何時?

做空京東?股價2日跌16%,機構股東大撤離,劉強東高位套現125億

做空京東?股價2日跌16%,機構股東大撤離,劉強東高位套現125億

做空京東?股價2日跌16%,機構股東大撤離,劉強東高位套現125億

做空京東?股價2日跌16%,機構股東大撤離,劉強東高位套現125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