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因地制宜,產業扶貧收實效

近日,記者來到濉溪縣鐵佛鎮劉樓村的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20餘畝荷花已過盛放期,只見荷花池內養殖的100萬尾泥鰍正在水底自由翻滾。

“這個項目年利潤30萬元左右,其中純收入的30%用於全村貧困戶,70%作為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突破。”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葉紅建說。

劉樓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扶貧工作隊駐村後,通過深入全村調研產業發展,摸清貧困原因,與貧困群眾共商脫貧對策。他們組織黨員致富帶頭人利用土地資源,流轉閒置土地,集中發展種養業,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溝鎮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當地採煤沉陷,耕地減少,該鎮圍繞沉陷水面做文章,發展特色種養業。該鎮張圩村引來客商成立金鱖湖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進行鱖魚養殖;北湖南村恆豐農業優質水稻扶貧基地利用採煤沉陷區廢棄低窪地,種植優質水稻,基地優先吸納貧困戶來務工,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

濉溪縣還著力於打造種植、養殖一體的綜合型產業扶貧基地,實現一園多用。在百善鎮葉劉湖村北,近200畝的扶貧產業園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建成後的園區將以秀珍菇、瓜果、溫室蔬菜大棚、集中養兔等為主導產業。園區解決了本村38戶146人就業難的問題,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餘元;通過勞務合作方式帶動周邊人員130人,其中貧困戶31人,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左右。

記者瞭解到,像鐵佛、五溝、百善這樣“園區(基地)+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農戶”的模式,目前在濉溪已經全面推開。鎮有園區(基地)、貧困村“一村一品”的格局,加快了當地貧困戶的脫貧步伐,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截至目前,濉溪縣累計投入11394萬元,建成產業扶貧園區67個,29個龍頭企業、76家合作社、141名能人大戶參與脫貧攻堅,帶動11373戶貧困戶穩定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