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每天读幅经典 18)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Snow in New York, 1902,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没有天际线,阴冷的天空被两侧的高楼割裂成一个浑浊的长条状。

从比例上看,道路一侧的路灯与周边的行人和马车相比,显得过大并且有些臃肿,灯柱几乎比一个人还粗。但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 1865——1929年)为我们留下的这幅作品,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1902年纽约那场雪,那时的冬天可真不好过。

如果我们的视线往上看,或者继续沿着道路延伸至远方,就会发现这是一座压抑、晦涩、冷酷而肮脏的城市,人们笨拙地行走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街道中,像是被放风的囚犯,也像是多年以前哈德逊河画派的作品中,那些骑在马上穿越密林幽谷的印第安人——这样的城市景观在此前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见。

他似乎要刻意强调这盏不合比例的路灯,它散发出惨淡的光线映衬着路面的积雪。亨利这么做,也许是想要我们看清楚,两座危楼之间那条被马车践踏过后泥泞难行的街道,以及周边那些匆匆行人,他们似乎一点也不想在这条马路上停留,只想一心赶回自己的家中。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罗伯特·亨利1898年绘制的《巴黎夜色》,算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这有些像一幅黑白的创作草图,亨利用宽阔的笔触描绘了被月光与灯光下笼罩的巴黎街景,人们在街边交谈,远处树影婆娑,就连赶路的马车也显得从容而安详。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巴黎之夜 1898年 罗伯特·亨利

我们将相距4年、同样在亨利画布上出现过的这两座城市做比较,就会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场,前者静谧但温暖,后者喧嚣却冷漠。

将目光聚集在19、20世纪之交极速变化的美国城市上、将视线投向社会底层民众,描绘来自各地移民们的生活和他们琐碎的生活场景,这正是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画家们所要展现的主题,他们这类写实主义风格也被成为城市写实主义。

垃圾桶画派的核心创始人罗伯特·亨利出生之际,正是美国内战结束那年。两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将罗伯特·亨利这一代人的人生划分为两截,前半段是简单粗暴的镀金时代,后半段,则是“吸入新鲜氧气,吐出毒化废气”的进步时代。

而他本人和他的朋友们,正像是纽约1902年这场雪中矗立在画面中央的那盏路灯,他们在镀金时代和进步时代之间,也在即将到来的“咆哮的20年代”之前,照亮着这座并不美丽,但又充满无限机会的城市。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The Canfield Gambling House, 1912年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埃弗雷特·辛 第五大道 1910年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Allen Street,George luks 1905年

罗伯特·亨利的成长时期:镀金年代的家族传奇

所谓镀金时代,如果你看过马克·吐温的小说《镀金时代》或者像《天地无垠》(Open Range)这一类西部电影就比较好理解,美国人借用小说名来代指内战之后那段充满贪污、腐败、投机,并且四处崇尚粗鄙的实利主义的时期。若是再细分,镀金时代的开始部分,包括内战之后长达12年的一段修复期,从罗伯特·亨利出生这年开始一直到1877年左右,也被史学家称作战后重建期,美国人经历了林肯被暗杀、对南部各州的军事管制、三K党的暴乱、黑人争取土地及选举权、1873年的全球经济大衰退等等混乱而血腥的事件。

罗伯特·亨利4岁时,美国建成了第一条横贯东西大陆的铁路线,此后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一系列发明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对于资产阶级们来说,镀金时期让他们获得了第一桶金。在内战前美国的百万富翁寥寥无几,但在1892年进行的一项私人财产调查中显示,美国有4047名百万富翁,他们大部分是内战后冒出来的新富豪,其中只有84人经营农业,其他富豪们的财富都来自工业、贸易和跌路领域。

新富豪们开始导演整个美国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各类“托拉斯”(trust)逐步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到19世纪末,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和摩根的联邦钢铁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全部国民财富的三分之一,并且成为了美国两党政治的支柱。这一时期的美国,政企勾结、“利益集团”左右政府以至贪污腐败成风。正如1880年当选的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所说:“政党分赃制下的政客像拦路抢劫的强盗,只不过他们掏出的不是手枪而是求职书!”

巨头们狂欢的盛宴外围,是喂饱了机器但自身贫穷饥饿的工人,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频频举行罢工,在公众生活中,食品安全、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医疗教育等问题层出不穷,但民众则愿意沉浸在弥漫全国的投机风潮中。

罗伯特·亨利的成长年代,就像是马克吐温笔下所描述的情节,而他的父亲更像是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这个家族的早期历史,也像是由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电影《天地无垠》中的一段情节。这部影片讲述了19世纪80年代,放荡不羁的牛仔们与新兴城市冒险家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从这两幅风格迥异的海报,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与浪漫怀旧主题交织的故事。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电影《天地无垠》海报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电影《天地无垠》海报

亨利原名是:罗伯特·亨利·科扎德,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他的父亲,有两个身份:赌徒和房地产开发商。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往西边的内布拉斯加州,他在那里开发建立了科扎德镇。

17岁那年10月,父亲卷入了与农场主阿尔弗雷德·皮尔逊(Alfred Pearson)之间的一场纠纷。皮尔逊拥有在家族土地上放牧的权利,这与亨利父亲的事业发生了冲突,在一次矛盾激化后的贴身肉搏中,亨利的父亲用手枪射杀了这位农场主。

虽然最终他没有受到制裁,但在这个镇上已难以容身。他逃到了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家人马上也随后迁来。为了摆脱这一丑闻的影响,他将这个家族改了名字,父亲由原名约翰·杰克逊·科扎德(John Jackson Cozad)改名为理查德·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而罗伯特·亨利·科扎德也改名为罗伯特·厄尔·亨利(Robert Earl Henri),这让外人看上去,他像是一位被领养的孩子。

随着狂暴而迅猛的镀金时代接近尾声,亨利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1883年,这家人搬到纽约市,然后又搬到新泽西大西洋城。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那里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画作。

这一时期,正是美国进步时代的开始,美国人开始清理镀金时期所遗留的种种后遗症。一些持改良主义思想的公众知识份子开始敦促政府惩治腐败,缩减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针对大型企业,第一部成文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于1890年出台。十年之后,1901年上台的西奥多·罗斯福更成为反托拉斯改革者的角色,他获得了“托拉斯粉碎机”的称谓。“工人赔偿金”制度(1902年)、最低工资规定(1912年),八小时工作制(1916年)等等约束资本家、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重要立法,都在这一时期陆续建立起来。

历史学家们并没有为进步时期与镀金时代找到一个严格的时间分割线,人们大致将1880——1920年笼统地称作进步时代。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Descending from the Bus 1910年 William Glackens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埃弗雷特·辛作品 白天鹅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East River Park 1902年 William Glackens

职业生涯:费城四人组、八人帮与垃圾桶画派

跨入进步时代的罗伯特·亨利开始了自己职业绘画生涯,在1886年,他进入了费城的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The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这所创立于1805年的学院,拥有两个美国之最:一是堪称美国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二是学院的艺术博物馆,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除罗伯特·亨利外,这所学院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包括被誉为19世纪美国本土绘画高峰的托马斯·埃金斯,也包括享誉欧洲的印象派绘画大师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1844~1926),有关这位女士,以后再作文详细介绍。

罗伯特·亨利的绘画天赋也许是有着家族的血缘遗传,而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恐怕也受到他远方表亲——玛丽·卡萨特的影响。1861年,这位女士和埃金斯同时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1866年卡萨特先赴欧洲,拜法国新古典主义继承者、学院派大师让·莱昂·杰罗姆门下,成为了这位大师名下第一位美国弟子,而在几个月后,这位大师又收受了另一位美国弟子,那正是托马斯·埃金斯(可参阅本号文章:“让我们荡起双桨”——青年埃金斯的首个美国本土题材)。

在走完这些短暂相似的人生轨迹后,埃金斯与卡萨特并没有在艺术道路上再次产生交集,前者成为美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开山鼻祖,后者则成为巴黎印象派运动的主力干将。

1870年回国后的埃金斯,曾经在母校做过一段教育工作,但他并没有直接教授过罗伯特·亨利。亨利的两位老师:托马斯·霍文登(Thomas Hovenden)和托马斯·安舒尔茨(Thomas Pollock Anshutz),也都和埃金斯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在罗伯特·亨利的时代,美国艺术节依然维持着与埃金斯、卡萨特时代一样的传统,如果要取得绘画成就,就必须要前往欧洲学习。在美术史上,19世纪的多数美国画家,都主要是附庸于英、法画坛,追随并传承着欧洲古典的艺术传统,他们拥抱欧洲,吸吮着大西洋那边的乳汁,却忽略了自己祖国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爆裂的、急促的历史。

但罗伯特·亨利这一代人,注定要他的前辈们不一样。

1888年,他追随前辈们的足迹也前往巴黎,进入私人举办的朱利安艺术学院(Académie Julian)学习。在这幅由法国画家Marie Bashkirtseff创作于1881年的《在巴黎朱利安画室》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亨利的学习环境。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在巴黎朱利安画室》1881年

亨利跟随的老师是法国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里奥(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年),这位老师擅长写实风格,他将古典神话的题材用这种绘画风格进行了现代的演绎和阐释。在跟随他接受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之余,亨利在法国期间也接触到巴比松画派贫民画家米勒的作品,他对这些朴实的风格非常欣赏。同时,他也接受了正在流行的印象主义。

1891年年底,亨利回到了费城,次年他开始在费城女子设计学院教学。人们对他的评价:“天生就是做老师的料,一开始就取得了教学成功。”

在费城教学这期间,亨利的工作室内逐渐聚集了一些艺术家,他们在一起广泛探讨文学和艺术。这中间就包括被费城媒体称作“费城四人帮”(Philadelphia Four)的四位艺术家:威廉·格拉肯斯(William Glackens), 乔治·卢克斯( George Luks), 埃弗雷特·辛(Everett Shinn),和约翰·斯隆 (John Sloan)。

这个文艺圈子逐渐孕育出了后来的“垃圾桶画派”。从1895年前后,亨利对印象主义开始重新思考,认为这种起源于现代欧洲的风格已经过气,变成了古板的“新学院主义”。他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希望创造一种更新、更现实的艺术风格,直接与自己所身处的时代对话。亨利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正需要他们这批美国画家在现代城市中去找寻新鲜,但绝不优雅的题材。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埃弗雷特·辛、亨利和约翰·斯隆 1896年

罗伯特·亨利的进步时代:另一半纽约的街头路灯

1898年垃圾桶画派的艺术家和朋友在费城约翰·斯隆的工作室聚会

追随这一思路的画家,在此后被人们称呼为“垃圾桶画派”。这一画派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运动。其中一部分人有政治思想,另一些人则不带政治色彩。他们聚集在一起主要是为了艺术理想,尤其在视觉艺术方面,他们认为传统的审美思维已经过时,他们需要在城市与现代生活中寻找新的创作方向。

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总结了亨利所提出的城市现实主义思想:“亨利希望艺术与新闻业相似。他希望颜料像泥一样真实,就像百老汇冬天冻结在地面上的马粪和雪块一样真实。”

1906年,亨利当选为国家设计学院的评审,但是他一些朋友的作品在次年该学院举办的展览中落选,他指责一些评委带有偏见,而保守的国家设计学院已经成为埋葬艺术的墓地。1908年,亨利在纽约麦克白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八人帮”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除了他自己的作品和“费城四人”的作品之外,还有其他三位艺术家——莫里斯·普伦德加斯特, 欧内斯特·劳森,和阿瑟·戴维斯。

这次“八人帮”(THE 8)的展览在纽约引发了高度关注,随后在芝加哥、托莱多、辛辛那提、印第安纳波利斯、匹兹堡、布里奇波特和纽瓦克等地组织了巡展。虽然对于这些作品的评论好坏参半,但展览引发了各地公众的轰动,各地媒体和学术界也对这些新的创作主题、创作思路进行了广泛探讨。人们有时候将“八人帮”与“垃圾桶画派”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准确。垃圾桶画派——这个美国现代艺术的起点,其称谓是此后30年代美国媒体为他们取的。而其核心创始人,应该是亨利,加上述的“费城四人组”,而他们的主要创作时间,集中在20世纪开始后的前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