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內容來源:2018年6月10日,阿里研究院高級顧問,信息社會50人論壇輪值主席、理事梁春曉教授在阿里巴巴商學院2018總裁班6月“新認知”課程上的分享。

•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信息時代的商業文明發生了哪些變革?

•如何做到“從後天看明天”?

一.大時代的新思考

阿爾文·托夫勒曾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書,書中提到人類在經過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浪潮後,即將進入信息時代的第三次浪潮。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40年前,這本書中關於未來的一些預言在今天都非常好的實現了,也因此托夫勒被稱為“未來學家”。然而他本人並不喜歡這一頭銜,他認為,書中所寫的都是當時正在發生的事,並不是在寫科幻小說,只是大多數人對此熟視無睹,而他相信那些變化代表著未來。

同樣,阿里巴巴在2009年左右開始關注淘寶村。如果村中農戶有超過10%在淘寶上開店,年銷售額超1000萬,就被定義為淘寶村。彼時幾乎無人關注這一現象,但我們相信淘寶村代表著未來發展的趨勢。果不其然,淘寶村數量從2009年的僅有3家,到去年底拓展到了2118家,今年應該會超過3000家。

這就是對趨勢的判斷,更深層次的是對時代的理解。這些年我們提出了淘寶村、電子商務服務、電子商務生態、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等等概念,這一整套體系都奠定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基本理解。

所以,在研究一些現象時,如果用傳統思維理解可能成不了氣候,但當你把它放在一個新的思維框架下理解,它就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力。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信息時代的新範式?新時代的最基本結構是什麼?新商業文明的一整套體系是什麼?

阿里巴巴在2008年初提出“新商業文明”的概念,大背景就是感受到了對於過去已沿襲近百年的東西,我們需要去重新面對、重新思考,去更深刻的理解時代的變化,抓住時代最深層的機會。

比如在雲計算領域,阿里雲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就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兩個終極判斷

①未來計算都會以公共基礎設施的形式展開

②一切都將圍繞著消費者而展開

那麼,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2014年,英國通信行業監管部門Ofcom發佈了一個關於“數字商”的調查。“數字商”也就是哪一年齡段的人群對數字技術最有信心、瞭解得最多。結果發現,14-15歲年齡段人群“數字商”為113,排名第一,然後逐漸下降,老年用戶中下降尤為明顯;6-7歲兒童“數字商”達98分,高於45-49歲人群,後者的得分只有96分。

未來,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加劇,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就像廈門大學鄒振東教授曾說:“每一代都覺得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但其實每一代都發現先垮掉的是自己而不是下一代。 ”

這個時代所帶來的衝擊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時代劃分為前喻文化時代,並喻文化時代,後喻文化時代,分別可代表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

所謂後喻文化,是指年輕人因為對新觀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許多方面都要勝過他們的前輩,年長者反而要向他們的晚輩學習。

知識爆炸時代,我們對這一現象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它的意義在於這種背景下,權力或發生變革,權力的格局會發生變化。由於知識、文化、信息等是非常重要的權力基礎,一旦權力產生變化,舊的權威也將隨之崩塌。

托夫勒曾說,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幻想、夢想和預言,即對潛在的明天的想象。我們既然無法沿襲原有的老路,就必須要展開想象力。不妨經常問問:

世界到底在發生什麼?是量變,還是質變?哪些不過是稍縱即逝的風尚,哪些是未來的預示? 未來的商業模式、管理模式是什麼?相應的商業制度、商業文化、工作和生活方式又是什麼?今天少數人的新知——明天多數人的商業常識在哪裡?

二.信息時代的“三把鑰匙”和“六新”

1995年到1996年,絕大多數人只把互聯網當作一種通迅工具;2000年到2003年,互聯網被理解為“渠道”,即世界分為線下、線上兩塊;2008年前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我們正面臨著一場基礎設施上的變革; 2013年以後,人們對互聯網的理解才到達信息社會、信息經濟等階段。

信息時代的“三把鑰匙”

信息時代有三個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革,這也是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的“三把鑰匙”,分別是:新基礎設施、新要素和新結構。

①新基礎設施

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正在發生重大變革,正在從我們原來所熟知的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等,向雲計算、互聯網和智能終端演變。智能終端將成為生活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②新要素

數據開始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以往對於生產要素,更多地是強調勞動、資本或企業家才能。而未來更多地是強調數據和與數據相關的商業分析、商業模式。

③新結構

工業時代強調分工,人們從分工細化的過程當中不斷創造價值、增加價值,而現在更多地是在分工基礎上的大規模協同與共享,包括目前最火的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新基礎設施、新要素、新結構所代表的信息經濟的基礎設施,正疊加在原來的工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經濟基礎設施之上。

從串行處理到並行處理,從橫向分工到縱向共享,這是信息時代兩個非常突出的變化。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個賦能問題。通過信息系統,信息結構賦予我們更強的能力,然後通過這種能力改變交易結構、組織結構、管理結構,乃至於整個經濟結構。

賦能催生“六新”

賦能涉及到信息能力的問題。信息成本的降低導致應用規模擴大,應用規模擴大進一步促進應用水平提高,而應用水平的提高又反過來促進了信息成本的下降,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在賦能過程當中,催生出“六新”,即新主體、新市場、新服務、新生態、新農村、新治理。

①新主體:網商和電子商務平臺

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當中,網商崛起、電子商務平臺不斷髮展。這兩個是相互良性循環、不斷促進的過程。這麼多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就是網商不斷髮展的過程,平臺的發展,又進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共享能力,促進了網商的發展。

②新市場:全球最大零售平臺

2016年3月,阿里巴巴平臺上的零售額已經超過了沃爾瑪,這意味著零售平臺趨勢從線下轉變成了線上。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

③新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業異軍突起

十幾年前,在政府的文件當中,甚至還沒有出現電子商務服務業這樣一個概念,但在現在,電子商務服務業異軍突起。十幾萬家大大小小的服務商,他們為網商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公共服務、商家服務、消費者服務等等一系列的電子商務交易服務,支撐著電子商務的發展。

④新生態:電商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在電商的大趨勢下,帶動的產業有許許多多,可以說它將幾乎所有的行業重新洗牌,它正創造著一種全新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包括廣告營銷、通信、媒體出版、物流、網絡零售、交通、餐飲、旅遊、教育、製造、金融、住房等等。

⑤新農村:淘寶村

從2009年到2017年,淘寶村的數量從3個擴展到2118個,範圍從3個省擴張到24個省市區,從零散分佈的狀態轉變為集權式發展的趨勢,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⑥新治理:網規

網規以“開放、透明、分享、責任”為特質,以調整網商、網貨、交易平臺及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為主要內容,不斷衍生、成形、進化、升級。目前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將趨向成熟。

三.新範式湧現

信息時代是一箇舊範式不斷變化、新範式湧現的過程。過去在工業時代,我們談行業、談橫向分工、崗位固化、統一、粗放、簡單,而現在我們談的是平臺生態、縱向共享、自由連接、網狀協同、空間範式等等。

平臺經濟崛起

平臺經濟的崛起,意味著整個生產組織方式正在發生從工廠到公司、到產業鏈、到整個平臺的一系列變革。

今天全球上市公司排名前列的幾乎都是平臺,平臺模式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社會現象、組織現象,而平臺化也是當今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演化的趨勢,平臺型的組織也成了最具競爭力的組織形態。

這樣的變化趨勢不光發生在經濟領域,也發生在社會領域,像政府領域、公益慈善領域和社會創新力上。

平臺經濟之下,有兩樣東西正在發生變革:一是自由連接體;二是自組織。

主體

正在由原來我們所熟悉的、固化的崗位中被釋放出來,阿里研究院把它稱之為自由連接體。以後的人或是小的組織、小的團隊都有可能成為自由連接體,我們不再迷戀、沉醉或者被迫固定在一個地方。以後我們所說的專家將會是細分領域裡的專家來滿足細分領域裡的消費需求,而這些消費需求就是通過互聯網結構而連接起來的,互聯網的出現恰好是為特殊的個性化商品打開了空間。

自由連接體的變化,隨之影響整個公司組織運作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司鼓勵員工以自組織的方式進行工作,例如海爾,海爾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一是客戶個性化,第二是員工創客化,第三是企業平臺化。它把本身變成了上千個自主經營體,每個自主經營體之間是市場關係,你服務於我,我服務於你。

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公司的重點已經不再是管理,而是讓組織的前端去適應整個市場,讓組織保持高度靈活,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

組織規模會小微化、組織邊界會開放化、組織過程會自主化、個體專家化,成為一個生命。

組織運行層面會由“公司+僱員”的模式,轉變為“平臺+個人”的模式。

新經濟範式

整個經濟範式,可能在發生全面的轉型,當我們在理解整個文明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整個文明尺度上的一種範式的轉移。

①大範圍+個性化+高價值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從前,我們習慣於進行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來降低成本,然後在低成本基礎上進行競爭,但現在整個生產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從強調規模經濟到重視範圍經濟,從強調大規模產品生產,轉向一種技術同時用在大範圍的對象身上,實現範圍經濟。

正是由於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能以較低的成本來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個性化。

②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共治理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從前我們看到的是大企業,一個大企業的背後,可能有成百上千個小企業在背後進行配套,而消費者直面的是這個大企業,只有大企業才能提供大規模的、標準化的、低成本的產品。

而現在,這樣的現象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可以提供一些小的產品,而它的背後是整個平臺的支撐。小前端有能力來滿足千差萬別的個性化需求,而大平臺以各種各樣的服務商構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來支撐小前端的需求。

③三位一體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新經濟範式中還有一個叫做三位一體:微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

微經濟,是以個人或者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整個經濟形態,比如說共享經濟,在共享經濟的平臺上,我們能夠看到成千上萬的司機,以及數以億計的乘客。這三件事情是不可孤立的,是三位一體的。平臺經濟就是為了支撐微主體,微經濟在平臺上主要的經濟活動方式就是共享。

④三層生態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我們在研究新經濟的整個模式的時候發現,經濟方式正在發生一個90度的轉變。在過去,我們將分工環節,按照最典型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來進行劃分,是一種橫向劃分的方式。

但是現在,這樣的分工體系已經失效,我們需要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來區分哪些是做基礎設施的?哪些是做平臺的?哪些是自由連接體的,而這之間的區分就在於是否共享。在這個時代,共享具有越來越突出的特徵,它的重要性已經開始取代了分工。

四.新思維:從後天看明天

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阿里巴巴在思考戰略問題的時候,經常有一個終局判斷,就是不要被過去、不要被眼前侷限住,要看到一個最終的結局。談後天觀是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社會是以突變的方式產生變革的。

躍變意味著我們不能像以往那樣延續下去,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不是今天,而應該放在後天。我們為了抵達明天,必須遠望後天,否則明天又只是一個今天而已。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你不做的話,後天就沒你的位置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達。柯達最後是被數碼相機幹掉的,但其實數碼相機就是柯達發明的。那麼它為什麼最終還是會失敗?是因為它被自己所擁有的膠片領域的資源優勢給綁架了。如果它能夠考慮到後天,後天是屬於數碼相機的時代,那麼它的運營思路就會完全不一樣,但那時它不願意這樣考慮問題。

同樣一個例子。淘寶網在很多年前遇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挑戰,當時PC端的淘寶網,面臨著移動互聯網端的挑戰。當時阿里選擇建立了手機淘寶客戶端,它的任務就是把淘寶網給幹掉,如果手機淘寶不能把淘寶網幹掉,那麼淘寶就會被別人幹掉。

這就是認知的問題,認知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想象的尺度和角度的問題,認知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想象的尺度和角度來決定的。

但事情的難點在於,往往我們能看見什麼,是取決於我們願意看見什麼和理解什麼來決定的。

有些事件,它本身是很大的,這麼大的事件,我們處理不了,我們只能處理一些比較簡單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只願意看到這塊小的東西,不願意跳出去。

其實,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常會以自己的見識和思想做成一口井,陷進去,侷限自己的眼界,以井蛙之見看待世界,對待別人。

如果你想在思維方式上有所超越,就需要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這在於:

第一,你是不是意識到自己是井底之蛙,第二,你願不願意往上跳。

我們每個人都在工業文明經歷了太長時間,我們不斷向上跳,雖然不太有可能徹底跳出這口井,但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自己是一隻井底之蛙,有意識地去挑戰我們固有的一些思維,拓寬我們的認知尺度,我們願意去聽一聽別的井裡的青蛙對天的看法,我們這口井的井口就會越來越寬。

阿里研究院梁春曉:人人都應做一隻自覺的“井底之蛙”

最後,以《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說過一段話做結尾:“多數人在想到未來時,總覺得他們所熟知的世界將永遠延續下去,他們難以想象自己去過一種真正不同的生活,更別說接受另一個嶄新的文明……我們是舊文明的最後一代、新文明的第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