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麼死的?

藻樂子


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楊儀統率中軍後撤,命令魏延擔任斷後任務。魏延不滿此時撤軍,又因和楊儀素有仇隙,不願意受楊儀指派,於是帶兵火速南下併發兵進攻楊儀。楊儀派王平抵禦。王平向魏延軍喊話

“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做出這樣的事情?”魏延手下自知理虧,於是紛紛棄魏延而去。魏延一看形勢不妙,於是帶著幾個兒子亡命漢中去了。楊儀又派馬岱追擊,馬岱追上了魏延並將其斬首,隨後楊儀將魏延三族夷滅。

這就是正史中關於魏延之死的記載。不過我認為魏延之死沒有這麼簡單,他很可能死於一場“陰謀”,是被人陷害的。理由如下:

1、諸葛亮病逝前的閉門會議

按陳壽所寫,諸葛亮在臨終前曾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商討他死後軍隊的指揮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但唯獨少了軍內二號人物魏延。魏延此時擔任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具有軍事參謀決策權,所以把魏延排除在會議之外非常不合理。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第一種可能,是因為當時魏延是前鋒,距離中軍有些距離,而諸葛亮病危,魏延來不及參加會議。第二種可能,就是諸葛亮知道把魏延叫過來,在會議上會出現激烈爭吵,引起內部分裂,便索性不叫他來了。第三種可能,就是諸葛亮病逝突然,留在中軍的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假借諸葛亮之令撇開魏延達成了共識。

我更傾向於第三種可能,因為以諸葛亮的行事風格,不可能因為害怕會上出現爭論把魏延排除在外,這樣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出現更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議做出的決定實在是

“太奇怪”了。

2、會議做出的決定

會議決定是楊儀為主,費禕、姜維為副,主持撤軍事宜,讓前鋒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隨他的便。魏延不聽命令,就隨他的便。這是什麼決定?這不是明擺著諸葛亮不信任魏延麼?

更奇怪的是楊儀的做法。楊儀並沒有直接把會議決定形成文件傳達給魏延,反而是派費禕前去打探魏延的口風。

費禕把楊儀的意思轉達給了魏延。魏延對費禕說,丞相雖死,我還尚在。可以讓相關人員回去給丞相發喪,由我率領諸軍繼續作戰,不能因為一人之死就耽誤了天下大事。況且我魏延是誰,哪能聽楊儀擺佈?

說罷,魏延想留費禕在帳中,讓他和自己聯名下文件通告全軍。費禕一看兩人誰都不服誰,如果他留在魏延這裡勢必會引起內訌,於是託辭回去調解楊儀便溜之大吉。魏延後悔,但已經追不上他了。魏延在後悔什麼,因為他知道費禕回去是給楊儀通風報信的。

3、為何群臣都站在楊儀一邊而懷疑魏延?

眼看費禕溜走,魏延派人打探楊儀消息。得知楊儀率軍回車後,魏延大怒,星夜南下,趕在楊儀之前到達了南谷口。同時,楊儀、魏延同時給劉禪上表,說對方意欲謀反。

後主詢問董允蔣琬,兩人都擔保楊儀不會謀反,懷疑魏延。再加上從魏延處溜之大吉的費禕

和後來的王平馬岱,他們都選擇站在了楊儀這邊。這就奇怪了,為何魏延在朝中如此不得人心?

我認為,這和魏延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魏延本來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小兵,出身低微,但他憑著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從小兵做到了牙門將軍。後來劉備火箭提拔他為漢中太守,一下子成為蜀軍的核心人物之一。魏延升遷如此之快,難免讓其他將領分外眼紅。

而魏延這個人是從軍隊基層摸爬滾打起來的,缺少在官場中的歷練,性格中剛烈多餘而圓滑不足,仗著自己的軍事能力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估計說話也很難聽,得罪了許多人。據歷史記載,他除了和楊儀勢同水火之外,還和劉琰發生過激烈的爭執,還是諸葛亮出面責備了劉琰才將他安撫。看看這魏延都成啥樣了,哪有一點大將風度?

所以我認為像董允、蔣琬、王平、馬岱乃至於姜維都被魏延罵過,他們內心肯定早已對魏延不滿

,只是礙於諸葛亮的面子,一直沒有和魏延撕破臉皮。而諸葛亮死後,魏延失去了靠山,就沒人幫他說話了。

4、魏延死於一場“陰謀”

諸葛亮去世時,魏延並不在中軍。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商議退兵,但他們認為肯定指揮不動魏延,這個刺頭該如何處理?於是就有了開頭那個奇怪的決定,他們還讓費禕去打探魏延的口風。如果魏延聽話,啥事都沒有,如果魏延不從,一切按計劃行事。與此同時,他們還和朝中的董允、蔣琬打了招呼,得到了兩人的允諾。

魏延認為他應該接替諸葛亮指揮軍隊,根本不願被楊儀指派,便向費禕表達了意思。費禕藉機溜走,魏延追悔莫及。他寄希望於劉禪主持公道,沒想到董允和蔣琬早已和楊儀等人達成了共識。後面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魏延最終身首異處,滿門抄斬。


石頭說歷史


問題問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國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撲朔迷離,我在這裡就講一講『三國志』和『魏略』分別是怎麼說的。

魏延是後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也是長期以來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員將領。其實劉備時期,對魏延已經非常的器重了,當時劉備剛剛經過和曹操的殊死爭奪,拿下東川漢中,掌握了西蜀的門戶,本來大家都以為劉備會任命張飛來守漢中,但是劉備卻任命了魏延。當時可謂是一軍皆驚。

魏延也雄姿勃發的對劉備許諾: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後來,魏延也確實把漢中打造的固若金湯,後來的繼任者王平、姜維都得益於魏延建立的防守體系。

關於魏延的死因,其實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兩種說法的。

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諸葛亮死後留下遺言,讓楊儀、姜維節制蜀軍退兵,同時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願意走,就讓魏延留下,姜維和楊儀先走。結果魏延果然不願意撤軍,認為諸葛亮去世之後,應該由自己統軍繼續北伐。聽說了諸葛亮的安排之後,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領軍隊搶在楊儀和姜維的前頭佔領了南谷口,還燒絕了撤軍的棧道。

於是可熱鬧了,楊儀和魏延分別派人給劉禪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禪也摸不清楚情況,就問侍中董允和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這兩個人都覺得楊儀不會反,應該不怎麼會反,但是魏延不好說。

為什麼這倆人都向著楊儀呢?一方面當然因為楊儀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將,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魏延這個人平日裡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在關鍵時刻,沒有人在朝中給他說話。

於是劉禪就命令蔣琬率領宿衛營向北去考察這『互相告對方謀反』怎麼回事。蔣琬還沒有到,魏延已經開始進攻楊儀和姜維了。這一進攻,魏延就丟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剛剛去世,你魏延怎麼就敢做自相殘殺的事情呢? 諸葛亮在蜀軍中的威望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王平這麼一詐唬,魏延的軍隊知道自己不佔理,於是一鬨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兒子們往自己的地盤——也就是漢中跑。楊儀看自己佔了上風,就派馬岱追殺,終於在漢中城外虎頭橋斬殺了魏延。在今天的漢中,還有“馬岱斬魏延處”。

所以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這就是蜀軍的一場內訌,魏延和楊儀都沒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負上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因為倆人即便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都互相看不對眼,現在諸葛一死,上頭沒有壓制他們的人了,以前積壓的矛盾就開始爆發了。『三國演義』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國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諸葛亮遺計馬岱斬魏延的情節。但是需要聲明的是,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走投無路的時候流露出投魏的傾向,這在正史裡面是沒有的,魏延至死也沒有想過去投奔魏國。

如果說三國志魏延傳裡面的描述只是讓人惋惜的話,另一本同時代的史書『魏略』裡面描述的就更加讓人扼腕長嘆了。

根據魏略的說法,諸葛亮臨終前把軍務託付給魏延,魏延就率領著蜀軍緩緩後撤。因為楊儀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權,楊儀很害怕,於是就在軍中造謠,說魏延要謀反,要去投降魏國,然後率領手下人馬突然發難,進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倉卒之間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漢中,結果被楊儀派馬岱追趕上殺死,然後把內訌的罪責栽贓給了魏延,同時還誅滅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說的是真的,那麼魏延同樣是死於內訌,但是責任完全在楊儀。

上面就是『三國志』和『魏略』上對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點是死於內訌,不同之處在於楊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覺得哪一種更可信呢?無論是哪一種,對於風雨飄搖的蜀漢來說,都是禍不單行,本來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軍隊裡職務最高、戰功最顯赫的就是魏延了,本來魏延最有希望繼承諸葛遺志,統帥蜀國的軍務,而他在漢中的赫赫功勳也證明他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可惜在內訌中丟了性命,蜀國又喪失了一員大將。漢中虎頭橋遺址,除了碑文之外,還有一幅對聯:

虎橋往事明月知,漢水長流太守名

或許就是在表達對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經史通義


殺魏延乃是孔明的意思,在戰長沙時,魏延殺太守韓旋救友黃忠而一起投奔劉備,孔明看魏延倔犟,恐以後難訓,不聽號令而藉故警告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不忠也。住其地而獻其城,不義也,不忠不義之人留之何用!假裝叫刀斧手把魏延推出斬首。其實孔明也知道魏延是個將才,後有大用,也料定劉備會出面勸阻,這一石二的,一是把人情讓劉備來做,讓魏延感恩,二是讓魏延有所畏懼,服貼聽令。“腦後有反骨”乃是孔明在劉備勸阻時的託辭。孔明雖然放了魏延,還繼續警告:以後若有異心,定不輕饒。孔明臨終,怕魏延不從軍令,鬧軍中內訌,無人可敵魏延,就定錦囊妙計付與馬岱,令其在魏延有異動時,出奇不意殺之。馬岱做臥底監視魏延時有弗孔明原意,魏延本無反意,卻在馬岱的挑唆下竟然與楊儀對抗,在對陣時馬岱出其不意殺了魏延,這樣馬岱就成為資歷最久勇猛數一的將領了。所以,可以說,馬岱是殺魏延的蓄意和直接動手的人。


風雨不動安如山


歷史未必就是真實。

先看看《三國志》是怎麼說的。

蜀漢建興十二年,54歲的諸葛丞相最後一次伐魏,大將魏延為先鋒,在五丈原最前線。諸葛亮則駐守十幾裡之後的北谷口屯田養兵。孰料,“出師未捷身先死”,丞相病逝軍中。諸葛亮去世前留下遺命:

全軍撤退!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大軍就撇開他直接回撤。

果然,魏延“以天下為己任”,認為丞相雖死,自己還在,怎麼能撤退呢。一切都在諸葛意料之中,於是,蜀軍丟下前鋒部隊,撤了!

魏延非常搓火,認為這是後方的楊儀在搗鬼,一氣之下(更多地是別有用心),起兵攻打楊儀。並且,兩人同時向劉禪上表,說對方謀反。但是,蜀軍的主力和諸葛亮的屍身都在楊儀一方,魏延攻打楊儀,與謀反無異。因此,楊儀的屬下在陣前怒罵魏延:丞相屍骨未寒,你怎敢如此放肆?

魏延的部隊情知理虧,也不願自相殘殺,於是一鬨而散,魏延成了光桿司令。領著他的幾個兒子逃回漢中,最後被馬岱一刀砍下了頭顱,並且夷三族!

有什麼不對?

雖然正史上這麼寫,但是還是有很多大牛人從中看出了問題,比如歷史學家呂思勉,他有《替魏延辯誣》一文。

正史中關於“魏延事件”的疑點很多,比如諸葛亮為啥死前要發一條註定要引起內亂的遺囑?如果魏延的部隊被人家一罵就散了,這樣的部隊還能當前鋒?如果魏延果真謀反,殺了魏延的楊儀應該立了件大功才對,但劉禪非但沒有封賞,反而讓他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了。

據呂老先生分析,諸葛生前還沒有來得及定下撤兵計劃就突然死亡,這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諸葛帳下的楊儀和大將魏延都想取而代之

楊儀是個真小人,魏延是個低情商,兩軍最後正面交鋒,主力打垮了前鋒,身經百戰的魏延沒能玩得過領導的身邊人楊儀。為了遮醜,楊儀他們編出了丞相遺囑、一罵潰敵等等宣傳文章,哄騙老實人。

借刀殺人的楊儀,卻沒能實現自己的野心。撤兵後,丞相的接班人選了費禕,於是,他小人的嘴臉開始遮不住了,負能量爆棚,到處胡說八道,一年後被貶為庶民。這讓楊儀更是“破罐子破摔”,他居然寫信給劉禪,肆意發洩不滿,甚至謾罵朝廷,一副潑婦的嘴臉。劉禪不是魏延,直接“恩賜”楊儀自殺。

狗咬狗,一堆毛。這件事情的結局就是蜀國損失了一員能獨當一面的干將和一個不顧廉恥的小人,曹魏那邊樂得鼻涕泡都跑出來了。


飲水君


正史中,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三國志中記載,魏延死於兵權禍害。

兵權禍害

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七次北伐戰爭已經進行到了第五次,魏延當時被委以重任。被任命為前鋒,打了頭陣,在任命之後他夢見自己頭上生了兩隻角。當時就問了占夢人趙直這個夢有什麼深層的含義,這個人心胸非常狡猾,他表面上奉承了魏延告訴他:

“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


在背地裡卻悄悄捅別人刀子,對魏延的頂頭上司說:

“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後來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北伐沒有了帶頭人要退兵,有人建議用魏延來斷後,但當時魏延逆骨已經在蜀漢官員中傳播開來,他們也想用人又怕人到時候反叛。最後敲定了一個輔助政策,如果魏延抗命的話,就自行引軍撤退,斷了他的後路。諸葛亮去世以後,為了考驗他的衷心,楊儀秘不發喪,並命費禕去試探魏延。

楊和魏朝廷中是死對頭,政見多半不合。當時的魏延不知道北伐的將領已經去世,本來就不滿足於成績,強留費禕共謀奪取兵權。費禕表面上附和,但實際上在欺騙他,以回營押解楊儀為由,逃回大營通風報信。大軍正在有條不紊的做撤退工作,魏延雖然已經決定奪取軍權,但心裡不放心派出人偵查大營發現撤退,被強制向後之後,為了佔領先機,等著大部隊撤退之前,一路領軍急退,並燒燬沿途閣道。他們兩個人回到朝廷之後,均向幼主劉禪控告對方謀反。當時留守的大臣蔣琬和董允,都懷疑魏延有有嫌疑。


魏延攜家帶口逃亡,朝廷派出馬岱追殺魏延,將他殺死,夷其三族。楊儀踏著魏延的斷頭羞辱:“庸奴!復能作惡不?”


品讀武器裝備


楊儀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魏延沒有被正史醜化,只是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醜化。

魏延沒有被正史醜化,只是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醜化,目的就是凸顯諸葛亮的英明,甚至不惜捏造魏延頭有反骨的梗。記載比較準確的,應該是《三國志 魏延傳》,因為作者是出身蜀漢的陳壽,因此最為可信,魏延就是死於楊儀之手,而直接兇手則是馬岱。原文節選如下: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按照這段文字,魏延違背諸葛亮的遺命,擅自起兵並燒燬棧道,是負有主要責任的。並且根據史書記載,魏延比較狂妄,脾氣暴躁,確實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要是結合《楊儀傳》來看,楊儀應該負的責任更大。因為據我看,楊儀就是個小人,最能說明他是小人的,就是《魏延傳》中的一句話:“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魏延的頭顱被拿到楊儀面前,楊儀竟然用腳踩著魏延的頭破口大罵,卑劣人品可見一斑。魏延畢竟有大功於國啊!

此外,關心自身利益高過國家利益,信奉“有奶就是娘”原則的,其實是楊儀。

楊儀到成都後,被任命為中軍師,官職沒有超過蔣琬,他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高,於是經常怨憤,斥責他人嘆息自己。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竟然說:"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降魏,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古人云:“降魏,是魏延之所未及設想者;而儀欲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歷史磨坊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魏延其實並沒有被歷史所醜化,史書上的所記載的魏延還算是較為正面的,陳壽所著《三國志》裡的魏延是較為客觀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醜化,還是因為諸多演義小說的宣揚,尤其是《三國演義》所刻畫的“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讓其民間形象低到了谷底。

還是來看下歷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具體出生年齡不詳,他第一次在史書上露臉,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劉璋腦子一發熱,不顧劉備先前的“劣跡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請劉備帶著軍隊入蜀,幫“兄弟一把”,以抵禦近鄰張魯的騷擾。

魏延當時將劉備看成了績優股,就帶著私人部隊,投靠了劉備,一起入蜀,後跟著劉備駐防在葭萌關。

第二年,劉備與劉璋“兄弟倆”,說翻臉就翻臉比起翻書還來得快,兩劉軍隊開打。

魏延與膺、黃忠被劉備派去與劉璋軍隊作戰,在攻佔涪城、廣漢郡的過程中,戰績不錯,因戰功升為牙門將軍。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隨劉備攻佔了雒城,並且還參與了圍攻成都的戰役。

劉備對魏延還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將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規定,必須得留一位大將來鎮守漢中,當時很多人認為,漢中太守的這個位置,絕對是預留給張飛的,其他人都沒有這個資格,就連張飛都認為,漢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穩當。

然而地,然而,讓大家都失望了,最後劉備直接提拔了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先前的牙門將軍也就此升為了鎮遠將軍。

這個指派,當時可以說是,引得“全軍譁然”。

為了“服眾”,劉備還特地舉行了一場會議,他召集了群臣,並把魏延喊來。

劉備問魏延:“現在委派了你這個職務,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魏延說得很豪邁:“如果曹操率領全國大軍來入侵漢中,我為大王您抵禦住他,如果只是一個將領帶著十萬軍隊來,我為大王您吞併了他。”

魏延的這些話,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認為他很是有“英雄氣概”,劉備對他也是很認同。

事實上,魏延說的話確實有點大,然而,從表現上來看,魏延駐守漢中的這幾年,還是沒有讓曹操軍隊佔到便宜的,可以說是獨當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劉備的賞識。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正式稱帝,建立了史上所稱的蜀漢政權,魏延由此晉升為鎮北將軍。

等到劉備去世,劉禪繼位,魏延也還混得不錯。

建興元年(223年),劉禪一上位,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北伐做準備,將軍隊開進到漢中,魏延升任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在諸葛亮手下,幹得還是很賣力,也有不俗表現。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軍隊攻入漢中,魏延被指派反擊,攻入屬於曹魏的涼州。魏延軍隊行軍途中正巧遇上曹魏軍的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兩軍交戰,魏延軍隊獲勝。

之後,魏延被提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同時,他還被授予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成為亮點所在,表現可圈可點。他曾經向諸葛亮提議,給自己上萬人馬,走另外一條路,攻入關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給自己五千人馬,取道子午谷攻取長安。

因為魏延認為,當時長安城的守將夏侯楙不上檔次,蜀軍一到,就會丟棄城池逃跑。諸葛亮以為這個計謀,太懸又危險而棄用了。

建議屢次不能採用後,魏延在背後對諸葛亮頗有怨言,他認為諸葛亮有些膽小,常常說自己的才能不能盡情發揮。

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戰場上作戰,確實是十分勇猛,他所訓練出來的兵士也十分厲害,魏延本人卻是極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較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爭鋒。

魏延先前就和劉琰有過過節,是諸葛亮的維護,才和劉琰化解。另外地,魏延與蜀漢大臣楊儀也是很不對付,兩人經常性作對,有幾次爭論得厲害了,魏延還做出拔刀做掉楊儀的氣勢,因而與楊儀結下了很深的樑子,從而也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事後,還是諸葛亮從中調停,緩和了兩人的關係。

諸葛亮在世時,兩人還能夠表面上過得去,真沒到激化不可調解的程度,等到諸葛亮去世,魏延就沒好果子吃了。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臨死之前,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託付後事,命令魏延斷後,大軍慢慢退回。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隊遵從諸葛亮遺令,退回到蜀地。

當時,魏延堅決不同意,認為即使諸葛亮死了,還有自己在呢,不能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將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會聽從楊儀的指令,任由楊儀擺佈,去做斷後的任務。

蜀軍開始撤退後,魏延發飆了,他帶著部隊趕在楊儀大軍前面,燒掉閣道,制止大軍撤回。魏延同時上表劉禪,楊儀有謀反舉動。

楊儀也不甘示弱,向劉禪上表,舉報魏延謀反。

劉禪看到表章,不確定兩人哪個有貓膩,就喊來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這兩位還是跟楊儀較為親近,因為認為魏延有謀反的嫌疑。

與此同時,魏延的軍隊與楊儀大軍交戰起來。

楊儀派了王平去和魏延軍隊作戰,王平個人能力上比起魏延還是欠缺了那麼一點點,但他還是挺具有說服能力。

見到魏延軍隊,王平劈頭就說:“諸葛丞相才剛剛去世呢,你們這些人就鬧騰起來,像什麼樣子!”

諸葛亮在蜀軍中的威信還是很高,魏延軍隊都覺得魏延這次做得有些過分了,就都散了。

這時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幾個兵了,他帶著兒子以及其他幾個親信逃亡到了漢中。

楊儀派了馬岱去追殺魏延,馬岱斬下了魏延的頭顱,獻給了楊儀。同時,魏延三族也被誅滅了。

後來的史學家們,對於魏延的評論,大多數認為,魏延並沒有反叛的舉動,被殺純屬是被冤枉了,主要還是因為與楊儀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實上,這些評論還是較為中肯的。

而眾多有關魏延之死的評論中,最為到位的,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所作出的論斷:

“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魏延是劉備帳下一員名將,在劉備攻佔漢中時,時人以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但劉備卻偏偏提拔了魏延。漢中是劉備集團的戰略要地,是進攻關中的跳板,防守西川的門戶,從這便能看出魏延的能力。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最為勇猛善戰的將領非魏延莫屬,姜維和他相比都欠缺不少。但是,最終魏延的下場卻不盡如意,通常按照正史記載,是死於內訌。



三國志的說法是,諸葛亮死後,諸葛亮把軍事託付給了楊儀,命令魏延斷後。但偏偏和魏延最不對付的就是楊儀,兩人拔刀相向也是發生過的。魏延對於楊儀掌握兵權,自然是不會服氣的,於是大軍先行回川,沿途燒燬棧道。楊儀和魏延也都向劉禪聲稱對方要謀反,無奈蔣宛等人支持楊儀,魏延瞬間處在了孤立的地位。楊儀和魏延兩軍照面,王平、姜維大呼魏延謀反,魏延手下的士兵便放棄抵抗,魏延逃走後被馬岱追殺至死。

魏略的說法是,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很大,楊儀想要置魏延於死地,於是大軍襲擊魏延,魏延兵敗撤退,被馬岱追殺至死。



兩個說法相同的是,魏延和楊儀的仇很大,魏延最終被馬岱所殺。不同的是,三國志偏向於楊儀,魏略偏向於魏延。但我認為,魏略杜纂的成分多,畢竟是魏國的作品,自然有描黑的嫌疑了,而三國志是蜀國人陳壽寫的,所聽所聞都比較符合蜀國的現實情況,但魏延的真實想法陳壽怕也是不知道。


我個人分析,魏延和楊儀都沒有反心,都是為爭奪兵權而來,但是魏延一向自傲,和蜀國群臣的關係只怕不如楊儀,所以蔣宛、費禕等人覺得楊儀不會反,魏延會反。魏延本人燒燬棧道的行為,本身是帶有造反嫌疑的,不管他有沒有想,他的行為顯然是不明智的。

魏延性子驕傲,不甘人下,後來又行事不妥,是自取其禍了。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正史之中,魏延被馬岱所殺,又被楊儀誅滅三族。當然,魏延的死因和羅貫中羅大大的《三國演義》中的原因不同。說白了,魏延是死於政治內鬥,這其中有魏延本人原因,也有諸葛亮的原因,最終導致了魏延身死族滅。下面我分別闡述一下,個人觀點,僅供娛樂。

一、情商不夠格的魏文長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今河南桐柏)。魏延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被提拔為督漢中的鎮遠將軍,並擔任漢中太守,驚掉了一地眼珠子,眾人原來以為會讓張飛來擔當此任呢。由此可見魏延的能力是相當出眾的。

魏延雖然能力出眾,但矜功自傲,屬於驕兵悍將的典型代表,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能力有多大,脾氣就有多大,做人太高調,不知收斂,頂撞上司,私下裡對同事發領導牢騷,而且還什麼事兒擺在臉上,直來直去。總之一句話,魏延情商太低。

諸葛亮幾次兵出祁山時,魏延屢次建議分奇兵從子午谷突襲長安,卻沒被採納。魏延常常感嘆諸葛亮太膽小,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這樣的下屬,誰會喜歡,於是,魏延為自己的悲催下場,親自挖了一個大坑。

二、玩兒平衡的諸葛丞相

楊儀是一個幹練聰敏之人,善於謀劃調度,但同時又是一個恃才傲物,心胸狹窄的主兒。他和魏延互相看不對眼兒,二人分屬文武,卻嫌隙日深,勢同水火。

諸葛亮想充分利用二人的長處,每次出兵都帶著兩個人卻又不調合二人之間矛盾。他在二人之間玩兒平衡,卻不知天不假年,終於玩崩了。

沒有想到他自己會在五丈原隕落,留下的文武兩個精團的頭目不合,自毀長城。當然,也可能算無遺策的諸葛丞相是在為自己的衣缽傳人姜維鋪平道路,細思恐極啊!

三、魏延之死

武侯死前,向身邊近臣交代後事,也就是楊儀、費褘、姜維之流。請注意,沒有魏延,誰讓他對老大不恭敬呢!

楊儀和費褘利用信息不對稱,陰了魏延一把。等魏延醒悟過來也晚了,只好撤軍,路上氣不過,又準備攻擊楊儀,被人三言兩語之下,引入套中,軍心煥散,只好回逃成都。

楊儀派馬岱追擊,斬了魏延,並把他的腦袋當球踢,順便誅滅魏延三族。可憐,可嘆,可悲。

當然,楊儀也沒好下場,為人辛苦為人忙,最終也人頭落地。蔣琬當政,姜維順利掌軍。

所以,我們要謹記,人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氣,做人要低調,謹防禍從口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對於三國曆史的瞭解,大家多是通過《三國演義》所得知的,但《三國演義》只是歷史小說,並不能當做真正的歷史來看。像對蜀漢名將魏延死因記載,《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就大相徑庭。那在正史與演義對魏延之死是如何記載的呢?

先來說演義中對魏延之死的記載。看過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對魏延很不放心的,說過魏延有反骨,對魏延是小心提防,連魏延提出來的“子午谷奇謀”也沒有采納。那麼,魏延是如何一步步到死的境地呢?演義是這樣寫到的,諸葛亮在臨終前,命令楊儀統兵,魏延大為不滿,便燒絕棧道,引兵攔路,並上表說楊儀領兵想要叛亂,而楊儀也上表說魏延要圖謀不軌。董允與蔣琬偏袒楊儀,認為楊儀不會叛變,反而認為諸葛亮以前對魏延的有過不好的評價,覺得魏延不可靠。於是劉禪派董允去調查真相。而此時,楊儀與魏延開始正面交鋒。楊儀派出何平挑釁魏延,瓦解了魏延軍心。這時馬岱假意投靠魏延,並煽動魏延自圖霸業,於是魏延進攻漢中。死亡開始逼近魏延。當魏延到了南鄭時,楊儀拿出了諸葛亮的錦囊,自信可以打敗魏延。於是出陣對魏延說:“你要是個漢子,就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大笑說:“楊儀匹夫聽著!以前孔明在的時候,我還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不要說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這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說:“誰敢殺我?”一聲還沒有說完,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我敢殺你!”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斬魏延者,就是馬岱。原來孔明臨終的時候,授給了馬岱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自此,魏延就這樣被殺了,也讓魏延落了一個反的名聲。在演義中,魏延的死歸咎於他是反臣,想要投靠魏國,諸葛亮不過是施機殺之。這是演義中對魏延之死的描述,那麼正史中是如何記載的呢?


記載三國曆史的正史普遍認可是《三國志》,那《三國志》是怎麼記載魏延之死的呢?

《三國志》是這樣說的,楊儀與魏延長期不合,在諸葛亮死後,兩人徹底決裂,兩人互相上表指責對方叛變,魏延不滿軍隊隨楊儀撤退,提前南歸燒掉了棧道。楊儀於是派何平出戰,何平怒斥魏延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部隊覺得錯在魏延,便不聽魏延的,各自散了。喪失了軍隊士兵的魏延不得不率領兒子逃亡,逃到漢中時,被馬岱追到並殺了他。《三國志》說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我們可以看到魏延並沒有反叛之心,只不過做法有些極端,想整死楊儀,卻把自己的性命搭了上去。

在演義與正史中,對魏延之死的死因都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魏延的性格也害死了他。魏延此人性格高傲,恃才傲物,與蜀漢官員難以相處,在關鍵時刻,董允與蔣琬也是保儀疑延,他跟楊儀私怨很深,所以楊儀一有機會就殺死了魏延,可憐魏延因演義的敘述背了這麼久的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