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摘要:聽說東南亞比國內更景氣

導語:直播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然而最近國內網紅的人設卻屢屢崩塌:前有虎牙莉哥篡改國歌被拘留,後有“電競賈玲”陳一發兒言論不當被鬥魚永久封號。內容平臺野蠻生長過後,面臨增長放緩、流量瓶頸和監管等難題,不過在臨近的東南亞一些國家,直播平臺正在悄悄崛起著。。。

直播平臺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直播的野蠻生長和剎車時代

作為中國遊戲直播“第一股”的虎牙於今年五月在紐交所上市,市值超過30億美元。然而,最新財報顯示:第二季度淨虧21個億。(難道是因為撒了太多錢去挖牆腳?)虎牙的營收主要來自直播銷售模式,佔了總營收的95%。這種模式中,粉絲購買虛擬禮物為主播打Call,直播平臺抽取分成。

直播平臺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另外一個國內代表鬥魚則決定將投入10億元實施“主播星計劃”。魚老闆希望以直播為突破口開始娛樂化,充分發揮明星主播的商業價值。陳一發兒(已永久封號)、馮提莫等吸金主播開始上綜藝、錄音樂,為鬥魚帶來了經紀服務、藝人廣告等方面的收入。然鵝,就是這麼洋氣的鬥魚本月初也因為內容違規一度在應用市場被下線。

國內直播行業在野蠻生長過後迎來“多事之秋”,政府加強網絡主播監管的背景下,當紅主播接連被封殺只是當前直播行業發展困頓的一個縮影。

面臨重重挑戰,國外的直播行業卻是苗頭正旺?小羅盤發現,虎牙的母公司歡聚娛樂早已搶先一步把網撒到了東南亞。



“歡樂”式出海

今年6月,歡聚時代宣佈以2.82億美元認購BIGO LIVE D輪優先股,成為其最大股東。數據顯示,Bigo Live註冊用戶已突破2億大關,月活用戶達3660萬。公司在2017年10月正式盈利,當年總營收高達3億美元。目前,Bigo已經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有了強大的影響力。

直播平臺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從2016年開始,Facebook、Snapchat、Twitter等科技社交巨頭陸續啟動了直播業務,但是遲遲沒有摸索出更有效的盈利模式。雖然Bigo Live這匹黑馬活躍用戶量與傳統社交媒體大佬們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但它絕對可以稱之為東南亞直播界“一枝花”,完美複製了YY在國內的打賞模式。

在打賞模式下,內容生產者與平臺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互惠互利。主播們為了獲取更多打賞,積極的進行內容創作,吸引粉絲關注;有了優質內容,用戶就會對平臺產生依賴,為自己Pick的網紅瘋狂打Call,打開更多、停留更久。與此同時,保障內容的質量和產出,也可以提升平臺的活躍度,進而打通流量變現的渠道。

目前,BIGO 已建成以泛娛樂直播平臺 Bigo LIVE, 短視頻編輯及分享平臺 LIKE,語音交友平臺 HELLO 為首的三大產品矩陣,其於今年五月發佈的Cube TV更是有野心與亞馬遜旗下游戲直播平臺Twitch抗衡。至此,BIGO 的海外佈局已見規模。



東南亞直播團戰已經開始

內容平臺紛紛出海東南亞,一方面是因為巨大的互聯網人口紅利。相對於已經增長放緩,接近飽和的中國市場,東南亞還有巨大的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機會存在。在用戶數量上,東南亞人口數量眾多,且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互聯網市場成熟度都比中國市場落後2-5年。作為一個有著龐大人口、豐富潛力的新興互聯網市場,處於市場遠未飽和,同時用戶的品牌歸屬、使用習慣都處於有待培育的階段,十分適合國內這些已經玩出成熟模式的產品進入。

直播平臺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除了一馬當先的Bigo,出海東南亞的移動直播品牌還包括Kitty Live、Nonolive和Golive等。對於這些出海的內容類產品來說,本土化是首要考慮因素之一。以Bigo為代表的平臺都採取了成立本地化運營團隊的策略,利用本土的文化娛樂資源推廣產品、把傳統社交媒體作為宣傳突破口、尋求與當地企業的合作機會。

除了本土化,這些直播平臺的經營模式也各具特色。

產自深圳的MOGO Live是一個主要面向泰國市場的直播平臺。該平臺簽約眾多網紅,通過造星的形式來選拔主播,通過流量和內容建立專屬的直播生態,為網紅藝人提供培訓、孵化等服務,這簡直是要把韓國造星產業搬到東南亞的節奏。

直播平臺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MogoLive

同樣,鬥魚參與投資的Nonolive也非常重視官方主播的培養,而且規定更加嚴格。通過與印尼當地的幾家經紀公司合作,Nonolive招募了大量官方主播。這些主播每個月需要直播50個小時(平均每天2.5小時,週末除外),報酬約為200萬印尼盾(約合人民幣1030元)。除此之外,這些官方主播還能在粉絲的打賞中抽成20%(好少)。

直播平臺出海記之“混戰”東南亞

nonolive

移動直播出海東南亞,已經在這片新興的互聯網熱土上掀起浪潮。但這些產品中,不乏一些盲目追熱潮的淘金者,產品本身不夠完善,倒是在宣傳營銷上下了不少功夫。現在階段的出海東南亞的移動直播產品,在發展中仍然面對許多問題,如內容建設的緩慢 、如何拓展出更好的盈利模式等。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內容審核要配合上當地政府監管的要求,不然就要面臨下架處理,還要被請去喝咖啡。這一點也是促使前面提到的海外直播平臺更傾向於自僱或者自己培訓網紅,這樣的輕度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就可以減少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上的風險。

目前,東南亞直播界仍處於百花齊放,各顯身手的階段。

相信中國互聯網產品的出海之路,會湧現越來越多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