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是否有未來?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出海”的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是否有未来?

北極星儲能網訊:導讀:審批制度和經營風險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出海”首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我國動力電池市場的逐步放開,LG化學、SKI等海外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加快在中國建電池工廠或增加電池產能的步伐。面對日韓、歐洲等電池廠商的來勢洶洶,我國的電池企業也不甘落後,紛紛以國外開全資子公司等方式爭奪國際市場份額。

近日,先導智能發佈公告稱,為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公司將使用自有資金在瑞典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暫定為500萬瑞典克朗。

同一天,天賜材料發佈多個業務進展公告,公告顯示,公司同意以貨幣及設備的方式出資在韓國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為5億韓元(約303萬人民幣)。此外,天賜材料還將以貨幣方式在捷克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為500萬美元(約3530萬人民幣),公司主營鋰電池原材料(含化學品和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和銷售。

國內電池企業紛紛設立海外子公司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正佔領著世界電池市場。2018年,全球10大汽車電池生產商中,中國企業佔了7家(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沃特瑪、國軒高科、北京國能、比克電池、孚能科技),另外三家企業為松下、LG化學、三星SDI。

為了擴大業務範圍,寧德時代等企業也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在國外開設子公司。

近年來,寧德時代海外拓展不斷提速,先後和寶馬、大眾、戴姆勒、沃爾沃及博世等多家歐洲汽車行業巨頭建立合作關係。

今年10月21日,寧德時代位於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正式動工。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德國最大的鋰電池工廠,同時也將是中國在德投資金額最大的生產型綠地投資項目。

根據計劃,寧德時代歐洲工廠此次開工面積為23公頃,生產線包括電芯及模組產品,預計2022年可實現14GWh的電池產能。

5月13日,國軒高科發佈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與Tata Auto Comp 近期簽訂合資協議,雙方擬在印度共同投資設立一家合資公司,其中合肥國軒以現金出資4000萬印度盧比,Tata Auto Comp以現金出資6000萬印度盧比。

合資公司註冊資本不低於50萬印度盧比(按照當前匯率測算約4.88萬人民幣),主要產品包括電池模塊和電池組的設計、開發、驗證和製造,以及電池管理系統,適用於區域範圍內各類乘用車和商用車。

歐洲和日韓電池企業開始反擊

中國電池企業取得的巨大成績,讓歐洲和日韓的同行們坐立不安,於是,他們開始進行回擊:

先來說說歐洲。雖說歐洲是現代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汽車產業歷史悠久,但近年來中日韓等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在動力電池領域強於歐洲。

預計到2040年,歐洲電動車對於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每年1200GWh。為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不受制於其他國家,歐洲近年來逐步明確動力電池產業的佈局。而以德國為首的汽車製造大國,為了不過度依賴外國配件供應商,都準備在歐洲建立電池產業基地,併成立電池聯盟,以扭轉落後局面。

2019年5月,德國和法國決定建立歐洲第一個電池產業聯盟。德國歐寶汽車、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及法國電池製造商帥福得為其成員。

今年9月,德國與法國、波蘭、意大利、芬蘭、比利時、瑞典、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其他8個歐盟國家聯手建立歐洲第二個電池製造與回收聯盟。眾多汽車製造商、化工企業以及汽車蓄電池企業紛紛加入該聯盟,寶馬、巴斯夫與瓦爾塔等都是該項目的參與企業。

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長阿爾特邁爾表示,德國將提供10億歐元資助電池生產,大眾集團、寶馬、Northvolt、德國電池製造商瓦爾塔等30多家公司已向德國經濟部提交了資金申請。

最新消息是,德國總理默克爾11月4日表示,預計到2030年時,德國將擁有700萬至1000萬輛電動汽車以及100萬個公共充電樁。此外,德國聯邦政府計劃自2021年起,提高針對部分小型電動汽車的購車補貼。

相關機構認為,歐洲主流整車企業以及LG等電池龍頭排產急劇提升,預示著2020年產銷放量,供給驅動需求新時代的到來。海外汽車電動化提速,國產鋰電材料有望最先受益。

此外,2020年-2021年將是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的關鍵一年。未來歐洲動力電池市場將主要由LG化學和寧德時代主導。

受此消息影響,11月5日,國內一批新能源車產業鏈公司股價集體大漲,億緯鋰能、璞泰來、寒銳鈷業、德賽電池、華友鈷業、寧德時代等個股漲幅均超過了5%。

日韓電池企業方面,作為特斯拉獨家電池供應商的松下第二季度營業利潤下降12%,跟特斯拉的電池業務持續虧損。不過其將業務擴大到了印度。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松下將同印度零部件製造商Minda Industries組建合資公司,未來將共同在印度投產汽車電池。合資公司投資金額為16億盧比(約合2600萬美元),雙方分別持股60%與40%。新公司除了為整車廠配套電池外,還將供應乘用車與兩輪車的售後市場。

據外媒報道,LG化學日前發佈監管文件稱,將向全資子公司LG化學南京工廠投資4.17億美元(約合29.47億元人民幣),以滿足電動汽車製造商的需求,預計該筆投資將於2025年12月完成。

今年9月,LG化學與特斯拉達成採購協議,雙方商定,未來國產版的特斯拉Model3將使用南京LG化學生產的NCM811動力電池。

今年9月27日,SKI與億緯鋰能簽署《合資經營合同》。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合資公司生產軟包動力電池,年生產能力為20~25GWh的水平。

據悉,SKI計劃到2022年擁有55GWh的動力電池產能,目前其在中國江蘇常州的動力電池工廠規劃產能為7.5GWh。

未來需時間驗證

一家電池企業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當地客戶對於其產品的需求,加強國際間先進技術的交流,以此提高公司的競爭力。這對於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是有促進作用的,特別是可以大大提升公司的知名度。

而這些公司也未雨綢繆,早早預料到將來可能會遇到的風險。

比如先導智能在公告中提到,本次在瑞典設立子公司,公司對瑞典的法律體系、商業環境和文化氛圍需要加強了解。同時,公司需要進一步瞭解和熟悉瑞典貿易和投資法律體系,保證瑞典子公司依照瑞典法律合法合規運作,避免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法律風險。

審批制度和經營風險是他們首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國外的審批制度、經營管理制度和國內相比,還是有一些差別的,會不會“水土不服”是個未知數。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雖然國外動力電池鏈的原材料及用工成本高於國內,但是工廠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緩解了一部分原材料和用工成本。

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想要在國外立足,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有待時間驗證。但走出去見見“世面”,開闊眼界,總是件好事,希望將來會有更多國際範兒的中國企業出現。

原標題:“出海”的國內電池企業是否有未來?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