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神經系統調節的副產品

普里戈金在描述熱力學時指出:“無論在趨向平衡態的演變中,還是在趨向某個定態的演變中,初始條件都被忘卻了[1]。”但對於神經系統來說,本體趨向任一狀態的演化過程中,以刺激源或刺激信號為代表的初始條件會被大腦刻錄下來,並與刺激的結果趨性相關聯起來,它相當於既有的原始調節過程的同步備份,並能夠影響到後續的調節過程。

意識是神經系統調節的副產品

從局部來看,大腦對關係的刻錄是通過神經元突觸的連接權重來體現的,從整體來看,大腦對關係的刻錄相當於是疊加在感應鏈路之上的一個循環反饋迴路,這個反饋迴路保留了原有調節過程的參數,又能夠融合當前調節過程的參數,形成一種新的反饋表現,這就是為什麼過往體驗會影響後續表現的原因所在。皮層對過往感應鏈路的信息記錄,是推動物種調節能力不斷深化的基礎。

在動物的龐大演化家族當中,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體出現明顯的智慧差異。有些動物只表現出極為有限的調節能力,對特定的環境具有適應能力,而對變化的環境不具有應對能力,個體很容易被自然環境變遷所扼殺;有些動物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是其天敵總是有辦法能夠制服它,在天敵面前,其調節機制是有缺陷的;有些動物則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能夠根據環境變化來不斷調節自己,不斷彌補調節缺失,從而繁衍壯大。兩相對比,前者相當於有限單一調節,缺乏靈活性,而後者相當於無限複雜調節,體現出廣泛適應性。

人作為自然界智慧生命的典型代表,其調節過程也離不開從信號刺激到行為響應這一基本邏輯。人的43對周圍神經系統會從體內外採集各種刺激信號,傳導到神經中樞,經處理後傳出到效應器並引發進一步反應,這裡面就包含著無數的感應鏈路調節。而每一個全新的感應過程,皮層都會對感應信息進行刻錄,不同的傳入路徑組合催生出不同的調節方式,本覺對各種調節方式進行實時的趨性收斂,感覺體驗會因為調節組合維度的多樣化、組成程序的多樣化而不斷複雜化,皮層所映射的關係也逐步複雜化,這種複雜化會沉澱在一個相互交錯的神經網絡當中。神經系統不是一個個單一的調節鏈路的簡單疊加,神經系統的適應性背後,體現的是神經網絡對所感應信息的關係組織加工能力,而這個關係處理過程,就是孵化意識的溫床。在神經系統不斷向更復雜的調節過程進化的過程中,意識也隨之不斷髮育成熟。

意識寄生於調節過程,意識的一頭是基於感覺系統,從而連接著外部世界的萬事萬物,成為探測解讀事物的重要工具,意識的另一頭則基於響應系統,它引導著個體的各種行為動作,包括對環境的適應性反饋,以及基於環境的調節過程。綜合而言,意識就是本體和世界的關係映射者。從感應鏈路上來看(上圖),產生認知思維的大腦皮層正好位於整個感應通路的中間樞紐,並起到一個狀態校驗的橋樑者作用,它嫁接著環境信息與本體調節反應,是機體適應環境生存的關係翻譯者。因此,感應鏈路代表了意識的生成邏輯,它是意識活動的最基本組成形式,更復雜的意識活動則對應著更復雜的組合感應鏈路。

對於一系列從刺激到響應的固化過程來說,如果知道初始條件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那麼下次在面對類似參數的作用環境時,個體就可以通過關聯關係預測作用的結果趨向,而意識正好是這種關係刻錄的體現。人體的每一個基本的感應過程都會影響大腦皮層的神經網絡連接,也會被神經網絡所不同程度的刻錄著,影響越顯著,持續時間越長,刻錄越穩固,由此,意識就能夠基於過往體驗過的關係參數而對當下的場景的結果狀態進行預判,並且是基於自身價值體系的一種運算,這就是意識對於生命個體的核心意義,它極大的促進了個體適應環境生存的能力。


[1] 普里戈金《從混沌到有序》,曾慶宏、沈小峰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第140頁。


意識是神經系統調節的副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