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最全面的基础知识)五

六、七字篇

217、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218、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了名会招致麻烦。

219、三过家门而不入:形容热心工作,公而忘家。

220、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逾越一定的界限和范围。

221、不看僧面看佛面:是求人应许或宽恕的常用熟语。

222、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不认识事物的真相。

223、不是冤家不聚头:常指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有矛盾的人总要聚在一起。也常用于对亲人的昵称。

224、无颜见江东父老:指没有脸面再见故人。

225、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重大事件前到处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迹象。

226、今朝有酒今朝醉:形容腐朽没落的生活和消极颓废的情绪,有时也形容某人只顾眼前的享乐。

227、王顾左右而言他:指不接对方的话茬,把话引到别处去,有意回避问题。

228、瓦罐不离井上破: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将军难免阵中亡”等意思差不多。

229、为他人做嫁衣裳:指空怀才华,只能为他人效劳。现多用来颂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230、半部论语治天下:强调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231、有眼不识荆山玉:常称那些没有眼光,不识好歹,不识人才的人。

232、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233、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表面上的言行恰好暴露了所要掩饰的事实。

234、吕端大事不糊涂:形容办事识大体,在原则问题上头脑清醒,态度明确。

235、百无一用是书生:泛指文人志大才疏,或用作文人的自谦之辞,牢骚之语。

236、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喻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感到迷乱,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

237、死马当作活马医:比喻虽然已经没有希望了的事,也不妨再作一次努力,寄希望于万一。

238、好汉不吃眼前亏:又作“光棍不吃眼前亏”、“英雄不吃眼前亏”,意思指聪明人暂时躲开眼前的不利处境,免得吃亏。此语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相仿。

239、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守节操,忠于故主;也比喻身在此,心在彼,心思不专。

240、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不怕困难艰险,敢想敢做的那种精神。现在也有用于贬义的。

241、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由于近便而优先获得某些好处的现象。

242、远来和尚会念经:比喻瞧不起当地人才,认为只有外来的人才有本事。有时也用来比喻外来的人都有本事,因而容易受当地人尊敬。

243、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而了解他的内心是比较困难的。常与“画虎画皮难画骨”连用。

244、拒人于千里之外:把人挡在千里之外,不愿接近人,形容态度极其傲慢,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245、画鬼容易画人难:比喻凭空瞎说很容易,但要想有真才实学却需下一番功夫。

246、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的效果很坏,弄得不伦不类,从事非力所能及的事而一无所成。也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目标反而弄巧成拙,留下笑柄。

247、冒天下之大不韪:干了天下最错误的事。

248、春风不度玉门关: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现在引用时,有时一反原意,把“不”换成“已”,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249、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违背,常与“子欲养而亲不待”连用。

250、流水落花春去也:比喻陈旧没落事物的衰败。

251、乘长风破万里浪:形容人志向远大,勇往直前。

252、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253、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谁搞出来的事情应该由谁去解决。

254、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并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别有用心。

255、聪明反被聪明误:讥讽那些费尽心思、不择手段地钻营取巧,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害了自己的人。

256、无可奈何花落去: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消逝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

257、瞎猫碰上死老鼠:比喻碰上意外的好事。

258、下巴底下支块砖:比喻开不起口,说不起话。

259、乡里狮子乡里舞:比喻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事。

260、鸭子入水嘴上前:比喻没有做事就先吹牛。

261、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义:双方都有错;一义:独自一人难做事(近似“孤掌难鸣”)。

262、一根肠子通到底:比喻性情爽直,不会绕弯子。

263、一山还比一山高:比喻一个赛过一个,或一事胜过一事。

264、一头碰到南墙上:比喻因倔强而碰壁,遇到挫折。

265、早见鼻子晚见脸:形容随时见面。

266、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环境、工作不满,认为别的地方好。

267、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喻情况越来越好。

268、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269、猪头莫说老鸹黑:即大家都差不多。

270、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271、钟在寺里声在外:比喻名声很大,名声在外。

272、自己锅底没有黑:比喻自己没有缺点。

273、开弓没有回头箭:比喻说了话就不愿收回,已经动手的事就不再改变。

274、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近便容易得到好机会。

275、横挑鼻子竖挑眼:鼻子直的,偏要横挑;眼是横的,偏要竖挑。比喻过分苛求,百般挑剔。

276、狗打石头人咬狗:比喻七颠八倒。

277、隔山不听娃娃哭:比喻眼不见,心不烦。

278、甘蔗没有两头甜:比喻事情不会十全十美。

279、干土打不成高墙:比喻缺少必要条件就做不成事情。

280、反贴门神不对脸:比喻背靠背,谁也不理谁。

281、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不客气地敞开说话,有话直说。

282、船到码头车到站:既然到了码头、车站了,似乎就可以松口气了,比喻松劲思想。

283、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形势的发展是人们所阻挡不住的。

284、不管三七二十一:即不管一切,什么都不顾。

七、八字篇

285、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讽刺一人升官得势了,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发迹,捞好处。

286、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思念殷切,虽然分离时间甚短而感觉漫长。

287、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指人的一生不可虚度,应当做些有益于世的事,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288、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打仗。现在常用来指放松战争警惕。

28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条件都已经齐备,就差关键性的一件事了。

29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喻做事须从头开始,一步步取得成功。

291、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不能把大家庭维系好。

29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29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指任何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294、从善为登,从恶如崩:学好、坚持向上,比较费劲;学坏、堕落,是很容易的。

29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鼓励人们要爱劳动、勤锻炼。

29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统治者迫害人民,他就自己把人民都赶到反对他的那方面去了。

297、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原意为治理天下之道必须宽严相济,现多用来比喻工作和生活要善于

调节,有节奏地进行。

298、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喻对方以什么样的手段对付你,你就以什么样的手段对付他。

29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事故或事情发生前的征兆。

300、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比喻宁愿在范围小的地方作主,也不愿到范围大的地方受制他人。

30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容失去了依附的基础,事物将无法存在。

302、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多用来表现个人无力改变命运,有时也用来表示只是一味努力奋斗,而不问结果

如何。

30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边失败了,那边却得到胜利。

304、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比喻事物开始错了一点,结果就会造成更大的差错。

305、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说明学业上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做事成功是由于善于思考。

30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307、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当作出决断的时候,却优柔寡断,结果自食恶果。

308、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某人、某家族、某集团虽然已经败落,但在一段时期内,尚能维持

某些兴旺繁荣的现象。

30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群众所提的意见和批评,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310、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思考。人们多用来指作战等手段极其灵活、高超。

3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同类的事物相聚在一起,不同类的则会区分开来。现多比喻坏人臭味相投。

31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记取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做事的借鉴。

313、美者自美,丑者自丑:表示自我欣赏的行为。

3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315、亲者所痛,仇者所快:形容不利于已,反利于敌的错误行为。

31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气过大,实际很难相符。常指不要贪图名声。

31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也形容坏人坏事手段

高明,花样层出。

318、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们常把“落花”和“流水”分别比作一个有意、一个无情的双方。

31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320、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比喻大势所去,局部也不会完整。

321、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比喻有雄才大略。

322、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势不两立。

323、点灯是人吹灯是鬼:两面派。(近似于“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324、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比喻丢开思想包袱,才能轻松愉快地工作。

325、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矛头对准对方的弱点,其它情况概不过问。

326、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以瓜作比,说明没有十全之人。

327、刮风扫地下雨泼街:比喻做了多余的事。

328、慧眼识宝狗眼识草: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发现人才,相反就不能发现人才。

329、捡了芝麻丢掉西瓜:比喻贪小失大。

330、见灯添油遇香磕头:比喻盲目崇拜。

331、见高就拜见低就踩:比喻谄上压下,贬义。

332、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333、冷水浇头一凉到底:比喻因失望、扫兴而情绪低落。

334、脸不是脸色不是色:形容脸色不好看。

335、麻布绣花,底子太差:比喻基础不行的人很难培养。

336、麻雀当家叽叽喳喳:讽刺那些当不成家,办不成事,成天只会吵吵嚷嚷的人。

337、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喻某一事物规模很小,但一切条件都具备。

338、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指虽无突出成绩,但长期辛辛苦苦的工作。

339、脑袋瓜子里穰子多:比喻大脑发达、聪明。

340、藕发莲生必定有根:比喻发生任何事情总有根源。

341、七八家子搬一块:比喻愁眉苦脸,五官挤到一起的样子。

342、七处冒火八处冒烟:比喻到处都在出毛病。

343、千般易学一窍难通:比喻任何事情易学难精。

344、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尽管有很多意见,还是要以一个人的意见为主。

345、千中有头万中有尾:人再多,总有一个为首的。

346、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人要实心才能干好工作,火要空心才能烧旺。

347、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有所改变,人的境遇也有所改变。

348、上山打柴过河脱鞋:比喻见机而行,根据情况办事。

349、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比喻自我吹嘘。

350、文王不安武王不乐:大家都不清静,近似“鸡犬不宁”。

351、一眼看高一眼看低:比喻看问题不容易看全面。

八、九字篇

352、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情来得很突然,一时弄不清它的原委和底细。

35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情的发生,早有前因,并非偶然。

354、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形容由于形势的关系,使其人成了名,但并非这个人才能出众。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意思相仿。

35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阴谋、野心暴露,人所共知。

356、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九、十字篇

357、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比喻只要认识了事物的矛盾所在,就容易克服了。

358、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多用作数量与质量的比较,而且强调重在质量,还用来说明“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359、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形容人穷到极点。

36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此后对类似的情景心怀余悸。

361、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比喻好景不长,人情也不能持久。

362、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喻贫富更替,兴衰无常。

363、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比喻人在遭受重大刺激之后,才会奋发图强。

364、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比喻乱世人民生活绝无保障,性命比狗还不值钱,因此羡慕太平时期的狗来。

365、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比喻世风不好,专喜传恶,不愿扬善。

366、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比喻毫无方向,盲目乱撞,非常危险。

36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欣赏诗文,分析疑难问题。

368、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好东西与坏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69、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比喻只要坚持原则,不必拘泥小节。

370、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比喻愈是在困难的情况下,愈要用人得当。

37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真正的友谊或情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十、十二字篇

372、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豁出命来,什么也不怕,什么都敢做。

37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疾病。

37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指水太清洁,没有浮游生物,鱼无食不能生存;人太苛察计较,也就找不到愿意跟从他的人。

37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受到种种限制。

376、帮人帮到地头,送佛送到西天:指做好事、帮助人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完全彻底。

377、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人们用它形容为求取名利,行为卑污,厚颜无耻,对别人的讥讽置之不顾。

十一、十四字篇

37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形容多次的邀请、催促,主人公出来之后,仍面容半遮,让人看不清整个面目。

37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指事情似乎已无发展余地,但突然又有了转机。

380、长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影射那些横行霸道的家伙,说他们总有一天要垮台。

38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地获得好结果。

38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比喻腐朽的东西周围,新生的东西仍然不断成长。

383、店里有人好吃饭,朝里无人莫做官:比喻熟人好办事。

384、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比喻祸不单行。

385、捧不起的刘阿斗,扶不直的井绳儿:指不争气、没出息的人。

一、(鞍山市十三中高三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名声。)

答案及解析:D。根据文章“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分析此句中的“以文名”,“以”是介词意为“凭借”、“因为”“文”是介词“以”的宾语,所以此处的“名”应译为动词“出名、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绂始为作画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B.①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昆山夏昶者……亚于绂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①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及解析:B(A项①“才”;②“最初”。B项均表判断,相当于“是”或“就是”。C项①比;②在。D项①“凭借”或“借助”;②“因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及解析:D。此题最适宜使用排除法,①句与“高介绝俗”无关,据此可排除A、C,②句说的是在书法方面的追求,与性格也无关系,故可排除B,“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答案及解析:B(A项对“工歌诗”和“能书”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

二、(2006—2007学年度泗阳中学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旨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檄累下 接连 B.而己出营赀以偿 营救

C.生女多不举 抚养 D.永人骇其事 对……感到惊骇

答案及解析:B。根据文意,府吏遵从张淳的意见让自己的妻子代替他本人坐牢,自己从狱中出来,借钱来赎罪,“赀”即“资”,“以”是表目的“来”的意思,“营”在“赀”前,当理解为“借,谋求”。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呼为“张一包”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 君何以知燕王。

C.盗正濯足于河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D.今闻吾去乃归耳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及解析: D。A于是/凭借、利用;B用/凭;C在/被;D才。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淳在永康任知县时,判案神速,积压的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他能当即定下审判日期,诉讼双方按预约日期到官府,他很快就能结束诉讼。

B.张淳精心诱捕卢十八,让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自己却故意说大盗逃跑时间太长,抓捕不了,这样做是为了麻痹卢十八。结果卢十八钻进圈套,被张淳捕获。

C.张淳对永地的百姓喜欢将互相之间的一点小小的怨恨,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申诉很反感,查验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之后,诬告人的诉讼案就少了。

D.张淳为了制止大旱之年公然抢劫的事,故意用死囚替代抢米的人,将死囚用杖打死,并张贴出告示说“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

答案及解析: C(“诬告人的诉讼案就少了”理解错,原文是“自是无诬讼者”)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1)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3分)

译文:

(2)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3分)

译文:

(3)以理卜,何神之有。(3分)

译文:

答案及解析:(1) (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3分) (“素”、“罢”各1分, 其余1分)

(2)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3分)(“负”“系”各1分,其余1分)

(3)按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3分)(“以”“卜” 各1分,“何神之有” 句式1分)

三、(重庆一中高2007级高三10月月考)

(一)、课内奠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担心

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计:打算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悉:全部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穷:经济拮据

答案及解析:D。此题所涉及的四个选项均出自教材,“穷”在古代汉语中很少表示“经济拮据”,更多的是表示“困窘、走投无路”比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项源于《屈原列传》,也应译为“困窘、走投无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窥父不在,窃发盆

B.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 顾念畜劣物终无所用

C.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 我劝天公重抖擞

答案及解析:D。A项前者是“私下里”谦词后者是“偷偷地”B项前者是“回头、转身”,后者是“只是”表转折C项前者是“请别人做某事”,后者是“请求别人让自己做某事”D项都是“劝说、劝谏”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C.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相如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答案及解析:B。“亲戚”古指“父母兄弟等亲人”而今义则是指“除父母兄弟亲人以外的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的人”,“左右”古指“君王的侍卫大臣”而今义大多是表示一种约数,“指示”在此句中是两个词“指”是“用手指指”,“示”是“给……看”而今义是“上级部门给下属的指令。

四、(江苏省姜堰中学2006~2007学年度阶段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共6分,每小题2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①,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②,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③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④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纚纚(lí):洋洋洒洒的样子。②鸢肩火色:双肩上耸如鸢,面色如火。鸢,老鹰。③飞白书:用飞白字体写的御书。飞白,一种字体,笔画露白,似枯笔所写。④要:关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刺史达奚恕数咎让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B.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答案及解析:A 。 (A.责备 B.感到奇怪,诧异/区别,分别 C.适合、胜任/称道 D.显露/凶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乃去,客密州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周为条二十余事 臣请为王言乐

C.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

D.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及解析:B。 (A.于是/是 B.给、替 C.就/假使 D.认为/因为)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答案及解析:C。 (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的,并不是被赵仁本举荐去做官的;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题3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及解析:(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高、厚、“使”后面补“之”,各1分)

(2)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感激而西、舍、不之顾,各1分)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所以、去、徒,各1分)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五、(06-07年广东惠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①,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竞陵王萧)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田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畡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畡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唅,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政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曰:“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

[注]:①《毛诗》:指现今通行的《诗经》。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炙,一灼称一壮。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郡殷琰名知人 知:了解;识别

B.时人每疑其宿构 宿:文中为“预先”之意

C.方今弼汝 弼:辅助

D.文惠改容谢之 谢:道歉

答案及解析:D。结合上下文意,此处是范云随文惠太子时的劝谏,太子对他的忠言表示感谢,因此处太子也并无过错,所以不能译为“道歉”。应为“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政当流之 ②政恐二年不复可救

B.①闻范云谄事汝 ②事寡嫂尽礼

C.①性颇激厉,少威重 ②士或以此少之

D.①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 ②子良为云求禄

答案及解析:B(事,事奉。A①名作状,按政令;②通“正”,只,仅;C①缺少,②轻视,看不起;D①担任,②替)

3.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

B.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

C.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D.无一时一事不适耳目之观

答案及解析:D。D项中的“耳目”是偏义复词,因后面是“观”侧重在“目”;其它三项或并列或对举都各有所指。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范云天生机智敏锐,很有见识,善于作文章

B.日“公辅才也”——说“(这孩子)是三公等辅佐大臣的人才啊”

C.不意范云乃尔——想不到范云竟然如此

D.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爱讲气节,崇尚(行动)不同于常人,专门在人有急难

之时快速地加以救助

答案及解析:A(“识具”,两个词:识,见地;具,才具,才能。)

5.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范云“有识具”的一项是

①帝索视之,言皆切至

②三时之务……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谓今日复见谠言

④家事必先谘而后行

⑤躬自营唅,招复如礼

⑤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A.①⑤ B.②⑥ C.①②D.③④

答案及解析:C(①、②分别从侧面、正面体现。③是萧缅对范云“识具”的赞扬;④是尊重寡嫂的行动;⑤是助人的行动;⑥是助武帝的急切心情。这些都不是“识具”本身)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范云从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能将九页《毛诗》读熟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B.范云因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书殿中郎,齐武帝将下命令要范云弼子良。

C.范云在选择官员时,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满门宾客的提问,处理神速,应答如流,

时人个个佩服。

D.范云在武帝即将称帝时突然发病中风,为了助武帝成功,宁愿只活两年,请求医生

为他快速治病。

答案及解析:D(A将“诵”说成背诵;B将授官与“箴谏”挂钩,将“方今”解作“将要下命令”;C将“居选官”解作“选择官员”,对文件和宾客的解说更是望文生义。这些都与原文不符。)

六、(06泰安市期终统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注]①三官:南朝梁时廷尉设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称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约父,因未及时响应宋孝武帝平叛,被处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约在《宋书》中对此事曲文掩饰。③武帝:梁武帝萧衍。④禁省:皇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嘉:赞许。

B、 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目:眼睛。

C、 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D、 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徐:慢。

答案及解析:B“目”是动词,看。因为“目”前有“武帝”后有“子野”,不难看出,前是主语,后面的就应是“目”的对象,而“目”作为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它此处要活用为动词,译为“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B.松之已后无闻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是余有叹焉。

C.未之为也。 D.子野为文典而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及解析:C分别是代词,它,指文章;助词,处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A介词,用。B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D连词,表并列关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组是( )

①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评论多善。③以为著作郎。④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笔,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诲为本。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及解析:①言其品行;③是裴子野“出色文才”的结果,没有直接表现其“出色文才”;⑥言其对后代的教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时,因名字被同僚签署,受牵连获罪免官,但他能淡然处之,

终无怨恨之意;出任诸暨县令,不乱用刑罚,深受百姓称颂和喜爱。

B、 裴子野继承曾祖父裴松之遗业,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不掩

饰史实,但兰陵萧琛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史论无法和《过秦》、《王命》相提并论。

C、 裴子野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

等人深为叹服,武帝也称许其文气势豪壮。

D、 裴子野为人静默自守、安贫乐道,对家人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唯以教诲为本,妻

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晚年时,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终。

答案及解析:兰陵萧琛对裴子野的论著持赞许态度,“分路扬镳”此处比喻双方才力相当,不分高下。

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1)沈约害怕了,赤着双脚到子野处道歉(谢罪),请求双方都摈弃(解除)仇怨。沈约赞叹子野的著作说:“我不及(他)啊!”(2)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参考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出生时母亲魏氏就亡故了,被祖母殷氏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出仕齐任江夏王行参军。梁武帝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赞许他极好的品行,将要上表举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