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稱奇的皇皇巨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世人稱奇的皇皇鉅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誰沒事兒會去讀《本草綱目》呢?

是啊,咱們每個人都聽說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很少有人願意好好讀一讀它。

其實呢,《本草綱目》裡有趣的知識,可多了去了,而且,它們幾乎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今天我要給您介紹的這本《本草綱目》,就是一本非常有趣兒的書。

它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博士——王秋玲編寫的一本少兒版,保準您讀來絲毫不覺得枯燥,還可以幫孩子漲漲知識。

那麼,既然叫《本草綱目》,那“本草”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自古以來,人們用來治療疾病的藥物就有很多,比如植物啦、動物啦,甚至還有礦物,其中呢,就以植物裡的草類最多,所以古人就用“本草”二字來代表藥物。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這些“本草”裡邊兒,都藏了哪些好玩的問題。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植物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你可能會說,每個東西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什麼好說的?

但事實是,由於地域差異和傳播有誤,很多動植物都有不止一個名字,但對於治病這件事兒來說,說錯名字開錯藥,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

所以呢,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都會在名稱不統一的藥材下面,注有“釋名”一欄,就是把歷代古籍中有關該藥物的各種名稱,都收集起來,然後再進行分析,讓人知道古今名稱的變化。這是李時珍的獨創。

世人稱奇的皇皇鉅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咱們中國人給動植物起名字,喜歡用偏旁部首來進行分類,而名字的偏旁部首呢,還和物品的形態、顏色、產地、聲音、功能等有關。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對藥用植物“枇杷”的名稱,作出瞭解釋:

大家發現沒有,枇杷的葉子,跟彈撥樂器琵琶長得很像,所以呢,就取了“比巴”兩個字作為特徵。

再加上枇杷是木本植物類別,所以,就有了“枇杷”這個名字。

還有一種根類藥用植物,叫“白頭翁”,別名又叫奈何草,對清熱解毒很有療效。

可是,“白頭翁”不是用來形容老年人的嗎,為什麼會用作藥名呢?

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觀察到,白頭翁藥材上端有白茸毛,看起來像白頭老人,所以才有了白頭翁這個名稱。

在《本草綱目》的所有藥物中,進行“釋名”的佔到了一半,而且由於時間和認知的進步,原本的結論也可能被新的、更合理的解釋代替。

但不得不說,李時珍已經用盡一生精力去糾錯完善了,對於那些沒有釋名的藥物,他有的沒寫內容,有的則會在下面註明“名義未詳”“不可解”“不可強解”,體現了他“不知為不知”的嚴謹態度。

世人稱奇的皇皇鉅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哪裡可以找到更好的藥?

說到這兒,我們先得區分兩個概念:分佈區主產區

簡單來說,分佈區比主產區的範圍更大,比如巴豆,是一種能讓人迅速拉肚子的藥物,自然分佈區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四川等地,但在古代本草著作裡所記載的主產區,就只有四川

另外我們知道,阿膠,是驢皮加工得到的產品,全國都在養驢,但阿膠的產地,卻主要在山東的東阿縣

看來啊,要成為一種藥物的主產區,需要滿足兩方面的要素:一是當地生產的藥材,能夠持續被醫生們認可;二是不光要被認可,還能持續地供應市場。

後世稱這些在主產區生產的藥材,叫“道地藥材”,大家應該在廣告裡都聽過這種說法吧。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記載的道地藥材有很多,比如寧夏枸杞、東北五味子、浙江麥冬、蘇州薄荷等等。

而書裡記載的呢,也不僅有我國的資源,還有很多來自國外的資源。

咱們隨便舉幾樣啊:比如藏紅花,一聽這名字,就感覺是西藏產的吧?

但其實它最早產於歐洲,後來才在中東地區種植,而伊朗是它的主產地。由於它是從西藏進入中國的,所以叫“藏紅花”。

再比如說我們做飯經常會用到的胡椒,主產於東南亞國家,在古代可是奢侈品,尤其得到歐洲貴族的追捧,把擁有胡椒的數量作為財富的象徵。

為了獲得胡椒,葡萄牙航海家,更是開闢了印度新航線。

世人稱奇的皇皇鉅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好了,接下來我們說第三個問題:找到了好藥材,該怎麼加工呢?

首先,刀工很重要

我們拿到藥材之後,得學會切。這樣做,是為了增加藥材的表面積,切得越小,表面積就越大,這樣當水和藥物接觸時,會讓水更多地進入藥物的內部,溶解有效成分,藥效就越大。

其次是水的妙用。

水在藥物的加工過程中,除了可以用來清洗藥物,還能滲透軟化藥物,使它們便於切制,還可以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

《本草綱目》裡就用“浸”“泡”“漂”等方法,表達了對不同藥物區別處理的觀點。

“浸”是指用少量的水,“泡”是相對多的水,“漂”是指不但用水,還要讓水晃動、震盪。

接下來,是火的威力。

《本草綱目》裡火的使用方法包括炒、炙、煅、爆、炮、煉等等,主要目的呢,是讓藥物乾燥,變得鬆脆、焦黃或者炭化,使藥的成分發生變化,治療的疾病也隨之改變。

比如說,古人用不同的火候炒山楂,就分別得到了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三種藥材。

聽這些名字,就知道是越炒越黑吧!而且味道也是越來越苦,功效也發生了改變。

世人稱奇的皇皇鉅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沒錯兒,山楂呢,本來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的作用,在微炒之後,就降低了山楂酸對胃部的刺激,有治療積食的作用。

如果再往黑了炒呢,消食的作用就幾乎沒有了,留下的是具有強烈吸附作用的活性炭,起到止血、止瀉的作用。

在這本書裡,還提到了一個意思的做法,就是給藥材加點兒

“調料”就是一種很好的“調料”。

比如有一種藥叫常山,是一種植物的根,常用來治療瘧疾,但吃了卻會讓人嘔吐。

慢慢地人們就發現,如果先用酒或者醋來加工,減少常山鹼的含量,就能在不影響藥效的情況下,消除嘔吐的副作用。

第四個問題:《本草綱目》裡隱含著哪些宗教文化呢?

我們知道,《本草綱目》編寫在一個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宗教信仰就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很多人相信世界上有神仙、長生不老等傳說。

而《本草綱目》在介紹某些藥物的時候,也會把這些傳說一起記載下來。

大家還記得《西遊記》裡面,給孫悟空三根救命毫毛的是誰嗎?孫悟空一有打不過的妖怪,就去搬的救兵是誰?

那自然是觀音菩薩了。觀音菩薩不但是孫悟空心中的救兵,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救星。

世人稱奇的皇皇鉅著《本草綱目》,離我們一點兒都不遙遠!

《本草綱目》裡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婦人得了痢疾,一直腹瀉,找了好多大夫都沒有治好,她就天天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自己的病快點好。

結果有一天晚上她做了個夢,夢見觀音菩薩跟她說,用木香和黃連煎藥喝就會好。第二天早上,她就按照菩薩說的方法喝了藥,果然好了。

其實現在看來,傳說肯定不是真的,但它一方面記錄了當時佛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同時也體現了人們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研究出來的藥物成果。

同樣的,道士授藥的故事,在《本草綱目》也有好多。

傳說從前有個人吃了螃蟹之後,又吃了幾個柿子,結果晚上嘔吐不止,到最後居然吐血昏迷了。

家人束手無策,這時正巧一個道士路過,告訴他們,可以用木香磨成汁後給病人喝下。家人照做後,病人果然好了。

和佛教一樣,道士授藥體現的是道教文化對中國中醫藥的影響,因為很多道士本身就是醫藥學家,所以道士授藥,在生活中也是真實存在的。

《本草綱目》是一本非常有代表性的古代醫學著作,它的珍貴之處,除了那些豐富的知識外,還體現在李時珍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虔誠的醫學追求上。

而王秋玲所編寫的這本少兒版《本草綱目》,讓我們不僅看懂了醫學著作,也讀懂了醫學家李時珍寶貴的醫學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