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葬?

非梦王子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她先后辅佐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下葬,康熙帝30多年没有下葬的苦衷,悦史君给大家解读。

第一,孝庄临终遗嘱

按照清朝定例,皇帝和皇后是要葬在一起的,孝庄太后的丈夫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孝庄太后自然是要跟皇太极葬在一起的。

然而,孝庄太后临终前嘱咐康熙帝,皇太极的昭陵已经建成很长时间了,就不要合葬了,她想离康熙帝父子近点,就在顺治帝孝陵附近下葬就可以。

孝庄太后死后,孝顺的康熙帝没有把她运到关外的昭陵去安葬,但是,葬在孝陵附近让康熙帝非常为难,因为这里安葬的都是顺治帝的妃嫔,把孝庄太后安葬在这里,有些不太妥当。

康熙帝一下子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在清东陵昌瑞山下建了一座宫殿,把孝庄太后的灵柩放在里面。

第二,康熙帝很纠结

康熙帝的一生南征北战,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后,他还多次对东北、西北用兵,巩固边疆安全。

到了晚年,康熙帝遇到了大麻烦,他是一个多子多福的人,但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却造成了“九子夺嫡”的激烈局势。

康熙帝两废太子之后,也没有办法去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就一直拖着,但儿子们和朝臣的斗争还在继续。

在这样的困境中,康熙帝显然劳心劳神,更无法静下心来解决祖母孝庄太后的安葬问题,就这样直到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都没有办好。

第三,雍正帝有魄力

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帝在险象环生中即位,并且通过多种手段,将之前夺嫡的兄弟们收拾的妥妥帖帖。

接下来,皇位稳固的雍正帝,开始解决父皇康熙帝遗留下来的问题,孝庄太后的安葬自然也是重点。

雍正帝的思路很开放,他把孝庄太后就下葬在暂安奉殿原地,这个地方正好在清东陵风水墙外面,这样就不涉及到降低身份的问题,同时与皇太极的昭陵有联系,既能夫妻有所交代,同时也跟儿孙离得不远。

……

可能有人会说,康熙帝是因为孝庄太后下嫁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才迟迟没有给她下葬,悦史君肯定地说一句,太后下葬就是一个谣言,真正的症结,是康熙帝的孝顺和犹豫,再加上雍正帝要巩固帝位,才导致孝庄太后难下葬。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按说孝庄死后应该葬在盛京,也就是沈阳,因为她的丈夫皇太极葬在盛京。

以祖制,如果孝庄先死,等皇太极死时,可以把孝庄的陵寝打开,把尸骨取出与皇太极合葬。而实际却是孝庄后死,尊祖制孝庄死后,她只能在皇太极陵寝旁边另建陵寝下葬,不能打开皇太极的陵寝合葬。因为皇太极是皇帝,孝庄是皇后,皇帝是尊,皇后是卑,卑不能动尊。另建陵寝规模当然要比皇太极的陵寝小。不能合葬而且新建陵寝规模要小,使这位为大清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后心里不爽。



让孝庄更不爽的是,皇太极在时,孝庄并不受宠。论及感情,她和皇太极的感情远不及和儿子顺治的感情,更达不到与孙子康熙的感情。所以孝庄临终遗言,要和儿孙葬在一起,从情感上完全说得过去。



不过这就给康熙出了个大大的难题:把孝庄送盛京安葬,违背孝庄遗愿,康熙对孝庄感情深,当然不愿那么做。把孝庄葬在北京,安葬在顺治陵寝附近,孝庄是母亲,不能比儿子顺治的陵寝规模小。但是,顺治是皇帝,孝庄虽是顺治的皇太后,但她也只是皇后身份,皇后陵寝比皇帝陵寝规模大,这也不合适。



孝庄葬在哪里?这个问题在康熙那里无解。所以康熙就把孝庄生前住的宫殿拆除五间,在东陵风水墙外建“暂安奉殿”,将孝庄棺椁暂时停放那里,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朝才得以安葬。雍正和孝庄没有感情上的瓜葛,处理起来当然容易得多。

喜欢就加个关注吧!


豫有得


雍正:“都说儿子坑爹的,哪有爹坑儿子的?”

雍正刚即位就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自己的祖奶奶孝庄到底该葬在哪儿?

康熙在地底下都笑出了声,儿子啊!全靠你了。雍正也不负所托,自己想了个办法,解决了父亲康熙37年都没有下葬孝庄的事情。雍正先是找来大臣,对自己的祖奶奶一顿歌颂,最后提到了祖奶奶想与儿孙葬在一起的嘱托,还说大清朝自孝庄文皇后死后,托她老人家的福,国运蒸蒸日上,说明她棺椁所在的地方是个风水宝地,我们更不能违背她老人家的嘱托了。最后自己也不下决定,表达完自己的意见,说:“众爱卿看看怎么做?帮朕想个办法出来。”



最后大臣迎合雍正的意思称:“我大清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皇恩浩荡,皇上万万岁。拟本朝二年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

就这样雍正解决了父亲康熙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难题,那么问题来了,康熙建树远在雍正之上,为何对祖母下葬何地耽搁了37年之久?这里其实有很多种说法。

一:扑朔迷离的“庄妃托梦”

据说康熙为了不让祖母漂泊异乡,决定将其灵柩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吉日便让128名杠夫前往,可是灵柩抬到遵化孝陵大红门前,便越来越重,杠夫只好放下歇息一会,等他们再次抬的时候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了,负责人赶紧派人告知康熙,康熙知道后百思不得其解,想着想着竟然睡着了,梦中见到了祖母孝庄,孝庄说:“我的棺椁停在我儿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里给我下葬吧!”康熙醒来后便命人建了昭西陵。



二:流言四起的“下嫁绯闻”

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这其中是孝庄和多尔衮达成了某种协议,孝庄答应让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很多人认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即使没有下嫁,那失身也是肯定的。既然是这样康熙自然不能再讲祖母和祖父葬在一起了,虽说这是传闻,得不到证实,但是无风不起浪。



三:有理有据的“孝庄遗嘱”

《孝庄后传》:“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段话的意思主要是说,卑不动尊,皇太极已经去世多年,不能因为自己再动封土;也可以避免劳师动众,减轻农民负担;还有就是心里想着儿子和孙子,希望能和他们在一起。


面对这一系列难题,处理不好就有不孝的罪名,康熙不知道怎么办,加上国事又要处理,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过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因为祖母孝庄生前说过自己喜欢这座宫殿,结果这一拖就是几十年。直到雍正继位才处理了这件事。我相信放了这么多年,其实也有康熙对祖母的思念之情,因为康熙一直都是祖母孝庄带大的。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羽评郡主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评价却截然相反。

一个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绪、溥仪两代帝王,一生恋栈权力,骂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个是孝庄太后,她培育出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尤其一手将8岁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养成了一代有为明君,并懂得放权退居幕后,口碑却是令人称赞敬佩!

孝庄文皇后 (画像)


说到“孝庄太后”这个历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并不陌生,国内不少清朝古装剧,对一代女强人孝庄的演绎也是淋漓尽致。比如她是电视剧《孝庄秘史》的大玉儿,与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爱恨情仇,被演绎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孙子康熙嘴里的“老祖宗”,关键时刻总是能跳出来,震慑稳定朝局!(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孝庄太后何许人?

孝庄,即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儿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权后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实行“联姻和亲”政策,结成政治同盟。13岁的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和她的亲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

皇太极称帝后,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庄妃并没有受到皇太极的专宠。皇太极死后,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争夺皇位无果之下,阴差阳错的,6岁的小娃娃福临即位(庄妃和皇太极所生之子),成为顺治帝,庄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后来,顺治帝福临英年早逝(一说出家为僧,尚存争议),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孙相依,担负江山

顺治帝遗命,8岁儿子玄烨继位登基,并给幼主安排了顾命大臣。



彼时,内有鳌拜日益专权之趋势,外有三藩隐患之忧,孝庄太后与幼小孙子康熙,可谓是临危受命,“祖孙组合”肩负起了大清江山。此后,身为祖母(奶奶)的孝庄,一直在台前和幕后帮衬着孙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烨,自小在祖母孝庄身边长大,经常受到祖母孝庄的教诲和调教,孝庄也十分疼爱这个聪明而古灵精怪的孙子。


而康熙帝是个孝子,对待祖母,也至为孝顺,对这个有时和蔼可亲、有时又严肃庄严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孙之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谓祖孙情深。


孝庄死后,37年不下葬之谜

康熙帝14岁亲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孝庄太后病危,孙子康熙帝日夜不离,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哀求折损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顺,可为何祖母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伦之理,对亲人尽孝,生前“待亲孝顺”,死后“入土为安”,让死后的亲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种天大的孝顺。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满清祖制,孝庄死后应该要和葬在盛京(今沈阳)的丈夫先帝皇太极合葬。当然,古时历来就有“夫妻合葬,妇死随夫”习俗,即“生前同屋,死后同穴”,也一种团圆夙愿。

那么问题来了!孝庄死在北京,而皇太极陵墓远在盛京(今沈阳),况且满清入关已久,关外皇太极陵墓也已安葬多年,古时观念:卑不动尊。孝庄位卑于太宗皇帝皇太极,是否要劳师动众的开封破土、开墓合葬?这给以孝道治天下的康熙帝,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不过,孝庄太后临终有一道懿旨:

史载,孝庄临终前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遗愿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动尊,太宗皇太极安葬已久,孝庄不愿去惊动他。二是如果在关外皇太极墓旁另建坟茔,既劳师动众、太麻烦了,也不符合“合葬之义”。三是留恋自己儿子和孙子(顺治、康熙父子),不愿意远去关外,只想坟墓离儿孙近。

总之,一句话:孝庄遗愿要求自己死后,不跟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


悬而未决,雍正解决

康熙帝只能遵从祖母遗愿,将孝庄生前栖身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了,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行宫,称“暂安奉殿”,孝庄太后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封闭殿门。但是,康熙帝终其一生,一直到驾崩,祖母孝庄的陵寝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庄与皇太极成婚一百周年,曾孙雍正帝才把孝庄的暂安奉殿,重新动工修建,改为昭西陵。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孝庄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单独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间对“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的说法有几种,比如一说“太后下嫁”即孝庄下嫁多尔衮,没脸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二说孝庄不愿跟丈夫合葬,是因为她内心深处,一直爱着多尔衮等等,关于这些传言,亲爱看官朋友们,姑且听听就好。


峰子奇观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她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在康熙二十六年时崩逝,享年七十五岁。可是在她死后,却37年都没能下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史料记载,孝庄死后,康熙帝出于孝道,执意要给孝庄太后守孝3年,后来因为群臣劝谏,将时间缩短为了两年。而且孝庄太后在临终前,曾经嘱咐康熙,希望不要再为了她去动太宗的陵寝,她心里牵挂着顺治,希望死后能在顺治陵寝附近安葬。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孝庄的遗体在准备运往盛京时,发生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她的棺材突然变重,上百个大汉都没能将它抬起,所有人都觉得很纳闷。结果当天晚上,康熙帝便梦到了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后在梦里流着泪告诉他说,自己不想离开,盛京太远了,她希望一直守在康熙身边,于是康熙才下定决心不把孝庄太后运往盛京下葬,而是留在了宫中。这一留就是37年,直到康熙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孝庄太后终于入土为安。


探秘历史


康熙号称“千古一帝”,力压“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堪称“大帝”。但是,若没有孝庄太皇太后的话,康熙绝对没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说不定很可能被鳌拜给干掉了。康熙继位之初,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势力最大,为人最嚣张,经常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很愤怒,直接想找鳌拜拼命,一了百了,学习曹芳之精神。此时,孝庄让这位孙子冷静下来,学会“忍”,然后待到时机成熟,再解决鳌拜问题,并向康熙出某划策,最终鳌拜被逮捕。



康熙从小就没父亲(顺治死得早),他只能与孝庄太皇太后相依为命,共同应付权臣,维护大清江山。所以,他门祖孙感情深,康熙自然不愿意下葬孝庄了。



此外,孝庄之前被多尔衮“欺负”,据说已经下嫁多尔衮,成为所谓的“摄政王妃”。如此一来,康熙无法下葬孝庄,若是葬在关外皇太极陵,似乎不厚道,明摆着对爷爷不敬嘛!


纵横国史


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史书中关于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是这样记载的: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对康熙皇帝交代说: “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非常孝敬她,所以就在孝庄去世后听从了遗嘱的安排,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孝庄太皇太后认为太宗与孝端皇后已经合葬,不能因为自己轻易动土,而且,自己还惦念着顺治和康熙帝父子,因此,就让康熙把自己葬在顺治帝孝陵附近。不过,这终究是官方说法,不能令人折服。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流传度较高的,有人说,康熙三十多年不葬孝庄皇后,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隐痛。这隐痛就是孝庄为了保存皇太极的遗孤,保住皇太极一生奋斗而来的事业,不得不做出有悖伦常的事情。

这就要牵出多尔衮,当时,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亲自指挥正黄旗,很多人依附于他,多尔衮还拥有他的嫡系武力正白旗。多尔衮几乎拥有了大清国所有的兵力,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贬斥了郑亲王济尔哈朗,诛杀了豪格,手握重兵,党羽密布,所有的反对势力都已臣服于他,他唯一有所顾忌的就是孝庄太后。那么,多尔衮由未入关以前想夺皇位而不能,到此时能夺皇位而不夺,其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太后孝庄从中虚与委蛇,以万缕柔情约束多尔衮的“最后一步棋”。

孝庄太皇太后留下遗旨不与太宗合葬,就是认为自己白璧有玷之身,无法再与太宗同穴。康熙完全了解祖母当年为了保住太宗留下的江山,不得不屈身下嫁的苦心,对孝庄简直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

孝庄去世之时,不能葬于皇太极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让祖母孤零零地别葬他处,所以才形成了停孝庄梓宫数十年,而无法下葬的局面。







历史有妖气


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传言我选择相信理由有:1.孝庄死后留下遗言不与皇太极合葬,这是孝庄入关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2.福林,也就顺治帝对多尔衮恨之入骨,这里边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尔衮独掌大权损害了小皇帝的威严,二是自己的母亲与多尔衮不明不白的关系让小皇帝保守耻辱三是,清史中也有记载多尔衮从让福林小皇帝叫他爸爸。

3.至于在康熙王朝中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对其尸体进行鞭尸,我觉得并不可信,因为在满族入关前已经实行火化,所以鞭尸不太可信。

至于康熙王朝中一些与清史记载的不同我也想发表一下看法,主要错误有:1.苏麻喇姑与康熙的年龄差距差不多有四十岁,苏麻喇姑本名苏玛尔,是布木布泰即孝庄的一个陪嫁,也算是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格格,所以也就不会出现康熙会喜欢上苏玛尔的情形。2.索尔图是赫舍里氏,康熙王朝上写的索府固然是错误,另外康熙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也并非索额图的女儿而且他的侄女。

3、关于魏东亭这一人物,康熙王朝对他的演绎十分精彩,先是陪读,后是帮助康熙除鳌拜,其实清史中并无此人,而与他对应的人物有两个,给康熙陪读的是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后期到当了江南织造。帮助康熙除鳌拜的应该是索尼的第三个儿子索尔图。

4、收复台湾一段中真像为郑经先死后台湾内乱康熙趁机收复台湾

5.收复葛尔丹一段中,葛尔丹是自杀。等等吧,还有挺多的无法一一详述


小于先生啊


要附合孝庄太后的遗愿,要遵遁礼制,要考虑实际情况,葬在哪儿都不合适,因此而拖延。

首先是因为孝庄太后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康熙皇帝的特殊感情。孝庄太后在康熙朝其实应该被称为“昭圣太皇太后”,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康熙皇帝八岁登极继统,十三岁亲政。母亲早逝的康熙皇帝作为东北游牧民族入关一统中原的皇帝,在刚刚登极的时候面临的矛盾很多。作为祖母的太皇太后始终在背后支持他,并不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又暗中做了不少事来支持孙子。比如对于满洲亲关系的调停,还比如在平三藩时节俭用度以支持前线等等。因此康熙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感情很深,在祖母去世后不忍心按照习俗把棺椁送到关外去葬在祖父清太宗的陵墓中。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正好经历了满清从关外的游牧部落到建立后金,然后入主中原的这个过程。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之女,在满蒙联姻的大趋势下嫁给了皇太极。儿子福临阴差阳错登上帝位,于是成为皇太后。在顺治皇帝在位时满清入关,在北京定都。接着儿子去世,孙子玄烨继位就是康熙皇帝。孝庄太后从科尔沁草原到了盛京即沈阳,又从盛京到关内的京师,所以她的葬地很难确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从夫而葬,葬在盛京的清昭陵。昭陵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

按制度孝庄太后可以以皇后的身份另设一陵作为昭陵的附葬陵墓。孝庄太后自己生前对孙子康熙皇帝说过,不愿意葬入盛京昭陵打扰奉安已久的太宗。而且表示心里留恋儿孙,希望离他们不要太远。这是最大的难题。所以停灵时间过久,最终才在遵化建了昭西陵。


沅汰


孝庄太后即孝庄文皇后,清朝著名贤后,先后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帝王,为清王朝定鼎中原和稳固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布和之次女,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当时是与她的姑姑哲哲一起嫁给皇太极的,哲哲为大福晋。

孝庄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并不受宠,她的亲姐姐海兰珠入宫比她晚却宠冠后宫,就连林丹汗的遗孀在嫁给皇太极后,地位都要比她高,如囊囊大福晋在册封妃嫔时名列第三,而孝庄仅名列第五,受封次西宫,称为永福宫庄妃。在这个方面来说,孝庄应该是痛恨皇太极的,每一次新人入宫都将她的地位一再降低,这也是她留下遗言不愿与丈夫合葬的重要原因。

孝庄虽然不受皇太极的喜爱,但崇德三年却发生了一件事情令她的命运发生了重要转变。这年的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孝庄在永福宫生下皇九子福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多尔衮推举福临即位,定年号顺治,孝庄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她的姑姑哲哲尊为母后皇太后,两宫并尊。

一年之后,清军挥师入关,顺治皇帝成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迁都北京,平定全国,减免赋税,与民生息,每一件都是关乎社稷江山的大事,在这段时期,孝庄太后周旋在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皇帝之间,稳定统治,安定人心。多尔衮死后,顺治才真正掌握实权,统治天下。

顺治皇帝驾崩后,孝庄太后荣升太皇太后,开始辅佐孙子康熙,在康熙帝亲政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的重要时刻,孝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康熙掌权铺平了道路。康熙与祖母的关系非常融洽,因其生母早逝,孝庄承担了大部分母亲的角色,康熙对孝庄的评价很高: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二十五日,孝庄太后逝世,享年75岁,临终前对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谨遵遗命,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此后,康熙帝前往东陵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此可见康熙对孝庄太后的深厚感情。孝庄太后这一安放就放了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成为清东陵风水墙外最高规格的墓葬。

孝庄太后为何停尸三十七年不下葬,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康熙与祖母的感情使然,不愿早早将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庄的遗言违背祖制,使得康熙帝不好处理。按理来说,后妃理应与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处也应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园寝。但皇太极安葬在盛京(今沈阳),而孝庄的遗言既不想与丈夫合葬,也不愿回盛京。康熙帝陷入两难的选择,只好将这个难题抛给后人来解决。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