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 林小静,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康熙字典》是一本集前代字词韵书之大成的著作,它第一次使用了“字典”的名称,标志着中国字典的成熟。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任命修纂官凌绍霄、陈世儒等人、总阅官陈廷敬等人开始负责《康熙字典》的具体编纂工作,最终历时六年,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正式刊印发行。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康熙字典》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主持编纂这样一本字典呢?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字典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自然是要起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以防止普通民众受到异端思想的腐蚀。其次,《康熙字典》的编纂,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含义,它可以起到教化普通民众的作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康熙字典》是维护统治者地位的工具。第三,《康熙字典》出现之前的书籍都存有遗漏和缺失,因此出于学术目的也是需要有一本可以集大成的著作。同时,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康熙字典》无疑是宣扬清王朝的“德政”的最好手段,并树立皇帝的权威。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康熙字典》

前面已提及《康熙字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因它不仅“搜罗之备,征引之富,尤可谓集字书之大成”,而且承袭了《说文》到《字汇》的编纂传统,对前代字书的字形都重新考证并纠讹,使字典编纂日趋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康熙字典》收录了各种字书、印书中等“来历典确”的字,兼采了经史音释及子集字典等音释的内容,因此它是中国第一部规模最大、收字最多的字典。在对每一个字义进行阐释方面,《康熙字典》博引群书解释字义,除了生字僻字外,每一个字都有古书作为依据。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康熙字典》

编纂《康熙字典》的工作量十分浩繁,在处理历代字书时为了避开谬误、提高准确性,编纂人员提出了一个编纂总则:“详略得中,归于至当”,具体可表现为几个方面:一、“并行编入”,也就说说,对各经史子集、韵书、字书的内容,通过人为甄别后,一概录入,但是要标记“增”字,以与原有的字区分开来。在此原则指导下, 《康熙字典》共额外收录141个字,远超此前的《说文》、《字汇》等。二、“切音解义”,这是字典编纂中的核心原则,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前提,第一是承认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只是语言的“点画”符号,第二是在日常使用中,许多字词有了约定俗成的内容,与其本义有所偏离,但是在编纂《康熙字典》时,要遵循语言约定俗成的原则。三、“旁罗博证”,也就说,《康熙字典》中对每个字的释义,都是建立在翻阅大量古书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仅据一家之说,据此可以提高考证的准确性,使每一字之字义均有所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鹤云:《论的历史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2.丰逢奉:《编纂理论初探》,《辞书研究》1988年第2期。

3.韩林华:《的编辑成就》,《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4.邓莹、陆丽明:《的政治学管窥》,《文教资料》2011年第3期。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华 兴 春 秋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康熙字典》是怎样编纂的?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杨培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