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

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必须做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外三合

外三合就好像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要“送”,而不懈

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像支撑不了自己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拳架松懈丢瘪,混混沌沌,无精打采,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从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

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气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捎之劲来。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所以拳论说,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

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要“开”“合”分明

不少人练拳和推手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分离,根本谈不上连绵不断。行拳棱角丛生,推手时则顶抗丢瘪,处处受制。

开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开离不了合,合离不了开,开合同时存在。我们提倡开时注意合而不散,合时注意开而不瘪,就是为了防止开合分离.

拳论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千真万确的。当你的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感开中有开,合中有合,或者叫一开再开,一合再合。达到开合难分的程度,这是练好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关键所在。

要足下有根

盘架子推手时,总是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单脚难以自控,甚至双脚在地也不稳当。

主要表现为虚实变换得不好,前后虚实全靠前倒后移,左右虚实也靠左右摇摆,所以这是造成足下无根的根本原因。关键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稳当。

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具体练法

如弓箭步,后足要蹬,前足要撑,在松沉中实现重心转移,虚实变换。用我们的话说,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这样即可防止硬腿,足下自然稳当有根。

要圆活

棱角多,拳架硬梆梆,动作呆滞不受看,没有太极拳味道。主要原因是没有承上启下和抹角所致。盘架和推手时,在开完合尽处,用松沉劲将上下两式无间隙的连接起来,同时在开完合尽处化个小弧,这个小弧叫“抹角”。

就好像打开篮球接球一样,要有缓冲地接住并返回。有了承上启下和抹角,拳架自然松柔圆活,连绵不断。显则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藏则象冰下流水视而不见。有了此劲,不仅拳势优美,而且在推手化劲中起重要左右。

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这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区别之关键所在

要转换轻灵,避免双重

双重是病,其表现为

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像重生,难以自控,推手时,攻那守那,顶抗有余,不明化取,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皆因双重所致。

首先明阴阳之理,划清自身虚实,迈步轻灵猫行,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肾两胯来完成。正确地变换虚实肾应能够自然出入,肾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肾怎样才能出入呢?

比如说,骑自行车时,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边的肾虽之下降为实,另一脚沾黏吸提,胯肾随之上升为虚,如果双脚齐蹬则滞。

那么在习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肾左胯升起为虚,同时,右肾右胯下降为实,左右反之,概括讲,凡是虚腿的一边肾胯升起,凡是实腿的一边肾胯下降。无论盘架子和推手必须做到这一点。就能实现拳论所说“出肾入肾是真决”之要求。

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要松肩沉肘

松肩沉肘,人们往往理解为肩峰下沉,越沉越好,甚至着意往下沉肩,使肩背能紧张,如负重担,造成板胸不能运化,对推手影响极大。

关键在弄清肩的结构,肩是由肱骨头,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胸锁骨组成。压肩会使肩关节闭合,气上浮,有憋气的感觉,要想松肩,必须肩关节启开,松筋并向前有拢意,肩背毫无分量,气因方能畅通,功夫练久了,肩关节自开,肩活胸柔自然能运化,才能实现拳论所说“运化在胸”的要求。

要圆撑饱满

盘架,推手时,常常发现此处有,彼处无。凹凸断续处处可见,拳势不圆满,因此在推手时处处受制。

要学会全面用意,在意的指挥下,周身都要有一定的掤劲,掤劲不能单纯理解为向前向上的顶和抗,掤劲是母劲,一切皆由母劲的变化而来,掤劲用好,感觉奇妙。

用意就是练意,意既能照顾全身,又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全面是为了重点,重点是全面的突出变现,这就是太极拳的整体观念,任何拳势的变化都应意变在先。意是指挥官,又是先锋官。

无论盘架还是推手,周身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要千变万化,这就叫“身形不变变在中,变中不变在其中“的理论,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拳势自然舒展大方,紧凑圆活。舒展而不散,紧凑而不瘪。没有断续,没有缺陷,没有凹凸,功夫久了,就能松沉贯通,内外一致,无论行拳还是推手,都会感到奇妙无穷,丢瘪之病自然消除。

记住这些要领,太极拳才算入门了!

要呼吸自然为宜

太极拳之呼吸是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书刊杂志又各说不一。使练拳者无所适从,我想谈太极拳之呼吸,首先要弄清楚三大呼吸系统,即胎吸,毛发呼吸,口鼻呼吸。这三大呼吸系统,不管你意识到或意识不到,都在完成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要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口鼻呼吸入肺,只有胎吸,气才能下达气海,才能真正的深呼吸,呼吸深长,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寿命长,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或叫丹田呼吸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我认为应该叫胎吸,方法是用神阙穴进行呼吸,吸时神阙穴带动肚皮往名门贴,呼时还是用神阙穴带动肚皮回原位,这样一收一放,周而复始,任其自然。

呼吸要注意

防止腹紧,防止憋气,腹松气腾然

从我学拳的人中,有几位练功配合气,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开合,结果有的腹痛,有的胸闷,有的血压增高,更有甚者想练拳尚未练拳时腹部就痛。后来他们向我说明了情况,我让他们忘记呼吸,让它越自然越好。

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

然而我们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发人时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呼吸以细,匀,深,长为宜,但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强,望同学细心揣摩体会,有所收益,我以此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