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真的是粤语吗?有哪些依据?

终南山下隐


古汉语发音是不是粤语我不敢肯定,因为每一种语言的发音都不断在发展,粤语也不例外。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粤语的发音和用字是有保留到古汉语的特色。

比如

现在说的“多少”,粤语说的是“几”或者“几多”,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能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几番离愁”

“什么时候”,粤语说“几时”,“明月几时有”!

“他她它”,粤语说“佢”,拼音“qu”这是一个新造字,同“渠”,“问渠那得清如许”,就是指第三人称它的意思,白话地区的学生可能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下雨”,粤语是不会说“下”,一般说“落雨”,“落尽红雨乍收”

“没有”,粤语说“未”,诗词这个字出现频率很高,“夜未央”“靖康耻,犹未雪”“孤灯挑尽未成眠”

“吃”,粤语说“食”,或说“吔”(口语字,一般不作书面语,语气强烈),“喝”,粤语说“饮”,古诗词这个很常见。

“走”,粤语说“行”,“行到水穷处”

“看”,粤语说“望”或“睇”,“举头望明月”“含情凝睇谢君王”

等等等,有很多的例子,粤语的用字是保留有古汉语的特色。

其实粤语的发音也是不断发展的,我只能说有保留古汉语的发音,毕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任何一种方言都不会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最原始的发音,只能说有保留到古汉语的发音,不能说现在的粤语就是完完全全的古汉语发音。

我们朗读很多诗词,发现普通话不太押韵,但用粤语读,却非常押韵。但不是粤语读所有诗词都是押韵的,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粤语的确是有发展的。

其实不止粤语,我相信其他地区的方言朗读古诗词也是比普通话更押韵,更凸显平仄音律美。

而且,粤语有九声六调,普通话才四个声调,这就使得粤语重音字相比普通话少很多,比如,市,是,式,试,世,誓,似,氏,普通话都一样,但是粤语是不一样发音的。

我们听国语歌和粤语歌,当我们用普通话朗读国语歌词,发现失真率太高,根本想象不到歌曲旋律,但用粤语朗读粤语歌词,基本跟唱的旋律重合。李健也说过“粤语是非常适合用来唱歌的”

可以想象,粤语比普通话更适合朗读诗词,更体现平仄音律的变化。

回归问题,重申一遍,语言是时时刻刻不断在发展的,用字,发音都会改变,我们只能说保留古汉语的特色,是否相对完整。

粤语以广州话为标注,但广州话也是很新的,如果要追溯粤语的起源,不妨回到两广的交界处,那就是粤语的发源地,听听那些地方的老者说的粤语,那些粤语更为古老。

现代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跟古粤语的发音也有很大出入,而且古汉语每个朝代的官话也不一样,古汉语的又是以哪一门方言为标准又是在不断更迭和发展的。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是并不相信“粤语就是古汉语”这个推断,因为无论哪一种语言,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发音和用字一早都发生了偏差,我更愿意去相信“粤语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这个观点。当然其他地区方言也有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


高考摄影诗词


不能将汉语白话同古汉语划等号,只能讲汉语白话是古汉语雅言的传承语言之一,6音9调相比其他方言是保留最多古汉语发音的语言。元帅陈毅曾讲:千载唐韵听粤腔。

读古诗“行行重行行”用普通发来对应简直狗屁不通,但粤语却是100%匹配。今粤人所讲“仲”,本字就为:重。诗意大概: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停下。依依不舍之情何其浓?(注:粤语:行路(普:走路))

有不少满遗及四川马来人借用苏轼韩愈只言片语,企图矮化粤语,制造一种“百越就是广东,广东话就是百越话”的言论,连百越范围在哪里都不知而四处误人子弟,别有用意!按照该言论,广东韶关人唐朝丞相张九龄岂不是直接证明了粤语为唐话?

任何企图矮化粤语的意图都是对大中华文化的大不敬!此类人不配有华人的称号!


用户7093949527


不要再问这种白痴问题了,一本韵书都对不上是哪门子的古汉语?韵书的祖宗《切韵》近四千个韵母,一千五百个韵母的粤语敢腆着脸自称古汉语?你的全浊声呢?你的齐齿介音呢?你的知组庄组翘舌音呢?对了,还得解释解释粤语入声里面的中入哪来的,中古汉语四声八调里面可没中入啊!






旧城旧梦旧时光369


纯属个人感觉,在粤语中应该是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肯定也保留了一些当地语,赵佗和辑百越政册,粤语还吸收了英语,士多,的士,之类的,所以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北方呢,保留了比较多的中古语,也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比如饮食有什么,疙瘩汤,哈啦面,馕,之类的,这些都是西域那边的传统美食,还有北方人唱歌有种大喊的感觉,跟蒙古人的草原歌比较像,看长相北方人比较像蒙古人,南方人比较像周边的少数民族,所以肯定都是有融合的,有些人喜欢拿五胡乱华说事,看看唐宋就知道了,都是在五胡乱华之后还不是一样诗词昌盛,南方人又喜欢说五胡乱华,又说能读唐诗押韵,证明五胡乱华 并没有乱了文化,其实胡人打中原主要是需要物质,人类的本性都是想物质比较多,不太会大屠杀,大部分是为统治需要,获取更多的物质,北方有个词“筷子"南方方言大多是“箸”与猪同音,奇怪的是粤语也是"筷子",所以都是汉语的分支,各取所长,慢慢融合。


天成风变


与其听那些人张嘴瞎说不如参考文献。事实上,根据中古音韵所拟的唐诗读音,便与今日的粤语极为相近,指粤语为唐代正音并不为过。

——参见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之附录《唐诗拟音举例》,中华书局,1956。

罗常培是谁?民国三大语言学家,正八旗子弟,语言学权威,他对中国各种方言多年研究后证实粤语就是唐代正音,有不服的等你语言学水平超过他后再逼逼。


金式书法


我用反证吧曰本在历史上与广东好像没什么交集,但曰语与广东话的发音极其相似都没有卷舌音,其中曰语与粤语某些词的读音一模一样好像就是同一种语言,唐诗不是说粤语念好押韵吗?曰本和服不就是从唐朝学过来的吗?遣唐使不是到中国取经学习吗?中国文化兩个极其特别的不相交的个例具然找到很多相同之处,你不觉得奇怪吗?


鹤洞巢


古时岭南地区连南蛮都算不上,属于边缘地带。不在华夏文明圈,何谈正宗二字?


瓢泼大雨63768


“古汉语”的含义是模糊的。中国,二百年前就好算“古”,那时候的广东话发音和现代粤语差别真的不会很大。但是,要拿这个话来回答题主,他会觉得被调侃了。现在语言研究上,研究得较多的是先秦两汉的古代书面语,语音上研究得较多的是有韵书作依据的古代语音。那么就要谈谈我们对先秦两汉的语音了解多少。在语音研究当中,确实提到现代方言的存古现象。“存古”,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只是“存”了一部分古。谈这点的理据是古时南方远离中央政权,文化影响传播相对滞后,所以一部分语言因素带到南方后较少变化。这里说的是一部分语言因素而不是全部。一般有个说法,岭南保留了较多的先秦两汉的语言成分,江南保留的是两晋南北朝的,江淮以北保留的就不多了。

现代粤语的古汉语遗存,语音上声调保留得较为完整,

保留了较多的塞音尾,还保留了不少先秦两汉词汇。但是,现代粤语就是现代粤语,和先秦两汉的岭南语言不是一回事。说“古汉语发音是粤语”的肯定是不懂语言学的。因为,录音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不要说先秦两汉,连明清人实际说话是什么样的都没有音档。古人说话什么样子,语言学家也只能据文字材料推断,做出“拟音”,既要通过同行评议,又要经受后来研究成果的考验,究竟是不是当时的样子要很久以后才能定下来。既然你连原始样本都没有,谈什么“真的是”呢?


ZBLiu


小编的问题颠倒了,应该是粤语传承自古汉语,现时大部分粤语发音均源自古汉语。

说到这里有必要向各位阐明粤语与古汉语的关系,但首先要

申明本文并无任何贬低普通话和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倾向。实属客观历史,目的是让大家清醒的了解事实,想籍此文来挑拨任何“现代中国人”之间关系的同学请自重。

广东话,简称粤语,英文叫Cantonese。2008年已被联合国正式定义为语言。

总使用人数

6.6千万~1.2亿

通行区域

中国:主要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香港、澳门等地使用。

加拿大:使用人口排在英语、法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美国:使用人口排在英语、西班牙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澳大利亚:使用人口排在英语之后,为当地第二大语言。

日本:使用人口排在日语、英语,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东南亚:粤语在东南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较多地区影响力非常强。

标准语及官方地位

粤语有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语,即粤语广州话。粤语在香港、澳门享有官方语言地位。

形成和来源

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百越语,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越语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等。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上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杀害了大量汉人,并且把所谓的“胡语”加入了当地语言当中,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胡化成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更好的继承雅言的原汁原味。说白了,现在的普通话就是胡化了的北方话,普通话就是汉族人的耻辱,当年孙中山要不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也不会让步于普通话的,但这实在是错误。

现行普通话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普通话是伪汉语。普通话的前身是清代官话,其前前身是金元虏语,标准音是满清八旗说的汉语。

中国北方从唐末五代辽金元到清1000多年间,都是非汉族统治区。虽然这些异族最终融入了汉族,但却使汉语严重异化。这些外族统治者的本族语是与汉语差异巨大,在学汉话时大量地受到其母语即通古斯语和蒙古语等的影响,同时又不能保留汉语的一些精细之处。尤其是当年并没有汉语拼音,以及汉语考试,这批外族学习者的成绩是相当差的,大量的音被混淆,变异。因此,胡化汉语与正宗汉语是有巨大差别的,“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一派胡言,说胡话”等词正是其那个华胡杂处年代的印记。

而可惜的是,这些外来的语言学习者,是统治阶级,他们的发音作为当地第一长官的发音,是标准音。从官僚、知识分子到城市到农村,几百年的层层靠近,最终汉族人反以这些汉语考试不及格学生的发音为标准音了。原来会说正确汉语的人反而要学习这种不及格学生的变异汉语了。好比英国人要学习美国英语一样,甚至印度英语一样。只有在远离统治中心的岭南地区,才保留更多的古汉语特点,但也不过是影响小些。

现行普通话的标准音并非现在的北京话,而是满清皇族和八旗话。满清皇族话是中国异化最严重,语音混淆最严重的“汉语方言”(严格讲不能说是方言,因为它仅存在于皇族与八旗中,革命后这个集团已经散居全国。目前不存在着普通话的方言区)。)它比之北京话在语音上混淆更严重(至今京剧中还保留着尖团音的区别,如"请"字京剧念:cing.)。

以上便是粤语与古汉语的关系,并无歧视北方人士之意,只说事实,客观的史实!


辉哥141739753


粤语为方言的觉得其他方言念诗很难听!但却不知其他方言的人同样觉得粤语念诗难听还搞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