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僅統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動放棄?

我愛亢小丹


越南在秦朝之前還是屬於極度偏遠的蠻夷之地,當地人以土著為主,過著原始的生活。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順勢征服南方蠻夷之地,其中就包括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

秦二世時期趙佗叛亂,將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合一稱為南越國,自立為王。趙佗去世後,越南繼續歸屬於中原王朝,而後的大漢王朝,也將越南列為自己管轄範圍之內。直到五代十國,天下大亂,越南吳權又藉機分離出去,建立吳朝。

往後的宋元兩朝都對越南發過兵,但最終都無功而返。直到明成祖朱棣才將越南一舉拿下,控制越南長達20年之久。

細看下越南被外界征服的歷史,確實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明朝之所以放棄越南統治,應該細分為這五個原因。

第一:明朝不做賠本的買賣,越南地區大部分都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國家窮得響叮噹,每年嚮明朝繳納的稅收頂多七八萬兩,而明朝在越南耗資的軍費每年高達三百萬兩。朱棣此前遷都北京大建宮廷本就耗資巨大,又加上為了耀揚國威,讓鄭和七下西洋,耗資了兩千多萬兩,還有五伐蒙古的兵馬糧餉,明朝的國庫早已抓襟見肘。

第二:窮鄉僻壤出刁民,越南雖然名義上臣服於明朝,但是國內卻造反不斷,越南山地叢林居多,當地士兵極其擅長打叢林戰,游擊戰,擅長大規模作戰的明朝軍隊在鎮壓上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作戰上吃虧在所難免。

第三:官吏的不作為,派遣到越南為官的官吏們認為山高皇帝遠,在越南境內為所欲為,欺壓剝削民眾,官民間的矛盾日益加大。越南人民常言:“北寇兇殘,南民困屈”,以表達內心的不滿。民間揭竿起義的老百姓一波又一波,越南官吏很是無奈,嚮明朝反饋:越南起義民眾是“打不死,找不到,收不服”。

第四:北方的元朝殘餘勢力常常侵犯邊境,明朝認為來自北方的威脅更加的大,應該把大批的部隊用來抵禦北方敵軍和修築戰事壁壘,以此拱衛皇城。南北作戰非常不利大局,本就有意拋棄越南地區。

第五:朱棣去世後,新上任的明宣宗性格隨和,不喜戰事,聽從大臣意見從越南撤軍。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可見,明朝受到經濟危機,北方叛亂,越南蠻夷反覆起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越南撤軍也是在情理之中。


煮酒君


原因是很多的。

越南北部歷史上曾有所謂“北屬時期',即交州時期。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漢設立交州,成為漢代十三部州之一,交州共九郡,其中在今天越南境內的有九真、交趾、日南三郡五十六縣,直到南漢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交州刺史吳權宣佈獨立,越南進入獨立時代。

由於民族、風俗等方面和中原差異太大,且天高皇帝遠,中央難以駕馭,交州即便在天下一統時也從不安分,天下稍亂就亂作一團,如漢光武帝時的二徵之亂,陳隋之交的李賁之亂就是典型的例子。五代十國時名義上控制交州的是十國中較弱勢的南漢,後者將主要精力用於抵擋嶺北的楚國,無暇南顧,交州就從此脫韁而去一發不可收拾。

此後安南國(交州獨立後的名字)先後經歷幾個朝代,除了仍沿用漢字和部分中原體制(如後宮、官職、科舉),其餘越來越自行其是(其實雖沿用漢字但語言一直是另一回事),而中原多故,兩宋和安南間的戰爭往往不利,也不願在北有遼金和西夏的情況下全力南顧,元代倒是一度設立交趾等處行中書省,但越南北部地形、氣候不適合蒙古騎兵,酷愛南侵和渡海略地的忽必烈一死也就不了了之。

明代經略越南北部是明成祖時借越南”陳胡之爭“,被越南人認為是正統的陳朝子弟嚮明成祖求救才導致用兵。明軍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宣稱”陳氏血脈斷絕“、”應越南人苦求“將越南北部收為領土,設立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和都指揮使司,在越南按中原制度設立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個縣。

這次吞併本身就有很多隱患:越南立國已400多年(前面說過立國前其實中原政權存在感就很弱),不論當地還是中原朝廷都已覺得天經地義,就連明成祖也只能打著”陳朝絕嗣“、”民眾懇求“的旗號吞併,一旦陳朝不絕嗣,民眾不懇求,就喪失了正當性基礎。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此後不斷有真正或假冒的陳朝後裔起來造反,而黎氏後來也正是打著擁立陳氏和代表民意的旗號佔到上風的。不僅如此,明成祖認為此前歷代統治交州都是因俗而治,絕大多數州郡縣都不設流官,沿用土人土法,在當地派出各級中原行政官員並派駐大量軍隊,大刀闊斧移植中原體制和文化,結果觸動當地上層利益,民心始終不附,而越南北部當時很貧瘠,大量官吏、軍隊湧入加上設立許多稅、貢,也激化了矛盾。

後來明朝意識到這樣有問題,派張輔治理交趾,張改用懷柔、與民休息等策略,取得許多成效。但後來北方邊防吃緊,張輔被調離任赴北,繼任的明朝官員恢復舊制甚至變本加厲,遂導致黎氏打著陳氏旗號登高一呼,整個局面糜爛不可收拾。而明朝在收到黎氏”請還政陳氏“請願書後措置不當(當初是明朝自己承認安南應該屬於陳氏,明朝只是代管,上策應是宣佈對方挾持的陳氏是假,另尋一名陳氏子弟樹為傀儡以安定人心,而明朝直接拒絕),導致朝廷在越南人心喪盡、信用全無。

宣德元年,朝廷派大軍7萬由柳升率領徵安南,結果指揮失誤,幾乎全軍覆沒,柳升隻身逃回。原本成祖死後明朝中樞反對對外擴張的勢力就越來越強,此刻更佔上風,加上兵敗後河內守軍已成孤軍,恢復或重新治理代價太大,明朝遂和黎氏議和,兩年後撤銷了交趾的三司。

總的來看到了明代,重新統治越南北部的條件已不具備,明朝作為陳氏援兵入越卻取而代之,當時就被許多兩國士子譏諷為”蹊田奪牛“,越南人心不服,兵少不足以彈壓,兵多財政又吃不消。如果明朝中央能夠應對正確(比如入越之初就虛立陳氏子弟,又比如不輕易調走在當地已取得成就的張輔),或可有稍好的演變,結果明朝中央連出昏招,就更無藥可救了。


陶短房


網絡上興起一股歪風,我稱之為要面子不要歷史事實

以安南為例,明朝年賦稅3400萬石,安南就高達400萬石

實際上如果剔除松蘇等地區的國有資產280萬賦稅,安南在全國賦稅佔比更高

在以松江為例,剔除國有資產年賦稅只有14萬石

安南是明朝的實際控制領土,和羈縻地區完全不同,設置政府機構,派駐軍隊,開科舉,派文官,收賦稅

另外安南不管是土地質量,糧食產量,賦稅都不是明朝可有可無的地方

明朝號稱糧賦重地的江南加上國有土地才280萬石的收入

安南不是不想要是收不住,明朝一戰在安南損失九萬大軍,實際上是慘敗,軍隊不在明末薩爾滸之戰之下

網絡上所謂漢人只要耕地好的地區,而耕地差的地區不感興趣,也是胡扯

以明河套地區為例,從唐開始到清朝民國一直在興修水利,實際上河套地區的單位面積產量不是高於西北而是高於河北河南的中原地區,只是不如南方罷了,河套實際上是明朝時期西北或者北方最大的人工灌溉渠,同時也是養馬地,你能說明政府不想要嗎


風中小草59


說白了,實力不夠。

越南自五代十國968年獨立後,到明朝1428年,已經獨立460年了,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民族,對中原王朝沒有歸屬感。而且中原王朝的經濟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或長江流域,對偏安一隅的越南鞭長莫及。

在農業時代,越南的生產力水平不比中國差,因為越南人也非常擅長種水稻,所以在經濟上,中國不佔優勢。

在軍事上,不得不說,越南真的很強,元朝、明朝都無法打敗越南。明朝當年是以平定糾紛為名進入越南的,後來就不走了,於是越南人開始反抗。

越南的地形非常適合打游擊,因為越南地形狹長,西面都是山,於是越南軍隊偷襲完就跑到山裡躲起來,明軍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因為越南民心早已獨立,再加上統治越南的明朝官員橫徵暴斂,老百姓也處處和明軍作對,為越南軍隊提供支持。

明軍很快就吃不消了,在越南收到的稅遠遠不夠軍事開支,明朝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明朝屬於比較窮的朝代,根本支撐不起。

再加上北方蒙古的威脅太大,於是明朝就撤軍了。


解憂時間


因為投入和收穫嚴重不成正比,當年征服越南的永樂皇帝死後,沒什麼雄才大略的明宣宗直接廢了交趾布政司,也撤下了明朝一身的負擔。佔領安南(越南古稱)的這二十年,所轄人口不過320萬,每年為平定內部動亂就需明朝花費軍費300萬兩,收稅不過7萬兩,明朝疲於應付,心中暗自叫苦。

朱元璋在位之時如此評價安南,窮一方面,人民難以教化是另一方面,關鍵它距離太遠鞭長莫及,想要打它供給線太長得不償失。所以朱元璋將越南列入老朱家永不征戰的鄰國之一。只是到了永樂帝手上的時候,永樂帝出於大國顏面,不得不去壓一壓這越南的囂張氣焰。

1450年,正是明朝萬曆年間,安南王陳氏因為黎氏的篡位和殘暴統治,一路哭到了永樂帝面前。安南的家事放在永樂帝面前,永樂帝本可不管,但是篡位一事他若是默認,豈不是在臣子心目中樹立一個他可以容忍的形象。加上大國姿態還是要擺起來的,永樂帝答應陳氏幫他討個公道。

黎氏表面上對萬曆皇帝表示懼怕,並且上表謝罪,說要將陳氏迎回去歸還王位。萬曆皇帝本也以為就是自己一句話能解決的事情,誰知道黎氏竟然伏擊在陳氏回去的途中,將陳氏家族消滅殆盡,就連萬曆皇帝派去送他們的5000士兵都殺乾淨了。

這件事讓大明朝丟了大面子,朝中上下皆是氣憤,萬曆皇帝派了80萬大軍前往討伐,黎氏見情況不妙趕緊溜了。無主的安南國別無他法,只得臣服明朝,大明設交趾布政司,將安南劃入領土之中。

後來的二十年便如開頭所說,安南國內反對勢力一次次製造動亂,明朝軍隊疲於應對。而且對於安南只能算是名義上的統治而已,地方偏遠,文化沒有歸屬感,萬曆皇帝大約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

明宣宗撤了交趾布政司之後,安南依舊是大明朝的藩屬國,還是會按時納貢,不用大明朝君臣操心的日子實在是種解脫。後來到了嘉靖皇帝手上,安南再一次發生了政權上的動亂,越南人又一路哭到了嘉靖皇帝面前,求他老人家做個主。嘉靖皇帝屯兵壓陣,叛亂的莫氏趕忙投降,願意再次將安南交給大明朝。嘉靖帝設安南都統使司,但實際上也不管他們國內的事情,只要他們按時上貢,國內還是他們的國王管轄,也省了許多麻煩。


木劍溫不勝


這個問題之前靜夜史曾經分析過,現分享補充如下:

1427年,明朝宣佈撤銷交趾布政使司,8萬大軍回國,並承認安南獨立,明朝對安南20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安南地區自939年五代十國時期獨立,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1406年,安南國內動盪,明朝名將張輔出兵平定,安南併入明朝版圖。

但是隻是過了20年,明朝就不得不全數從安南撤出,回到朱棣時代出發的地點。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明朝的虎頭蛇尾?為什麼只經營了20年明朝就全部放棄安南地區?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天子守國門,安南無張輔

1367年,朱元璋揮師25萬向元朝發起了進攻,元軍在明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元順帝也主動放棄大都逃回草原。

但是此時的元朝,與其說是戰略退卻,倒不如說是為了反手一擊的主動收縮。因為很快,明朝的第四次北伐就遭遇到了巨大失敗,雙方從此陷入漫長的拉鋸戰中。

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蒙古帝國佔據的地盤太大,所以他們即使失去中原,也能繼續保持較為強盛的力量。退回草原的蒙古殘部稱為北元,不斷伺機南下。朱棣削藩後不斷北伐仍不能蕩平,最後做出一個前無古人的決定:“天子守國門”。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標誌著明朝戰略重心完全北移。

而在另一個方向,從1407年張輔征服安南之後,朱棣即刻設置交趾布政使司,派出官員,按照其他地方模式進行治理。但是朱棣派出的官員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安南當地橫徵暴斂,很快激起當地的反抗。

好在朱棣時代明朝國力強勢,哪裡有反抗哪裡就要撲滅,所以朱棣對於安南地區的叛亂一直採取高壓態度。從1406年到1417年十餘年時間,張輔作為明朝在安南的鎮守將領,四次平定越南地區叛亂,始終牢牢控制著安南。

但是自從張輔被調回京城,明軍在安南的局勢馬上出現反轉,黎利反抗勢力再度活躍,明朝很快處於下風。

因為常年對蒙古的北伐作戰,特別是朱棣親征漠北基本都是50萬軍隊級別,明朝可謂元氣大傷。永樂後期,國家已經出現了民生凋敝的現象,因此,朱高熾繼位後,馬上下令停止了一系列的擴張行動,轉向休養生息,明朝的國策開始趨於保守。

這一轉變給了反抗者黎利以巨大利好。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出的平叛大軍全軍覆沒,明朝在安南的控制範圍已經縮小到幾個重要城池,周圍都成了反抗者的根據地。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南下平叛顯得困難重重。

此時朝中是“三楊”主政,作為士大夫集團,為國計民生考慮,主張放棄安南。而張輔則力主平叛,但是時過境遷,士大夫當國,且明朝早已被安南折騰地疲於奔命。

從休養生息的思維出發,朱瞻基最終選擇放棄安南,封黎利為國王。而黎利也力主與明朝修好,因此安南再次成為明朝藩屬國。

此舉震動天下,經過20多年的文化輸出,此時的安南可以說和內地無異,如果明朝堅持控制,安南將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

安南的放棄讓兩廣成為國境線,而且安南的獨立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從此廣西地區叛亂不斷,明朝在廣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再無下西洋,國策趨保守

很多人說明朝之所以被迫放棄和安南的地區特色有很大關係,君不見美國在越南打了十幾年的仗,最後還是灰頭土臉地敗退回國,越南的地形是美國先進武器的噩夢;而且越南民風剽悍,我國自衛反擊時也深受其害。

但是這不應該是明朝放棄的因素啊,特別是對張輔而言。張輔平定安南叛亂,將敵軍屍體築成京觀威懾安南人,在這樣的魔鬼前,安南人很老實。同時張輔對於安南的地形也瞭如指掌,多次用計策擊敗安南人。

是張輔後繼的將領不得力?確實,比如李彬等人就很菜。

但這都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是大明不想玩了。玩得太瘋,累了,所以回家。

1424年,朱棣駕崩,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從後繼的朱高熾開始,明朝由外向擴張轉入休養生息。

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至此,明朝的海上擴張宣告終止。

鄭和每次出海,在安南的占城都會做停靠,這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也是交趾布政使司控制的地方。作為深入南洋的領土,安南的地理位置異常重要,這關係到明朝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因此,在朱棣時代,朱棣才會力排眾議,堅持控制安南。

但是這一切在明宣宗時代終結了,從此之後明朝也無意再搞海上貿易和擴張了,那麼安南的地理位置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這是一個被稱作“仁宣之治”的盛世時代,但是大明帝國卻在放棄安南後,北部又撤銷了奴兒干都司。

國土除了提供土地和人口,還為統治核心區域提供了相當的戰略縱深。正是由於安南的放棄,兩廣成為禦敵第一線。清朝兩廣的淪陷,今天的南海之爭,無不訴說著領土之失的貽害無窮。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時收回安南(今越南),由於越南自五代末就獨立,至明時已數百年,明平安南後,派去安南的官員教化不足,加之獨立觀念已深入安南民眾之心,屢次發生叛亂,皆被明軍所平,至永樂末年,安南人黎利再生叛亂,明軍戰事不利,黎利處於上風,一時陷入膠著狀態。



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次年駕崩,史稱十月天子,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耗資甚巨,便退兵放棄安南,黎利自行建國,史稱後黎朝,安南重新獨立,明英宗正統年間承認其獨立建國事實,冊封其為安南國王。

明宣宗即位後,接手了一幅爛攤子,百廢待興的天下,由於其祖父永樂帝,遷都順天府(今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南平安南,大手筆太多太多,耗盡國力,幾有亡國之象,宣宗只能守成恢復國力,在當時背景下,宣宗只能放棄安南這片不遵王化,勞民傷財耗資巨大的無用之地,因為封建帝王的侷限性,對於貧瘠的安南之地並沒有太大渴望,不能增加國庫收入還如無底洞般投錢,自然就放棄了。

史學界有一種說法,

朱棣是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個人認為很對,朱棣時萬國來朝,雖明有海禁,但是鄭和下西洋加強與世界交流,最遠到達過非洲,軍事上朱棣北五徵蒙古,南平安南,開疆擴土,明在朱棣時代達到巔峰,疆域面積達到1200萬左右,自朱棣後,明朝皇帝也好清朝皇帝也罷,在固步自封中越陷越深。

惜之安南成越南,本亦同宗,卻成世仇,干戈不止,難以收場,他日藩籬,今日大患。


宋安之


越南歷史上曾經有相當漫長一段時間的北屬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此後的上千年時間裡越南一直是中國郡縣直接管轄的領土。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戰”靜海軍節度使吳權擊敗中國割據政權南漢,939年吳權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這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北屬時期結束之後的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至此越南歷史完全脫離中國,走上獨立發展之路。

成為獨立國家的越南仍深受中華文明薰陶:使用漢字並採用古代中國的禮儀典章制度,這使越南在面對東南亞其他國家時始終有一種”小中華“的優越感。和其他藩屬國不同的是:越南儘管在向中國朝貢時也稱臣,但對內越南君主一直和中國天子一樣稱帝,而不是像其他藩屬國一樣稱王。用越南人自己的話說”天下大勢南北各帝一方“,越南歷朝歷代稱古代中國王朝為北朝,自稱南朝,自視為與中國平起平坐。981年越南在白藤江擊敗北宋侯仁寶率領的軍隊;1076年3月1日越軍攻破北宋邕州(今廣西南寧);從1258年起越南連續三次戰勝正處於全盛時期的蒙古帝國。在同北方大國周旋的同時越南對周邊的占城、真臘等國發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勢,一時間儼然成為南方小霸,甚至對中國在當地的冊封朝貢體系構成了挑戰。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包括越南在內的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1400年越南陳朝外戚胡季犛篡奪了陳朝的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自己則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實際執掌朝政。3年後宗主國大明王朝終於結束了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倆爭位的靖難之役,朱棣以大明天子的身份正式接見各藩屬國的使節。越南使節自然要對本國改朝換代一事作出解釋——在胡漢蒼的授意下越南使節向朱棣解釋稱:陳朝皇室絕嗣,胡氏以陳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帝,請大明天子予以冊封。朱棣遣使陪同越南使節前去調查,此時已掌握越南實權的胡家父子自然早已做好應對準備,明朝使節在越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胡家父子特意安排的,自然什麼異常也沒查出來。明朝使節回國向朱棣奏報後朱棣就順水推舟對越南胡朝予以冊封。

然而沒多久明朝方面就發現:在明朝和越南的邊境上不斷有自稱是越南陳朝遺臣的人越境而來,而他們反饋給明朝方面的信息和越南官方公佈的信息截然不同。1404年(明永樂二年、越南虞開大元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陳朝宗室後裔並嚮明朝方面直陳胡氏篡位的實情,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陳添平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

感覺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讓越南使節回國給胡氏父子帶話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謝罪並表示願將皇位歸還陳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稜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陳添平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藩屬國的軍隊伏擊並搶走受大明王朝保護之人後勃然大怒,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征。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併成功佔領越南。在對越南的戰後處置問題上朱棣一開始還算打算冊封陳氏後裔為越南國君,不過他很快得知:越南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改變了想法——他轉而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

明朝在將越南重新納入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後在治理這塊新開闢的領土時將其視為自己可以任意盤剝的利源——光每年進貢孔雀羽毛即達一萬支。由於越南地處偏遠,幾乎無人願前往當地為官,一時間越南成為明朝官場上失意貶謫之人的去處,這些赴任的官員多時貪婪殘暴之人,這就使當地越人深感困苦。而在此之前越南已作為獨立國家存在數百年,早已具有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明朝對越南當地的地方豪紳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因為明朝的皇權在這塊新開闢的疆土上還不可能像內地一樣強勢,而世家大族一向是中央集權的障礙。當時越南有一個名叫黎利的地方豪紳因為感覺明朝會對自己下手,於是隱居山林廣交豪傑之士,召募流亡百姓。1418年2月(明永樂十六年正月)黎利在藍山鄉起兵反明,明軍同黎利一打就是十年,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

儘管永樂年間的大明王朝遷都北京、編修大典、五出漠北、七下西洋,一時間聲威顯赫,然而這一系列大動作也掏空了明朝的國庫。而朱瞻基本質上是一位守成之君——他在位時期謹記朱元璋的不徵祖訓,始終將國內民生放在第一位。這一時期明朝實行了全面的戰略收縮:下西洋被終止了,同北方的蒙古各部也基本保持了暫時的和平,而對越南宣宗朝君臣也傾向於放棄。1427年10月(明宣德二年九、十月間)黎利在馬鞍山(越南諒山省山名,又名倒馬坡)擊殺明將柳升,迫使明軍與之議和。次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下詔宣佈廢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戰勝後的黎利發佈了《平吳大誥》明確指出中、越本為兩個不同的國家:“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這種獨立自主的民族觀念為此後越南歷代承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想要知道明朝在統治越南二十年後主動放棄的原因,就要從明朝和越南戰爭的前因後果說起了。

事實上早在明朝之前越南就有一段被納入中國版圖長達千年的北屬時期,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越南地方軍閥吳權在白藤江擊敗南漢軍隊宣佈獨立,而後來的北宋王朝自身非常羸弱不僅無法收復越南連自己的廣西邕州等多個城池都被越南太監將軍李常傑給屠城了,因此只能無可奈何的讓越南這塊曾經的中國領土脫離中央王朝的統治。


越南的李常傑號驅逐艦

這樣越南在成為中國藩屬國經過幾個相對獨立的王朝後時間來到明朝永樂年間,曾經擊敗了蒙元大軍的越南陳朝已經日薄西山被將領胡季犁的胡朝說取代,胡季犁在大肆屠殺陳朝王室子孫後欺騙嚮明成祖說陳朝絕後請求封他為安南國王。

可是後來有一個自稱是陳朝後裔的人陳天平到了當時的京師嚮明成祖告狀,於是胡季犁假裝請罪並請求陳天平回安南繼位,但是當明朝護送陳天平的5000軍隊到越南後又派兵襲擊明軍並殺死了陳天平,於是明成祖勃然大怒命令朱能和張輔等人率領號稱80萬的明軍征討謀逆的胡季犁,而胡季犁也動員了號稱200萬的軍民抵抗明軍的征討。

但是明軍還是以摧枯拉朽之勢平定的胡季犁之亂佔領了越南,由於明軍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陳朝後裔,於是就把脫離中國版圖幾百年之久的越南重新納入版圖,這樣越南又暫時處於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下,但是越南境內又湧現了許多反抗明朝統治的叛亂組織。

把越南納入版圖的明朝

雖然在明軍將領張輔再度出兵越南鎮壓下暫時平息的叛亂,可是等到張輔調離越南後各地叛亂又很快如火如荼,其中一個叫黎利的人不斷擊敗明軍實力不斷壯大,而明軍則損兵則將耗費巨大還無法平定叛亂。

由此鑑於越南已經成為消耗明朝軍隊和財政的無底洞,明宣宗在輔政的三楊建議下不得不從越南撤軍撤銷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黎利則趁機統一了越南北部地區建立了越南歷史上後黎朝,之後嚮明朝稱臣納貢重新恢復到藩屬國的地位,但是和前面的越南朝代一樣對明朝稱王關起門來就稱皇帝自娛自樂了。
越南後黎朝建立者黎利

所以通過明朝和越南戰爭的前因後果我們知道明朝把越南重新納入版圖並不是主動為之,而後來撤出越南與其說是主動還不如說是在越南人的反抗下被迫撤出,而越南長期以來沒有順服也阻擋住了中原王朝繼續南下的步伐,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執斧傳播開天名


何為蠻夷?桀驁不馴! 漢朝時為一郡,名“”交恥“”!禮樂教化千年!著漢服,習漢禮,書漢字。卻從漢朝至今每多無理反復!無怪人稱“黃皮猴子”!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在奉天門告諭各省、府、臺大臣時說:“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朱元璋把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三佛齊、勃泥等15國列為“不徵諸夷”,並在《祖訓》中說:“後世子孫,不得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一《以上摘自百度》😜

小編用這個題目:《明朝為何統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動放棄?》我看見題目覺得有些驚訝!何為統治???何為主動放棄???如果追本溯源,交恥也曾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郡吧!我們北部灣的海岸線吧!想要立國也是天朝冊封才能立吧!能成為天朝的藩屬國,應該是當時安南的榮耀!何為統治???應該是安南國王按時赴天朝來朝拜!還得苦苦哀求天朝上邦能不能派幾個老師教教他們如何穿衣,如何戴帽!天朝威武將士能不能去幾個,坐鎮“”河外“”壯壯阮家門面震懾霄小逆賊以防不臣!天朝的魚香肉絲太好吃了!河內全是魚卻沒人會做!能否賞屬臣幾個廚娘以慰口中半尺垂涎!如若不充!屬臣就住在這不走了!盡忠報國!如浡尼國王一樣,愛我華夏😄

何為主動放棄?《論語》子曰:千剩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如其禮樂,可俟君子〕

做為天朝上邦!歷來未曾負安南!遠的不說,近代天地會黑旗軍劉永福抗法援越,血戰鎮南關!新中國抗法抗美援越!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惠!子還曰: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又曰:師有德,徒心異,前有軲轆後有轍!狼心狗肺,三心二意,主動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