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以仁德自居,善於籠絡人心,為何手下出現的叛徒很多?你怎麼看?

Liona·Lh


不知道題主從哪兒得來的:

三國之中劉備手下叛將最多!這一說法。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三國志中記載最多的反而是曹操。

我們先來說說劉備

整部三國之中,劉備手下最著名的叛將只有兩位:害死關羽的糜芳以及投降曹魏的孟達。

隨著鳳雛龐統的陣亡,諸葛亮和張飛前往益州支援劉備,留下關羽和糜芳等人鎮守荊州。

大家都知道關羽的性格是瞧不起士大夫而非常愛護士卒,因此有意無意中得罪了劉備小舅子糜芳。


在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的時候,糜芳還不敢如何,但是等到東吳和曹魏夾擊關羽,關羽敗走麥城之時,糜芳落井下石,不提供補給也不出兵救援。等到關羽真死了糜芳又害怕劉備殺了自己,乾脆就叛變投降東吳。

孟達更是一方諸侯,自持有兵有糧有地盤,在魏蜀之間給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先叛蜀投魏,後來又叛魏投蜀。結果大意之下被司馬懿千里突襲,一舉斬殺。

我們再來看看曹魏

曹操起兵之時就屢次碰上士兵叛逃和親朋叛逃,甚至自己非常看重的人叛逃。


三國志記載,曹操有一次剛招募了兩千士兵,半夜的時候士兵突然炸營造反,曹操手殺數人才止。

還到龍亢,士卒多叛。-三國志

曹操年輕時的好友張邈,倆人好到都互相托付妻子的地步了。結果因為曹操殺了名士邊讓,寒了大家的心,被陳宮說動張邈叛逃,投奔呂布。後來大家都知道,陳宮和張邈鐵了心和曹操作對,陳宮最後被曹操所殺,張邈全家都被曹操所殺。

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三國志

曹操的別駕畢諶是個人才,張邈叛變時老母親也淪陷了,曹操就跟他說,你要是過意不去,就去投奔張邈吧,我不怪你。

畢諶於是一邊痛哭流涕,一邊指天發誓,說自己絕不叛變。曹操很開心,結果這哥們出門就叛變曹操投奔張邈去了。

還有曹操非常欣賞,親自舉薦的人才名叫魏種,兗州叛亂的時候,曹操跟手下人說:別人都會叛變只有魏種不會叛變。

結果沒幾天就接到魏種叛變的報告,氣的曹操說走遍天下也要把魏種抓回來殺掉。

當然畢諶、魏種二人最後還是受到曹操的原諒,才得以名列史書中,也算命大。




再就是關羽水淹七軍時,跟著曹操起兵的五子良將之一于禁竟然投降了,這讓曹操不滿意了很久。最後被放回來的于禁也被曹丕逼死在曹操陵前。

還有剛投降曹操就又反叛的張繡,更是害死了曹操長子曹昂、從子曹安民、大將典韋。

更不用說,在曹操大本營中忠於漢室的伏完、董承等人的叛亂了。

這麼看來,題主還認為劉備麾下的叛將最多嗎?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劉備以德服人,為何手下會有叛徒?

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是劉備的左右名,可以說劉備的仁德之心,古今少有。三國中有很多能表明劉備仁義之君的事例,其一就是徐州牧陶謙曾為討好曹操,因部下造反導致曹操父親等親人被殺,曹操一怒之下率軍攻打徐州,陶謙八方求救,然而袁紹、袁術、劉表等用兵幾十萬的諸侯紋絲不動,而劉備率關張趙只有區區幾千人,前來營救,其根本原因是劉備念及陶謙是仁德之主,曹操有篡漢之心,而陶謙曾三次讓徐州,劉備均拒絕,足見劉備仁義之心。


其二荊州之主劉表病危,曾多次要把荊州交給劉備,諸葛亮也曾告誡劉備要取荊州,而劉備卻說與劉表是同族宗親,不可取荊州,就算劉表死了,還有其子劉琦,劉備斷然不做無義之事。後來劉琮投靠曹操,長坂坡劉備攜帶新野百姓,日行數十里。曹操鐵騎眼看就要趕上,但劉備卻說:寧可百姓拋棄我,我絕對不拋棄百姓,如此仁德之君天下少有。然而劉備雖然仁義,手下卻出了很多叛徒,如糜芳富士仁,範疆張達,以及孟達等,劉備以仁義自居,為何會出現叛徒,筆者認為大多是因為外部因素,與劉備的關係不大,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糜芳傅士仁叛亂投敵,是因為關羽的指責和威懾。糜芳本為陶謙的部下,後來跟隨劉備,劉備攻取漢中後,糜芳被任命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傅士仁屯兵公安。但二人均遭受關羽的輕視,大多是因為二人沒有什麼戰功,而又身居要職。關羽樊城大戰,糜芳傅士仁奉命供給糧草,但後來關羽的糧草供應不足,導致軍中缺糧,關羽以貽誤軍機之罪要出發二人,並聲稱回到荊州後絕不輕饒。二人本來就懼怕關羽,聽到消息後更是慌慌不可終日,於是二人商議不如投奔吳國,另謀出路。由此看來,糜芳傅士仁的反叛,主要是由於關羽的追責和威懾,與劉備沒有太大的關係。


其次範疆張達反叛,因不堪忍受張飛的侮辱。關羽死後,劉備舉全國之兵要討伐東吳,張飛聽到後大為振奮,便命令部下範疆張達只做白旗孝服,供三軍伐吳時使用,並限定三日之內要完工。二人以時間緊、任務重為由,請求寬限時日,但卻遭到張飛的責罵,並讓人拖出去重仗五十,二人被打的爬不起來,張飛再次下令要求一日之內便要做好,二人無奈只能應允。


二人回去後商議,三日都不能完成的任務,限定一日,再加上二人有傷,根本來不及。於是二人商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殺掉張飛,投奔吳國。於是二人趁張飛深夜熟睡的時候,將其人頭砍下,飛奔東吳去了。顯而易見,範疆張達的反叛,是由於張飛鞭策士卒,制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左右都是個死,二人只能投奔東吳,二人嗯跑也是被逼,顯然與劉備沒有太大關係,而劉備也多次告誡張飛,不要醉酒打罵士卒,早晚必有期禍,只是張飛一直不聽勸。


再次孟達反叛,一者是受劉封的管制欺凌,二者是由於劉備的威懾,最主要是其就是和搖擺不定的人。劉備進攻三中,孟達奉命攻取上庸封地,因功勞卓著,孟達被委以重任,後來劉備因擔心孟達能力不足,或者傭兵自己,於是派遣義子劉封前去輔助孟達。劉封畢竟是劉備的義子,孟達對於劉備來說也不過是降將,因此孟達處處受制於劉封,劉封還伺機找孟達的麻煩,這一切孟達只能忍耐。


後來關羽北伐樊城被圍,曾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兵,但劉封孟達以上庸剛被攻取,立足未穩為由,拒絕發兵救援,於是廖化前往成都求救劉備,後來關羽便被捕殺害。孟達本來就是個降將,更知道劉備關羽義結生死,因擔心劉備責怪,禍及自身,故而反叛劉備,投奔曹魏,而孟達在曹魏也收到曹丕的親切接見,並委以重任。由此看來,孟達是個左右搖擺不定的人,但劉備攻取益州時,孟達過不可沒,劉備因沒有看出孟達的性格,導致上庸反叛。

你是如何看待劉備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三國時代各個陣營都有“叛徒”,曹魏有于禁等,孫吳有韓綜等,但相比而言劉備陣營裡的叛徒不僅數量最多,而且地位也都挺重要,叛變後造成的損害也最大,孟達、麋芳、傅仕仁、黃權、潘俊、張達﹑範強等都是蜀漢著名的叛徒。

麋芳、傅仕仁叛變,劉備失去了荊州;孟達叛變,劉備失去了上庸三郡;張達﹑範強叛變,劉備失去了張飛。蜀漢由盛而衰,某種程度上就是由於這些叛徒造成的。劉備以善於團結部下、會帶隊伍著稱,為什麼他的手下反而叛徒更多呢?

第一,劉備唱紅臉行唱白臉不行。

劉備出身於草根,瞭解基層的艱辛,加上情商很高,所以很會與人打交道,這一點從青年時代就有突出的表現,《三國志》說劉備年輕時“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劉備除了跟關羽、張飛“恩若兄弟”,跟諸葛亮“如魚得水”,還吸引和團結了一大批人來追隨他,《三國志》說“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簋”就是北京簋街的那個“簋”字,有人戲稱是中國最早的火鍋。

也就是說,即使你是陌生的朋友,又第一次上門,劉備也會邀請你一起吃飯,用一個鍋吃“麻辣燙”,這說明劉備完全沒有架子,對人從不挑剔,所以眾人都願意歸附他,劉備的這個優點保持了終身,可以舉出許多這方面的生動事例。

這樣的人很仗義,但往往也有缺點,那就是在朋友面前拉不下臉來。劉備很少當面批評人,更不要說處罰、誅殺手下了,認為馬謖不行,劉備也是隻給諸葛亮去說說,跟隨劉備出生入死的那些老戰友,劉備幾乎沒殺過一個。

第二,蜀漢沒有懲治叛徒的機制。

將領在前線帶兵打仗,如果出了問題損失會很大,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機制來制衡、約束前線的將領。魏明帝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隨同任命書一塊下達的是徵司馬懿兒子為郎的詔書,不僅要把人留在洛陽,還要弄到身邊,表面上是照顧你家孩子給你個官當,其實是更好地看管起來。

這幾乎是一種普遍規則,劉焉到益州任職,4個兒子裡有3個在朝廷做事,只有一個兒子因為有“狂疾”也就是精神病而得以留下自己身邊,那幾個兒子都有職務,但說白了是人質的角色。

將領在外面打仗,家裡的人一般都會留在後方當人質,你在前面有什麼想法,必須考慮後方家人的安危。沮授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抓住,曹操愛才,想收降他,但沮授堅持不肯投降,不僅不降,而且被綁住後還“大呼曰授不降也,為軍所執耳”。

沮授為何“大呼”,這其實是一種保護家人的舉動,萬一有誰回到了袁紹那裡,報告說沮授投降了,那就危及家人的生命,沮授臨死前故意“大呼”,是告訴世人“我沒有投降”。

有跡象表明劉備在這一點上比較“開通”,比如孟達,肩負著上庸三郡的安危,家眷卻不在成都,孟達的家庭情況不太清楚,但他至少有一個兒子叫孟興,在孟達投降曹魏後,孟興被曹魏那邊任命為尚書郎。

還有麋芳,自己腦子一熱就投降了,家眷是不是在成都不清楚,但成都有個哥哥麋竺,麋竺給劉備來個了“負荊請罪”,劉備竟然不再追究了。

黃權投降後,曹魏那邊馬上傳言劉備“誅權妻子”,在曹魏大概這是常規舉動,但黃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黃權還說“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一問之下果然沒有,劉備不僅沒有追究黃權的家人,黃權的兒子還繼續在蜀漢當官,最後與諸葛瞻一起戰死於綿竹。

第三,蜀漢內部有一定“叛徒基因”。

劉備不太追究部下叛變,除了性格上的因素外,還與劉備集團的歷史有一定關係,在劉備創業過程中,包括劉備自己在內就有過多次“叛變”的經歷。

劉備初投公孫瓚,後離公孫瓚改投陶謙,雖算不上“叛變”,但也是改變了門庭。後來劉備又投呂布、叛呂布,投曹操、叛曹操,投袁紹、叛袁紹,不斷地改換門庭,劉備自己知道這樣做都是迫不得已的,所以當部下出現類似情況時,劉備一般不會那麼痛恨。

劉備手下的關羽也有過叛而復歸的歷史,關羽到了曹操那裡,殺了人家袁紹的大將,再回頭投劉備,而劉備那時剛投的袁紹,按理來說關羽歸來後必被追究,但劉備若無其事,提也不提,因為他認為這沒有什麼。

第四,劉備大起大落催生叛變。

但說到底,形勢的變化才是催生叛徒的重要原因,早期情況即如此,劉備一路坎坎坷坷,這才造成他本人以及關羽的叛來叛去。

到了後期,劉備取益州、佔漢中後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但隨即又急轉直下,劉備接連遭遇戰略性失敗,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在曹魏、孫吳方面基本上沒有發生過。

劉備集團的大部分叛徒都出現在這個急速失利的過程中,嚴峻形勢面前人都有自保、求生的慾望,這也是叛徒出現的重要原因。


南門太守


題主這樣說是不對的,三國裡面,叛將的最少的恰恰是蜀國,而最多的卻是魏國,比如投奔到蜀漢的王平、姜維、夏侯霸,還有淮南三叛,好多是背叛了魏國投降了吳國,而吳國往魏國跑的,那也是相當多的。

那我們來看看所謂的蜀國叛徒跟劉備有沒有關係。

第一個,關羽,有些人說關羽投降了曹操,是對劉備的背叛,但是要知道在之前劉備可是帶著關羽、張飛投降曹操的,而關羽一打到劉備的消息之後,就對張遼說,劉備與他有過誓言,生死與共、

雖然曹操對他很好,但是他會報了曹操的恩之後,就會去尋找劉備的,所以關羽殺掉顏良之後,就將曹操的賞賜都封存了,去尋找此時在袁紹那邊的劉備。

第二個,糜芳,傅士仁,我們就重點說糜芳吧,糜芳可是糜竺的弟弟,劉備的小舅子,糜竺的地位可是在諸葛亮之上,糜芳之所以會投吳,也是因為關羽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劉備的原因。

第三個,孟達,孟達投魏,一方面是因為關羽和荊州,也是主要是被劉封給欺負了,才會投魏的,離開的時候還寫了一封信給劉備,解釋自己為什麼為投魏,而且後來又想叛魏歸漢。

第四個,黃權,劉備伐吳的時候,黃權就勸諫讓他做先頭部隊,劉備坐鎮後方,但是劉備拒絕了,派黃權在江北防魏軍,後來劉備敗於夷陵,黃權歸路被陸遜阻隔,又不能向吳國投降,只能投降魏國。

按道理說,黃權投降魏國,黃權在蜀漢的家人應該受到牽連,而劉備認為是自己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他,對待黃權的家人往常,後來黃權的兒子還隨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曹丕問黃權,你棄蜀投魏,是想效仿棄項投漢的陳平和韓信嗎?黃權說,劉備對我很好,我只是不能降吳,又回不去,才降魏的,我只是想活下去而已。蜀國投降的人說,黃權的家人被劉備給殺了,黃權說劉備不會這樣做的,後來果然跟他說的一樣。

由此可見,蜀漢的這幾個叛將,並非是劉備的原因,而且他們的表現,其實也更能體現出劉備的仁德。


歷史簡單說


在戰閥紛亂的的年代,劉備當然有仁、有義。不然也成不了氣候,又怎能當蜀漢之主呢?可仁義之中也露出殺氣跟霸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仁和義也是要利益來均衡的,而利益須要靠力量來維護,用智慧來實現的,如果做不到這些,光靠嘴給甜頭,到了生命存亡之時,手下的人及百姓得不到保護,或利益受到毀傷時,那末仁是靠不住的,義又在那裡呢?





例如官渡之戰曹操領軍進攻徐州,曹兵一到,劉備就跑,連關張的面都來不及見。叫人不可思議。如果命都沒有,那仁和義有什麼價值呢?




象孟達這樣的郡守,黃權這樣的名將,傅士仁這樣的老臣,都委以重任,連劉備最親的小舅子糜芳又何況不是呢?關鍵時刻卻做出另樣選擇。把大仁和大義拋到身後。想的是自已人的利益,這何嘗不是仁和義呢?這樣的小仁和小義被人們所不齒。答畢!

於2018年11月10日午後發表:


兔吐2


沒有曹操手下多吧?他待雲長那麼好,上騎提金,下馬提銀,雲長不是還是離開他走了嗎?



痴騎朽翁


這位仁兄,此言差矣。劉備手下並沒有人背叛他,所有人都對他死心塌地,很少有背叛的舉動。他從來都不靠權威以及利益來制衡別人,而是採取了‘攻心為上’這種更厲害,更高明的手段。他用‘桃園三結義″,把關羽以及張飛牢牢拴在自己身邊,讓他們從精神上依賴自己,永遠都不背叛他。還有一點很重要心胸寬不寬廣,能不能容得下那些頭疼的人,因為心胸越是寬廣,越能得人心,自然成就的事業就越大,比如說廖立,他經常上書指出劉備集團的問題,很多時候甚至直接評論劉備的得失。即使這樣,劉備也並沒有懲罰他,而且還給他說話的權利。這對日厲奪取益州,籠絡當地士民有很大幫助。除此之外多方採納別人的意見,不論他們的意見是怎樣時,劉備他都虛心接納。劉備與曹操不同的是,曹操在攻心上大多威逼利誘,軟硬兼施,而劉備攻心則是仁以懷之,德以報之,信心用之。包括他摔阿斗,讓趙雲對他忠心不二等等。


微笑378733689819


劉備以仁厚,重感情,受到眾人敬佩。對自己的下屬約束不嚴,罰力不夠,到致叛徒增多,對叛徒的朋友家屬不打壓反而還進行升官,忍讓,這種忍讓的態度讓叛徒更加瘋狂。你看曹操對叛徒的做法,就是瘋狂鎮壓,對自己的下屬約束多麼嚴格,管理的眾人服服鐵鐵,當君主敢愛敢恨,不然難壓眾人。


七星印月


劉備的仁義就是假仁義,張飛把劉備媳婦沒保護好弄丟了,劉備為了籠絡張飛說出了,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千古名句,趙雲為了找回劉備不爭氣的兒子在曹營七進七出差點丟了性命,劉備看到兒子安然無恙後為了籠絡趙雲,就把兒子丟向趙雲,「劉備知道趙雲一定接的住他兒子」,後痛哭流涕說差點損我一員大將,有點太假了,這也是沒有辦法了,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人才可用,再不把現有的人哄住就成光桿司令了,在當時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要是投奔曹操風險係數會小很多,多人叛逃也許就是為了規避風險,也可能是看清劉備太假,兒子和媳婦都不要了,太不合常理了


小樂9960


額 應該這樣回答 首先區分叛與降 劉備或者概論蜀漢政權的叛將實際上並不多!相對比率與曹魏及孫吳應該不相上下. 多的是降!

什麼是叛!這個大家都清楚 倒是要準確定義卻很難,呂布肯定是叛變過很多次了!那于禁算叛還是算降!于禁如果算叛的話 關羽算什麼?性質基本一樣!所以他們那種行為應該定義為降!

劉備的勢力出的降將確實非常多!但是主要是由於其勢力小 地盤總丟失! 比如丟平原丟了陳群以及當地部曲! 丟徐州損失陳登等一大波!荊州的失守更是降了很多!最後夷陵之戰後.黃權降魏 其他很多就地降吳.但是究其原因很難扯得上劉備人品啥的 這些行為很正常 劉備如果把他當一位創業者!他凝聚核心團隊的能力是極強的!他數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核心團隊依然追隨他,就好比現代社會 你去了一家創業公司 公司倒閉了 自謀生路的一定是大部分 極少人會繼續跟著老闆去再次重新創業

具體來說:比如陳登 徐州本地士族大家 迎立劉備的主要人物。 當劉備失去徐州時 他投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迎立了曹操! 你覺得這是叛變嗎? 我不這樣看 陳登考慮的並不是他個人的好惡或者他和陶謙 劉備 曹操的個人關係 他的角度是陳氏家族的利益及發展! 他離開劉備後至少史書上沒寫過他說過劉備不好!劉備更是對其推崇備至 跟人爭論時給予陳登極高評價! 陳登為曹魏抵禦孫吳 安定徐州,也不是對劉備的背叛 只能說 他忠於的是自己的家族及徐州百姓!

三國時期畢竟是漢家自己的內鬥 ,不比漢代 或宋時的與外族鬥爭!更換陣營 更像是現代職場的跳槽! 在戰敗後投降 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降和叛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