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羽評郡主


有書君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這個橋段的時候,當時就覺得司馬懿真是神乎其神,兩三句話就斷定出諸葛亮活不長了。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戰。

可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丞相的近況,“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又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懿顧謂諸將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到底是通過什麼來下的這個結論呢?請聽有書君一一道來。

一,通過正面的問話。

關於司馬懿看似無心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的別有用心。他在閒談中得知對方兩個情況。

從飲食上了解到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時的三四升米就是現在的一斤米。

乍一聽一斤米這麼多,當然不是現在的米飯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湯一起吃,只是單純的乾飯而已,就是所謂的“粗茶淡飯”。

當年的老將廉頗七十了,為了表示自己還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來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為一斗,可想而知諸葛亮吃的並不多。

看來胃口好、食量大是當時身體強壯的標準。

諸葛亮一個統帥又從事腦力勞動,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說明他疾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了。

再者“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二十仗以上的責罰都要親自去批閱。

蜀軍十多萬兵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勞,耗費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費心勞神。

通過正面瞭解到諸葛亮是乾的多吃的少,長此以往,再強壯的人也會生病的。

二,側面的深入瞭解。

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司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見諸葛亮必定會一五一十的彙報這裡的情況。

本來想引誘司馬懿出戰的,結果讓對方知曉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勢必會影響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士氣低落,無疑是雪上加霜啊。

這次北伐,十萬大軍哪裡經得起長期的消耗啊,只要閉守不出,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擊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正是看到了這些,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

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

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細節都能夠決定勝負。

一斤米最多煮出來1.5~2.5碗飯;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飯量3碗飯是嚴重不夠的。尤其是諸葛亮這樣腦力勞動繁重的人,對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腦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

一斤大米的熱量是1730大卡,一個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熱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轉化率我們按照70%來計算,也低於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體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遠遠是不夠的。所以司馬懿說:丞相食少事多,豈能久乎?
三國時期的米我們按照小米來計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體積大約是666ml,就是大概一個礦泉水瓶子大小。這麼多米飯蒸出來的飯大概有多少呢?大概兩碗半。你看看你家裡的成年人,一天吃飯都不止兩碗。


嘟嘟讀讀


司馬懿很會來事,平常閒話中就套出了重大軍情。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求戰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想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倒也不客氣,蜀錦不錯,穿戴齊整後,再與使者搭話,寒暄道:“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這蜀漢使者也是實在人,可能是要表現丞相一心體國,說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

司馬懿顧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事煩”可以理解,諸葛亮事必躬親,一生謹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過問。按照諸葛亮的話說,這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與諸葛亮年紀相仿,一生都對諸葛亮敬服有加,但稱丞相,不提名諱,尤其推崇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貴品質。

“食少”這個數該怎麼算?

以四升粟米飯來算,魏國一升大約相當於200毫升,那麼四升飯就約等於600-800毫升飯,以密度0.8g/ml來計算,大約是480g-640g粟米飯。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約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飯,粟米姑且也用這個數。那麼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當於半斤到八兩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熱量來計算,諸葛亮每日攝入熱量為866卡-1155卡。而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常年戎馬倥傯,體力、腦力勞動兼備,日需要熱量少則2600卡,多則3000卡,所攝入熱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熱量攝入不足,必然體虛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況諸葛亮不是在減肥,而是在領兵作戰。渭水之戰時,諸葛亮只能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了,可想而知身體狀況差到什麼程度了。司馬懿可還長諸葛亮2歲呢!



嘔心瀝血,心事百結,北伐大業,國家興亡,全繫於一人。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挑剔屬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親,最後所有的事都等著老闆來做決定。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位置,價值感和存在感體現了,可是公司經營大大小小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什麼事都管呢?所以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學不到東西,紛紛選擇跳槽了。最終,老闆越忙,企業經營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業是國之大計,魏延說的對啊,怎麼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計?劉邦在攻打項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舉以予人,反正都是項羽的地,劉邦可勁的封,然後再帶著他們去攻城略地。這些人都在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團隊成員持股分紅。

(劉邦團隊全員持股)

諸葛亮帶著的,只是一幫職業經理人,如果將蜀漢以現在的企業文化來匹配的話,也應該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團隊,克復中原的上市目標太過遙遠,苦大仇深終於讓蜀中人物難以為繼。

蜀漢的使者送來了女裝衣服,司馬懿心態好,估計回去還會讓張春華改小一點,畢竟是諸葛亮送的蜀錦,來之不易。這使者無意間說的話,卻透露了太多的軍機。當司馬懿笑著轉頭看使者時,使者自知說錯了話,兀自戰兢不已。

月餘,亮果亡。


而知而行


現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糧,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我們用今天標準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沒有現在的白米飯和白麵吃,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個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中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也就是當時國庫比較空虛,司徒以下的官員,一天只能食用7升糧食。

按照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記載,魏晉時期的一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5升,所以說魏晉時期的7升只有現代的1.4升,摺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晉書》的記載,因為國庫空虛,司徒之下的官員一天只能吃2斤米,屬於很低的標準了!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時,諸葛亮的食量如何?


《晉書·宣帝紀》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何其精明,諸葛亮派使者過去的時候,司馬懿別的不問,反而是關心起諸葛亮的飲食和工作狀況。而這恰巧是司馬懿的狡猾之處,他是在通過諸葛亮的食量來判斷諸葛亮的病情。

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東西,也就是一斤多一點,已經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諸葛亮卻是個工作狂,事無鉅細,全部要過問。吃的少,忙得多,離死期也就不遠了!因此司馬懿得知後,閉門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諸葛亮!

題目所說的諸葛亮能吃一斤東西,其實並不是說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說諸葛亮吃的少!


胡史亂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勢造英雄,湧現了無數的亂世英雄,前期是劉備、曹操、袁紹、孫權等大佬們打得不亦樂乎,而到了中後期主要成了蜀國和魏國的對決,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佬相愛相殺,雖然諸葛亮主攻,司馬懿主守,但最終司馬懿還是耗死了諸葛亮。特別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使者給司馬懿送女裝,但被司馬懿算計,暴露了這兩個秘密,讓司馬懿馬上就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這真可謂神乎其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年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百日,面對蜀軍的挑釁,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但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的近況。在《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關於司馬懿的問話,絕非是一般的客套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別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閒談中拋出的兩個問話,看似是在關心諸葛亮的近況,實則在探究對手的實際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通過蜀國使者的回話,從中發現了兩個細節,從而司馬懿大喜,判斷出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過三四升米,三國時候的“三四升”換算成現在就是1斤左右。俗話說:“身體好,吃嘛嘛香!”當年老將廉頗暮年一頓吃了一飯鬥米,肉十斤,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看來在古代吃飯吃得多,是身體好的一個重要指標。諸葛亮一個成年男子一天還吃不到1斤米飯,只能說明他身體不好,甚至已經病得不輕了。



二是“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也就是說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諸葛亮都親自批閱。連處罰將士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這樣的小事,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由此,可見凡是蜀軍的大事小事,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當時,蜀軍北伐人數眾多,一天得有多少煩心事需要諸葛亮來操勞,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綜上所述,司馬懿通過使者的回話,發現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東西,身體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親,可謂雪上加霜,早晚為累死諸葛亮,因此司馬懿猜出諸葛亮命不久矣。諸葛亮真是踐行了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那麼,諸葛亮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密探零零發


這說法是錯的!諸葛亮沒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個兩三口而已,這才是司馬懿斷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歸的主因。

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親躬,比如30兩銀子以上的事就必須他自己過目審核了。這主要是跟蜀漢的國力有關。蜀漢總人口才100萬不到,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總共出兵10萬人,這等於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漢中距離產糧中心成都數千裡,中間還有大量的山地,漢中再出祁山還有一段500多里的無人區。這使得蜀漢必須再徵調30萬人來做後勤!基本上就是整個蜀漢能夠動的人都動了,這對國家財政的負擔之大可想而知。諸葛亮不是捨不得放權,只是因為窮的!

除了國窮之外,責任也是大大的壓力!諸葛亮耗費如此之大的代價來進行北伐,有取得成果還好,無功而返的話徒費國力,自己在國內遭到的非議也很大。所以,累能夠死人,輿論壓力也會死人!


優己


作為孔明後期最重要的對手,司馬懿對比諸葛亮也是不遑多讓。公元234年,諸葛亮經過了三年的準備,再次北伐曹魏。率大軍出斜谷道,駐紮於五丈原。而司馬懿則率領魏軍依險紮營,堅守不出。想等諸葛亮糧草耗盡自動退兵。



這一次諸葛亮汲取了前幾次失敗的經驗,在渭水之濱屯田生產糧食。兩軍對峙百日有餘,諸葛亮見司馬懿毫無出戰的準備,於是為了刺激司馬懿,便派人送給了司馬懿一件女人的服飾。以此羞辱司馬懿,達到讓其出戰的目的。

當諸葛亮的使者帶著女人的服飾走入魏營之後,魏軍將士怒不可遏,紛紛請求出戰。而司馬懿卻欣然接受了這件用蜀錦織成的漂亮女裝。並且問到了諸葛亮的飲食狀況。在《晉書·宣帝紀》中詳細的記載了司馬懿和使者的談話;

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先問了諸葛亮的飲食狀況,使者回答說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然後又問了諸葛亮的工作狀況,使者也如實回答了刑罰20杖以上都由諸葛亮親自批閱。由此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久了。

漢朝時期的一升約合今天的200毫升左右,諸葛亮一天吃漢代的4升米飯,也就是現代的800毫升。一般情況下大米的重量在800克一升。也就是說諸葛亮一天只吃640克米飯。相當於一斤多一點,平均到沒一頓只有200多克。



要知道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只吃這麼少的東西是無法補充營養的。在《漢書》中記載漢朝是邊關將士的口糧為每天11升米,足足是諸葛亮的三倍左右。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工作量巨大,而攝入的能量不夠其消耗,最終因為過度操勞體力不支,病逝於五丈原。


我是越關


我覺得各色回答都忘記了兩件事情。

一,漢代衡器

漢承秦制,重量單位是斤。也是16兩制。但目前出土的各色漢代鐵權、銅權質量大體在248至252克,所以漢代一斤只等於今天的半斤。

其次,軍營之中只有糧食與肉食,是沒有蔬菜供應的。而以蜀國都需要啟用婦女運輸軍糧的情況看,糧食都難以足量供應前線就別說什麼肉食。再說,蜀漢肉食產量也不會太多。

二,主食是什麼?

是大米,白麵嗎?

顯然不是。

中國,在南北朝之前,皇帝庶民的主食都是水煮穀粒。有肉謂羹,無肉謂粥。所以,諸葛亮在軍營中的主食是稻穀,而非大米。

南北朝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之後,中國人才開始以大米白麵為食物。否則漢代軍糧就應該是大米多數石,麵粉多少斛。而非麥子稻穀多少石。同樣,後方運輸給諸葛亮的軍糧,只會是稻穀而不會是大米。

當然這不是說南北朝之前沒有稻穀脫粒,而是說手工脫粒糧食非常艱苦,諸葛亮的軍營中不可能有專門的士兵來手搓稻穀(麥子脫粒就更不可能進行了)。

所以,諸葛亮每日食用250克未脫粒糧食煮的粥,哪怕有點肉,也因為缺乏蔬菜及數量不足而難以補充所需營養,司馬懿當然明白。


四川達州


三國時代出現了不少的人物,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便是如此,在那段歷史中誕生了許多英明神武的武將,同時也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謀臣。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就是諸葛亮,千百年來崇拜諸葛亮的人數不勝數,當然真正歷史中的諸葛亮可沒有演義中所說的那麼神。

在三國時期有不少的故事,流傳至今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就有題目中說的,諸葛亮每天只能吃一斤的大米,司馬懿非常高興的對身邊的人說,諸葛亮肯定活不久了。這件事在《裴注三國志》中有過專門的記載,諸葛亮病重,每天食米僅3升,換算到現在的數據就是一斤大米。

那麼吃一斤的大米是多了還是少了呢?現代人肯定是綽綽有餘,可是在當時可不是這樣,古代行軍打仗,士兵們的飯量是非常大的,一個正常男子一天吃一斤的大米絕對不夠,當時可沒有其他東西來提供營養,如果在飯量充足的情況下,大家都是非常能吃的。

如果有在農村長大的人肯定知道,在小的時候,一些幹體力活的大人,每次幹完農活回來,飯量是非常大的,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大胃王。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一頓飯能吃特別多。諸葛亮身為三軍統帥,所有事情壓在他的身上,而且諸葛亮這個人喜歡事必躬親。

正常來說諸葛亮是非常勞累的,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飯量肯定非常大,就算正常吃,一天一斤大米也是遠遠不夠,可是諸葛亮每天卻吃那麼點大米,這就說明諸葛亮已經吃不動了,必定是大限將至,事實也證明司馬懿猜對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