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終被下葬在哪裡?有陵墓嗎?

無筆史官


諸葛亮祖籍山東,征戰於蜀漢,病逝於五丈原,眾多人認為他安葬在勉縣定軍山,其理由是定軍山為三國時期的主戰場,諸葛亮人生的最後八年都在於此,而且定軍山地形複雜,山巒起伏,為臥虎藏龍之風水寶地。


其實定軍山只是諸葛亮的衣冠冢,至於他的墳墓的具體地點就無人知曉。關於他被下葬於何地有種種說法。 諸葛亮自五丈原一病不起後,自知壽數已盡,便對後事作了精心安排,他早已料定蜀漢不久將被魏所亡,自己與司馬懿交戰多年結有深仇 ,自己的墳墓如若被敵人知曉比為所害,於是他密奏後主劉禪,後事不搞厚葬,只需將臣屍裝入棺木,由四個人抬著一直往南走,等到槓斷繩亂之時,就將臣安葬於此。

諸葛亮又公開放出風聲說他死後一定葬在定軍山,諸葛亮死後,其部屬按其遺囑在定軍山大張旗鼓地操辦後事,以掩人耳目,其實定軍山只是他的一個衣冠冢。

劉禪比較敬重諸葛亮,他按照諸葛亮的囑託暗地裡派四個人抬著裝有諸葛亮的棺木一直往南走,走了三天三夜,四個人累的實在是走不動了,但槓未斷、繩未爛,他們一合計就挖坑埋了諸葛亮便回去交差,劉禪對他們這麼快就安葬了諸葛亮深表懷疑,一審問這四個人就交代了他們透露的經過,劉禪大怒,就下令斬殺了他們,可還沒有來得及問清楚埋葬的具體地點。 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了不讓他的墳墓被世人知道,在臨終前就作了安排,安葬他時只要九個人,八個抬棺的,一個燒火的,事成後給他們八兩銀子;諸葛亮死後,他們幾個人就把諸葛亮的棺木抬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埋了,過後他們就為銀子怎麼分而發起愁來,這八個抬棺的人說,要是沒有那個燒火的就好辦了,恰好一人分得一兩;他們一合計乾脆把燒火的幹掉得了;

而燒火的也在一邊燒火一邊盤算,這銀子不好分啊,搞得不好就分不到自己頭上來,不如對他們下毒手,自己一個人就能得八兩銀子,於是他找來毒藥放進鍋裡等他們回來吃飯。

一會兒抬棺的人回來了,一進門就把燒火的給打死了,吃完飯剛要分銀子,正好藥性發作,一個個的都死了,自此諸葛亮的墳墓到底在哪就沒有人知道。 諸葛亮足智多謀,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生前的最後一計是為自己的後事設計的,雖然後世無法知道諸葛亮墳墓的確切地點,但諸葛亮至今一定是安靜地長眠於某個地方,而且無人打擾,一代名相畢生為國操勞,終於不必再處身紛繁亂世了。


遺產君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8月,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按虛歲算,終年54歲。之後,在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安排下,按照諸葛亮的遺願,他的遺骸被安葬在漢水旁邊的定軍山下。

古人講究葉落歸根,但諸葛亮的故鄉瑯琊國一直在曹魏控制下,歸葬故鄉的願望無法實現。除此之外,他還可以選擇葬於成都,但相比於成都,諸葛亮對漢中這個他生活了8年的地方懷有更深厚的感情,加之歸葬成都路途遙遠,費事費力,按照這種推測,他選擇在漢中安息是情理之中的事。

除了故鄉,除了漢中,諸葛亮還對一個地方有特殊感情,那就是隆中,自27年前離開那裡,諸葛亮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隆中在漢水中游,定軍山在漢水上游,選擇在定軍山安葬,恐怕也有這樣的考慮。

後主劉禪在成都素服發哀3天,並派左中郎將杜瓊為特使前往漢中,宣讀策命。策命說:

“您是文武全才,既聰明又睿智,一生忠誠,接受先帝的遺詔輔佐寡人,致力於復興漢室,平息戰亂。您統率大軍,連年征戰,神威顯赫,壓倒八方,為蜀漢建立了卓越的功勞,一生的建樹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為何如此不幸?在統一大業即將完成之際,您患病身亡,讓寡人無限悲傷,肝膽欲裂!”

後主在策命中追贈諸葛亮忠武侯的諡號,之前他的爵位是武鄉侯,後世遵稱他為武侯。自234年至今,諸葛亮一直長眠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外的定軍山下,這裡是山下的一處平地,周圍群崗懷抱,定軍山疊浪而來,不遠處就是漢水。

現在走近這裡,可以看到一片漢柏古松,顯出清幽和古樸,其間分佈著許多古建築,現在能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時所修建,還有許多歷代歌頌諸葛亮的詩詞和復修墓廟記文的石碑、匾額,十分引人矚目。

這群古建築的主體是一座大殿,在殿中的龕上是諸葛亮塑像,按照長期以來人們所認可的諸葛亮的形象來塑造,著綸巾,手持羽扇,穿鶴氅,神態莊嚴。大殿之後就是諸葛亮墓,南北向,周長僅64米,頭朝北腳朝南,取“北顧中原,南立蜀國”之意。

諸葛亮在這座墓裡安息了約1800年,期間從未被打擾過,是一座從未被盜過的古代名人墓,算是奇蹟。

諸葛亮在這裡安葬一千多年後的清嘉慶年間,有個叫松筠的陝西巡撫來此憑弔,他發現一個問題,諸葛亮遺命中說得很清楚,死後葬於定軍山,“因山為墳”,意思是借山勢為墓,不樹不封,但眼前這座武侯墓卻在山下的一塊平地上,而且有墓冢,違背了諸葛亮的遺願。

松筠自作聰明地認為這不是諸葛亮的真墓,諸葛亮另外有埋葬的地點。於是他帶人在附近察看起來,手下有個人為了奉承他,就在距武侯墓一百多米的山坡上找了個地方,說是諸葛亮的真墓,松筠下令在此立一碑,上書“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真墓”。

這應該是文化腐敗的一種吧,但松筠的想當然竟然騙過了嘉慶皇帝,嘉慶皇帝為了祝賀“真武侯墓”被重新發現,在北京親筆御書了一塊匾額,讓沿途驛站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漢中,一個月後就掛在了武侯祠裡。

其實諸葛亮的墓就是大殿後面的那座,諸葛亮一經安葬在這裡,便受到官員百姓的祭拜和保護,每年清明節還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歷朝歷代從未間斷過,所以墓地的位置不會搞錯。

至於未能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遺願安葬在定軍山上,那應該是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出於對他的尊重和愛戴,自行做主安排的吧。


南門太守


據《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這年八月,諸葛亮得了病,死於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臨終時囑咐,要把他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依山造墳,墓穴剛好能容納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上平時所穿的衣服,不需要殉葬品。後主景耀六年春天,下詔令為諸葛亮在沔陽(今勉縣)建立祠廟。秋天鎮西將軍鍾會征伐蜀國,打到漢川時,祭祀了諸葛亮的祠廟,命令士兵不得在諸葛亮墳墓附近放牧牲畜和砍柴。依上所述,諸葛亮死後應該葬在定軍山下。且武侯墓和武侯祠至今有跡可循。

武侯墓位於勉縣(古沔陽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亦位於勉縣縣城,是陝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由於是劉禪下旨修建,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老熊173806239






領略非洲風情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據《三國志》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可以很明白的判斷:諸葛亮葬於定軍山山脈中,依山勢而葬,不留墳頭和各種陪葬器物。

但是,後世的傳說和《三國演義》中的記載,讓人們引起了無窮的想象,又因諸葛亮被視作智慧的化身,對自己的身後大事不可能簡單處之,一定會做出精心周密的安排,最關鍵的是,一千多年來,都沒有確定諸葛亮的墓地,更增加了神秘色彩!




關於諸葛亮墓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諸葛亮遺體回成都後,劉禪遵照他的遺囑,在定軍士命四個軍士抬棺順山脈南行,繩斷即葬,後來軍士偷懶悄悄埋葬,被劉禪發覺後處死,之後便無人知曉諸葛亮葬於何處。聽起來似乎很神,實際上不可能。

首先,諸葛亮病逝於八月深秋,五丈原至成都有一千多公里,難道不怕屍體腐敗?其次路還是山路,並且路過定軍山,難道再將靈柩從成都運回來,這可真夠折騰的,按古時的運輸條件,一來一回沒有一年半載的怕不好辦。第三,讓四個軍士抬棺,力氣再大,一天能走幾里?走的慢極易讓人發現,更何況是聞名天下的諸葛亮下葬。
因此,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一定有周密安排,讓心腹之人神不知鬼不覺地葬於定軍山中的預選之地,後來其它的下葬儀式都是“迷魂陣”了!


星下靜思



史事顯微鏡


有啊,諸葛亮的陵墓就是在定軍山一帶,民間有很多傳說,說是諸葛亮即將病逝之時吩咐劉禪讓他在自己死後葬禮一切從簡,讓四名抬官之人在槓斷繩亂之時就將自己就地埋葬,避免被後人驚擾,所以至今人們都知道諸葛亮埋在哪裡,關於這個故事確實挺玄乎的但並沒有史料記載,如果這個故事就是史料的話那就謬論了。這跟《世人不知條亮五事》如出一轍啊。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其一生蜀國鞠躬盡瘁,並且為人清廉,又能文能武是一名出色軍事戰略學家,其指揮的最出名的一戰是定軍山之戰,指揮黃忠大軍包圍殲滅魏國大軍斬殺魏國名將夏侯淵,這次勝利使得三國鼎立局勢以定,諸葛亮憑藉的這一戰成為了蜀國的宰相總覽軍政大權。是蜀國鼎盛時期的開創者之一,之後蜀國因為樊城之戰中遭到吳國偷襲而開始走向低谷,這期間諸葛亮遠離軍事策劃,消失在三國戰場的舞臺之中,諸葛亮在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是在夷陵之戰以後劉備託孤之中。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才在次復出,五丈原之戰時蜀國大軍與魏國大軍僵持最終諸葛亮勞累過度病逝在五丈原的前線戰場的營帳之中。

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最終的遺願是葬在定軍山下,具體地點在位於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該墓在1996年被國家列入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於諸葛亮為人處事向來清清白白,受當時世人所敬仰,無論是吳國學者還是魏國朝臣,都是對諸葛亮十分敬重,自然不會輕易毀壞諸葛亮的墓地,還有一點是諸葛亮下葬之時除他本人外沒有任何隨葬物品,這也是諸葛亮墓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也是世人敬重他的原因,故事太多不會給諸葛亮添加任何光彩還有可能玷汙到諸葛亮的歷史盛名。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傳聞諸葛亮死前,他命幾個士兵在他死後抬著他的棺材從成都西面出城,抬著一直走,直到抬棺的繩子斷掉即可下葬,幾個士兵照做了,但是走到幾個人都抬不動了,繩子也沒斷,於是幾個士兵私下商量就在休息的地方挖個坑把諸葛亮的棺材埋下。

後來回到成都,後主劉嬋知道此事,就下令處死了這幾個士兵,但又突然想起沒有詢問諸葛亮下葬的地方,但是幾人皆被砍頭,於是就派人往西尋找,但是沒有找到,於是只好不了了之。

傳說這是諸葛亮生前就知道自己仇家多,死後如果風光大葬肯定會引來仇家的破壞,所以出此計策。但是否真實有待考究。


銘文之一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三國那些事兒。(本文約400字,閱讀需時2分)

關於智聖諸葛亮陵墓的傳說,自古便有不少的傳言。

有言諸葛亮臨終前,命四壯漢抬棺前行,繩斷則葬。因此無人知其最終葬在哪裡。

還有人說明初助朱元璋得天下的劉伯溫曾算到諸葛亮的下葬處,但是在挖掘的時候,被諸葛亮藏的五字碑嚇退。

其實這都是傳言,並不可信,只是後世對孔明神機妙算之本領的一種附會而已。

其實諸葛孔明的墓葬,在正史《三國志》中,記載的很清楚。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其年(公元234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在這之前,孔明已經安排好了後事: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葬在漢中?

首先,肯定不會就葬在五丈原,因為這裡是兩軍前線,若葬在這裡,撤軍後難免墓葬被敵所據。

漢中這裡是蜀漢北伐之基地,距離五丈原不遠(相對成都而言)。

更重要的是,漢中是劉備勢力崛起的一個重要地點,更是北伐之大本營。也是諸葛亮心繫之地,葬身於此,也是讓蜀中的劉禪不忘家父興復漢室之志。

到北魏時,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了諸葛亮陵墓的狀況:“ 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

不僅證實了諸葛亮陵墓的位置,還進一步說明了孔明之陵一直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就是因為諸葛亮令人薄葬。

因無貴重物品陪葬,也少得盜墓者之關顧。

經過魏晉之戰亂,諸葛亮之墓因太過低調,反而被人遺忘。

隨著《三國演義》這部三國曆史劇的廣泛流傳,諸葛亮神機妙算之形象樹立起來,深入人心,同時關於其墓葬之種種傳說也流傳開來,正如文首所言。

位於漢中勉縣定軍山腳下的武侯墓。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熊二讀史


葬哪肯定不得而知,至於陵墓嘛,武侯廟吧。

人死留下的屍骨可以說是沒用的,緣何掩埋,不外乎為了避免疫病,免得家屬情緒不悅,嚇著旁人。

一具臭皮囊壓根不重要,重要是建廟立祠,對古人是追求。

武侯祠便是諸葛亮的陵墓,瞻仰,憑弔,作為其可貴靈魂的最終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