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簡娥菊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你道是日本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是為了“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後的人道主義補償還是援助?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希望變著法兒偷偷賺我們的銀子而已,更多的就是有長遠的心機戰略。

(甲午戰爭)

我們從滿清那場中日的甲午戰爭說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落後就要捱打,中國被迫簽訂了極其不平等有半殖民意味的《馬關條約》,其中割讓遼東半島,臺灣一塊及其附屬島嶼。更要命的是賠償整整2億兩白銀。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

其實從這時候開始,日本以伊藤博文為主的那夥人就打著從遼東開始鯨吞蠶食中國的打算,畢竟他們也是掂量過日本的個頭,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顯然,他們的利益讓當時的流氓三國“德、法、俄”眼紅,這些國家也都知道日本的小九九,擔心自己以後連湯都喝不上,因此嚴加干涉日本在遼東那一塊的利益,於是乎伊藤博文鯨吞蠶食的構想泡湯了。

當時,雖然打敗了滿清,但是與老牌工業強國來比顯然還算不上個,三大流氓一壓,節節敗退。


(伊藤博文)

於是乎伊藤博文遼東那一塊構想破滅,又不願意放下中國這邊的奶酪,便打算在中國沿海開港貿。他們與滿清協商,在福建修建鐵路,作為條件中國可派遣200留學生到日本留學。這個條件在被日本打成落水狗的滿清看來,還是具有相當誘惑力的,也開始有了師夷之長以制夷的打算。

於是,第一批留學日本的人浩浩蕩蕩過去了,其中不乏一些濫竽充數打算去鍍層金的人。第一批留洋的佼佼者中蔣百里、蔣中正等最為傑出。


(民國兵聖蔣百里)

日本這邊,也是覺得中國這批留學生有意思,顯然他們也不願意把老家本領教給別人,於是辦了很多速成班,敷衍得有的畢業生只要能製造出肥皂就給畢業。據後來蔣百里對日本陸軍學校的教育水平也不敢苟同可以看出,他們顯然藏技了。

這批幾千人的留學生被日本分兩面教育,一派是以日本工業為授課內容,一派是以日本文化為授課內容。相信不少人看出來了,日本顯然用心險惡,打著文化與思想乃至工業滲透的方式來夷華。同時打算從東北開始扶持滿清政府做著以華制華的打算。

日本這一舉動,剛開始還不錯,但是慢慢的有不少有識之士覺醒過來了,加上當局紛紛對日本此舉表示強烈抗議與譴責。此時,恰逢三國對日本壓制,伊藤博文突然就想出了個“亞細亞主義”,言下之意就是扶持同為黃種人的國家一起抵抗歐洲白人國家,假如贏了日本就是老大了,如果輸了損失就由中國掏。

但是,當時日本也算是時局動盪,伊藤博文也不可能一直當權,30年代左右輪到日本右派狂熱份子話事,但是他們“亞細亞主義”構想沒有變,只是搖身一變成為了“

大東亞共榮圈”。

右派急不可耐,顯然沒有溫水煮青蛙的耐性,加上日本國內資源日益匱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從東北開始,企圖吞下重工業城市的東三省,然後南下往“大東亞共榮圈”的步調走。

但是嘛,後來的故事事與願違,我華夏子民群起反抗,八年抗戰。

其實日本當局都曾表示,自伊藤博文之後,侵佔東三省開始,中日戰爭是日本不受控制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表現。



(侵華日軍將領)

簡而言之,世界格局還有人心太過複雜,一切設想總是好的,但是最終這場遊戲,他們自己把它玩崩了。


不書公子


別被篡改的歷史騙了。甲午戰爭日本只是想獲得更多利益,相當於春秋爭霸戰。日俄戰爭也是爭霸戰。假如日本想像戰國一樣吞併清,呢就是痴人說夢。當年清朝拼著人口減少1億,花了14年時間,也鎮壓了太平。

別說清末中國去日本留學,就連抗日戰爭爆發前,無數的中國軍人都是從日本留學回來。最典型的就是蔣介石,陸軍士官學院名義學生。不止中國留學生去日本留學。無數日本人到中國來建醫院,建工廠。日本政府是不想擴大戰爭,只是想獲得利益,就好比東北給了張作霖無數的飛機大炮。日本軍方卻是一些戰爭狂人,刺殺了首相,取得了戰爭的決策權,一步步進入戰爭泥潭。

抗日戰爭是一場意外。抗戰的主要將領,一部分是保定陸軍學院學生,一部分是日本士官學院學生,假如日本幾年前就想發動戰爭,就不會收中國軍校留學生。


達o芬奇密碼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事實上甲午之戰後並沒有那麼多中國留學生赴日留學,一直到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與清朝正式商談,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資助200名清朝留學生為條件,來換取日方在福建修築鐵路的權益。


而清朝真正爆發赴日留學潮要到義和團運動以後,1900——1911晚清新政十年。


所以要想真正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說。


第一,清朝方面為什麼1900年後會有將近2.5萬人選擇留學日本呢?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在經歷了甲午之戰、八國聯軍事件後,清朝徹底改弦更張,在各個方面向西方靠攏,甚至到了迷信西學的地步,比如張之洞就主張“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因此清朝當時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傳統科舉也已經風雨飄搖;即使沒有家國情懷,至少從個人前途講,留學也比科舉更有前途,而當清朝宣佈留學生也可以授予進士、舉人、秀才頭銜以及重用留學生後,留學就更加是一個趨勢。


2、留學歐美太貴了,根據清朝公費留學生資助情況,一個公費留歐學生,每年朝廷會補助1200兩白銀,這裡面光學費補助一年就是240兩銀子;而一個公費留日的學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補貼17兩銀子學費就足夠了(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每年17兩白銀);不僅對於清朝政府,對於廣大自費留學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種物價都比歐美便宜,而且日本還不需要簽證,因此,留學日本對於清朝政府以及自費生來說都是一個經濟選擇。


3、日本比歐美學校更容易畢業,事實上真有家國情懷的人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人只是想通過留學獲得一個好的“前程”,而相比歐美學校嚴謹的學風,當時日本對清朝留學生來說就太有好了;日本當時開辦了大量針對清朝留學生的“速成班”,甚至發展到有些日本工業學校只要清朝留學生學會製造肥皂就視同該學生可以畢業了,並且發給“速成班”畢業證;這對於不想認真學習,只想混資歷,然後會國找一個好工作的清朝自費留學生來說,簡直太友好了;當時清朝留學歐洲的公費自費生不足2000人,而留學日本的有2.5萬,但是不足2000人的留學歐洲的留學生裡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竟然高於2.5萬留學日本的留學生。


第二,日本方面


儘管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但是西方列強可從來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在日俄戰爭爆發前夕,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說,如果三國(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樣(三國干涉還遼)對待日本,那麼美國就要站出來公開保護日本。


從美國方面公然把日本視作被保護國可以看出,當時西方雖然認可日本屬於非白人國家裡比較文明的國家,但是可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這就使得日本在二戰以前一直對白人世界抱有一種敵意,一種危機感,因此日本有識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國家,避免日本孤軍奮戰,這就是當時特別流行的“亞細亞主義”。


身穿朝鮮傳統服飾的伊藤博文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主導日本打贏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本人就是一個亞細亞主義者,他曾經非常反對日本兼併朝鮮,他就主張日本應該帶領清朝、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抱團與白人世界對抗。


所以,甲午之戰以後,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亞細亞主義者”一個重點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為甲午戰爭而對日本產生的反感上;因此在很長一段事件,日本一直在對清朝釋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裡去。


所以,作為對清朝友好的一個標誌就是歡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日留學。以蔣介石就讀日本振武軍校為例,留學生每月有13塊日元的生活補助,其中10日元為清政府補貼,另外3元則是日本政府補貼。


另外,前面也說了,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學生赴日本學習,還有一個現實目的就是為了讓日本的影響力能全面向清朝各個層級滲透。


當時日本政府認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軍事就會日本化,理科的留學生在日本學習了器械知識,日本的工商業就會擴張到清朝;文科的學生學習了日本的社會制度後,日本的勢力就會毫無疑問地擴展到大陸。”


日本振武軍校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了,儘管當時日本打贏了甲午之戰,但是日本並不能算一個富裕國家,所以數量眾多的清朝留學生的到來對日本經濟也是很大的提振,所以到了1910年前後,日本全國才會遍佈“速成學校”,這些速成學校與其說是傳授知識,不如說是在賺錢了。


綜上所述,日本允許大批清朝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一來說這些清朝留學生回國後可以憑藉此資歷獲得不錯的工作,二來,日本政府也願意在軍界、政界培養親日勢力。


PS:事實上,伊藤博文雖然是很有氣度的日本政治家,但是日本與生俱來的“小家子氣”真的無法避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不少課程是禁止外國留學生旁聽的,或者說乾脆不給留學生不開這門課。留學生都是單獨成班的。


蘭臺


1894年日軍打敗清軍成為亞洲龍頭,清政府開始深刻反思。以前中國敗於歐美列強,今天中國敗給了一個給中國朝貢稱臣幾千年的日本,就萌生了學習日本再圖自強的想法。

與此同時,歐洲發生了幾個有意思的事。

普魯士德國的強勢崛起,其陸軍之強悍橫掃歐洲,世界看到了德國陸軍軍事制度和理念的先進性。在亞洲只有日本將普魯士的制度和軍事嫁接到一個封建政體上,所以學習日本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1903年《英日同盟》簽訂,日本成了英國的盟國,在遠東配合英國對抗俄國。日本與俄國的對抗是清政府樂意看到的,也是支持的。日本也沒有能力同時對俄對中作戰,所以甲午戰後雙方迅速修復關係。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在中國本土與俄國作戰,也需要清政府的暗中支持。雖然表面上清廷嚴守中立,但事實上還是有幫日本的動作。

甲午戰後,日本的精英階層也清楚,以清廷之龐大是絕不可能以一戰滅其國的,對敵視清政府的民眾心態並不支持。

中國方面。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後,清政府痛定思痛,將北洋軍進行了全面西方化的改革。除了步槍基本是日製的以外,武器裝備採用了大量歐美先進裝備,同時期的日軍並不佔優勢。雖然北洋軍只有六七萬人,在清廷軍事改革下,還是給日軍以相當大的壓力。


軍事歷史小能手


因為當時日本外交政策中,對華政策並不是像後來那樣要通過全面戰爭征服中國。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或戰爭或和平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實力,以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泛亞細亞主義”在政治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思想的理念很簡單:“日本的領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國力有限。如果要和美國長期抗衡,是力不從心的,但是受限於本身較弱的國力,日本要想單純依靠軍事力量擴張也是充滿困難的。既然如此日本可以通過支持他國革命的方式在亞洲支持其他國家的近代化國家進程,並最終建立起一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國家聯盟,以獲得與美國對抗的資本。”

出於這個動機,日本人資助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同時為了增加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力,還邀請清政府乃至後來的民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因為這些留學生回國後都將是當時中國未來的基石。向這些人傳播影響力就相當於向中國傳播影響力。

甚至考慮到學日語比較麻煩,日本人還在本土成立了中文授課的專供中國留學生的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創辦於1900年,開辦至1914年。

中國近代很多大佬都是日本留學回來的。蔣介石是去東京振武學校讀過,湯恩伯也是日本留學回來的。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

實際上日本人可以說是求著清政府往日本送留學生。蔣介石在東京讀過書,後來怕日本人怕到骨子裡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留學經歷,另一方面其繼承孫中山的親日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日本算是辛亥革命的一個大股東,而孫中山與日本人的交情不淺,還娶了個日本老婆,讓犬養毅幫他養著。


貞觀防務


清時人還很有胸懷,甲午戰敗,死傷無數,恥辱之極,但馬上痛定思痛,認識到自己落伍於世界,認識到日本的先進,不再鄙夷日本,認為日本可作老師值得學習。於是大量的有志青年國人湧入日本。日本的影響對中國極其深遠,可以說中國是通過日本而瞭解歐美先進文明的。日本比中國更早大量翻譯歐美廣泛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軍事地理等知識,中國再把日文譯成中文。歐美先進的理論及詞語術語東方國家從未有,於是許多新詞被日本創造,被中國引用。構成了新漢語的主要成份。當我們看到日語外來語對漢語的影響時,很吃驚,我們很多很平常的漢語詞語竟然是日語外來語!


旗幟72627128


日本培養漢奸!

日本在唐朝與唐朝軍隊在朝鮮半島白江口交戰失敗,害怕唐朝從朝鮮半島出發,乘勝追擊征服日本,便主動低頭,開始派譴唐使學習中國。

元朝忽必烈二次征服日本,均告失敗,讓日本侵略再動入侵中國野心。

明朝未期豐臣秀吉,再次借朝鮮為跳板登陸中國,要佔領唐朝明朝地盤,定都北京,進而佔領印度,豐臣秀吉二次在朝鮮與明軍交戰失敗,企圖入主中國計劃落空,後因豐臣秀吉病死做罷。

清未,日本如願登陸中國,開始施實佔領中國計劃,直到二戰投降前,日本還準備把首都遷往北京,如果不是意外,日本是滿清入主後,又一異族入主中國。

日本能把這千年前的小蛇吞大象夢想,上千年,幾百年前沒達到的目的一步步實現,當然離不開周密計劃,和明治維新後多年培植漢奸們的鼎力效忠。



文-安澤君

1895年,彈丸小國一拳將腐朽的老大哥打倒在地,並從其身上割下相當分量的肉後,匆忙離去。。。

1年後,作為先驅的13名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開始學習日本的制度,文化,軍事。

從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13名官費留學生開始,各省地方政府也陸續派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到1899年已有200餘人。20世紀初更有大量自費學生東渡。1903年,留日學生已有1000多人。1905年-1906年達到高潮,猛增到七八千人,以後雖有下降,到1911年仍有三四千人。這個時期中國官費、自費留學生共達數萬人之多,形成中國留學史上空前的第一次留日高潮。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很好理解,畢竟日本打敗了大清,明治維新短短數十年就讓日本崛起,自有其優越性,派出留學生,向日本學習也是無可厚非。。

那日本為什麼會允許大清留學生前往學習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留學生回去,會幫助中國強大起來嗎?

當然不是,日本有自己的算盤。

一來是,緩和關係,消化成果。

甲午慘敗之後,大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內民眾激憤,反日情緒高漲,一個極度仇視日本的大清,當然不是日本願意看到的,況且再收穫巨大戰果後,日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增強國力。所以適時推出的“中日親善”便是日本緩和中日矛盾,留下足夠時間消化戰爭成果的重要舉措。

1898年,日本駐大清國公使矢野文雄致函大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願意為大清國培養二百名留學生,費用由日本政府支出。”

二來是,通過留學生向中國輸出日本的文化,擴大日本在華的影響

甲午之後的大清,陷入了列強的瓜分狂潮,各路列強相繼趕來參與對大清的分食,他們劃定勢力範圍,努力保持自己在遠東的利益。而在這些列強中,日本的實力並不能算出眾,甚至可以用弱小來形容,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就可以看出,哪怕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各國都努力在華擴大自己影響力,拋出一系列的橄欖枝,吸納大清的留學生,將這些留學生收入囊中,總比被美國,歐洲吸納走要好。


三來是,打造一批親日派,通過扶持代理人獲得更大利益。

日本駐中國公使矢野文雄曾說:“接受日本感化的新的人才分佈於老帝國(指中國) , 是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的最好戰術。”
“另外, 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人必然模仿日本的兵制, 軍用器材也會依賴日本, 留學日本的理工科學生將成為在中國擴張的階梯, 政治法律專業的學生也必定以日本為樣板。”
“中國官民對日本的依賴情緒增加20 倍, 日本就能夠在大陸無限制地擴張其勢力”

清末赴日留學生在日後中國的系列革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分化中國,培養代理人的作用。如陳獨秀、李大釗等走了另一條道路;閻錫山、孫傳芳、蔡鍔、唐繼堯、藍天蔚、吳祿貞、李烈鈞等後來成為大大小小的軍閥,在受日援助的過程中,以渡讓部分主權的形式,獲取日本的軍援,而這些都轉化成了日本切切實實的利益。

如後來的《二十一條》,日本扶持張作霖,目的都是如此。


四來是,國策使然

甲午後的日本,當然還沒有到自不量力想一舉滅亡中國的地步,按照當時日本的國力是無法與其他列強抗衡,獨享東亞的。所以扶持大清,既能夠增強對抗列強的實力,又能將盤中的蛋糕變得怨而來越大,何樂而不為呢?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仍然沒有滅亡中國的企圖,只是想取代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即使戰爭獲得勝利,日本的企圖也沒有達到。日本的野心是在一次又一次勝利之後,助長起來的。


九一八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對中作戰的意圖,只是一小撮少壯派軍人所為。。。只不過沒想到,東北軍一觸即潰,胃口才會越來越大....


所以說當時,接納中國留學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很久以前看過一夲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清華教授編的《近代史》具體數字不記得了,只記的大概,在描述完甲午戰爭後,分析戰爭起因,及後來的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時,這個教授,列舉了許多列子,印象最深的是日夲人的情報戰,及謀劃控制中國的策略,非常詳細,可用觸目驚心來描述。那本書從甲午戰爭前說起直到辛亥革命止。大意是日夲成立專門特務機構,由官方牽頭,分佈到社會各個層面,有組織,有計劃 ,有預謀地派遣人員採用經商遊歷,等手段以日夲駐清使館為居點,在中國全社會佈網,以培養下線,迅速掌握中國政局,尋找代理人,甚至中國官員的愛好,習慣都在其瞭解之內,那裡有給天皇的奏摺,講的就是這種策略,因此,甲午戰爭之前,中日戰爭的結局早已決定了,因為日夲在中國戰艦上的每一個羅絲釘都瞭如指掌,何況政局呢?可以這樣說,包括慈禧太后光緒帝及李鴻章的一切都在日夲人的計劃之內,何況別人?我們常說的漢奸,其實是日夲人的棋子,因此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都是在日夲的操控之下,說的可怕一些,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日夲在中國的一切信息斷了之後,日夲設在華人圈的特務機構還在蒐集我國情報,日夲設在香港的文化產業有專門負責收集我國縣級的當地菜價,以此類推,將各種渠道收集來的情報彙總後彙報給東京總部。由此可推斷日夲經營對華戰略控制和操縱由來已久,目的自然是以華制華,通過培養代理人來完成其目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對華官員採用,引誘,欺騙,行賄,拉攏,要挾,利用等手段為其服務,如若不就範就製造麻煩將其革除,將中國瓜分為數小團體,使之內亂,無睱顧及使日夲成為亞洲霸主而一家獨大,在這樣思想指導下,准許中國留學生培養其代理人的目的也就有行動基礎了,只是日夲人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批人的覺醒才徹底斷了日夲人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陰謀。

因此日夲人培養中國留學生的目的是欲培養親日代理人!


狼煙一九三一


培養代言人或者準備以後的代言接班人,這是最重要的目的。

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不像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那麼坦白誠實。所有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利益,為了資源,像日本這樣一個彈丸之國。在這兒用這個詞沒有其它含義,只是地理名義上的詞語。

每個人稍微有一點知識都會了解到日本國土小資源匱乏,並且地震多發,生活在這樣區域的人,本身就有著一種憂患意識,所以就嚮往了資源豐富,而當時的清朝最符合他們的利益雖然他們也想把東三省或者大部分地方佔為自己的國土,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國際支持。退而求其次,所以他們選擇了培養接班人這一老套的方法,這個方法在我們中國歷史的春秋戰國時期被熟練應用,國家之間把對方的某一個孩子作為自己國家培養,從而在以後形成一種聯邦,或者說聯盟,便於利益上的分攤佔有。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種方法存在著失誤的可能,但事實上這種方法失誤的幾率比較低,因為他們接受的是日方的思想,日方的體系,他們在心理認同上會傾向於日方,甚至在以後的生活之旅中,都會尋求來自日方的支持。簡單的來看。可以從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又回到中國之後的人的情形來看。後期的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種可能在中國形成了親日派等等。

但是最終幸運的是泱泱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洗禮,不是培養代言人留學生或者免除本應當就不應當上交的賠款,就能解決掉的。他們小看了我們的文化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