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近2100年,縣名與明朝皇帝年號“重名”

年號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紀年方式,始於漢武帝,止於宣統帝,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氣息。在中國現行的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以皇帝的年號命名的,比如紹興、寶應、淳化、永泰等,至今依然在沿用。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甘肅省白銀市下轄的景泰縣,從表面上看,也是一個以年號命名的縣,其實則不然,“景泰”雖然有同名的年號,但是景泰縣的命名卻並非來自於該年號。

甘肅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近2100年,縣名與明朝皇帝年號“重名”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景泰縣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地處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該區域春秋時期為西戎聚居地,戰國初期月氏人崛起後佔據了河西走廊一帶,秦末漢初前後匈奴人打敗了月氏人後佔有了此地。漢武帝在位期間,漢朝國力強盛,發動了對匈奴的反擊作戰,公元前121年前後霍去病在河西之戰中打敗了匈奴,把河西走廊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之中,漢朝在河西走廊地區先後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縣境屬武威郡轄境。到了漢宣帝地節三年即公元前67年,在縣境內設置媼圍縣,縣治設在今蘆陽鎮吊溝村的麥窩古城,這是景泰縣建縣之始,東漢時媼圍縣延續未變。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地戰亂不息、政權更迭頻繁,縣境內沒有縣一級行政建制。

甘肅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近2100年,縣名與明朝皇帝年號“重名”

唐朝開元年間,縣境屬會州烏蘭縣轄地,安史之亂時吐蕃趁唐朝忙於平息中原的叛亂,出兵強佔了河西走廊一帶廣大的地區,縣境遂屬吐蕃管轄,直至一百年後歸義英雄張議潮舉兵驅逐了吐蕃人收復了河西之地,縣境復屬會州烏蘭縣轄地。五代十國及宋朝初期,縣境屬吐蕃管轄,後來党項人崛起後佔有了此地,兩宋時期縣境屬西夏國統治區域,直至元朝統一中國復歸中原王朝統治之下。

甘肅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近2100年,縣名與明朝皇帝年號“重名”

清朝時縣境屬皋蘭縣轄地,當時的皋蘭縣管轄範圍非常廣大,包括了現在蘭州、白銀兩個地級市的絕大部分地區,由此也造成了地方管理上的不便。為了更好地管理皋蘭縣北部的廣大區域,公元1739年在今壽鹿山腳下的寬溝村設縣丞一人,負責管理地方事務。1757年設於寬溝的縣丞駐地遷到了紅水堡,稱為紅水分縣,晚清時期縣丞駐地又遷回了寬溝。中華民國成立後,核定全國地名,紅水分縣於1913年升為紅水縣,1933年靖遠縣黃河以西的地區劃歸紅水縣,紅水縣改名為景泰縣,寓“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縣城設在今蘆陽鎮。

甘肅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近2100年,縣名與明朝皇帝年號“重名”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景泰縣被撤銷,直到1961年才恢復建置,縣城仍設在蘆陽鎮,1978年縣城遷至一條山鎮,屬武威地區管轄,1985年劃歸白銀市管轄至今。截至目前,景泰縣總面積5483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24萬人。

“景泰”一詞最早見於史書是明朝皇帝朱祁鈺的年號,前後共使用了八年:1450年~1457年,有“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但是景泰縣名應與此無關,目前對於“景泰”縣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景泰縣於1933年改名時,劃入了靖遠縣的一部分土地,縣名本為“靖泰”,考慮到詞義不和諧因此取諧音的“景泰”;二是認為景泰縣原縣城蘆陽古城建於明朝景泰年間,因此以景泰為名,但較為牽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