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陸儼少雁蕩山水寫生冊頁 | 流雲馭氣接天寒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陸儼少

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字宛若,生於上海嘉定縣南翔鎮。1926年考入無錫專科學校,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抗戰期間流寓內地,1946年迴歸故鄉,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師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先生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處於探索之中。1956年,先生任上海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先生的個人風格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作品《硃砂衝哨口》獲建國30週年美展三等獎,代表作品有《層巒暖翠》、《峽江險水圖長卷》、《雁蕩雲瀑圖》等。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陸儼少畫輯》、《陸儼少畫集》等畫冊,著有《山水畫爭議》、《山水畫六論初探》等。

1963年4月,陸先生與浙江美院師生赴雁蕩山寫生,因身體欠佳,只到了靈峰、靈巖、大小龍湫、三折瀑、開元洞、古竹洞等處。宿靈峰寺,忽見彩虹顯現,隨往的程景溪賦詩,陸先生作畫《雁蕩彩虹》。同年畫有《靈峰聳秀》、《雁蕩鐵城嶂》、《坐雨靈巖》、《雁蕩醫院圖》、《山田再熟圖》等。 1965年畫《雁蕩古竹圖》。前期畫作縝密娟秀,靈氣外露。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陸先生多次重遊南北雁蕩。70年代後期以來,畫有《雁蕩採藥圖》、《雁蕩之崖》、《雁蕩山水》、《雁蕩初霽》、《雁蕩勝概圖》、《雁蕩泉瀑》、《雁蕩懸瀑》、《雁蕩泉石》、《雁蕩奇峰》,再畫《雁蕩奇峰》,作《雁蕩靈峰》、《南雁蕩圖》、《雁蕩巖居》、《雁蕩巖壑》、《雁蕩巖瀑》等。後期之畫,風格一變,既充實又空靈,簡淡中具有無窮的境界,讓人感到清新、雋永、動感,富有時代精神。畫界稱其畫是一種高品位的純正的文人畫,這在他後期的雁蕩諸作中同樣也表現出來。

1979年,他曾總結說:“雁蕩之山非甚高,松檜草樹之林非甚密。而泉瀑之勝,左右俯仰之間,不勝應接者何也,蓋其石堅而不滲漏,又近海多霧雨而云煙結集故也。故寫雁蕩當寫石寫泉又當寫雲,並雲泉之源也,而石泉所恃以存也。此三者具而後雁蕩之勝慨全矣。”可謂真悟之言,妙!

陸儼少論及雁蕩山時說:“世人多重黃山,故黃山畫派,大行於世。我獨愛雁蕩,認為遠較黃山能入畫,它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醜而實秀,為他山所無。故我多畫雁蕩,一以山之氣質與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與人雷同,可以多所創意。因之,此二十年來,我多寫雁蕩風貌,所謂典型是也。得其典型,雖不能指名為何峰何水,而典型具有,不可移易,使人一望而知為雁蕩,這是最難。”

1982年秋末,陸先生到南雁蕩時,曾賦五言古詩一首,詩中說到 “天設兩雁蕩,特立南天外;各自擅勝場,無愧可相對”。到北雁蕩時也曾作詩四首,其二:“合掌高峰仰面看,流雲馭氣接天寒;石開洞壑巖懸瀑,信是東南第一山。”詩寫雁蕩秀麗之景,又抒畫家內心感慨,情景交融,堪稱佳制。

陸儼少稱雁蕩山是“雲泉之源”,他在對雁蕩山的描繪中獨創了畫雲、畫水的新技法,陸儼少筆下的雁蕩,多激流險灘,線條變幻無窮,對水的描繪達到了生動逼真、出神入化的境界;對雲的處理也有獨到之處,他獨創的 “墨塊”、“留白”勾雲法,強化了畫面山巒霧靄的變化,達到了 “獨詣”之境。雁蕩山位於浙江樂清縣內,素有“海上名山”、“寰中勝境”之美譽。山中多詭形殊狀的峰嶂洞瀑,尤以瀑布聞名,歷來都是山水畫家的理想去處。

陸儼少雁蕩山水寫生冊頁

雁蕩奇峰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將軍洞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觀音山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雁蕩烈士墓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靈峰寺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北壁宵峰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靈峰寺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紫竹林

陸儼少雁蕩寫生冊頁欣賞

雁蕩放牧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