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仁义井村的仁义井

“百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很多人对这首诗和“仁义巷”的故事耳熟能详。全国各地有不少“仁义胡同”、“仁义巷”的典故,但“仁义井”的典故并不多见。在汝南县三桥镇臻头河村仁义井自然村有一个仁义井,并传颂着一个文明礼让的故事。日前,记者来到仁义井村,寻访仁义井,并听村民讲述了它的故事。

村子因井而来

仁义井村位于汝正公路东侧,臻头河北岸。村子不大,只有40来户人家,村内干净整洁,民风淳朴。蓝天白云下,村内一派宁静和谐的景象。

村西头,一位村民赶着羊群从河边归来,得知记者来看仁义井,热情地给记者指路。在村东头一片低洼的小树林里,记者见到了仁义井。

汝南:仁义井村的仁义井

仁义井位于仁义井村东头一片地势低洼的小树林里。

井口被4块石头围着,上面盖着一块青石。从隙缝向下看,可以看到井口下约两米处的水面。井是圆的,直径有1米多,井壁由过去的大青砖所砌,非常光滑并且完好无缺,由此可见井的历史和建造工艺。

汝南:仁义井村的仁义井

现在的仁义井。

在记者观察时,小树林北侧的院内走出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问才知,老人叫赵修治,是退休教师,今年77岁,也是村内年龄最大的老人,这片小树林和仁义井也是他在义务看管,井口便是他找人用石头所盖,以免井遭到破坏。

汝南:仁义井村的仁义井

老教师赵修治给记者讲述仁义井的故事。

说起仁义井,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讲,这里原来并没有村,而是先有井,后有村。很久以前,京汉古道从现在的村子中间穿过,井就在京汉古道路旁,来往行人在井边歇脚、饮水。后来,井边就有了两家干店。井周围这一带,是汝南县城一穆姓地主家的地,因为有这个井,吃水方便,两家佃户也在井旁住了下来,其中一家就是赵修治家。再加上有一家打闲工的,共有5家。再后来,这里有了8家村民,形成一个小村庄。

汝南:仁义井村的仁义井

京汉古道从现在的村子中间穿过,仁义井位于京汉古道路边。

老人说,仁义井村周围一带是沙土地,井不好打。过去不仅全村人吃仁义井里的水,周围的刘庄、赵庄、马湾等村的村民都来这里担水。因为井水水质好,村民吃仁义井里的水很少生病。传言人得了疟疾,只要喝了仁义井里的水,很快就好了。井水越传越神,后来,汝南县城及正阳、平舆、新蔡、上蔡等县的人也来这里取水治病,来取水的人经常在井边排起长队。井旁有一个大磨刀石,农闲时村民在井边磨刀,农忙时在井边磨镰,井周围经常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直至上世纪80年代,村民家陆续打了压水井,来这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少,直至不用。

赵修治老人说,他是吃仁义井里的水长大的,也是听着仁义井的故事长大的,仁义井流传着多个版本的故事。

一个美好传说

“相传仁义井与‘王莽撵刘秀’有关。”赵修治老人说,这是有关仁义井的故事之一。

西汉末年,皇帝昏弱,外戚王莽专权,独揽朝政,暴行逆施,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他对上篡政刘汉江山,对下欺压贫苦百姓,对于反对他的派系和农民起义进行血腥的镇压,尤其是对汉室宗亲的大肆屠杀更是惨不忍睹。当时的刘秀也是汉室宗亲,并且对王莽政权构成的威胁最大,是王莽的心腹大患。王莽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他,满天下的贴出告示捉拿他,悬赏重金和权位要取他的脑袋。刘秀就四处逃窜、躲藏,官兵就四处的追杀。时间长了,于是就留下了很多关于“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我市很多地方,也流传着不少“王莽撵刘秀”的故事,仁义井的故事是其中一个。

相传刘秀被王莽所追,四处逃命。一日中午刘秀,行至京汉古道溱头河北岸,烈日如炎,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就准备歇歇脚。翻身下马后,突然看见马前蹄蹬出一个泉眼,泉水汩汩向上冒。刘秀此时正干渴难忍,突见一泉眼,心中大喜,用手捧起水便喝,没想到泉水清凉甘甜,喝后立刻神清气爽,浑身是劲儿,便又蹬鞍上马,躲过追兵。

刘秀登基后,感念泉眼的救命之恩,就派人在泉眼处修了一眼井,并赐名“仁义井”。

一个礼让故事

刘秀赐名“仁义井”只是一个传说,在当地流传最多的还是东汉末年河南正阳人黄叔度和山西介休人郭林宗与仁义井的故事。

《汝南县历史名胜》一书中讲述了这个故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许多读书人不愿做官,喜欢交友游学,做一代名士。在当时的名士中,山西介休人郭林宗和河南慎阳(现正阳)人黄叔度的名望都很大。

有一年夏天,山西名士郭林宗从颖川出发,专程到汝南郡拜访黄叔度。他的到来轰动了士林诸子,汝南城中有个人称“文章泰斗”的袁阆,慌忙杀猪宰羊,买酒备菜,硬把郭林宗迎进客厅,施礼让座,斟上香茶。可是,郭林宗很快发现这家主人的趣味与自己不相投,便起身要走。袁阆再三挽留,郭林宗还是一口茶没用,离开了袁家。

郭林宗从袁府出来,信步来到汝南城南十八里处、溱头河桥北头,只觉得饥渴难耐,正当他要寻水喝时,见路边有株大树,树旁有口水井,树下有几个人在乘凉、谈天。其中有个穿着朴素、斯斯文文的人,两手捧着水壶正在饮水。这时,郭林宗便到水壶主人跟前作个揖,请求道:“先生,想借用一下水壶,提壶水喝,行吗?”水壶主人便把水壶递给了郭林宗,说:“请用无妨。”郭林宗接过水壶去打水,哪料想,当水壶快提到井口时,水壶碰到井口上的石头,壶破掉入水中。郭林宗的脸“唰”地一下红到耳根,暗暗埋怨自己太不小心,连忙上前向水壶主人深施一礼,赔情道歉,谁知水壶主人却毫不介意,安慰郭林宗说:“无妨,无妨。”这一来,郭林宗更感到不安了,随即从怀里掏出一把碎银子,双手往水壶主人手里递,没想到水壶主人立即用手挡回,并劝郭林宗不必拘于常理。郭林宗哪里肯依,就这样,一个要赔,一个不收,像拉锯似地争执好大一会儿。郭林宗见此人文雅知礼,举止不俗,就有心与他交个朋友。于是,就提出互通姓名,没想到此人正是慎阳的黄叔度。原来黄叔度也是外出游学,刚到这里。两位名士相慕已久,如此巧遇,不禁喜出望外。

名士遇名士,只恨相识晚。黄叔度请郭林宗和他一块回慎阳,郭林宗自然十分高兴。两人并肩同行,边走边叙,很快来到黄叔度家里。郭林宗居住数日,方才告辞。郭林宗临别时,黄叔度亲自送行,两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又来到溱头河桥北头路旁那口水井前。黄叔度向农家借了个打水罐子,打了满满一罐凉水。郭林宗接过水罐,“咕嘟咕嘟”喝了个痛快,笑了笑,说:“这里人好,水也甜呐!”两人就此分手了。

后人为纪念这两位誉满天下大名士的礼让故事,便称这口井为“仁义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仁义井”三个大字,另刻小字一行:“东汉郭林宗义访黄叔度处”。

《汝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汝阳知县岳和声,为“表彰先贤故迹,立叔度碑于郡城南十八里”。

保护仁义井

仁义井的井水和黄叔度、郭林宗两位名士在仁义井旁谦虚礼让的故事,滋养了当地数代人,后人先后在井旁多次立碑纪念。赵修治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井西侧一排有7块碑,可惜1958年全部被砸坏烧石灰了。

虽然碑被砸坏,但“仁义井”包涵的礼让精神却在村民中世代相传。仁义井村是一个移民村,早期全村的8户人家有7个姓氏,素有“七姓八家”之说。如今全村有40多户,也有很多姓氏,但村民们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并乐善好施。当年外村、外县人去仁义井取水,村民从不阻拦,而且给予帮助,长此以往,仁义井村被外界誉为“仁义之村”。

赵修治老人说,仁义井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在当地世代传颂,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心中对邻里之间仁义礼让、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友爱相处、和谐社会环境的向往,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而努力。山西有关部门为挖掘弘扬郭林宗事迹,去年专门来仁义井村考察并在仁义井取水。此事在村民中引起较大反响,村民们意识到,我们也应该把仁义井更好地保护起来,把仁义井包涵的礼让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使之在弘扬文明乡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村民能力有限,希望能得到文化等有关部门的重视。

“仁义井不仅承载着文明礼让的精神内涵,井本身的建造工艺也值得研究。”赵修治老人告诉记者,1954年,村民们曾捐钱对仁义井进行修复,对井底进行清淤,发现井壁有三层青砖圈成,最外一层为四方井壁,里面两层都是圆井壁,井底铺的是很厚的木板,做工十分讲究。

“如果有关部门能更好地保护仁义井,需要把井周围的树伐掉我们就伐,需要出工我们就出工。”采访时,赵修治老人的老伴说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文图/邓丹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