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中國哲學”一名並非古已有之,皆是後人從古人思想中抽絲剝繭,以西方哲學的一般研究模式來對其分析歸類。但普遍認為,中國哲學的內涵是古已有之,而且其精髓在於先秦時期。當時的哲學思想以儒道墨法為盛,名家思想亦有其有趣之處。

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齊物論

隨著世代更替流轉,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據主流地位的剩下儒道思想。大體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萌生中國的佛教哲學,從而與儒、道並立為中國三大哲學流派。隨著歷史發展,儒釋道思想不斷衝突又不斷融合,因而我認為其後所謂儒釋道各流派衍生的大量哲學思想,並不純粹是一家的一脈相承。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儒釋道便不約而同地作出了自己的解釋。雖歷代廟堂之上,多推崇儒家思想。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

那麼,且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其中南懷瑾在他的《莊子講記》中解釋道,“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同一的”。也就是說把天地、萬物和我從性質上分離開來——我並不是天地的一部分,也不是萬物的一部分,而天地、萬物也不屬於我。我與天地、萬物同屬於一種不知名的東西的一個部分,至於這種東西究竟為何物,大概是“道”吧。

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的前輩(或者更多的人定義為老師)老子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普遍地說,莊子與老子在思想上並無差異,只是一般認為老子表達思想重邏輯,而莊子卻更像個浪漫的詩人、散文家、預言家(照我看來更像那個楚狂接輿)。他也同老子一樣論“道”,雖然成文下來洋洋灑灑,不如老子簡潔,但本質上也是老子的“道”。因此他說的天地、萬物、人,究其根源就是“道”所生。而“天人合一”的“一”,根據“道生一”的法則倒退一步,“一”也是“道”所生。那麼,與其說“天人合一”,不如說是“天人合道”。

“天人合道”一詞似乎把“天”和“人”的位置擺正了,但又回到了“道”的概念問題上。道是何物,能夠囊括天地、萬物和人呢?又該如何做到“天人合道”呢?用現代的語言,或許可以把“道”稱之為“自然”吧。

現代科學似乎總是喜歡將人與自然劃分開來,似乎人從擁有社會性的那一刻開始就脫離了自然,站在了與自然對立的一面,甚至把人擺在了比自然更高的地位上。但莊子《齊物論》一篇的篇名就已經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包括人,都是一體的。因為“齊物論”一名包含“齊物”、“齊論”兩大方面。其中,“齊物”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雖然看似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都是齊為一體,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既然“天”、“人”生而同宗,固成一體,人又哪裡需要去做到“天人合道”呢?莊子雲:“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作為人,“無適焉,因是已”,地位無需擺正,思想才是需要擺正的——順應自然,順應與生俱來的“天人合一”。

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周夢蝶

雖然,人人都說莊子“出世”,我看,倒不如說他“入世”。“入世”並非身入塵世,而是莊子的“精”“氣”“神”已然入了這個世界的根本,到達了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後世,王夫之以儒解道,將儒道合一,在其《莊子解》中“解”得倒好——“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天人相通,萬物同根,生命同源。

最後,我想,《齊物論》第二個方面是“齊論”,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儒道兩家的思想既然歸屬於人的看法和觀點,那麼也應該是齊一的。對於同屬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流派的儒、道二家,或許我也有點厚此薄彼,反倒汙了莊子的《齊物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