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智商决定下限,情商决定上限。”

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背后女人李蕙仙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佐证。

李蕙仙是名门闺秀,她容貌清秀、知书达理,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女子,她有太多值得骄傲的资本。

1890年,李惠仙堂哥,时任清朝尚书的李端棻,在主考时慧眼识珠发现了梁启超。这位伯乐在看了梁启超文章后,对时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很是赏识。他意识到,这个寒酸学子很可能就是日后撑起中国一片天的人才。

听闻梁启超并未婚配,李端棻便主动为梁启超当起了红娘,他红线的另一头,牵着的正是自己的堂妹李惠仙。由于定下婚约时,梁启超还只是穷酸小子,李惠仙却是家境优渥的名门千金。所以,双方约定,待梁启超功成名就之时,就是二人大婚之日。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有了这个动力,刚刚考上举人的梁启超日夜苦读,唯盼着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但兴许是压力太大,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中,梁启超都不幸落第了。

在接二连三的失败面前,梁启超对人生失去了希望,对于这段天赐的良缘,他也有了不好的预感。他和她,一个是大户千金,一个却是落魄书生,这种情况下,只要李惠仙一句“不愿意”,这段姻缘随时都可能作废。

实际,因为李惠仙条件出众,又已到试婚年龄,当时上门提亲的富家子弟多不胜数。但始终惦记着那个“寒酸书生”梁启超的李惠仙,不但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毁婚约”,反而派人给梁启超传话说:婚约继续,可择日成婚。

在以为良缘即将打水漂的情况下收到这样的喜讯,梁启超在意外的同时,也被感动得热恋盈眶。

要知道,以当时两人条件的巨大对比差,李惠仙嫁给寒门子弟梁启超,当属真正意义上的“下嫁”,传说中的“凤凰落入麻雀窝”,大抵如此。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这段婚姻对于梁启超而言,无疑是人生的巨大彩蛋。也是在这以后,梁启超的人生才真正开始放出光彩。

而李惠仙在最初嫁给梁启超的几年里,却着实从凤凰变成了土鸡。梁家贫寒,就连两人的新房,都是老父亲临时用老书房改造而成。

相比之下,更糟糕的是:南北的巨大差异,让过惯了北方富裕日子的李惠仙很难适用。

南方炎热潮湿的天气,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及语言不通,李惠仙在生活上遭受了很大的困难。对于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艰难,李惠仙却从无半句怨言。她只在努力适用环境的同时,尽力操持着家务。

挑水、舂米、洗衣、煮饭,很难想象,之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李惠仙,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这些活计。对于这一切,梁启超全都看在了眼里。梁启超在庆幸自己得了好姻缘的同时,也分外心疼妻子。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李惠仙嫁到梁家时,梁启超生母已经过世,主事梁家的,是一位仅比李蕙仙大两岁的继母。

这种关系,发展到最后,通常都会性同水火。但李惠仙却将这段婆媳关系处理得分外妥当,她的方法很简单:摆正自己的位子,尽一切可能地尊重婆婆。

所以,平日里,对这个仅比自己大两岁的婆婆,李惠仙从来是谦恭有礼,每次家里有任何需要决策的事情,她都事无巨细地“奏请”婆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从来是相互的,面对这个孝顺懂事的儿媳妇,婆婆自是非常满意了。以至于最后,梁启超继母竟将李惠仙看做亲生女儿一般地疼爱。

搞定公婆有一手的李惠仙,在处理夫妻关系时,更是棋高一筹。

李惠仙大梁启超四岁,加之平日涉猎广泛,自然,李惠仙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都较梁启超成熟。梁启超娶了娇妻后,但凡遇到需要做决定的事宜,都会奏请夫人。每每这时,李惠仙总是耐心听着,并和他一起探讨解决事宜。

无话不谈的两人,还经常在梁启超出差之际鸿雁传书。有了夫人的支持,梁启超做事明显较以前妥当了,做事时的魄力也较以前更足了。

一个男人成为什么样的男人,在多数时候,都由他背后的女人决定。

在和李惠仙结婚前,梁启超只会说广东话,不会说官话(国语)。这个缺陷给梁启超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梁启超虽博学多才,但由于其说话时带着浓厚的广州口音,很多人都听不懂他的话。

1898年7月3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依清朝旧制,举人被皇帝召见通常会被赐予翰林或内阁中书,赏四品衔。但声望极大的梁启超,最后却只被赐了个小小的六品顶戴。这个原因背后,就是因为梁启超的“官话”说得实在差。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光绪与梁启超

想想,开口就把“考”字说成“好”,把“高”字说成“古”,纵光绪皇帝再“认真仔细”的侧耳倾听,要听懂梁启超的粤语也难上加难啊!

这番鸡同鸭讲之后,光绪皇帝一脸懵,而梁启超则顿觉自己的“满腹经纶”,竟因语言差而成了天书一般的存在。这件事后,深受打击的梁启超下定了学习“官话”的决心。

说来,梁启超终究是幸运的。他一说想学官话,长在京城自幼以“官话”为语言的妻子李惠仙立马告诉丈夫:这件事,包在她身上。

这以后,为了帮助丈夫学官话,纠正梁启超的发音,李惠仙亲手为丈夫做了语言学习的册子,每日早晚亲自“教授”先生。

人说,最好的情爱是彼此成就,梁启超与李蕙仙的爱,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梁启超。

两人夫唱妇随地学了半载后,梁启超的口语水平便有了显著的提升。自此以后,掌握了官话的梁启超便再未在社交场合闹过“笑话”。他的事业,也随着他官话的提升,开始风生水起。对于这段过往,梁启超曾这样写道:

“吾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于全国!”

在为梁启超打理家事、为丈夫事业分忧的同时,李惠仙还为梁启超生下了长女梁思顺。一家子其乐融融,羡煞众人。

更难能可贵在于,李惠仙还在相夫教子的同时,努力追求个人实现。

1896年,梁启超与李蕙家仙夫妻携手来到上海,合力创办《时务报》以此鼓吹维新学派的主张。这期间,他们建立了上海女子学堂。

最高等级的“夫唱妇随”,大约就是这般模样吧。在共同创办报纸、学堂期间,学识渊博的李惠仙还被推选出任校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但再好的感情也终究逃不开现实,就在李惠仙和梁启超沉浸在幸福中时,因戊戌变法的失败,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李蕙仙则与梁父等带着女儿思顺避难澳门。自此,恩爱的小两口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分居了。

特殊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惠仙再次表现出了她过人的坚韧,动荡面前,李惠仙临危不乱,她将梁父等和女儿安顿好后,还以最快的速度给逃亡日本的丈夫报了平安。

在日本分外惦念家眷安全的梁启超,接到夫人的信后分外感动,他在给妻子李惠仙的信中写到:

"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状,并闻卿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闺中良友”,梁启超对李惠仙的这一称呼大约能羡煞无数夫妻。

但纵如梁启超与李惠仙这等“闺中良友”似的恩爱,也还是会有七年止痒。

1899年,在日本的梁启超邂逅了才女何蕙珍。何惠珍自幼生活在国外,以英语为母语。在梁启超在国外宣传维新思想期间,何蕙珍一直担任梁启超的翻译。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何蕙珍

何惠珍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梁启超以后,便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很是倾慕。她主动向梁启超要了小像,之后,何惠珍还曾多次写英文文章为梁启超辩护。

人说“女追男隔层纱”,在何惠珍屡屡示好后,身在国外的梁启超内心如小鹿乱撞。在一个不眠夜,梁启超做了一件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他提笔将自己“爱”上这个姑娘的事,告诉了妻子。他说到:

“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 .”

在这封长信里, 梁启超在向妻子讲述了相关细节后,还感慨:

“若更因慧珍得谙习英语,将来驰骋于地球,岂非绝好之事。”

梁启超虽未在信中明确表明自己想娶何惠珍,但聪明如李蕙仙且会不懂丈夫的用意。

这位智商卓绝的女子,在接到这封特殊信笺后的处理方式,简直堪称“完美典范”。

很多女子,尤其如李惠仙这般曾“下嫁”的女子,在丈夫外遇后,通常都会被情绪掌控。大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女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情绪。

想想梁启超,李惠仙当初不顾一切下嫁于他,还尽心尽力帮他开创事业,为他打理后院,可他呢,却在事业起色后“出轨”了。试问,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

何况,主张一夫一妻的梁启超,还曾亲口对李惠仙承诺:要与她一生一世一双人。

转眼,就把承诺忘得一干二净,这不是背信弃义,又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男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女子的第一反应估计都是:骂,骂,骂!但李惠仙终究不是寻常女子,接到丈夫这样的信,李惠仙肯定也有情绪。但她知道,任何时候,情绪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只会让事情更糟糕。

于是,如往常一样,李惠仙坐定深呼吸,然后开始理性分析起这封信来。

李惠仙首先确定了一件事:决不能让梁启超娶何惠珍。从梁启超信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这个女子不仅比自己年轻一二十岁,而且文化修养都在自己之上,更主要的是她还懂英语。

让这样的女子进入梁家,不用说,很快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了。万一,何惠珍还先于自己为梁启超生下男胎延续香火,那她李惠仙还能不能在这个家里立下脚跟,都难说!

理清楚这层后,李惠仙便基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让丈夫断了对何惠珍的念想。

所以接下来,最大的难点便清楚了:如何让梁启超心甘情愿地断了这个念想。

以李惠仙的智商,她自然知道,如果自己直接出面表示反对,势必会影响夫妻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可能让事情走向反面。所以,她自己心里虽反对,却绝对不能表现出来。那谁出来反对有效呢?梁启超的父亲,他的公公梁父。

随即,理清头绪的李惠仙就铺纸提笔给丈夫去了回信。

那边焦急等待夫人回信的梁启超拿到夫人回信后,就火急火燎地打开了,打开以后,梁启超立马冷汗直冒。这冷汗冒得,直将他因情欲乱冲的血液都凝固了。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李惠仙在信里丝毫没提及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只论述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外之意是:我对你的‘动情’很是理解。随后,李惠仙在点到后便笔锋一转说:

“事已至此,若君真有意,吾当禀报堂上,为你二人主婚。”

梁启超在看到“堂上”二字时,顿觉后背凉飕飕。不用说,这事要是被父亲知道,深爱儿媳李惠仙的他非得气病不可。

梁启超在信里,不仅丝毫没看到想要的,反而被吓了个魂飞魄散。原本他想,若引得妻子吃一吃醋也是好的,但他绝没料到,醋意没看到,倒看到了“腾腾杀气”。

此时的梁启超才知道,在聪慧的李惠仙面前,自己的智商和情商简直被秒成了渣啊!梁启超看到信后,顿觉后悔后怕起来,他赶紧提笔为妻子写了回信。

在这封信里,梁启超忙不迭地向妻子各种解释,并反复强调他与何惠珍仅会“发乎情止乎礼”。末了,他还近乎恳求地对妻子说“这种小事,千万不要让身体本就不佳的父亲知道!”

这以后,见识到李惠仙厉害的梁启超,便再也未对何惠珍动过心思。

几年后,在生下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后,李惠仙再次遇到了感情的重大考验:丈夫梁启超和自己的丫鬟王桂荃在一起了,丫鬟还怀上了梁启超的孩子。

对于这一切,李惠仙自是难以接受。不得已之下,梁启超只得暂时将王桂荃安置到别处待产。

李惠仙眼见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便决定坦然面对。在思考再三后,她干脆大度地做了“顺水人情”,接回王桂荃,并以王桂荃主子的身份将她赐给了梁启超。

对于李惠仙的大度之举,梁启超感激涕零。自此,梁启超一妻一妾的生活便正式拉开了序幕。但在名义上,梁启超对外坚称自己只有李惠仙一个妻子。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此后,在一妻一妾的生活里,李蕙仙也很快调整了自己的位置。王桂荃成为梁家一员后,李蕙仙第一时间对让女儿梁思顺说:以后该改口管她(王桂荃)叫“娘”。

人说女人多了是非就多,但在梁启超的后院,却一直相安无事。可见,李蕙仙的大度与能容。

在感情上,李蕙仙曾在最大程度做出了让步。在事业上,李蕙仙也总是竭尽所能地牺牲自我。

1913年梁启超携妻妾回国后,于1915年参加了护国战争,此时的他常因无力照顾家小,而心中多有愧疚。

梁启超当时已经有了九个孩子,家庭的压力之大可以想见。但在这种情况下,当李惠仙听到梁启超的顾虑时,她仍鼓励他说:

“上自高堂,下至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为国死,勿反顾也!”

李蕙仙的深明大义无疑给了梁启超极大的鼓舞,但这也为李蕙仙的死的埋下了伏笔。

由于过度操劳,李蕙仙的身体慢慢支撑不住了。

梁启超与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痒”,她凭一封回信让丈夫收了心

左为李蕙仙右为王桂荃

1924年春,李蕙仙的乳腺癌复发,这次癌细胞扩散后和血管相连无法再动手术了。李蕙仙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24年9月13日病逝,终年55岁。

李惠仙过世后,悲痛万分的梁启超为妻子写下了很多缅怀的文章。在《祭梁夫人文》中,他写到: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少: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李蕙仙过世后的4年多里,梁启超每每忆起李蕙仙总忍不住泪湿眼眶。之后,梁启超虽然一直有王桂荃和子女作陪,却一直郁郁寡欢。4年后,年仅55岁的梁启超也追随李蕙仙而去了。

此后,偌大的梁家便一直由王桂荃一人支撑着。或许是感念李惠仙当年对自己和梁启超的大度,王桂荃在李惠仙死后,一直尽心照顾着她的三个孩子,而李惠仙的三个孩子也都亲切地称呼王桂荃为“娘”。

多年后,梁启超所生的9个孩子都成了国家栋梁,传说中的“一门9子女3院士个个皆才俊”,说的就是梁启超家。而他们都能成才的背后,想必与李蕙仙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