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作者 周俊芳】

上天眷顾,他曾经有一个可以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机会,而他做出了那时认为最好的决定,从而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

伟大与否且不去评说,就民族大义而言, 他做了自己认为对的抉择。

想来,这个决定并非那么好做,好在他最终选择了和平。

——题记

【一】

他是谁?

他是一代抗日名将,战绩卓著,彪炳史册。

他开创和平起义先河,为北平起义、绥远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新中国水利部第一任部长。

他一生不懈奋斗,他说,奋斗乃万物之母。

他艰苦朴素,为人谦和,被称为布衣将军。

他是傅作义。

120多年前,他出生在山西临猗安昌村。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布衣将军傅作义


他缘何横空出世?

傅作义的老家,紧贴着晋陕峡谷的南出口——禹门口,亦即天下闻名的河津龙门。

黄河逸出青藏高原,穿山过岭,跌宕下行,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

从内蒙托克托河口镇起,经山西河曲县向南拐弯,急转为南北走向,左带吕梁, 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深涧腾蛟,浊浪排空,一路自由狂放,千里使性,直达龙门,是为名震中外的晋陕峡谷也。

李白有谓“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正点出中国黄河的精魂所在。

龙门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黄河流经此处,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越近龙门,河床越窄,千里蓄势,不可阻挡。

在峡谷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直撞在峭壁上,撞出层层排空雪浪;

再反扑对岸巨石,排空雪浪再起,又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屿;

第三次疯狂地咆哮起来,将一道道巨大水柱喷入碧空,在轰鸣声中跌落谷底, 夺龙门而出,冲向关中平原和中原大地。

这就是千古奇观之“龙门三激浪”。

看眼前那雄壮的混浊、那磅礴的怒吼、那神秘的漩涡、那眩目的浪花……这可是一幅壮丽无比的历史文化景观!

青藏高原文化、草原文化和黄土文化,经过千里大峡谷的颠簸融汇,已然成为彰显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史诗之河,孕育“中国心”“民族魂”的母亲河。

《禹贡》《水经注》《三秦记》等诸多宝典均以专条记述它;

尧、舜、禹、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骆宾王、李白、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累代名人来这里凭吊、歌诵它;

更有司马迁、 王通、王勃、薛仁贵等文胆武魂生于斯,长于斯……

这样的风水宝地,一代名将傅作义横空出世,一点儿都不奇怪。

——搞自《布衣将军——一个女记者笔下的傅作义》序言,周宗奇。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三】

为什么要写他?

为乡愁。为父辈。为寻根。

作者周俊芳说: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落叶归根,但我相信,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根,是固有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份深沉的乡愁。

周家与傅家有姻亲关系:

傅作义的妹夫是作者爷爷的亲舅舅,作者父亲的老舅。

作者的父亲周永刚,是傅作义“华北剿总”司令部的机要译电员,曾跟随傅作义参加北平起义,亲历绥远起义,后回乡教书。

他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与傅作义交叉。傅作义身边认识的一些我们现在认为的风云人物也与他有着关联。

周俊芳的父亲年近九旬,仍帅气慈祥,精神矍铄。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周永刚先生丙申年春节留影

周俊芳幼年曾在傅作义故乡安昌生活过两年。

那时她5岁,“穿碎花棉袄,胖乎乎的,鼓鼓囊囊”的,“懵懂的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这个村庄,这次改变,将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有了许多无法割舍的情愫”。

她说:

从傅将军身上,可以找到一些地域的共同点,可以了解河东这方土地上老一辈人的生存与奋斗、磨难与荣耀。

当然,也能将与他一样的父辈的故事捋捋清楚。

在沧海桑田的变换中,许多人往往如蝼蚁一般存在,被遗忘、被凌辱、被误解,仿佛从未来过,没有多少印记。

倘若能在我的寻找中,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故事,安抚他们的伤痛,或许,也是一种对父辈致敬的方式。


【四】

她是怎么写的?

全书25万字,以傅作义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为主线,分安昌、西安、太原、涿州、天津、绥远、北京、台湾……

集中描写了他在当地发生的故事,纠结与奋斗,失落与辉煌,是写他一个人奋斗的历程,也是描写时代大背景下,诸多与傅作义有关的人的命运。

她说:

创作过程,有时令我激情满怀,有时却让我委屈到落泪,心痛到无以复加。

常常仿佛站在炮火连天的涿州、太原、忻口、包头……审视那个穿着布衣的将军,心绪飘向塞外大漠,冰天雪地……

倘若可以,真想站在绥远的风雪中,任“泪飞顿作倾盆雨”,驱散心中的郁结。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2018年,周俊芳接受央视《国家记忆》栏目采访。


对此,山西著名作家周宗奇先生评说:

对传记作者来说,到传主曾经生活过的时空里走一走,看一看, 甚至是闻一闻,才是最要紧的。

只要你进入传主曾经的生命场,就必然会感受到他的气息,他的经历,他的思考以及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人生百味;

他也会主动地跑出来与你对话,真心倾诉,敞开心扉……

这种互动交流已然洗尽铅华,超越功利,超越时空,再无雕饰,是一种真正的心灵对话。


【五】

来看几个书中片段


傅作义与毛泽东

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1949年1月31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解放军举行了正式进入北京城的仪式。

步、骑、炮兵等部队,精神抖擞,列队整齐地通过前门,向各个主要街道前进。民众摆脱了战争的阴影,奔走相告,欢喜雀跃。

北平和平解放后,按道理傅作义应向全国和全世界发一个通电。当时也组成了“通电起草委员会”,草拟了两个月,但始终不能定稿。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绥远怎么办?

傅作义从和谈开始就通盘在考虑平、津、塘、绥和平起义,事到如今前三个都尘埃落定,绥远可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爱着那方土地和人民,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于是,傅作义被安排与上海民众和平代表团颜惠庆、江庸等人同机前往石家庄谒见毛泽东。

1949 年2月22日,傅作义一行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本人,之前不是没有机会,但为了避嫌他都派人前往,以防被蒋氏、阎氏抓到把柄,他还有转圜余地不至于无可挽回。

这次与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见甚为愉快。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傅作义深受鼓舞。

回到北平,他精神焕发、心情舒畅,与之前判若两人,很快通电就定稿。

经请示周恩来,中共中央批准全文发表,于是在各大报纸上刊载了通电全文——《致中共中央毛主席和全国各界人士的通电》: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恰巧此时世界和平会议正在布拉格召开,这个通电被作为大会文件发给与会人员。至此,北平和平解放,才圆满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天坛公园举行,看到一半毛就约傅出去走走。

走到祈年殿时,毛泽东指着修补过的天坛一角问: “宜生,你看这一块我们补得好不好?”

傅作义会意地笑笑:“不仔细看,看不出来。”

“如果我们兵戎相见,这墙补也补不得。”毛泽东高兴地说,“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像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后来,傅作义虽然没有得到“像天坛一样大的奖章”,但是在 1955年9 月得到了毛泽东亲自授予的一级解放勋章。

原来,在1949年1月中旬,蒋介石给傅作义来电,大意是相处多年彼此知深,你现厄于形势自有主张无可奈何。我今只要求一件事,于18日起派飞机到北平运走13军少校以上军官和必要的武器,约要一周,望念多年之契好,予以协助。

傅让人拟好“遵照办理”的电稿后,斟酌再三,让王克俊以自己的名义发电给正在城外陪同邓宝珊与中共谈判的周北峰,转发解放军平津联合司令部要求城外解放军部队在有飞机来时以祈年殿来确定目标,炮击天坛临时机场,阻止其着陆。

果然,飞机来时解放军就打炮,始终未能让飞机着陆,如此四五天下来,终于破坏了蒋运走嫡系“精锐”兵团及装备的企图。

而天坛祈年殿炮击的痕迹,便是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

是啊,有伤痕不怕,只要无伤大碍是可以修复,仍可焕发青春。

当我们站在北京城,欣赏着或婉约或雄壮的历史遗存总能感受到民族文明之悠久,国家富强之美好。应当感谢所有为保护这些遗存而做出贡献的人们。

到晚年,傅多次对女儿傅冬说,这件事(指北平和平起义),我们总算做对了,而且越往后越觉得做对了。


傅作义与徐向前

他表示坚决服从阎锡山的统一调度


1937 年 8 月 22 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

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徐向前说:“你是山西人,和阎锡山同乡。下一步,你和恩来同志去太原,做做阎锡山的工作。”

周恩来到山西谈判,带来的中共代表是徐向前。

正式会谈中,阎锡山就“联共”“守土抗战”与周恩来、徐向前提出的国共合作、发动民众、共同抗战的主张达成了共识,双方决定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就入晋八路军部队的作战地域、薪饷与装备补充等问题,阎锡山同意给予安排解决。

会后,阎锡山提出他对傅作义部“吃不透,不放心”,希望周恩来与徐向前去大同见见傅作义,疏通关系,共同准备大同会战。

阎锡山是晋绥军的最高长官,傅作义是阎锡山的直属部下。

为什么阎锡山对傅作义“吃不透,不放心”?

为什么让徐向前去和傅作义疏通关系,让八路军去协调晋绥军内部的事情?

傅作义是晋绥军的高级将领,他自保定军校毕业后,任晋绥军见习排长,因战功卓著,由连长、团长、师长一直升至集团军司令,上将军衔。

傅作义虽是阎锡山的部下,但不是阎的亲信。

山西民间流传着“会讲五台话,就把洋枪挎”。阎锡山的晋绥军 4 个集团军司令中,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均是五台人,只有傅作义是晋南人。

于是不论傅作义才干多么突出,阎对其还是颇多猜忌,既用又防,貌合神离,几乎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傅作义(左一)和杨爱源(左二)陪同阎锡山(左三)检阅部队

当下,山西局势日趋紧张,日军即将兵临城下,谁能守城拒敌,担当守土抗战之重任?

危急之时,阎锡山想到了守城名将——傅作义,尽管他与傅之间有着恩恩怨怨,但此时已无暇顾及,阎紧急调遣傅回晋,令赵承绶接替担任绥远省代省长。

此时,阎对傅的猜忌心理极为复杂,“傅会不会听从指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阎锡山将这个难题抛给即将联合抗战的友军,一方面是想利用徐向前与傅作义的特殊关系,以及周恩来卓越的沟通能力,去大同“见傅作义,疏通关系”,以达到缓和矛盾,稳定军心,让傅担起山西守城重任。

另一方面,他也想卸掉自己的包袱,倘若傅部不听从指挥,他也好有所托词,推诿责任。

中共与傅作义的交往甚多,也不是秘密,更何况傅与徐家的渊源,想来傅作义不会驳面子。徐向前与周恩来接受了阎的请求,前往大同会见傅作义。

《徐向前元帅回忆录》记述:“我与恩来当晚即赶到大同,与傅作义谈了两三个钟头。他 给我的印象,忠厚、谦虚、友好,对我党很尊重,表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决抗日,服从阎锡山的统一调度。”

会谈后,徐向前向傅作义及其部下打听了叔叔徐子珍和哥哥徐受谦的情况。 此后不久,作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与晋绥军70师副师长徐子珍相遇,叔侄二人在家乡国共合作的抗战中相见,心情自然难以言表。


傅作义与张伯苓

需钱给钱,需人给人


1930 年,天津南开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誉为私立学校中成绩卓然者。校长张伯苓为此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募集资金,发展南开。

5月的一天,时任警备司令的傅作义来到南开,商洽学校发展事宜。很快,傅作义就以天津 警备司令部的名义向南开大学捐助每年小站营田千顷租金,共计25000 元。

从此,南开学校也将傅作义视作热心教育的自己人。在军阀混乱当中,南开人多次寻求傅作义的庇护,傅作义对张伯苓更是礼让有加。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张伯苓先生

1948 年底,解放军兵临城下,天津警备司令部以南开大学学生散发共产 党传单为由,要武装军警进驻校园搜查。

学生们义愤填膺,几百人结队护校,与军警相持不下,造成数名学生受伤。在傅作义的干预下,这场风波以驻军撤出学校而告平息。

在抗战期间,张金强夫人和孩子们远避至重庆,就住在重庆沙坪坝津南村,南开学校教职工住宅区内,傅冬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

可见张伯苓和傅作义两家素有往来,交集很深。

1949 年 11 月,重庆迎来解放,张伯苓校长慨然将重庆南开中学捐献给国家。1950 年 5 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张伯苓夫妇乘飞机回到北京,住进了傅作义的家中。一住就是 4 个月,叙旧畅谈,其乐融融。


傅作义与周永刚

他让人舒服和令人怀念


我的父亲周永刚曾经在1949年亲历过绥远起义,当时他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

在北平和平起义前,他在华北总部机要室做译电员。因与傅家有姻亲关系,深受信任,在总部从北平西郊搬到中南海时,曾在傅作义居仁堂的楼上一同办公。

傅先生在一层办公,我们机要室在二楼,偶尔会在楼道里碰到他,布军装黑布鞋,总是那么平静亲切,不露声色……

到后期没什么事做,年轻人更消闲,吃过饭就是玩。

居仁堂不远处的怀仁堂,是我们闲时打兵乓球、运动锻炼的地方,那时,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解放军开始围城,战争一触即发,傅先生忙碌而紧张,常常熬夜开会到深夜,我们机要室的人就陪着,每个人的神情都很凝重。

偶尔在楼道里遇到傅先生,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步履匆匆,若有所思。

但他从不乱发脾气,更不体罚士兵。与他共事的一段时间,很舒服和令人怀念。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周永刚先生


他讲述在中南海的短暂时光时,总是充满了对傅先生的崇敬之情。

周永刚在机要室主要担任印刷密电码的绝密工作。官职不高,只是个文职上尉,从不配枪支也没有摸过抢,外出去印刷厂时,就会安排警卫全程保障。

因工作细致负责,有条不紊,从没有出过纰漏,深得上司赞赏。


【六】

请来阅读这本书


周宗奇先生说:

为一个人立传,实际是为一群人,一代人,一种生活、生存方式,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命类型作鉴定与品评。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读一个英雄,读一个时代,读我们生命未必经历却早已沉淀入血液与骨髓的民族性格。

他立了功,毛主席要奖给他一块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目录


序 周宗奇

第一章 傅作义将军其人

第二章 魂牵梦绕的安昌

第三章 千丝万缕的西安

第四章 心心念念的太原

第五章 叱咤风云的涿州

第六章 难以忘怀保定府

第七章 声名远播天津卫

第八章 峥嵘岁月归绥道

第九章 厉兵秣马抗日寇

第十章 成败得失张家口

第十一章 是非恩怨话北平

第十二章 实现和平的绥远

第十三章 走遍千山和万水

第十四章 无法割舍的台湾

后记 奋斗的楷模

附录 傅氏家谱



周俊芳,资深编辑,山西临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就职于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三晋都市报。

出版有纪实文学《布衣将军——一个女记者笔下的傅作义》,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行走》。编著《二人转到东北家》,发表有中篇小说《花飞花谢》。

作品被收录进《山西中青年作家作品精选》《越读》《一条路一座城》等,曾多次获得山西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银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