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首先,交待一下“武狀元科舉制”的背景資料。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通過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選拔出來,或是經過皇帝認定的一甲一名武進士,稱武狀元。從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後)始創武科舉,到清朝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皇帝頒佈論理旨正式廢止武科舉,武科舉制度在我國曆史上共實行1200多年。在這1200多年的漫長曆史中,出現的有記錄可查的武狀元共282名。清朝武科舉處於鼎盛時期,共錄取武狀元109人。

清朝科舉的考試流程:縣試(縣令主持)——府試(知府主持)——院試(學政主持,在省城考試,合格者為秀才,第一名為案首)——鄉試(巡撫或總督主持,在省城貢院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總裁四人主持,在北京貢院考試,合格者為貢元,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皇帝主持,在皇城考試,合格者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北京孔廟有189座元明清進士題碑。

武科舉的殿試程序:考試分三場進行,第一場為馬射,第二場為步射,稱外場。馬、步射各發六箭。馬箭以縱馬射兩回,六箭中三箭者為合格,缺一箭者不準再試步射。步射需要射八十步外布候(箭靶),發六箭中兩箭者為合格,缺一箭者不準繼續考試。箭試考試合格後,再進行硬弓、舞刀、掇石等技勇比賽。標準為“弓必三次開滿,刀必前後舞花,石必去地一尺”。三項必有一二項合格,方準進入第三場考試。第三場為策論,稱內場。

道光十三年冬十月,太和殿前考中武舉者有雅爾胡善等45人。武舉人牛鳳山、孫和平力大無窮,能拉出號弓(開弓需十二力為頭號弓,亦稱強弓,超過十二力者為出號弓)。道光帝至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賜武舉一甲牛鳳山武狀元,授一等侍衛。同榜榜眼孫和平,順天大興人;探花張協忠,江西德興人。此二人授二等侍衛。


官殿狀元府和牛鳳山家族

武狀元牛鳳山,鞏縣官殿村人。

官殿村屬鞏義市河洛鎮,位於橫嶺之巔老犍脊,古時是洛陽東往鄭汴官道的必經之地。官殿村東南部明月坡,有清道光年間武狀元牛鳳山的府邸,歷200年之久,至今仍能看出其恢弘的規模和氣勢,是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一)狀元府的自然環境

這裡是東西交通要道。橫嶺,又名長冶嶺, 因東起虎牢關西至鞏縣城,綿亙四十五里,臥如長虹,隆似牛脊,故俗名老犍脊。此處為鞏縣至汜水縣(今屬滎陽)之間的制高點,海拔450 多米,來往車馬行人到此一定休憩、用飯或住宿,故清代設有驛站,稱官店。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次年(1901 年),由西安迴鑾北京時路過這裡,地方官員曾修建殿堂(行宮)接駕,故官店又雅稱官殿。殿堂民國時被扒,材料用於修建鞏縣西城門。現在,幾條東西交通動脈都距這兒不遠;鄭西高鐵從老犍脊下穿過,狀元府南面不足1公里有中原西路。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牛狀元府現狀


這裡又是軍事重地。官殿往東20裡即為虎牢關,西北緊鄰隋代四大糧倉之一的興洛倉。隋末翟讓、李密起義軍攻佔興洛倉,在此巧設伏兵,阻擋了虎牢關隋將裴仁基西進。清代牛鳳山在此東二里處建有大型軍事寨堡,俗稱“牛家寨”,咸豐十年(1860)定“鞏關”,同治二年(1863)更名“鳳翅關”,同治三年鑲嵌的石門額為“鞏固寨”,駐有府兵,以對抗太平軍和捻軍。

民國時期,三十八軍在官道沿途修建了10個鋼筋水泥碉堡(向北一直延伸到黃河邊,共修碉堡42個),以攔截日軍西進。

這裡更是風水寶地。鳳翅關亦名鳳翅城,因山勢地形酷似一隻鳳凰展翅飛翔,故名。狀元府就坐落在鳳翅城下的明月坡,依山臨水,後山呈半圓環繞,中間一個山頭前伸,如金龜探水狀。昔年莊前、莊後、莊左、莊右林木繁茂,鬱鬱蔥蔥,莊前小河潺潺,蜿蜒東下,實為聚氣聚財之地。南望有兩個山頭對峙,名二龍山;中間河道還有一圓形小土山,合稱“二龍戲珠”。

土山西邊紅崖石壁上,巍然屹立一石柱,高有六七米,頂端是一米五見方的天然石椅,有靠背,兩邊有扶手。二龍山上有旗杆地,當年建有營寨,駐有府兵,三杆大旗高高飄揚。狀元府前的河道,原有一塊十四五米長的巨石,酷似鯉魚,頭向二龍相對處,昂首欲躍,人稱“鯉魚跳龍門”。再往下游一里左右,河道兩邊各有一個兩間房子大小的土山包,活像兩隻烏龜相對而視,人稱“二龜把門”。人們認為,明月坡鍾靈毓秀,出了人物,就連自然物也都是有靈氣的。


明月坡初名傅家坡,因傅姓人家早期入住而得名。這裡有一條蚰蜒小路,直達山巔,乃南來北往之咽喉要道。凡負重者,走到半坡,就累得精疲力盡,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大眼瞪小眼,舉步難行,因而稱為“瞪眼坡”。 牛鳳山中狀元后,人們感到瞪眼坡不好聽,其長兄牛林山提議改名為“明月坡”,並於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刻立“改換地名碑”,將日、月二字刻在碑上方,取義此地有日月之明,如日月之恆。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護府槐


狀元府西北側有一棵枝葉繁茂的老槐樹,它見證了這座莊園的創建、興盛和沒落的全過程。此樹系傅姓人所栽,現稱護府槐。牛鳳山祖上原住穆溝堂堖 (原屬成皋縣,現屬滎陽市),因家貧不支,祖輩匯參(字巨川)攜父輩六丙、六戊兄弟二人,於嘉慶二年(1797)遷來二龍山之陽,繼徙二龍山之陰,後廉價購得了傅家的“凶宅”才在明月坡安家。據《牛氏族譜》所載,此處府邸是道光十七年(1837)始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 )開始大修,前後歷經近四十年,始達整體規模。

(二)狀元府的建築佈局

莊園坐北向南,主體分四個院落:以“中院”為中心,偏東在上邊的院落為“東院”,在下邊的院落為“下院”,向西百餘米的院落為“西院”,狀如大鵬展翅。整體佈局高低錯落,由通道、石階相連,共計有窯洞40餘孔、房30餘間,面積達2600餘平方米。因依山而建,紅石根基高約七十餘米,所以要進入莊園,須從東面30餘米的石坡緩緩拾階而上。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將軍寨


府門面東而建。門樓高4.9米,深4.5米,寬6米,脊高7米,門口高3.98米,寬2米餘。門樓富麗堂皇,氣勢雄偉;樓脊刻龍雕獸,蔚然壯觀。門上方青石嵌刻“聖旨”二字,其下耀眼醒目地並排鑲嵌著三幅青石豎匾,分別題刻“將軍第”“狀元府”“太史第”金字,將軍者,是指誥贈牛鳳山曾祖承德公為振威將軍,誥贈其祖巨川公為振威將軍、誥贈其父六丙公為振威將軍、貤封其長兄林山公為振威將軍而言;狀元者,是指殿試第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欽點狀元風山公而言;太史者,是指殿試第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欽點金殿傳臚、官太史思瑄公而言。此三塊石匾奉旨鑲嵌於門上,是當時朝廷對牛氏家族聯名藝榜、冠蓋簪纓、一門濟美的讚頌和嘉勉。三塊石匾下邊是長8米多的橫楣,紅石鐫刻“同治十二年春,五世將軍癸巳狀元牛鳳山修”,大門對聯兩副:紅石聯篆刻“文修武備是父是子,勳名濟美乃武乃文”,聯長1.5米,寬0.12米;青石聯題刻“派溯隴西根深枝茂,恩承闕北武達文通”,聯長1.85米,寬0.32米。匾額、對聯均為傳臚牛瑄書寫,書法精到、字字珠玉。門內上方懸掛“父子文武狀元傳臚”大木匾一幅,高1.5米,長2.6米,紅底金字,莊嚴威武。門內南北側牆分別懸掛“懷遠以德”“行孚時望”木匾各一幅。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祠堂


進狀元府大門,向西約50米,有圓脊房五間,做客廳兼書房用,高7米,深5米,寬14米。磚券月亮門,門高寬各兩米多。穿過客廳,外邊有一平臺,約50多平方米,夏季既可乘風納涼,亦可在和客人品茗談心之餘,覽清山秀水,看小溪東流。二龍戲珠、天然石椅,鯉魚跳龍門等奇景,皆可盡收眼底。客廳下邊並排石券窯兩孔,各深10米,寬4米,高5米。客廳建在窯頂之上,窯內有洞,暗道可直上客廳,門外亦有石階便於上下。門外涼臺,護山牆均為紅石壘築,高20餘米,險峻異常。


府內第一院落縱深19米,門上懸掛 “御前頭等侍衛” 牌。院內大窯一孔,門上木廈遮護,紅石刻的對聯被毀無存,圓券門高4米。窯內分兩段,前段深9米,有隔子門,木板為棚,有木梯可上下。後段深11米,窯頂高6米,窯寬6米。窯內前段有拐窯一孔,深4米,寬2米,高3米。院內東配山有窯三孔,高約4米,寬約3米。西廂房三間,高8米,深4米,寬10米,兩層,樓房結構,樑上書寫“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26)歲次丙午季春貤封武功將軍牛林山立”。

府內第二院落縱深亦19米。大門懸掛 “金殿傳臚” 牌,門臺六級。院內大窯一孔,圓券門,上有木廈遮護,廈下紅石橫楣刻字:“清咸豐七年(1867)歲次丁巳,元吉在上,癸巳狀元牛梧階修”。紅石鐫刻門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窯內分三段,前段深6米,有隔子,木板為棚,木梯供上下。中段深5米,前段、中段為紅石合券。後段深19米,窯幫紅石壘砌,紅土窯頂。窯全高6米,寬5米。東西廂房各三間,為兩層樓房結構。以上統稱為中院。


出中院偏東向上走20餘米,有一院落坐北向南,即東院。院前大房三間,是過庭大門,大門懸掛“狀元府”牌。院內有大窯一孔,牛狀元生於此窯。窯門青磚圓券,高約4米,頗有氣勢。門上磚刻橫楣“道光二十九年乙酉,孝友傳家,亞元都司牛蒼亭識”。門旁磚刻對聯“齎德無私積德獲福,揚善最著作善降澤”。大窯前段深9米,有木隔柵,後段深16米,寬5米,冬暖夏涼。另有小窯3孔,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廂房磚刻蓮花瓣門口,美觀大方。生機蔚然、高十五米的護府古槐就長在此院西邊的護山頭上。


中院東下方的院落為下院,門前是狀元回來下轎的地方。院內有窯5孔,山牆為紅石壘砌;有房一所,坐西向東,三間一過道,樓房結構。此院為雜役人員住宿和飼養馬匹的處所。因時深日久,今已塌毀無餘。

中院向西約百米處,原名西窪,狀元府擴建後名曰西院。正面有坐北向南窯洞三孔,東配山有窯洞兩孔。窯門結構均和中、東院的大致相同。西廂房三間,樓房結構,有走廊,木柱四根,柱下青石為礎。院前有房一所,過庭大門。因時代變遷,原建築已面目全非。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現狀



狀元府門向東約200米,牛氏宗祠西上側,有一個院落,佔地200多平方米,有土窯兩孔,無院牆。這裡背依蔥翠青山,面臨潺潺河水,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習武練功的理想場所。幼年的牛風山就是在這裡不避酷暑,不畏嚴寒,白天背賣煤,夜間苦練苦學,練就一身嫻熟武功。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殿試中,他武功高深,藝壓群雄,贏得一甲一名,欽點狀元,封武功將軍。因而這個院落就名之曰“武學院”。2013年,在此處土堆下挖出一塊牛狀元當年練武用的“擲石”。這塊擲石為紅石,高60釐米,寬36釐米,厚26釐米,重200多斤,兩側有對稱石窩。這就是牛狀元刻苦鍛鍊精神的歷史見證。他中狀元后,在同治八年又製作了一個青石“擲石”,工藝規整,高67釐米,寬40釐米,厚23釐米,重300斤。此石現保存在馬蹄潭牛邦信家。

牛氏宗祠原在穆溝,稱祖德堂。同治四年(1865),牛鳳山又在明月坡創建祖德堂小宗祠。小宗祠位於狀元府東300米處,依土山而建。有洞室三孔,石表山臉,主洞室石券大門。門上方原掛“父子文武狀元傳臚”大木匾一掛,有四扇鏤花屏風門。門上石刻橫額:“清同治四年乙丑孟春建,祖德堂,癸已狀元十四世鳳山志”。門旁石刻對聯“祖汜遷二龍肯堂作室遺厚德,孫洛歷三世修廟陳器盡寸心”。室內供臺上立雙龍牛氏神主碑一通,東牆鑲嵌十八祖系圖石刻一塊和牛瑄書丹《創建祖德堂小宗祠記》石刻一塊,西牆鑲嵌譜系圖石刻三塊半。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在牛氏祠堂對面二龍山之巔,偏東有耕地一塊,名旗杆地。牛鳳山中狀元后,歷職都司、遊擊、總兵,位重職顯,修狀元府,受“三代一品封典”,建“四世一品牌坊”,子傳臚,孫拔貢,牛門榮盛一極,依清制,門前應立旗杆。但狀元府在老犍脊之南麓,而官道在老犍脊嶺上,東往西來之士農工商怎能看到狀元府的大旗?故擇旗杄地於二龍山之上,立百尺之高杆,升紅底黃字“狀元府”大旗,設旗頭三人,士兵五人,以司升旗、護旗之職。凡從官大路上過往的行人,遠遠即可看到南面山上的大旗,知道這個山溝中有一座狀元府第了。這是何等的榮耀和威風啊!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狀元還建有一座將軍寨,位於新中鎮桃花峪村的山上,拔海793米,距狀元府30華里許。這裡古名浮戲山,俗稱“老廟山”。清代中葉以後,朝政腐敗,農業凋敝,荒年飢歲連連,民不聊生。道光末年,列強入寇,燒殺搶掠,窮兇極惡。各地反帝反清浪潮風起雲湧,世局動亂不堪。咸豐年間,牛鳳山宦餘乞休,為讓後世子孫有一個潛心學習的寧靜之地,遍歷嵩嶽,最後選定一處“危岫插空,峭若貝冑”,名叫將軍帽的山巔,不惜家資,市為已產。由其三兄牛東山督工籌建,隨山就勢,壘寨牆修碉堡,築窯洞建房屋,歷時年餘,建成將軍寨。此寨周長365米,再加古寨牆88米,有東、西、南三個寨門。東寨門上方,青石門額鐫刻“將軍寨”三個大字,兩邊各有一行豎刻小字“咸豐十一年建”“癸巳狀元牛風山識”,門高27米,寬195米。南寨門高2.2米,寬0.85米;西寨門已毀,只剩遺址。東寨牆建有四個堡壘,寨內有三個水囤,有石磨、石碾,房屋遺址19間,窯洞14孔。還有殘碑兩通,內容刻載概為選址、市產、施工、竣工、籌資等方面的情況。寨內有一院落乃牛鳳山狀元的居所,其長子傳臚牛瑄,曾在此讀書深造。此寨建成後百餘年來,一直由其三子思璋之孫牛汝驤、曾孫牛邦超、玄孫牛振國守護。浮戲山地處嵩山之陰,氣候溫潤,雲霧蒼茫,竹樹蓊鬱,山巒疊秀,到處飛瀑流泉,鳥語花香,巍峩莊嚴的將軍寨矗立在這青山翠峰中,成為一處獨特的自然加人文的壯美景觀。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同治九年(1870),狀元牛鳳山受清廷特賞三代一品封典,奉旨在原氾水縣(今屬滎陽市)穆溝村,牛氏祖塋南頭建修“四世一品”牌坊一座。牌坊高10餘米,寬8米許,厚2米多,矗立於官道東側,尤顯雄偉壯觀。它面西背東,青磚拱券五洞,立碑五通。每通碑高1.68米,寬0.68米,厚0.12米。碑帽均為長方形,圖案都是不同形狀、態勢各異的二龍蟠騰浮雕,高0.88米,寬0.72米,厚0.20米。各碑通高2.56米,中間三通是牛鳳山曾祖承德、祖父匯參、父親六丙的神道碑。三碑都以贔屓為座,高約0.50米。

南邊是牛鳳山叔父六戊、長兄林山神道碑,北邊是其仲兄嵩山、季兄東山神道碑,兩碑均為青磚砌座。各碑前後洞口,都有木欄護碑。這五通碑的碑陰,分別刻載著清道光帝,同治帝的封誥制書。牌坊正面上方正中,鑲嵌青石刻“聖旨”二字,周邊磚刻雲紋雕飾。其下鑲嵌青石刻“四世一品”四字,幅長2.3米,寬0.58米,厚0.15米,周邊磚雕蓮瓣圖。兩邊青石刻對聯“朵殿賁崇封勳敘龍韜褒祖德,木天繙寶籍榮分虎觀振家聲”。後面正上方,有狀元牛鳳山撰文,傳臚牛瑄書丹的碑記,已損毀無存。“四世一品”牌坊高大雄偉,莊嚴大方。按封建舊制,不論官職大小,凡見到“聖旨”二字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朝拜,以示對皇帝的敬重。據傳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破天津,攻北京,媚外苟安的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逃,過黃河,走汴洛官道,途經穆溝“牌坊”。狀元府派人用紅布將“聖旨”二字遮住,慈禧的隨從大員,省去朝拜“聖旨”的時間,未誤西逃行程。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狀元牛鳳山的陵墓,位於其祖籍地,現滎陽市穆溝村東二里許的八上灣嶺上。百餘年來,受風吹雨打,陵墓受損嚴重。狀元墓現僅高7.3米,南北長14.2米,東西寬14.1米,已不是當年模樣。其他六個墓冢受損更為嚴重。穆溝、竹園、明月坡、馬蹄潭牛氏家族於2006年對陵域進行修整,立墓碑七通、功德碑一通,植柏樹81株。狀元墓碑高2.2米,寬0.8米;其季兄昭武都尉牛東山的墓碑高1.75米,寬0.7米;其子傳臚牛瑄的墓碑高2.1米,寬0.75米;其三子庠生牛思璋、侄牛思瑗、孫拔貢牛春齡、牛春榮等四人的墓碑均高1.7米,寬0.7米;功德碑高1米,寬1.8米。而今遙望狀元陵園,可謂墓阜有序,兆域規範,綠柏蔥翠,莊穆肅然。

(三)狀元府的人文傳承

元末,牛氏十八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河南汜水縣,初居牛口峪嶺上(今滎陽市高村鄉牛口峪村),後遷十里亭牛佔村(今滎陽市汜水鎮十里堡村),在牛佔村打鍋後各執一片,含淚作別,分遷到了五省十八縣。明朝定鼎,社會穩定後,十八支牛氏得以互通音信,約定毎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帶著鍋片到長兄楷居住地牛佔村對鍋認親,暢敘離別思念之情,並建“對鍋臺”以作紀念。對鍋會年年進行,影響很大,在當地漸次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大會,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延續至今。楷祖後裔的第二故里,是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的堂堖。堂堖坐南向北,地方不算大,有寨門、寨門上有“里仁為美”四個大字,是祖宗教育後代子孫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和陸相處,故牛氏歷代多有賢人。這裡有清代武狀元牛鳳山父親牛六丙住過的窯洞,狀元的大哥林山,二哥嵩山就出生在這裡。向西北走不足200米是牛氏宗祠,再向西走300米,是牛氏祖塋和清狀元牛鳳山立的“四世一品”牌坊,向東北一里許是“狀元陵”。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鳳山的曾祖牛承德,乾隆元年歲貢生,乾隆九年任登封縣訓導,學識淵博,剛正廉明,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深為大吏器重,乃權攝登封令,敕授修職佐郎。他在登封十二年的任期裡,喜弓藝,愛武術,時著《彈丸之樂》,這就或多或少給後世留下尚武的影響。他賦性純篤,淡泊名利,兩袖清風,故身家清寒。長子常壽,太學生,不諳農事,不善治家。次子匯參,字巨川,廩生,以儒醫稱,家日貧困,生活難以維持,於是在嘉慶二年(1797),率長子六丙、次子六戊及八歲的長孫林山、不滿一歲的次孫嵩山遷徙明月坡。始居二龍山之陽,居三年,匯參逝世。嘉慶五年又遷二龍山之陰(水泉窪),後再遷明月坡西窪。當時,有鄰居傅姓者,據說常鬧家驚,每到中午或者半夜,窯門常常自開,鍋碗瓢勺不時丁當亂響,甚而做好的飯離火就變成了清湯稀水,晝夜提心吊膽,歲無寧日,故決意將宅院廉價售讓。於是牛六丙、牛六戊兄弟相機購得傅宅,遂定居於此。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鳳山的父親六丙、叔父六戊,兄弟二人傾心武學,皆精武功,工農耕,勤藝業,對諸子侄悉以彈射之術教之。六丙為餬口養家,遊藝通都名邑,顛沛流離,勞累成疾,於道光元年(1821)正月病故於安陽,咸豐四年(1854)冬,才返葬穆溝南塋。牛六丙(1771-1821),字指南,號星舫,享年50歲,娶周氏,有四子:長子林山,武庠生,貤封武功將軍、漢頭等侍衛加級;次子嵩山,武庠生,道光乙酉科(1825)武亞元,敕授武略騎尉,官河北武陟千總、盧氏營守備,晉都司,署王祿營中軍、衛輝營參將;三子東山,長期駐守老廟山將軍寨,貤封昭武都尉;四子鳳山,武狀元。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鳳山的叔父牛六戊,字仁軒,清嘉慶年間廩生,以制弓彈聞名,並精射技,授武路騎尉、盧氏營守府都司銜。教子侄數人,皆神其技:侄鳳山功最純,中武狀元;侄嵩山鄉試武亞元,官守備;子青山乃神射手,能三彈同穿一孔。六戊以鳳山、嵩山等督鄉團防守虎牢關之功,誥封一品,在穆溝建坊。他“天性慈仁,濟貧修路,耄而不倦”(汜水縣誌)。胞兄逝世後,他率十餘口之家,不違農時,耕種收打,馱煤賣煤,以維生計。對諸子侄既要教之以武,又要授之以文,任勞任怨,竭盡心力。由於家境清貧,若遇縣考鄉試,所需費用已屬不易,而赴京會考應試,所需費用則成重大問題。為籌鳳山京試川資,他賣掉毛驢,告借友鄰,加之族親資助,風山始得如期到北京參加會試、殿試。牛六戊(1774—1862),字仁軒,享年88歲,娶王氏,有三子:銘山、進山、青山。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鳳山字儀鑾,又宇梧階,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卒於光緒七年(1881),享年74歲。幼時家貧,為謀生計,父親攜藝外出,兄弟四人更番隨侍,藉習弓馬,迎嚴寒,冒酷暑。白天奔波跋涉,賣藝餬口,夜間或息住破廟,或露宿街頭,櫛風沐雨,歷盡艱辛。其父積勞成疾,病逝安陽,時風山才十四歲,回家後,受到叔父的關愛與訓導。為練臂力,他舉石磙,投擲石;為練弓藝,夜射香頭火,晝射椽子頭,刻苦勤奮,苦練不懈。為維持生計,他背煤賣煤,不違農活;為提高素質,還要苦讀經書,精習韜略。他不負眾望,三年三進,盤中取果,鳳凰奪窩,武績顯赫。道光辛卯科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1831)鄉試,中式第二名舉人(24歲);壬辰科會試,挑取雙好字(1832),一等制補,兵部差官(25歲);癸巳科(1833)殿試,力拔千鈞,能拉開“出號弓”,榮獲第一甲第一名,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第,欽點狀元,覃恩加一級,封武功將軍(26歲)。他歷任陝西陝安鎮標中營守備、河州城守營都司、甘肅巴里坤鎮標左營遊擊、陝安鎮標中營遊擊,歷署西風營守備、孝義營都司、固原城守營遊擊、陝西提標前營左營馬營監營遊擊、甘肅涼州鎮標左營右營中營遊擊、河州鎮標中營遊擊、陝甘督標前營遊擊右營參將兼中軍副將,代理涼州鎮總兵官,欽派辦團加副將銜,賞戴花翎,誥授武功將軍,因子捷南宮,例封儒林郎。英國侵略中國時,他隨仲兄從戎江浙;道光末年,曾從琦善“攻剿番逆”;“未幾粵匪擾豫”,牛鳳山歸還故里。他誥封一品,官高爵顯,但賦性誠篤,不忘叔父理家艱辛,恩重澤深。咸豐六年(1856)分家時,他將已82歲高齡的胞叔留在身邊,晨省昏定,孝侍親躬。對族伯牛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元祿、族叔牛元芳都熱誠資助,或為志,或贈匾,以睦親情。對鄰里鄉黨,他平易近人,不擺官架子。每從外面回來,離家一二里,就騎馬下馬,坐轎下轎,步行回家,路遇鄉鄰族眾,他稱兄道弟,言談平和,從無傲氣;路遇孤苦,贈銀救助。乾隆年間,黃河南徙,灘地漸次塌損;道光辛丑,黃河暴漲,所餘地畝,盡被沙壓水佔,下無可耕之田,上有賦稅之供。幾十年間,傾家蕩產者不可勝紀,鳳山聞而惻然,慨然助之,乃達其情,襄其事,終使徵賦停,積累除。但他不居功,不受報,泰然處之。因而沿河二十五村,聯名為他刻了“義行碑”,立於官殿道旁。為報本追遠,他同仲兄嵩山,稽考十八祖之居址,訪牛氏之後商,修建宗祠,慰安先靈,校敘譜牒,以明世系。對於子孫,他不嬌不慣,庭訓嚴飭,導以禮義,授以經史,循循善誘,誨而不倦。夫人郭氏,特賞一品封典,誥封一品夫人。有三子:長子思瑄,金殿傳臚;次子思瑞,庠生;三子思璋,庠生。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思瑄,字仲溫、芝生,號溫齋、勵庵、小梧、荔庵,生於道光十年(1830),卒於光緒三年(1877),享年47歲。他敏而好學,為練好字,常以沙盤作紙,筷子為筆,或以膝蓋為紙,手指為筆,致筷子磨短,褲子磨破;為增進學業,在老廟山將軍寨習讀,久不回家。一次他趁過年回家探親,其父嚴而誡之曰:“過年可誤讀書,讀書不誤過年,當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牛瑄當天在侍者護送下,連夜回寨。他恪遵父諭,潛心攻讀。在書法上,他的字圓融道健,剛柔得體,筆到意隨,章法通暢。在文學上,他博通經史,精諸子百家,所以在鄉試、朝考中,考官名師們對他的文章批語是“義蘊精深,筆墨酣暢,崇倫宏議,涵養功深”;對他的詩作批語是“珠圓玉潤,雅韻欲流。”由於他刻苦勤奮,博經通史,在咸豐八年戊午(1858)補行乙卯科鄉試第九十二名舉人(28歲);咸豐九年己未科(1859)考取第二十六名國子監學正記名(29歲)。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康百萬留餘匾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會試,中式第一百九十七名貢士;保和殿複試一等第一名;殿試第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欽賜傳臚(35歲)。他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提調、四川提督學政、禮部侍郎錄尚書事、太史等。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來,河南凶年饑歲,連續不斷,尤其光緒三年(1877),災情更重,民不聊生,牛瑄往訪故友江蘇巡撫吳文炳,籌借糧款,賑濟災民,不幸逝世於上海。鞏縣、氾水縣18村72位知名人士,聯名贈“行孚時望”懿行大木匾一幅,以彰牛瑄之善行。牛瑄和康百萬家是兒女親家,康道平(號坦園)之孫女,乃牛瑄之長媳,兩家交往甚密。康家現存有牛瑄撰寫的屏、聯、詩、文多幅;偃師石家莊九龍廟石刻楹聯亦為牛瑄所書。同治十年(1871)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正月,牛瑄給康家寫的“留餘匾”今仍額其堂,被譽為中華名匾,是康百萬莊園鎮園之寶。牛瑄元配鍾氏,站街鎮南窯灣鍾家第三女,授封誥命一品夫人。岳父鍾天眷乃議敘鹽知事(其墓誌為牛瑄撰寫,現存),嶽叔鍾天慶乃議敘衛千總,內兄鍾世隆是己未恩科舉人。繼娶張氏,乃嘉慶戊寅科舉人歸德府儒學訓導張燦奎的孫女,庠生張垣之女,授封誥命三品恭人。有二子:長子春齡,又名星聯,拔貢;次子春棋,又名金朝。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鳳山長孫牛春齡,字幼庵,天賦聰敏,穎悟過人,但不恃不驕,恪遵祖誡嚴訓,刻苦勤奮,潛心力學,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遴選“拔貢”。據傳當時洛陽四品黃堂名文提君者,聞春齡文學深奧,書法工秀,乃不計年歲之懸殊,地位之尊卑,多次來訪,探討經史,切磋文墨,交往篤誠。牛春齡生於咸豐十年(1860),娶“康百萬”家清昭武都尉都閫府康道平號坦園之孫女為妻,卒於光緒二十五年(1898),享年39歲。有二子:長汝琨,次法科。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


牛鳳山狀元從其曾祖到曾孫,歷七代,在明月坡這個山溝裡,艱苦創業,發憤圖強,習文練武,艱苦備嚐,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參加科舉,榮登狀元、傳臚的高位,盛極一時,建功數省,光耀八方,乃我河洛地區水土之養毓、文化之滋潤、靈氣之浸染所致。其後人繁盛,家族興旺,賢人甚多,不再贅述。

閻興業:作家,鞏義文史專家,山水行者。


史料:鞏縣(鞏義市)牛狀元府的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