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因为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从草根阶层走出来的,等于说是小溪里的泥鳅有朝一日飞龙在天,所以朱元璋对于权力非常看重。他没有宋太祖一杯酒的慈悲,他眼里的收权方式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杀,如同千年以前的汉高祖刘邦一样,立国之后以雷霆手段大杀功臣。

功臣尚且被打压,那后宫内院里的太监就更不用多说了。朱元璋深知,明朝之前的多个朝代,太监都是腥风血雨的起点,比如说秦朝鹿马颠倒的赵高,东汉末年霸权宫廷的十常侍。各朝各代对太监都进行了极大的权力束缚,朱元璋也不例外,直接铸造一块铁牌悬于宫门之上,明言内臣不得干政。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虽然说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太监活在天威之下,丝毫不敢僭越,但是到了朱棣手上,事情发生了变化,太监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力。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朱棣登位少不了太监的帮忙,而他执意迁都,就要拉拢好旧都的内廷的宦官。最大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会外邦,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了,可见其权力之大。

朱棣的做法给明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尤其是他还设立了由太监掌管的东厂特务机构,直接把太监的权力推向了顶峰。此后将近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实权太监层出不穷,王振、刘瑾之辈更是祸乱朝纲。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位明朝大太监,虽然在各种小说和影视剧里的名声很臭,但是历史上的他其实很有才能,他就是魏忠贤。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魏忠贤的大名很多人都听说过,尤其是"九千岁"的称号霸气磅礴。一提到他,总是和一些大奸大恶的词汇捆绑在一起,更有甚者,把明朝灭亡的原因也归结于他,这纯属胡扯,而且真实的历史里,魏忠贤是明朝末年不可或缺的一个拥有大才干的人,如果不是他,明朝可能会提前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听小编给大家慢慢分析。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说魏忠贤有大才干呢。这不是我个人对魏忠贤的评价,而是明熹宗死前对崇祯说的,说魏忠贤恪守本分,有大干之才,可以重用。虽然崇祯没有听哥哥的话,一上位就把魏忠贤清除了,但是作为一朝皇帝,朱由校临死托孤时,能对一个臣子有这样高的评价,说明魏忠贤确实是有过人之处的。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但是有很多人会说朱由校不过是一个木匠皇帝而已,不懂政治不懂人心,他对魏忠贤的评价不过是凭感觉来的,所以是不可靠的。那么我们抛开朱由校的评价,再来看看魏忠贤的官职。魏忠贤在宫中担任的是司礼秉笔太监,从字面上看就知道是给皇帝代笔的太监,也就是能批阅奏章。能批阅奏章,就等于说是可以处理国家政务,可谓是权力极大。能做到这个位置上的人,你觉得仅仅就只会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么?没有一定的手段和才能,魏忠贤自吹出"九千岁"的称号么?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说没有魏忠贤,明朝就会提前灭亡。魏忠贤在坐上司礼秉笔太监的位置后,他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清除异己,这无可厚非,每一个成功的政治家都会这么做。但是,魏忠贤并不只是利用权力来一味打压政敌,至少有一件事,他做的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延续了大明王朝几十年的国祚,那就是收税。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魏忠贤利用帮皇帝代笔的职务,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强收商税。收商税有什么好处呢?收税了国库就丰满起来了,钱多了自然就好打仗,边界就安稳了。另外呢,明末各地灾害不断,朝廷有钱了才能赈灾,能赈灾老百姓才会安心。

很多人又会说,魏忠贤收商税,不过就是为了自己能多贪点,国家财政最后进了他的私囊。那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魏忠贤被铲除之后,东林党顺势而起,而它的成员大都是江南士族,商税就是针对他们的,所以他们就逼迫崇祯停掉商税。这一停不得了,国库马上消耗殆尽,军饷发不出去了,赈灾没有银子。于是,军队没了战斗力,给了女真族一个进入中原的机会。农民也开始骚动,闯王李自成杀进北京。一比较就能看出来,魏忠贤的收税政策绝对不是弊政,甚至是说如果没有魏忠贤的收税,可能女真族早就进关了,或者李自成早就进北京了。

双面人魏忠贤,“九千岁”可不是吹的,你还有不知道的另一面


很多人对魏忠贤的认识都来自影视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历史上的魏忠贤应该是一个双面人,他既有阴险残暴的一面,也有为国为民的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