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乡村“人文美”

温州乡村“人文美”

温州乡村“人文美”

◆ 吴旭颖

扛着锄头坐电梯,是温州居住在高档公寓楼里农民的生活写照;手握刻刀创作木雕,登上舞台演“村晚”,又是温州村民文化生活的另一幅画卷。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然而对富裕起来的温州人来说,精神文化与之同步繁荣,更是大家翘首以盼的“美事”。

一手保护

一手建立

走过一趟温州的乡村,会发现,这片经济改革的热土,从不缺少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如今这些文化遗产,更渐渐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踏进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腾带村,村口立有一座特殊的碑:“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镌刻在上面的是一组数学公式。再往前走,翠绿的田边,一座显眼的建筑——富有现代都市设计感的两层高楼,紧邻着村子里的民居,非常与众不同。这栋建筑就是苏步青励志教育馆。该馆于2012年9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历时3年多落成开馆,这是平阳几代人尊崇学术名家的人文理念,也是平阳人民对“老乡”苏步青先生深厚情感的再现。

说起数学家苏步青,村民们显露出自豪的神情:“他是从我们村出去的!”年纪长些的村民说,在励志馆落成以前,村里很少能见到外来的游客,“全国人民只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复旦大学的校长,却不知道他曾是温州卧牛山下的放牛娃。”而年轻些的小辈则坦言,小时候没有广泛的宣传,都不知道村里出过这样的大学者:“原来数学家就在我们身边,他走过的路就是我们正在走的路,他喝过的水就是我们正在喝的水,村里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以他为榜样奋斗呢?”

紧挨着崭新的励志教育馆,是颇有年代感的苏步青故居。一手保护,一手建立,在温州市的历史文化景点处,总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旧址故居与造型现代的纪念馆相邻矗立。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冠尖村,曾是1939年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所在地。据村民们回忆,中共浙江省“一大”陈列馆在冠尖山头落成时,整个村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贺“红色文化”的点燃。“一大”的旧址就在几步以外的两层木楼里,一张主席台、几条长板凳,老会场唯一的装饰便是墙上挂着的一面党旗,窗户紧紧闭着,简陋的大堂只靠着一盏煤油灯点亮,重现了当年紧张局势下,26名代表顶着压力召开会议的场景。看着昏暗会场里的那一抹“星星之火”,就足以让人为信仰的燎原之势而热血沸腾。

自农家始

到乡间去

历史文化资源在温州市、区、县各级政府的计划下被有效地开发,日常乡间的诗情画意却是村民们一点一点亲手打造而成。转过乐清、平阳,所见的每一个村子,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厚垟村整个村被一湾河水环绕,粉墙黛瓦,好似画中的江南水乡。漫步村中,随处可见墙上的几笔花鸟、几句诗文。“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一处农宅的门前贴着这样一句话,告诫人们珍惜时光,有所作为。据介绍,这是这户人家的家训。吟诗作画是厚垟村居民共同的爱好,近几年,村里集合大家的力量,为每家制作一个统一的家训木牌悬挂在门前,成为了这里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温州人不忘本,在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同时,不少人仍然惦记着家乡的乡土人情。51岁的万炳齐就是其中之一。37年前,还是个少年的他便和同乡结伴去西藏做木匠。不久后,他开始独自闯荡世界。接触过各行各业的工作后,始终还是对家乡千年传承的木雕技艺念念不忘。当他参与西藏公路建设时,看见被挖出遗弃甚至焚烧掉的名贵树根,脑海中一下子便蹦出了“浙江三雕”之一的黄杨木雕。“不能让老手艺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消亡。”万炳齐毅然放弃了在外的生意,回到温州,建起了木雕艺术馆。他跑遍了大小乡村,将仍在坚持的黄杨木雕师傅搜罗起来,收购了在西藏修路挖出的上千株树根作为原材料,开始了木雕艺术品的创作工程。在他的助力之下,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杨木雕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去年,第一届村级木雕艺术大赛举行,全国顶尖的木雕手艺人都汇聚而来,互相比拼、交流技法,几乎把温州变成了中国的“木雕之都”。

万炳齐不是个案,只是温州乡间无数非遗传承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些古老技艺在更多现代手工艺人的坚持下被保护和发扬,温州发展出了活字印刷、细纹刻纸等5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9个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上百市级非遗。非遗文化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温州人对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坚定和匠心。

温州乡村“人文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