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如果說過去幾年,大家一提到“強省會”只會想到成都、武漢等少數幾個典型代表的話,那麼近年來隨著中國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做大做強省會城市,提升資源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能力,在區域競爭中佔得先機,成了越來越多省份的重要選擇。


1

大國紅利下,強省會時代來臨

梳理後發現,安徽做大做強省會合肥,是這一輪強省會戰略的“始作俑者”。早在2011年8月,安徽通過拆分巢湖,讓合肥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增加至1萬多平方公里。同時,巢湖拆分合並後,還使得合肥、馬鞍山、蕪湖這三個安徽省的中心城市無縫對接起來,合肥城市圈已初具雛形,大大提高了合肥對外輻射帶動能力,加速了省內各種資源向合肥的聚集。

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合肥

合肥在安徽實施的強省會戰略推動下,表現不負眾望,成為了過去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大中城市之一,其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從2010年的22.04%提升到26.2%。不僅如此,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公佈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合肥首次在城市定位上與南京、杭州並列。

河南做大省會鄭州的意圖也相當明顯。2013年3月,在河南大力支持下,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落戶鄭州;2016年,鄭州不僅拿下自貿區的名片,還與武漢、成都等一起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在目前已獲批建設的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是唯一一個副省級以下的城市,這再次讓鄭州大出風頭,河南舉全省之力發展鄭州初見成果。

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存在感不足的江西省會南昌也提出,要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以南昌為核心,贛江新區為引擎,九江和撫州為支撐,一小時交通時空距離為半徑,聯動豐樟高、鄱餘萬等周邊縣市,打造融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

11月1日,湖南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推進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會議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長株潭規劃、交通、產業、環保、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努力把長株潭城市群打造成長江中游乃至全國城市群發展的璀璨明珠。專家指出,加快長株潭一體化,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有利於帶動整個湖南地區經濟發展。

四川也不忘繼續做大省會成都。2016年5月,成都吞併簡陽,表面上是為了日後方便運營管理天府國際機場,實則是解決成都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併為其東進擴張鋪平道路;今年2月,四川提出將省市國企總部放在成都。統計顯示,成都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從2012年的34.1%上升到2017年的37.6%。

湖北也在全力做大武漢。據21經濟網報道,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正斥巨資打造長江新城。按計劃,未來5年,武漢要對標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廣州珠江新城等,以世界一流標準,建設長江新城。

事實上,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已不再是中西部省份的“專利”。我們發現,近年來山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發達省份,也開始實施強省會戰略。

繼去年6月,山東首次將“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寫入黨代會報告中後,今年10月,網傳萊蕪將劃歸濟南更是鬧得沸沸揚揚。一旦這個傳聞屬實,濟南不僅經濟總量會超過煙臺直逼青島,更重要的是為其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增添一枚重要砝碼。

此外,據第一財經報道,近期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在餘杭召開,衢州、黃山正式獲批加入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紹“朋友圈”擴容到了杭、嘉、湖、紹、衢、黃,杭州都市圈成為一個跨省的都市圈。這是杭州都市圈10餘年來首次擴容,是浙江都市區戰略推進到新階段的重要標誌。不難看出,浙江做大做強杭州的野心一覽無遺。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分析,中國很多強省會所在的省份相當於一個歐洲人口大國,強省會就相當於歐洲一個大國的首都。所以把這些省會城市做大做強,經濟要素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未來武漢、鄭州、杭州、成都等強省會城市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而財經評論員劉曉博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京滬以外的直轄市,受人口、腹地等因素的制約,未來與經濟人口大省的“強省會城市”的競爭中很可能會處於下風。


2

重慶如何應對“強省會”競爭?

在強省會時代悄然來臨之際,重慶該如何應對,以避免類似劉曉博這樣的預言發生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對重慶做一個科普。

地處東西部結合部的重慶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接近浙江、江蘇的面積,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因此,不管是面積還是人口來看,重慶都是一箇中等省的規模。這意味著,重慶就自身的腹地資源而言,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

別忘了,圍繞著重慶還形成了一個環渝經濟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屬於重慶的經濟腹地範圍。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重慶該怎樣把這些資源要素聚集起來,形成一股合力呢?

其一、擴大主城區規模

如果把重慶視為中等省的話,那麼主城區就類似於一個省會。重慶主城區幅員面積為5472.68平方公里,看上去不小,大致相當於2.7個深圳,不過,與全國27個省會、首府相比,面積僅僅大於海口。所以,重慶當務之急是擴大主城區範圍,實現其體量倍增。

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今年以來,隨著新總規修編工作的展開,坊間開始盛傳璧山和江津將被納入主城區。一旦這個傳聞屬實,那麼主城區面積將擴大至9587平方公里,和現在的西安面積相仿,並且與普通城市相比,前者區域內的資源要素流動會更加順暢,也更容易形成高度一體化的格局。

其二、加快規劃大都市圈

既然我們把主城區對標的省會城市,那麼重慶大都市圈對應的則是由每個省主導的都市圈或者城市群,比如上文提到的南昌都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杭州都市圈。重慶大都市圈指的是,主城區+周邊12個區縣,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小時經濟圈,諸多國家重大戰略在此疊加,比如,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成渝城市群、兩江新區、重慶自貿區、中新(重慶)項目核心區、保稅港區等,承載著重慶進擊的使命。統計顯示,重慶大都市圈面積28673平方公里,聚集了全市65%的常住人口和近80%的經濟總量。

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由於重慶大都市圈缺乏頂層設計和對應的協調機制,使得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及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還存在嚴重的問題,阻礙了區域的融合發展。

今年重慶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江津區民政局副局長代大維披露了一個事實:毗鄰各區對項目需求或重視程度不一,協調聯動不足,導致項目推進時序、實施進度不一致,已建成的工程可能會形成斷頭路等情況導致資源閒置,項目進展不統一可能導致延誤整個工期,增加人力和物力成本,影響區域一體化發展效益發揮。

對此他建議,市級層面統籌建設跨區域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項目,由市級層面統籌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推進跨區縣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統籌跨區域項目的建設資金及建設用地等資源配置,建立跨區縣重大項目協調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制度,加大跨區域項目統籌建設力度,加快跨區域項目建設進度。

江津等地融入主城受阻,只不過是重慶區域融合發展面臨困難和挑戰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各區縣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惡性競爭等現象很突出。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很容易影響到重慶資源要素的集聚輻射,以及在區域競爭中趕超和崛起。

因此,加快重慶大都市圈規劃,建立統一管理和協調的機制,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已顯得越來越緊迫。

其三、提升環渝經濟圈合作質量

所謂的環渝經濟圈,指的是那些行政上不隸屬於重慶,但是經濟方面卻主動接受重慶的輻射,通過產業轉移及區域合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城市。

其實,環渝經濟圈早在重慶直轄初期就已初具雛形。當時,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話:小車跑成都,大車跑重慶,就是最好的佐證。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彼時的重慶經濟總量還比較小,對外輻射及帶動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還不足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環渝經濟圈。

近年來,隨著重慶電子、汽車製造業等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及成渝城市群等區域規劃的出臺,這為環渝經濟圈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重慶也藉此擴大經濟腹地。

大國紅利下,重慶如何與強省會競爭?

南充

今年9月,環渝經濟圈重要成員南充將融入重慶寫入了城市發展戰略,同時明確,到2020年,南充市將初步建立全方位融入重慶合作體系,建成初具雛形的綜合立體交通大通道,產業對接合作初見成效,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全方位合作格局基本形成。這為環渝經濟圈合作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示範。接下來,重慶應該以南渝合作為標杆,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產業合作,促進環渝經濟圈聯繫程度的加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