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一定要买大公司的么?大公司理赔和服务比较好?

一,现在中国一共有多少家人寿保险公司?

76家,而且至少还有上百家未尚成立的保险公司在保监会排着队等待批准上牌。

76家保险公司,多吗?

不多,一点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香港,这么点大的地方,就有一百六十多家保险公司,足足是大陆的两倍之多,可见大陆的保险公司容量还是相当大的,说不定三五年之后,大陆保险公司也能突破百家。

对于保险公司,我们可以分为三大类:品牌公司、合资公司、新兴公司

(1)品牌公司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大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等。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上世纪就已经成立了,股东实力较强、注册资金大,同时广告宣传投入较多、知名度高。

(2)合资公司如同方全球、中英人寿、恒安标准等。股东实力强大、历史悠久,注册资金一般,外资股东大多都是连续多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集团。广告宣传投入较少,知名度不高,但经营策略稳健,注重长期稳定发展。

(3)新兴公司如弘康、华夏、天安等。股东背景多元化,成立时间较短,注册资金较少,广告宣传投入少,知名度不高。

这些公司为了扩张市场,抢占份额,往往会低利润经营,注重市场规模发展。

买保险一定要买大公司的么?大公司理赔和服务比较好?

二,我们选择保险公司时,其实是在希望选择什么?

都说大公司好,选择产品都倾向选择大公司的。其实,我们到底是在选择什么呢?为什么想要选择大公司呢?图什么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众说纷纭,但是总结起来,无非四个方面:安全、理赔、条款、服务。

(1)安全

很多人都在担心,我几万、十几万的钱交给保险公司,万一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保险公司倒闭了怎么办?所以还是大公司稳当一点。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保险公司是否会倒闭,国家比我们平民百姓更担心。一旦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破产,对我们来说,无非最多就损失几十上百万,但是对国家经济来说,就是一场动荡了,这个损失甚至不是用“亿”为单位来形容的了。

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方针一般分为三种:监管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监管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而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第三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偿二代”,全称为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而且这个制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是全球第一的。没错,全球第一!

“偿二代”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季度,各家保险公司都要向保监会证明,自己多么多么有实力,绝对不会轻易破产.

证明不了怎么办?很简单,保监会会勒令该公司的股东增资、不允许开设新的分公司、不允许发售新的保单,甚至会要求卖出创业板股票等。

假如即使这样,保险公司的资金还是上不去怎么办?文章开头我也说过了,有上百家未成立的保险公司等着领牌照,为什么?因为保险是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方式,所以保险公司的牌照非常值钱!国内外都不乏有钱人,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保险行业获得更多的资金,以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所以假如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说感觉要撑不住了,一定会有数不尽的土豪扑上来,哭着求着跪着给保险公司送钱——当然条件是自己要享有该公司的股份。

假如保险公司经营惨淡到令人发指,以至于没有任何人愿意出资呢?还有一道屏障,叫做“保险保障基金”——名字听起来很LOW对吧?没错,“扫地僧”这个名字也一样很LOW。没错,“保险保障基金”就是保险行业里的“扫地僧”!“保险保障基金”目前拥有资产七百亿人民币,每当有保险公司真的要经营不下去了即将要完蛋了,这个“扫地僧”就会出手帮一把,让面临破产的保险公司重获新生,然后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保险保障基金”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共出手过两次,一次是帮了新华保险,一次是帮了中华保险。后来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新华保险上市,成为“品牌公司”之一,而中华保险,目前是偿付能力最高的保险公司,没有“之一”。

买保险一定要买大公司的么?大公司理赔和服务比较好?

大家看,连新华保险这样的大公司都差点倒闭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坚信“大公司不容易倒闭”?另一个角度,“保险保障基金”就这么七百亿,它是用来拯救即将到的大公司比较轻而易举呢,还是用来拯救即将倒闭的小公司比较易如反掌——当然,从金融的角度来说,真金白银的七百的资金,哪怕用来拯救市值几千亿的超级大公司,也毫无压力。

所以,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同样的监管条件下,在同样的法律保障下,破产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如果未来真有保险公司倒下了,其影响力之巨大,恐怕离五星红旗倒下也不远了,到那个时候,您也没有心情去关心您的保单是否还有效了。

(2)理赔

理赔,应该是大众最最最关心的一个环节了,总是担心知名度小的公司赖账不赔,所以更愿意选择名气大的公司。

这里,我们先来清晰一个问题——是否理赔,跟公司大小,有关系吗?因为公司大,所以本不需要理赔的,保险公司都愿意赔给你?因为公司小,所以本应该要理赔的,保险公司就会故意不赔?

读到这里,希望各位留出一分钟时间仔细思考这个问题。……逻辑上好像说不过去对吧?好,那么我们先来看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保险公司不赔,是基于什么原因呢?1.事实与条款有出入。2.没钱赔不起。3.故意不赔。

第一点就不讨论了,这种情况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不会轻易理赔。

第二点上面也解释过了,保险公司没这么容易能倒闭,所以不差钱。

至于第三点,就不必太担心了。首先,任何一款产品在开卖的时候,都已经预料到理赔率了,用来赔付的钱也一早就准备好——也就是所谓的“责任准备金”。其次,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是保费的投资收益,费尽心思机关算尽故意少赔几单所省下的钱,远远不及做好投资的收益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故意不赔对保险公司来说没有任何根本上的好处。在法律上,所有有关保险诉讼的,还没开庭,法官就先偏向投保人这一边了,原因很简单,谁让保险公司财大气粗被认为要有社会责任感呢?赶紧赔钱了事吧;被保人家属在保险公司门口拉横幅涂鸦抗议惊动警察了,也是会劝有钱的保险公司赶紧息事宁人——这种事在国内非常常见。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故意拒赔,客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到处宣扬,这将会给本来就口碑不佳的保险行业造成打击,保险公司名誉受损,而其他竞争公司肯定也会趁机大做文章,抢夺客户资源——这损失可就更大了。

来,我们再回到第一点——很多人会担心小公司不厚道,保险条款有坑,解释棱模两可,一旦发生风险,保险公司就会根据条款咬文嚼字,然后拒赔。会这样吗?

(3)条款

有人认为小公司的合同条款有坑,大公司比较讲究诚信。很多人这么说过,可是目前尚未有一个人能给出实际的例子。所有公司所有产品的合同条款都是公开的,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找到、看到,这里的“任何一个人”肯定也是包括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

中国大陆76家保险公司,竞争激烈,任何一座城市,肯定至少有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在争夺市场份额。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条款有坑,你认为它的竞争对手会不会如获珍宝大肆宣传?特别是对于小公司,在与大公司竞争的时候本来就不容易,如果再想从条款上面动手脚,那叫自寻死路,作为经验丰富的大公司肯定能够轻易看破,然后请几个记者,写几篇文章宣传一下,那么这家小公司几乎可以说是完蛋了,公司不改名都难以翻身了。

但是有人不放心会说,保险合同条款是保险公司编写的,条款明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申请理赔时,玩文字游戏玩不过对方。是的,合同条款是保险公司编写的,但也正因如此,法律上也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对条款内容任何细节务必阐述清晰,不能引起歧义。对于条款中一些描述比较模糊的定义,如果将来发生争议了,如上一条所说的,法律是偏向于对投保人有利的解释的——谁让你(保险公司)编写条款时不细心?自己不严谨,就该负责任!当然,如果是投保人自己粗心,压根就没有去读过保险合同上白纸黑字的条款,那么法律也帮不了你。

更何况,说句实在话,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本质上都是要赚钱的,是要追逐利益的,它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务求把条款写得公平公正公开,既不能让人挑出刺来,也不能让自己有遭受损失的可能。难道还会有哪家公司傻到在编写条款的时候会完全站在客户的立场里,以求为客户在条款中牟取更多的利益?

(4)服务

这是我个人非常不理解的地方。都迷信大公司服务好,服务好,究竟服务了什么?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服务?对您热情,并不叫服务。给您送礼物,也不叫服务。给您保费回扣的,更不叫服务。

目前全国76家保险公司,各自有不同的经营手段,有的公司靠宣传,有的公司靠产品,有的公司靠营销,有的公司靠背景,目前还没有那家公司会踏踏实实、全心全意的为客户做服务的。保险行业在中国还是属于朝阳行业,历史较短,市场还没有竞争到需要拼服务的阶段。这个时候,谁做服务谁傻瓜,保险公司的老总们都清楚这点,您就别指望目前哪家公司有整体高水平的服务。

我个人理解的保险行业的服务,就是一点——用最好的方式解决客户的实在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推荐的产品性价比高、设计的保险方案最优化、保单保全完善、出险理赔最高效等等,全程都能让客户产生踏实放心的感觉,愉快而又信任的感受。这才是好的服务!而这种“踏实放心的感觉”并不是仅仅通过“公司大”这个背景所营造出来的假象!

买保险一定要买大公司的么?大公司理赔和服务比较好?

三,我该如何选择保险公司?

在我们作为经纪人的概念里,从来不存在选择保险公司的问题,因为我们关注的就是产品本身到底好不好,性价比高不高。全国76家保险公司,其中也不少我是完全没有印象的,但是如果任何一下不知名的保险公司出了一款好产品,我自然也会敬佩那家保险公司。我们选择保险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法:

A.先选择保险公司,然后在其出售的保险产品里面选择合适自己的。

B.先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然后再考察其出品的保险公司。

您觉得那种方法更理性、更科学?

(1)买保险,我们到底需要更多考虑实惠,还是感觉?

2013年8月保险费率市场化以来,产品之间有了不小的差距。光价格来说,相同责任的保险产品之间的保费差距最高能达到30%。

举个例子,购买重疾险,20年缴费期限,选择品牌保险公司年交1万,总保费是20万,选择您不熟悉但可以信赖的新兴保险公司,保费7000元,20年总保费14万。这是费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差异!相差6万元!一个普通人,一生能挣几个6万?

不单是价格,保险责任也更宽,保的更多。从公司入手选择产品和从产品入手选择公司,您看那个更科学?保险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买汽车,十几万的车子和几十万的车子,目的都是为了代步,功能上来说并没什么不同,但是经济比较好的人会更倾向选择更高档的汽车,原因是开高档车比较有面子,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可是,同样功能的保险产品,几千和几万的差别也是仅仅出品的保险公司不同,这种情况下,高价的保险产品能给您带来什么额外的效益吗?您会到处拿着自己的保单向别人炫耀吗?

(2)如何科学地考虑自己的保险?

这里提供一个公式:

2分营销员 + 7分产品方案 + 1分保险公司 = 100%好的保险

1.营销员

营销员(代理人或经纪人)虽然只占两分,但是却排在最前面,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不好,选择不对,影响了整体的保险计划水平。

由于保险的专业性和抽象性特点,使得买卖双方的信息不严重对称,作为大多不懂保险的客户,信息主要来源于营销员,所以,营销员的好坏就决定着您的保险观念是否正确,保险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产品配置是否优化,操作流程是否规范。

而目前保险行业的代理人制度,由于产品导向推销的模式,多有误导客户的情况发生。营销员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客观、全面,是否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方案设计的是科学性价高,是否有服务的态度和精神,主导着客户的保险计划整体的水平。

个人认为,一个好的营销员,应该具备以下五种特性:

(1)不会承诺向客户返佣,他尊重自己的职业;

(2)不会不问需求,直接包装推销某一款产品;

(3)不会过多运用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如送礼物等;

(4)不会过多强调保险的收益,保险收益是平稳但不高的;

(5)不会只拿一款产品推销,提供三家以上公司的方案做比较。

2.产品方案

产品方案是核心,我们花了钱,买的就是保障本身,不是为了买营销员,更不是为了买保险公司。为什么这么讲?

我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保险服务重要,还是产品方案重要?

我的理解是,正常情况下,两者同等重要,而保险作为金融商品,有的时候甚至服务比产品方案重要——假设想下,假如您是位讲求效率、时间价值很高的人,某款保险产品虽然便宜实惠,但理赔的时候却需要您来回跑八九次才能理赔到位,那么方案和服务之间您更在意哪个?

自然是保险服务更重要了对吧?但是,“保险服务更重要”是建立在“正常情况下”。事实上是您没有办法锁定服务的,没有那哪家公司会和您签订保险合同以外的服务条款,合同以外,保险公司基本上不会过多考虑客户的利益。哪家公司理赔方便根本就没法保证,只有通过口传耳闻主观感觉、主观判断,而您的主观判断未必是真实的。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您有能力能把握的是什么?唯有性价比高的方案了。简单来说,就是买同样一个东西,我是花了7块钱还是花了10块钱。更具体来说,就是同类产品比责任,同等责任比价格,同等价格比公司,同一公司比营销员,不能同等综合比,这是选择比较的逻辑顺序,而不是颠倒了次序。

对于迷信公司的情景,往往产生一个后果——少保了责任,还多缴纳了保费。而没有多赔一项责任,也没有多赔一分钱。这样的风险机会是很大的,我也遇到很多很多。这些是现实的实在的,而对于未来的服务寄托在了一个感觉的幻影上,因为没有除了保险合同以外协议保障。顺带提句,作为经纪人,其法律定位不同,我们和客户之间是有《服务委托协议》的。

3.保险公司

公司的规模、历史、品牌度、知名度、服务水平、网点分布、经营管理水平、服务理赔水平确实是存在差异的,且从不同角度看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对于客户来讲,需要的是两个方面:性价比高的产品方案、放心的服务与理赔

这些依托于公司,却又不完全取决于公司。服务和理赔,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员和保单的品质,也就是说“向什么人买” “买的东西品质怎么样”是最关键和核心的,至于“买哪家的”对于保险商品从服务理赔角度看关系微小。

为什么这么说?只要投保方案设计合理、条款解释清楚、操作流程规范、懂得服务与理赔的程序,在这样的条件下,哪怕就是投保“投诉率最高的保险公司”,服务与理赔您觉得有问题吗?我有信心给客户推荐这样的“高投诉率”公司的产品,因为我清楚知道要害所在——哪些需要必须说明、哪些需要特别提醒、如何保障一张保单的完整性、理赔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只要全部符合规范,对于保险公司服务与理赔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顺带提一句,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电话是12378,保险公司是很忌惮的。

小结:

选择合适满意的保险产品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从选择产品入手,选择专业的营销员进行咨询。至于产品是哪家公司出品的,对您的保单质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只要符合规范,公司的大小没有任何区别。

保险公司能给您提供什么呢?责任看条款,理赔看合同,服务保障看协议,有争议依照法律,安全性看法规。

您,是相信嘴巴上说的天花乱坠呢,还是相信这些白纸黑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