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大火的《延禧攻略》,以其精細的場景佈置與服飾配置,為精彩下飯的劇情打了個漂亮配合。

無論是劇集高級淡雅的配色,還是還原歷史的妝容,都以“強復古”的理念打動了觀眾。其中,被科普最廣泛的一個習俗便是滿族婦女的“一耳三鉗”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畫像中的一耳三鉗

怕觀眾看不懂,注意不到編者的用心。劇集一開始,皇上選秀之時,便用臺詞的方式大肆強調了一邊此種裝束的歷史背景。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舒貴人選秀之時鏡頭特寫,一個耳垂上有三個耳墜

皇上問:“你這耳朵怎麼回事啊?”

納蘭同學喜洋洋地答:“臣妾的阿瑪說,女子一耳三鉗,穿花盆鞋,乃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若是一朝拋棄,效法漢女一耳一墜,那就是忘了祖宗。”

皇上驚歎,這小姑娘不錯,有傳承,好!留牌子,賜香囊!這一細節就這樣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這個情節的邏輯多麼奇怪,皇帝居然會無視身邊皇后與高貴妃的一耳三鉗,轉去詢問一個秀女其中的緣由。(大豬蹄子果然是大豬蹄子啊!)


電視劇裡說得粗糙,鴨鴨和大家一起扒一扒“一耳三鉗”的有趣細節。

“一耳三鉗”呢,是滿族舊俗。女孩兒出生後,一耳穿三孔,戴三鉗,稱為“一耳三鉗”。耳鉗亦稱“耳環”。

既是飾物,就用材質區分品級地位。籠統來講,耳環的佩戴,富者用金、銀、翠、玉製作,貧者做不起耳環,也要打三孔,用銅圈穿過。

在《延禧攻略》中非常明顯的一點是,魏瓔珞做宮女時,單側耳垂上是一個耳墜與兩個銅環,在入宮後變成了三個相同的耳墜了。簡單的耳墜細節,就照應了品級的升高。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宮女時期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令妃時期

貴族婦女的耳環制度,也是與等級牢牢聯繫的。清代貴族女性耳飾按照等級身份不同有所區分,並且佩戴的場合也有講究。

《皇朝禮器圖式》規定:皇太后、太后的耳飾,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東珠:產自於東北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混同江、牡丹江、嫩江等河川的淡水珍珠,以及沿海的海水珍珠)各2顆;皇貴妃、貴妃、皇太子妃的耳飾,每具金龍銜二等東珠各2顆;妃的耳飾,每具金龍銜三等東珠各2顆;嬪的耳飾,每具金龍銜四等東珠各2顆。其他的福晉、夫人、公主、命婦等的耳飾,每具皆為金雲銜珠各2顆。

東珠的等級按大小及光澤度而定。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婦佩戴的耳飾,皆為左右各三,三具縱向排列,其應用場合與朝服相一致。

這種習俗在清代時,上至皇室,下至民間,都被滿族婦女遵守。據載,乾隆四十年選秀女時,乾隆皇帝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已飾,聯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即禁止”

乾隆年間,滿族貴妃亦有一耳飾5鉗者。諸如此類記載在《清稗類鈔》中都屢見不鮮。以後嘉慶、道光等朝也都強調,所以這種習俗在滿族婦女中,延續了很久。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富察皇后一耳三鉗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不同品級婦女的一耳三鉗樣式

清末宮廷社會中的女性一直遵守這一風習,如光緒《大婚典禮紅檔》中記錄典禮時皇后的冠服:“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東珠各二”。直到民國初年,在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仍可看到一些老年婦女耳戴三鉗,有的竟因耳垂窄小,強扎三孔,結果將耳垂豁開的情景。

可見,這種“一耳三鉗”的耳飾也是入關後滿族的標誌之一,有別於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


至於男嬰,也有扎一孔,戴一鉗,以避免早夭的說法。

但是在滿族婦女中真的是始終流傳了三孔的習俗嗎?滿人入關以後,滿漢融合之風不能遏制,清中葉之後滿洲舊俗幾乎變調,一耳三鉗逐漸向一耳一鉗過渡,再往後,就很難再尋找一耳三鉗了

但是,畢竟老祖宗的禮制在,因此出現了仿一耳三鉗的耳飾設計,也就是一個耳洞戴出三鉗

的感覺。

因《延禧攻略》大火的“一耳三鉗”,真需要打六個耳洞?

仿一耳三鉗的設計

在演員拍攝過程中,也並非要實實在在扎出六個耳洞。嫻妃的扮演者佘詩曼就在採訪時被問到,進劇組前是否要先穿6個耳洞?

她解釋其實不用,演員本身有幾個耳洞,工匠就做幾個帶鈎的耳環,其他就換成耳夾別在演員耳上。

“我沒有耳洞,每天夾6個耳環夾到頭痛。”

不管是盡職盡責的演員,還是追求還原歷史盡善盡美的影視工作者,都在傳遞歷史細節上做出了巨大努力。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風塵,觸碰了這獨特而奇妙的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