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到底好不好

不管是在厕所哭泣还是摔门而去,大多数家长和保姆都不愿让孩子看到情绪崩溃的时候。但这样做正确吗?换句话说,无论是害怕蜘蛛还是抱怨上司,家长应不应该向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但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清晰的答案。

许多家长都担心在孩子面前露出负面情绪会让他们难过,孩子会因此而内疚或被感染。的确,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情绪是有传染力的。近日一项研究就发现,家长去看牙医时的紧张情绪会传染给孩子。

反过来说,家长最直观的想法是在孩子面前要真实,如此一来,当家长与负面情绪作斗争时,孩子也能从中学到应对他们的方法,从而自己处理情绪问题。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负面情绪,不正会让孩子获益匪浅吗?

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到底好不好

压抑的风险

此处讨论涉及三个概念:压抑情绪、“无约束”表达和谈论感情。压抑情绪是指刻意掩饰某种情绪外在表现的行为。这种行为对缓解情绪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因为会导致血压升高或其他更激烈的生理反应。

无论本人如何抑制,身边的人仍可以感受出他的痛苦和焦虑,并因此而压力倍增。新的研究还发现,当家长试图在孩子面前隐藏愤怒或怨恨等不良情绪时,亲子关系也会随之恶化,导致家长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

事实上,即便是婴儿也非常关注父母和他们的互动交流。如果家长淡化情绪的自然变化,宝宝会感到不安。著名的“静止脸实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在实验中,家长从始至终保持面无表情,再小的孩子都会感到一定压力。面对毫无反应的家长,他们会很不舒服并试着去和家长互动。

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到底好不好

不仅如此,家长对愤怒或悲伤的“无约束”情绪表达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这意味着家长丝毫不调节或约束自身密集、高强度的情绪波动,外在表现为大喊大叫、砸东西、指责他人等等。如果是害怕看牙医,无约束情绪表达会使家长把牙科诊所看作是危险的地方,而不是用“我知道我害怕看牙,而且我在试着克服恐惧”这样的话语来控制自己。

寻找平衡点

如果极度的压抑和无约束的表达都是极端的,那么怎样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呢?答案就是谈论情绪。家长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告诉孩子他正试图克服它们

经典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母亲在孩子三岁时经常和他谈论情绪,孩子六岁时会拥有更强的情绪理解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而且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越多,效果越好。

在另一项研究中,母亲每日记录她们对孩子表达的情绪,包括情绪的处理和解释等细节。结果据教师表示,

母亲对孩子表达的悲伤和压力越多,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就越强。如果母亲进一步解释导致上述情绪的原因,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利他意识。虽然该研究对象均为母亲,但这样的方法对父亲同样适用。

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到底好不好

那么在家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找出折中的方法呢?共有三种选择。

1. 你非常伤心,离开房间去哭一会儿。孩子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但不明白原因。

2. 你非常伤心,控制不住地在孩子面前哭了起来。

3. 你非常伤心并小声地抽泣着,告诉孩子你过了非常糟糕的一天而且很疲惫,但这不是孩子的错。你告诉他你要坐下来休息一下,找朋友打电话倾诉,然后你就觉得好多了。

显然,第三个选项是最佳选择,只有这样做才能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研究人员将家长这样的行为称作“情感教练”。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负面情绪将被用作教材,让孩子学习如何应对它们和如何解决问题。

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既不应完全隐藏情绪,更不应毫无节制地发泄情绪。他们应该与孩子坦诚地谈论情绪,特别是其形成原因和处理方法

当您下一次感到悲伤、愤怒或沮丧的时候,而且孩子就在身边,您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他们解释。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更有利于您自身情绪调节,因为孩子都是富于同情心的,他们的几句安慰也许会让您的心情由阴转晴。

参考: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hould-you-hide-negative-emotions-from-children-1047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