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突然去世其长子已34岁,为何由不满6周岁的顺治继位?

感动一句话


皇太极去世时,其长子豪格已经34岁,论年龄、资历、军功都是继承皇位的最适合人选,最后为什么会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承大统,当了皇帝呢?

有书君认为有以下三点:

1、皇太极离世突然并未留下遗诏。

史书上记载,皇太极于清崇德八年9月21日晚上十点左右猝死,享年52岁。

白天,皇太极还在处理政务,夜里就突然离世。

死之前,他身体健康,精神状况良好,没有出现任何萎靡不适的症状,诸皇子贝勒、王爷大臣从没想过皇太极会突然离世,在思想上也没有做好拥立新君的准备。

尤为重要的是皇太极对新皇人选并未立下遗诏,这给每个人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尽管豪格手握兵权,但事出突然,兵马、粮草均不能给予战事支持,这为6岁顺治继位创造了有利的“天时”条件。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皇位争夺战中,有两位王爷是继承皇位的重要人选,其中一位是和硕肃亲王豪格,另一位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两人年龄相当,且都战功赫赫,满洲八旗支持者均在半数之众。这种互不相让、谁都不服谁的状况让朝中大臣坐卧不安,忧心忡忡。

为了打破僵局,使国家避免内斗,皇太极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建议了一个折中方案:让既不是豪格也不是多尔衮的皇子来继承皇位。

双方在权衡利弊后,均作出妥协。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中,两个不同方向的力量斗争的结果是产生出了斗角线的力量。

就如这场皇位争夺战,其他皇子就是那个最终产生的“斗角线”,6岁顺治也在其中,这为下一步顺治继位打开了一个豁口。

3、多尔衮反转拥护顺治。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睿亲王多尔衮聪慧多智,谋略过人,颇有心计。

对于折衷方案,多尔衮迅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利害关系,转而开始拥立皇子中年龄最小的顺治继承皇位,并提出让郑亲王和睿亲王共同辅政,这个主意不仅给了郑亲王一个天大好处,更为他“先辅政后夺权”的心思埋下种子。

形势急转而下,本来实力相当的两方,突然出现了倒向第三方的局势。

多尔衮的分量加上郑亲王镶蓝旗的支持,诸王会议上最终通过了6岁顺治继承皇位的决定。

豪格纵有千般不愿,也只能与皇位失之交臂,终究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顺治与其说是继承皇位,不如说是皇位砸到了他的头上,不得不做。能得到如此至尊之位,他也算是人之大幸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向敬之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像太祖一样,没有指定接班人。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三十四岁,军功卓著,同时统摄户部,按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即位制,他是最有资格入承大统的。

他除了所率的正蓝旗势力,还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率的两黄旗大臣的支持,另外,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是支持他的。

然而,他遇到了比他小三岁的强劲对手多尔衮。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和硕睿亲王,正白旗旗主,也是战功卓著,而且受皇太极优待,富有理政经验。

多尔衮虽有镶白旗旗主、和硕豫亲王多铎的支持,但多铎也有觊觎之念。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代善召集议政王会议,共同议立嗣君。多铎先是支持多尔衮,多尔衮谦让,于是多铎便以自己命列太祖遗诏中,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多尔衮说豪格也是名在其中,拒绝支持胞弟多铎。

多铎提出:如果不立他,就论年纪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老狐狸代善两不相帮,也是左右逢源。

如此,豪格拥有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本来,这次会议的保卫工作已由两黄旗掌控,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誓死力挺豪格,但是豪格听了代善的表态,本是胜券在握,于是来了一句“福少德薄,非堪当任”,再谦让一回。哪知被多尔衮抓住了机会,提出一个折中方案,顺应推出孝端文皇后潜在支持的皇太极第九子、六龄童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自己辅政。

豪格的失败,自身的优柔寡断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他不能掌控全局、缺乏战略思想也是致命伤。


以礼观书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突然驾崩于沈阳清宁宫,因为生前没有立嗣,到底要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皇长子豪格(时年34岁),和皇十四弟多尔衮(时年31岁)各有拥趸,互不相让,但最后却由皇九子福临(6岁)继位,为什么作为长子的豪格反倒会与皇位失之交臂呢?

一是豪格年少时即追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屡立战功,但皇太极没有表露出让他继承大统的意思。他的母亲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位份不高,没有子以母贵的可能。豪格是以军功出众,但优柔寡断,缺少一国之君应该具备的豪气与勇气。缺少比肩多尔衮的雄才大略,没有统帅全局的眼光。

二是他的竞争对手多尔衮实力强劲。争位时豪格手中的兵力是117牛录,多尔衮三兄弟掌握98牛录,是以前努尔哈赤掌握的两黄旗,实力最强;代善和济尔哈朗倾向豪格,但态度并不坚决。豪格没有实力压制住多尔衮,不想起内讧削弱清军力量的话,必须有个折衷方案。

三是皇太极的后宫多为是蒙古族,并不属意豪格。

各方博弈的结果就是孝庄所生的皇九子福临继位,既安抚了忠于皇太极的大臣和将军们,封为摄政王的多尔衮也得到平衡。

只是豪格最后以悲情收场,入关5年后被多尔衮构陷、削爵,死于狱中。顺治亲政后为豪格昭雪,追谥为肃武亲王。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道理很简单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虽然是个小渔翁!

记得一段相声说过抖过一个包袱:单位里选出国考察的人选,一个名额。人们都要投票,每人选两个人为备选,最后谁票多谁出国!所有人都先选了自己,然后又都选了传达室的大爷为第二个人选。结果看门大爷全票通过出国去了!

皇太极有很多的兄弟和孩子!

他死后八旗的各个旗主都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队列排队。

肃亲王豪格是皇长子,他拥有正蓝旗、正黄旗、镶黄旗、镶蓝旗四个势力的维护!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亲弟弟,他拥有两白旗的势力!加之他战功卓著!

还有一批墙头草随风倒的动摇派!

在两派势力争锋的时候清廷决定召开常委会,来决定谁继承大统!

傻二百五豪格在候选人多铎、和代善因为势力不够退出后,居然还玩谦虚,理应该“当仁不让”的圆满成功继承皇位的大好时机被浪费了!“福少德薄,非堪当任”这话被多尔衮抓住了把柄,既然你不当那就再找一个吧!

皇太极的老婆哲哲这时候也很愿意这样做,六岁的顺治登基了!

其实选一个六岁的孩子当皇帝,是两个势力集团都在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在顺治正式登基前还有10年时间可以消耗和消灭对手,这是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权宜之计”!

结果出了个大玉儿孝庄,她利用这段缓冲期降服了多尔衮这个小叔子!又办了豪格!

把顺治的江山巩固了!

最后的胜利者是孤儿寡母!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杜陵闲人


皇太极在出征途中突然去世后,排行第九且不满6岁的顺治帝之所以能继位,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皇太极在位时,其十四弟多尔衮立下汗马功劳,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威望极高,被封为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


而皇太极众多儿中,其长子豪格也是一位牛人。他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因乌氏受宠,拥有长子身份的豪格也同样受宠。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及多尔衮南征北战,同时样也是勇猛彪悍,战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豪格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皇太极英明之世,却糊涂一时,一直没有立储,可能他认为再等等也好,谁知却突然病逝。死后豪格按理说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劳苦功高、权高位重的多尔衮却不干了,他也想当皇帝。


就这样,豪格和多尔衮剑抜弩张,僵持不下,血光之灾即将上演。正在这时,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侧福晋,为皇太极生了第九子福临。她不是普通女人,她颇有政治智慧,眼看豪格和多尔衮为皇位而僵持不下,她主动找到多尔衮,提出立自己儿子福临为皇帝,让他当摄政王的想法。福临才6岁,他当摄政王实权在握,聪明的多尔衮没有不答应之理。

朝中大臣眼看没有触犯自己的利益,都同意,豪格孤掌难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弟弟登基。福临便是顺治皇帝。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也绝不是某位答主所说的只是因为豪格的一句谦让之词“福少德薄,非堪当任”而造成最后由福临渔翁得利的。

政治从来都是各方势力进行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结果,而顺治皇帝之所以能够不满6周岁继位,也是因为皇太极死后,各方争夺皇位的势力进行斗争之后,最后相互妥协,才形成的这种局面。


满清政权的封建化不完整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本质上只是一个奴隶制政权,文化相对还比较落后,当时也不算真正的家天下, 因为部落的首领不是父子相传,而是要各方推举。等到皇太极掌权之后,他就对后金政权慢慢的开始了封建化。

皇太极在位时期,把后金改为大清,而且官制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基本上完成了满清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但是在皇位继承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进行改革就挂了,所以此时的满清,可以继承皇位的人选就不单单只是皇太极的子嗣了,只要是爱新觉罗氏都有权继承,只是看谁更有能力一些。


两方主要势力相互争斗

而在皇太极死后,有哪些势力想要竞争皇位呢?最大的两股势力,那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集团。这两大集团都掌握着八旗军队里面的精锐,是八旗军队里面最具战斗力的存在。

豪格掌握着两黄旗,而多尔衮掌握着两白旗,其中还有一个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属于中间势力,虽然表面上站在豪格一旁,但也不是非常忠诚和坚定。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


大玉儿出身蒙古血统高贵

那么,就算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势同水火,各不相让,皇位不会在他们两个人身上,会在第三个人身上,但是为什么这第三个人会是福临而不是其他人呢?在这个问题上,福临的老妈大玉儿的出身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皇太极时期,提成满蒙一家亲,对蒙古族特别的看重,所以他也娶了好几位蒙古的老婆。而其中的大玉儿,正是这些蒙古老婆里面最出色的一位。正好大玉儿也给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福临,如果让福临当皇帝,可以有效的团结蒙古族,一起谋略中原。

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争斗不休,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皇位势必不会在他们俩人中间产生。而福临背后有蒙古族的支持,所以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最后建议由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一起辅政,这个方案是三方都能够接受的。


我的结语

政治从来都是各方势力进行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结果,而电视剧中多尔衮为了孝庄放弃皇位的说法只是一种艺术加工而已,时局如此,多尔衮也是颇感无奈的。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这其实是一个权力博弈中各方妥协的结果。当时还存在着八王议政制度,八王议政最大的好处就是权力平衡,其中多尔衮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但是皇太极有那么多儿子,他想继承大统,终归名不正言不顺,难以服众。

那么如果由豪格继位,多尔衮绝对无法接受。因为豪格正当壮年,且有军功在身,也有独立的势力,如果他继位,自己根本无法掌控局面。再说多尔衮与豪格原本不和,豪格上台,自己的命运都难以预料。



多尔衮虽然无法直接继位,但是他可以通过扶持一个自己容易掌握的人来做皇帝,然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重要的还是权力控制。所以他选择了六岁的福临继承大统。


而且福临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所生,也就是跟多尔衮私情纠缠不清的那个后来的孝庄太后。这样的政治安排既确保了自己掌握权柄,更可以在日后削弱政治对手,还可以获得美人芳心嘉许。

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之计,由于多尔衮长年征战,在军中、政界的影响力极大,他这个安排也没有能够挑战的绝对势力,最后就如其所愿成为定案了。


谢金澎


皇太极驾崩之后,满清政权首先摆在台面上的大事就是谁来继承皇位?很明显从当时清廷的权利格局来看,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按道理来说,父死子继这是传统,可是一切都是讲究实力的,特别是在政权发展壮大的时期,因此他们二人都有机会继承大统。

豪格是一员猛将,为满清的开疆拓土冲锋在前,立下了赫赫功勋,再加上又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他得到了两黄旗的鼎立支持;而多尔衮,更是具有大气魄和能力的枭雄,他在军队中威望甚大,具有着战略眼观,也是屡历战功,再加上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皇室的直系成员,再加上他南征北战中笼络的势力和人心的归附,所以他也有权利角逐最终的皇位谁属。

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可是代善的儿子和孙子声援其兵变夺位而被处死,多尔衮被卷入其中,虽然没有受到惩罚,却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多尔衮不能继承,自然对对手豪格多方阻扰,在强大的干扰下,豪格自然也就与皇位无缘,转而支持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位,所以福临能够在6岁之时登基,也是因为皇权平衡下的产物,年幼能够被掌控,因此双方达成一致,顺治就这样成为了两方的角逐下傀儡,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历史风云天下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清初杰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突然去世,不满6岁的顺治帝继位。

顺治之所以能上位是各方争夺皇位的势力进行斗争之后,最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实质是个奴隶制政权,部落的首领不是父子相传,而是要各方推举。所以皇太极病逝时的满清,只要是有能力的爱新觉罗氏都有权继承而并非是皇子。


在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集团是竞争皇位最大的两股势力。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三十四岁,他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因乌氏受宠,拥有长子身份的豪格也同样受宠。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及多尔衮南征北战,同时样也是勇猛彪悍,战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豪格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豪格除亲率的正蓝旗势力,还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率的两黄旗大臣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支持。

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随皇太级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富有理政经验,威望极高,被封为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


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


以代善为首的权臣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两派都不立,而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另选一个皇子作为继承者。最终经过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的提议,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


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不久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

愚蠢不久就因多尔衮的报复而家破人亡,正蓝旗被吞并,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收房。


顺治之所以被选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儿的儿子,大玉儿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顺治就是选择了科尔沁部一起谋略中原。

太玉儿就是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侧福晋,为皇太极生了第九子福临。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私情纠缠不清。这样安排对多尔衮可说是一石三鸟,一确保自己掌握权柄,二日后消灭对手,三还获得美人芳心嘉许。


作出让6岁福临继承皇位的正确决定,避免了一场血腥夺位之争。有序保持了帝国的稳定,福临也成了大清入关第一帝,并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美丽青春您真痘


崇德八年(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盛京宫中无疾而终。

一代帝王就此撒手人寰,将他满腔抱负留予后世子孙。那么,谁能帮他实现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的宏图大业呢?

他的死,在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臣子们既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更为他的皇位继承人而焦虑。

因为,皇太极居然没有立下皇位继承的遗嘱。

皇太极戎马一生,大多时候都在南征北战,他也许确实没有一点闲暇考虑身后事,这可给大清留下一道难题。

该谁继承皇位呢?当时最有资格的是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皇太极嫡长子。早年受努尔哈赤赏识,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各部,颇有威名。23岁时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27岁被皇太极封为亲王。

豪格战场上勇猛无敌,立下赫赫战功,且时值壮年(皇太极驾崩时豪格34岁)。在朝廷重臣和诸位皇子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直接掌管正蓝旗,同时受镶蓝旗将士拥戴,加上手握两红旗的威望最高的代善(皇太极长兄)的支持,继承皇位可谓实至名归。

(豪格剧照)

多尔衮也不弱。14岁封贝勒,17岁掌管正白旗,25岁封亲王。

皇太极去世时,他年龄甚至比豪格还小三岁。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多尔衮早已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勇武善战更是首屈一指。乾隆帝后来评价他说:“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同时在皇位的继承上又得到自己的兄弟、正白旗旗主多铎的鼎力相助,其实力和豪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与清朝初期的皇位继承制有关。

大清刚入关时,皇位继承采取的是推选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政权交接就是这种制度下完成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在众贝勒的推举下继承了汗位;同样,在福临(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也是在几位贵族的推选下继位的。

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封建宗法制,直到康熙年间。才开始被大清王朝偶尔使用。因为在大清王朝的十几位皇帝中,嫡长子所占比例很少。这种皇位推选制也是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嗣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使豪格是嫡长子,他也并非是皇帝的唯一人选。

原因之二,权力相互制衡的结果。

(多尔衮剧照)

在争夺皇位的角力过程中,豪格和多尔衮可谓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在短时间内必定难见分晓。如果放任这种局面长期僵持,势必会严重危害到刚入关不久的大清王朝,导致大清江山分崩离析。甚至祸起萧墙,引发骨肉相争,手足相残。

因此,为了不让对方目的得逞,双方都各自退让了一步,接受了多尔衮提出的折中方案:拥立福临。

这样,既不会让对方成功继位,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从而起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原因之三,代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代善威望很高,他位居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之首,曾拥立皇太极登位,是多尔衮的兄长,豪格的叔叔。其时年事已高,自知无力参与皇位争夺,于是出面斡旋,苦口婆心的劝说双方止戈罢战。

豪格和多尔衮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以大局为重,平息内斗。

(顺治皇帝福临画像)

于是,六岁的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帝位,成为最终真正的胜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