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早于京剧,为什么发展不及京剧?

观澜689


关于秦腔发展不如京剧的问题,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秦腔作为戏曲的鼻祖 ,是一个发展成熟,有完备的声腔系统的剧种,秦腔文学、音乐、板式、脸谱、表演等都是极具表现力,秦腔的戏曲魅力丝毫不逊色于京剧。


有学者把“秦腔”和“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精华相提并论,可见从传统美学和社会学角度讲秦腔是优于京剧的,秦腔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京剧是在吸收秦腔、昆曲、汉剧、徽剧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真正发展成熟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京剧作为国粹是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但我们也不能无限放大“京剧优越论”,剧种不分大小,各有各的好。特别是秦腔的“原声唱法”比京剧的“假声唱法”永远给人的感觉来的要更加真诚和富有感情。在西北五省,不存在秦腔发展不如京剧的问题。相反,京剧基本无人问津。


京剧自身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譬如,唱腔略显呆板、程式化,缺乏艺术表现力,群众基础差等。全国各个区域基本都是地方剧种的天下,京剧的市场被相对压缩在京津冀一带。靠国家财政养着一大批所谓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却不能真正为群众服务,完全市场化的京剧或许更能够救赎自己,否则迟早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目前京剧演出市场被无限压缩 ,年轻人喜欢的确实越来越少。

秦腔则不同,在西北五省一篇繁盛的景象,因为秦腔已深深融进了秦人的血脉,已经深深的嵌进了秦文化之中。随着西安启动“梨园之都”的建设,随着“擂响中华”国际戏曲交流项目的启动,在繁荣戏曲的同时,秦腔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好。

我是清乐堂,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清乐堂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秦腔在问,很多剧种都在问,比如徽剧、汉剧、豫剧、梨园戏,这些剧种无一例外都比京剧起源要早,但是为什么发展却比不上京剧,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京剧的来源就不需要我再复述一遍了吧?它是经过花雅之争,最终在花部拔得头筹,经历了一百多年生成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徽汉合流。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换成,为什么中国这么多戏曲,京剧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国剧?这样比较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特定的历史因素

其实在京剧之前,明清两朝都是有官方戏曲的,放在今天也叫国剧,那就是昆曲。而花雅之争的另一位主角雅部,也就是当时清朝的官戏。

昆曲在最火的时候究竟有多受欢迎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就没有几个不喜欢听昆曲的。当时几乎每个昆剧团都有文人墨客,也就是今天的作家替其写剧本,并且由民间知名的音乐人为其谱曲,再由名伶、名家们来演唱。历史上很知名的一位美女陈圆圆,唱的就是昆曲。


花雅之争结束后,京剧替代了昆曲的地位,也成为了清朝的官戏,当年的老生三杰、谭鑫培、同光十三绝等京剧名家,常常到皇宫中表演京剧。这也为京剧成为国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为什么说京剧具有代表性?这又得从花雅之争说起,在花雅之争初期,花部处于下风,当时京剧的前身京腔成为花部的代表剧种。

为了抵抗昆曲,花部十几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剧种,将自己剧种内的艺术特点及其精华内容都无私奉献了出来,全部交给京腔来打理。


同时,京腔又偷偷吸取了昆曲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一个结合体,到了形成京剧的时候,它已经融合了我国戏曲界的大部分声腔,我们最常见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在京剧里面全都有。

因此它可以说是地方戏曲的结合体,具有特别强的代表性。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剧种,都避免不了这四大声腔。

三、京剧的繁华程度

京剧的繁华程度,除了当年极具辉煌的昆曲,是任何一个剧种都无法达到的。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余叔岩等等,这些人的名字放到戏曲界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京剧的名家多得可怕,而纵观全国各地这么多剧种,知名的演员加起来估计还没有京剧的名家多。


再看看戏曲界最辉煌的上世纪,地方戏的特征又有多少能够显现出来呢?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唱的大部分不都是京剧吗?

四、程式的完整性

京剧的程式可以说是戏曲界最完整的了,全国上下没有任何剧种能够与之比拟,就算是昆曲也不行。

而程式的完整度,又恰恰能够体现出戏曲的舞台经验丰富。因为所有的程式都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演出的次数越多,程式就越来越完整,越来越规范。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京剧的繁华之处。

五、特定的地理因素

最后一个原因,其实相对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不过很多不服京剧的人总是会提,说京剧要不是出生在北京,根本就成不了国剧。

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上世纪,剧种能打出名头的有三个城市,就是北京、天津和上海。戏曲界有句老话:北京学艺,天津成名,上海赚钱。


一个戏曲艺人想要成为名家,是要在这三个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的。而剧种也是如此,剧种想要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一定要在这三个城市站得住脚,这样才能发展壮大。

可惜戏曲界最辉煌的时期,只有京剧能够在这三个城市站稳,并且发扬光大,那个时候没有政治因素吧?
这样也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秦腔发展不如京剧?相对于京剧的覆盖全国,秦腔只是偏居一隅,别说去北京天津上海扎根了,就连西北都很难走出——历史上走出不代表现在。还是好好反省吧!


魏青衣


秦腔是土生土长的剧种,京剧呢是一个借鉴了好多剧种的那么他们的差距为何这么大我们来看看。

第一,京剧是融入了各种剧种特色的产物,而且历史相对较近,喜欢其他剧种的京剧都能懂,而秦腔是西北人的土生产物,适合西北人的风土人情。就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那样,不一定会说普通话但能听懂,但方言听不懂的不会说。

第二,秦腔的更新很少,曲目也相对减少,京剧的更新快,曲目也多,几乎任何剧种的戏京剧都有。

第三,地域的区别,京剧是在华北哪里,靠近或者在京城,所以首都的东西全国都会有所推介,如果西安还是我国的首都,你再看看秦腔受欢迎还是京剧受欢迎。

第四,应为第三个的原因,所以国家会主力宣传它,秦腔则不会,不可能得到国家大面积的推广宣传,简单一点,就拿每次给外宾演出都是京剧,或者春晚节目戏剧表演都是京剧,不可能也没有出现过秦腔。

综合上述,秦腔没有那么大的发展既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当下的各种原因。


爱秦腔的80后


我们一张口就是鼻祖,国粹。穷则生变,我们老是感到很满足。假如没有庙会,剩下的剧团最多个位数。即就是顶级的剧院,下乡来过来过去也就那几本戏,金沙滩,回荆州,大保国,周仁回府,八件衣,铡美案,窦娥冤,,有好多地方小戏剧到保留了好多古老剧目,其他剧种豫剧也有很多有情由的剧目。秦腔,越剧以外,别的剧种多少都能听懂唱词。放一段稍微不熟悉的秦腔,如果没有字幕,即就是一个老戏迷也听不来唱的啥。十个梅花奖演员唱一个字,可能就有十个唱法。,我并不排斥别的剧种。在天津人民大剧院观看程派京剧《锁麟囊》,那演员的身段美妙得让人心碎。 白先勇先生带领着昆曲《牡丹亭》进行全国巡演,演员年轻秀丽,唱腔缠绵婉转,仿佛能够带领观众一起都入了幻境。后来在河南,发现几乎所有的电视频道里,不约而同得都播放着豫剧,都有不低的收视率。转回头,我开始怀念秦腔,怀念那一方黄地土上曾给予我的那些回忆和情感。前几年排了《玉堂春》,吃瓜群众就是一板谩骂。老百姓更喜欢看一些新编的生活剧,演自己周围普通人的故事。《闯宫抱斗》,梅伯抱柱,可以下面穿上衣服,不要光膀子,演的也有些恐怖,毕竟是舞台大美艺术。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94, "file_sign": "f396cbfe04771f68f6b5d4c6cf4c40d8\

秦风国韵


坐井观天!秦腔的受众远高于京剧,京剧不过是少数一部分把持国家媒体机器的人,排斥其他剧种,独尊京剧造成的不正常现状,京剧我们也喜欢,也认为是“国粹”,排斥其他剧种,独尊京剧背离了毛主席提倡的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因为有一些人排斥秦腔,所以人们只能在电视节目上看到的只有京剧了。说实在话,究竟有多少个人在看京剧天知道。而秦腔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秦腔在西北人的生活中,生命中就像空气、水、阳光一样不可或缺,秦腔在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新乃至豫、晋等省的一部分地区热爱秦腔,吼秦腔的人远远高于京剧受众,这能说秦腔比不上京剧的发展吗?秦腔能够生生不息,传承几千年,正是秦腔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其生命力强盛的最好诠释和例证!


天河秦风


“内因决定外因”,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过多的归结于外因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刻意的弱化外因的影响。

秦腔自乾隆四十四年开始,在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花雅之争”后,终于奠定了在中国剧坛的盟主地位,直接影响了京剧的形成和表演风格的确定。而随着京剧的形成,秦腔的地域局限性开始显现,进而被新兴的京剧打压到西北一隅,开始了它地方性戏曲的漫长发展道路。

曾经的秦腔,无论是在表演技艺上,还是在化妆技巧上,还是在舞台呈现效果上,都是各个剧种争相效仿的对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他剧种的发展和成熟。而到了今时今日,其辉煌已经不在,到底是什么原因了,和京剧对比,除去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外力,其内在主观上人为因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首先,戏曲作为程式化集成的表演体系,有着严格的传承,而相比于京剧,秦腔在传承上可以说是一踏糊涂。京剧在成熟时就形成了各个派别,而继承者严格遵循其表演手法和演唱技巧以及代表剧目。而秦腔在其粗放型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从为真正意义上的有严格的派别传承,致使表演技艺丢失严重。

其次,秦腔的盲目改革,重文不重武导致秦腔武戏基本失传,在表演体系上严重缺失,甚至出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秦腔团体都唱京剧的可悲局面。

第三,演员基本功差,人才培养没有系统性。纵观现在的秦腔表演,重唱不重舞,演员基本功差得甚至到不会走台步的地步,实在让人无以名状。

第四,市场定位的偏失,将一个接地气的耿直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非要搞的附庸高雅,有影响力的大院团不思走出城市,到田间地头,到正真需要秦腔的地方去,却仗有政府财政的支持,慵懒散非常严重。一个拥有全省决对数量的国家一级演员的团体,却不出戏,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窩在城市剧场的温床上,靠政府采购,靠送票在剧院常年累月的演那么几出戏,连电费都不够,更别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如此这样,焉有不败之理啊。


秦腔须生


京剧属于国家全力支持发发展的,被称为国粹,有点高大上,国家给予京剧演员的地位很高,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外国友人来了都要欣赏一下,而秦腔比较接地气,群众基础扎实,但缺乏上层的推广和认可


潇潇风雨竹


一,没有被当成国剧,远离上层建筑。二,自身没有走出去,清朝有个秦腔宗师曾让秦腔火遍京城。三,喜欢京剧的人多?还是喜欢秦腔的人多?去西北就知道,秦腔就是老百姓的戏,京剧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