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為什麼沒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遺憾


任何戰爭的勝敗,並不完全決定於將士的勇猛和戰術的選擇,還有時勢的原因。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因為從時和勢來說,臺兒莊可守;沒去守南京,因為南京不可守。

臺兒莊戰役實際又叫魯南戰役,是李宗仁將軍和白崇禧等人指揮、國民黨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滕縣、臨沂、臺兒莊等幾個地方開展的一系列戰鬥,戰鬥從1938年3月中旬開始到4月中旬基本結束,歷時一個月,國民黨集結20餘萬軍隊,日本大約5萬軍隊,中方傷亡將士5萬左右,日軍傷亡2萬左右。

雖然國軍是日軍5倍,傷亡人數上比日軍還多,但這個勝利卻是異常的艱難和寶貴,要知道,日軍的武器裝備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且是訓練有數的精細化部隊,無論從武器裝備和軍隊的精良,國軍都要差幾個等次,就像今天的敘利亞國軍和美國特種兵作戰,能以數倍軍隊打敗美軍,就是極其困難和難得的。

所以,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堅定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這是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最重大的一次勝利,也是李宗仁將軍成為抗戰名將的標誌性戰役,至今為人們所讚頌。

然而,臺兒莊戰役雖然勝利了,陳了李宗仁等人和國軍的英勇及高超的戰術之外,還有時勢和地利的因素,打臺兒莊戰役,戰鬥因素大於政治因素,不要顧慮那麼多,加上李宗仁、白崇禧們是經歷過無數戰鬥的悍將,手下數十萬軍隊,有人海優勢,拼死一搏,總會有幾成勝算。

但南京保衛戰的情況略有不同,政治因素大於戰鬥因素。南京保衛戰之前,蔣介石曾召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應欽等人,就南京要不要守的問題進行商議,李宗仁和白崇禧認為南京的地理在軍事上沒有優勢,只有劣勢,北有長江,三面受敵而易成絕地,無處撤退,李宗仁建議,不如放棄南京,將軍隊佈置於長江兩岸防守,阻止日軍北上或西進。

然而,南京是國都,放棄南京有亡國的嫌疑,蔣介石認為不能輕易放棄。尤其是唐生智說:“南京是國父陵寢所在,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兩名大將,就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也對不起最高統帥!”所以,他主張死守南京。

蔣介石大喜過望,立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但由於唐生智指揮失當,守城十一萬將士自行潰散,甚至發生了國軍自相殘殺的事件,最終南京失守。入城後,日軍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被殺民眾達30餘萬人,釀成了震驚中外的大慘案。


帝國的臉譜


李宗仁能守臺兒莊那是有特殊背景的。

第一李宗仁守臺兒莊時,當時中國上下可以說是同仇敵汰,主要是受了南京大屠殺的刺激。

第二,李宗仁做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當時給了李宗仁絕對的權利,那時李宗仁和蔣介石在大敵當前放棄了以前的恩怨,而且韓復渠不戰棄山東被被殺了頭起了個警示作用。

第三,李宗仁第五戰區當時的部隊基本都生力軍,其中有桂系的精銳部隊,同時李宗仁對別的戰區都不要的川軍很好,臺兒莊大戰能最終獲勝,川軍起了很大作用。

而南京會戰不同,當時不可能派李宗仁去守南京,守南京部隊基本都是淞滬會戰敗退下來的,能打的精銳部隊不多,而且當時都需要休整,可當時哪有時間休整啊,而南京是國民政府首都,又不能不打,用唐生智的話說,在南京不犧牲一兩員大將怎麼對得起國父,可誰都知道守不住。李宗仁當然也能看出來,同時蔣介石也不能派李宗仁去守。


天宇的文史情懷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在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與日寇展開決戰。此一役歷時1個月,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此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鼓舞了中華民族的士氣,是中國開展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保衛戰、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也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史稱臺兒莊大捷。


在這次戰役中,除了中國軍隊表現出的同仇敵愾、勇猛頑強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揮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麼能打會打為什麼當初沒有派他指揮南京保衛戰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身負職責所不在。在盧溝橋事變以後,國民黨因應戰局發展,於1937年8月20日,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頒佈了戰區及戰鬥序列計劃,對中國境內抗戰區域進行了劃分,共成立五個戰區。其中,南京位於第三戰區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而李宗仁負責第五戰區的魯南及蘇北地區,開始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每個戰區司令長官各司其職,南京的守衛屬於蔣介石負責。李宗仁所負職責就是整個第五戰區的守土抗戰之責,南京的守衛並不在其職責範圍之內。你覺得蔣介石應該用李宗仁嗎?

二是戰役決策所不同。據後來的解密,在南京保衛戰之前,蔣介石親自主持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討論南京守衛問題。在會議上,眾將領意見不一。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李宗仁的態度,但包括俞濟時、何應欽、以及桂系將領白崇禧在內的絕大多數將領認為南京不可守,主張放棄。

只有上將唐生智力主堅守,並豪言:“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於是他當即被蔣介石任命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見一致——不同意堅守。既然這樣,你覺得蔣介石會用李宗仁嗎?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
作為桂系的“總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閥曾跟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之間打的不可開交,這就是著名的蔣桂戰爭。在南京保衛戰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還聯合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1936年7月他的桂系軍隊剛剛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五路軍,李宗仁被任命為總指揮。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南京作為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如此重要的戰役,蔣介石怎麼可能用一個多次跟自己作對,剛剛才收編的地方桂系軍閥首領來指揮呢?蔣介石對非嫡系的地方軍閥勢力一貫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況下,你覺得蔣介石敢用李宗仁嗎?

其實,按照當時南京保衛戰前的敵我雙方態勢分析,絕大多數將領的意見是正確的,南京是守不住的。當時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20萬對15萬(非滿編),敵強我弱,日方還佔據空中和水路的優勢,且南京歷史上就是個易攻難守之地。所以,應該有序的組織南京民眾撤離,並相應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進行有效抵抗之後,隨即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離方為上策。即使當時派了李宗仁來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結局,取勝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發的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中,敵我雙方軍力對比是29萬比5萬,即便這樣不也才勉強取得了我方5萬傷亡對敵方2萬傷亡的“慘勝”嗎?


無坡居士


守南京,只是為了臉面,無論誰來都守不住。

淞滬會戰,蔣介石江浙附近的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已經消耗殆盡。

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為了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振奮民心,拿出了能用的所有家當。當時,蔣介石向全國下令調兵,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等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收到調令。但是,因為中國落後的運輸能力,實際到達前線戰場是40多萬人。但是,這已經是集中了周邊所有中央軍精銳部隊。另外,中國空軍出動了8個大隊200架飛機,海軍出動了40餘艘艦艇。

日方集中了8個師團外加2個支隊,共計20萬兵力。同時,還有陸航和海航的390多架飛機,海軍的30餘艘艦艇,其中航母4艘。

淞滬一戰,以我軍失敗告終。我軍傷亡慘重:軍隊傷亡30餘萬人,校尉級以上軍官陣亡上千人,少將以上高級軍官陣亡14人(不包括死後追加晉升為少將者)。其中,國軍中將軍長1人(國軍第67軍軍長吳克仁),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

此時,蔣介石政府是沒有兵力去守南京的。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實際兵力對比是40萬人對20萬人。中日雙方2:1的兵力部署,堅持了三個月。到了南京保衛戰時,雖然宣傳我軍18萬人,其實,這是滿編的人數,因為這些部隊大都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人員編制肯定不全。按照唐生智估算,也就8萬人,其中還有3萬新兵。第41師及第48師是生力軍,其他部隊都是被日軍打殘的部隊,士氣低迷。

而日軍趁著淞滬得勝之勢,集中了10萬人直接攻城,5萬人迂迴包抄。在兵力,武器和士氣上,日軍都佔有優勢。所以,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

蔣介石的意思是,“短期固守”!唐生智為了自己“復出”,是唯一一個支持蔣介石作戰計劃的人。

南京守不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南京是首都,要是不守一下太丟人了。所以,肯定要守一下。但是,對於怎麼“守一下”是有分歧的。蔣介石是想留點人“能守一天是一天”,消耗日軍,振奮士氣。這就是要有人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短期固守”,誓死抵抗了。

沒有勝利,只有犧牲。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都是不會去守的,蔣介石也不敢強令某人去守南京。再加上,李宗仁還是第五戰區司令,籌備防守徐州,肯定是沒有時間指揮南京這場註定要失敗的保衛戰。

而唐生智此時站出來,支持蔣介石守南京,主要是為了“兵權”,重新復出。唐生智和馮玉祥一樣,都是蔣介石政府的掛名的將軍,手下沒兵,一直在坐“冷板凳”。就算是後來讓唐生智守南京了,下面部隊的高級將領他也是指揮不動的。不管怎樣,對於唐生智來說,成為南京留守司令,依然是一次復出機會。

當時,在場的李宗仁諷刺性地翹起大拇指,對唐生智說:"孟瀟(唐生智字孟瀟),你真了不起啊!"

唐生智明知道守不住,軍隊肯定要撤退,卻先下令將各部所有船隻盡數收繳燒燬,以作背水一戰。而且,他還貽誤撤退時機(12月11日蔣介石對他三次下達撤退命令,他都沒有通知部隊撤退)導致部隊錯過最佳時間。12日下午5時,唐生智才開始下令慌亂撤退。

下令“死守”的唐生智跑的很快,登上“提前”留好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而部隊因無船渡江,原撤退計劃未能實現,各軍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計其數!數萬守軍被日軍殘殺!

國軍是在臺兒莊取得大捷,但是整個徐州會戰還是失敗了,臺兒莊最後也失守了。

臺兒莊大捷只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國軍在臺兒莊地區取得殲敵萬人的戰績,確實值得慶賀。但是,對於整個徐州會戰來說,國軍是慘敗的。

國軍集中60萬兵力,對戰日軍24萬人。最終,以損失約十萬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2萬6千人。遲滯了日軍的進攻,為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但是,4月6日取得臺兒莊大捷以後,5月16日我軍開始撤離徐州地區。其實,還是失敗了。

最後,其實,我認為。蔣介石“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對日抗戰的主要策略,還是正確的。蘇聯也是這套路數,才拖垮了德軍。正面戰場上的大決戰,反而對日軍有利。日軍是最怕持久消耗戰的。日軍人數有限,早晚會在過長的戰線上消耗殆盡。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先不要提臺兒莊,我們先來看看南京。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人狂妄地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淞滬會戰時中國軍隊共投入了80萬人,以傷亡20萬人的代價粉碎了日本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

按照蔣百里先生制定的戰略,從上海到南京,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這些區域修建了不少堡壘,準備進行節節抵抗。

淞滬會戰結束後,中國軍隊在撤退中處於無序狀態。除了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打死外,根本就沒有人進入這些堡壘,拖住日本人進攻南京的步伐。

很快日本人就打到了南京城下。日本軍隊裝備精良,南京城無險可守,被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堅守一段時間,會嚴重打擊國民的士氣,也會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有看法。

南京保衛戰只是象徵性的抵抗,給國際社會和中國國民一個交代。象李宗仁這樣的名將,是不可能來趟這趟渾水的。

臺兒莊戰役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個片段和華章。

李宗仁是第五戰區長官,也是臺兒莊戰役的總指揮官。

鑑於第五軍隊裝備低劣、來源不一的特點,李宗仁儘量給各路雜牌軍以最好的補給和槍支彈藥,贏得了這些軍隊的支持。

處在當時的情況下,想戰勝日本人,真能以多勝少。用當時的說法就是扎口袋陣,用優勢兵力把日本人包圍起來打。

然而就算是這樣,想打勝日本人也不容易。口袋搞不好就容易被錐子扎破,如果負責保衛的軍隊,哪條防線被日本人突破了,那麼整個計劃就宣告失敗。

在臺兒莊戰役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戰鬥精神,死戰不退,把日本人擠壓在臺兒莊狹小的區域,給予了沉重打擊。

在南京保衛戰之前,在最高軍事會議上,最終確定要打南京保衛戰。但派誰去指揮就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

蔣介石當然希望有黃埔軍校生自己的嫡系去指揮,但這些人太年輕,沒有指揮20萬軍隊的能力。

其他眾多保定軍校畢業的早期將領,有能力指揮大軍團作戰。但是他們都知道南京保衛戰必敗,不願意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毀在南京。

最終,蔣百里的得意弟子,和尚將軍唐生智湖挺身而出,表示願意與南京城共存亡,就這樣確定唐生智為南京保衛戰總指揮。

但在南京保衛戰最後的關頭,原計劃同樣是交叉防守,相互掩護撤退。各路雜牌軍又一次出現了大潰退,許多士兵扔下槍支換上老百姓的服裝逃跑被處死。

只有廣東的軍隊在他們師長的指揮下,向敵後撤退,才得以自保。當時日本人都在全力向西進攻,自己的後方反而兵力薄弱。

這次廣東軍隊先向上海方向進發,然後再轉向南,幾經輾轉,安全退回。

其他那些放下槍支的軍隊要麼被日本人槍殺,要麼被淹死在長江中。

這件事證明了一句話: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著。


新知傳習閣


臺兒莊大捷是李宗仁一生的主要功績,他曾經在回憶錄中總結說,當時以區區十餘萬疲憊之師,在津浦路上兩面受敵,去迎擊日軍精銳部隊,許多人對此都不很樂觀。但最後我軍先後狙敵於臨沂、滕縣,最後決勝臺兒莊,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李宗仁與白崇禧在臺兒莊

總的來說,之所以取得臺兒莊大捷,與李宗仁的調度、協調和指揮息息相關。作為一名威望和才華兼具的高級指揮官,當時國民政府為什麼委派李宗仁去指揮防守首都南京呢?

關於此事,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透露,上海會戰失敗後,蔣介石約請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應欽、徐永昌和德國軍事顧問開會,商量南京防守問題。會上眾說紛紜,李宗仁和白崇禧反對固守南京,因為南京在軍事上屬於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北面又有長江阻攔,無路可退。李宗仁提出,不如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藉口燒殺平民。國民政府可以趁機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以阻止日軍沿津浦路北上和沿長江西進。德國軍事顧問也贊同李、白的意見。

但蔣介石認為南京是國民政府和孫中山陵寢所在,不能輕易棄守,何應欽和徐永昌贊同蔣的看法。就在這時,唐生智突然起立,慷慨激昂地說:“南京是國父陵寢所在,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兩名大將,就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也對不起最高統帥。我主張死守南京,血戰到底!”

南京守將唐生智

蔣介石聞言大喜,於是便讓唐生智主持南京防務,唐一口應承,承諾與南京共存亡。固守南京的方案就這樣確定下來。

李宗仁當時就考慮唐生智可能是靜極思動,想趁機掌握一部分兵權,其與城共存亡的話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日軍圍攻南京後,唐生智棄軍而逃,十餘萬大軍不到三四天功夫便全軍潰敗。

南京保衛戰

近來閱讀民國史料,在《陳克文日記》中發現了一則新資料。陳克文是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處理政府實務,交際頗廣,他的日記可信度極高。陳克文在1938年1月3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君強(羅君強,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到四明銀行談唐生智最近曾匯四十萬元到香港,鉅款何來,恐是奉命衛戍首都後所領軍費。首都守衛不足十日,居然撈了四十萬元,豈不又是一件亡國跡象。

看來,李宗仁看錯唐生智了,他自告奮勇守南京,目的不僅僅是撈權,更重要的是撈錢。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有兩起戰役經常被拿來一起講,這兩起戰役就是臺兒莊戰役和南京保衛戰。為何將這兩件戰役放在一起講,最大的原因就是南京發生了大屠殺。要知道一開始南京守將唐生智可是揚言誓死保衛南京,還說出來了城在人在的豪言,然而就是因為唐生智這前後做法的不一致,導致了最後南京平民沒有及時的疏散,被日寇屠殺。

1937年10月,當時的李宗仁就已經在淞滬戰場上痛擊日軍了,可以說李宗仁當時軍事才能遠遠高於唐生智等輩,所以好多人便說為何不讓李宗仁去守南京城。就算最後守不住,至少也可以拖延日軍,為平民撤退取得寶貴的時間。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無疑都是有愛國心的人,但是當時的情況之下,李宗仁想要去守南京,簡直是不可能事件。

李宗仁自從率領桂系抗戰以來,就一直堅持在徐州地區抗戰,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間,李宗仁指揮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這場戰役的影響有多大自然不用多說,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取得的較大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抗日的士氣。而李宗仁也因為一張與臺兒莊的合照,登上了美國的時代週刊,可以說李宗仁是為數不多的將帥之才。

但是為什麼當時不能去守南京城,其實原因蔣介石和唐生智都心知肚明,因為李宗仁是桂系,不是蔣介石的地盤的人。所以就算是李宗仁想守,蔣介石也不會讓李宗仁去守。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內部依舊是有很強的派系之分,這種派系之分極大的影響了國民黨軍的戰鬥力,每次會戰之中,必然會出現派系之間的嫌隙。唐生智站出來說要守南京城,其實也是順應蔣介石的意思,因為當時沒人願意站出來。

而令人不解的是當時國民黨高層其實已經決定放棄南京城了,當時的戰略就是放棄南京城,國民黨軍隊只稍作抵抗,為民眾和部隊撤退爭取時間。不過令人不解的就是唐生智硬是要悲壯一回,或者說蔣介石要了面子一回。李宗仁得知南京發生屠殺之後,也是呆坐了良久,最後李宗仁在臺兒莊痛擊日軍。或許對於李宗仁來說,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他絕對會死守到最後一刻。


小司馬遷論史


近幾年,隨著電影《南京!南京》的拍攝和熱播,南京保衛戰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警鐘長鳴,銘記歷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我們在為南京大屠殺扼腕嘆息之餘,也許有人會疑惑,李宗仁作為中國抗戰時期的傳奇人物,既然有能力贏得臺兒莊大捷,振奮了中華民族抗日信心,為什麼沒去守南京呢?


李宗仁,字德林,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等上將,北伐前致力於兩廣統一,成為了國民黨“桂系”軍閥的靈魂人物。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被認命為第五戰區總司令,駐于徐州,負責山東和蘇北的軍務。


有書君認為,李宗仁選擇在臺兒莊圍殲日軍,而未去守南京,是從兩地戰略位置不同進行的戰術考量。蔣介石決定堅守南京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考量。



有書君就來簡單聊聊這兩場戰爭及其結局吧。


一,南京和臺兒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地戰略防禦的難易。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難以防禦之城。它處於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彎環中,北邊和西邊皆是長江,東邊是紫金山,南邊是開闊地帶。只要敵人佔據了三面的要地,對南京形成三面合圍,南京背靠長江就會退無可退,背水一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


李宗仁就是據此不贊成守南京,他認為南京就是一座絕城,敵人三面合圍,南京沒有退路,部隊坐困孤城,沒有迴旋餘地,很難長久守衛。他贊成放棄南京,誘敵至我們廣闊的原野中,然後實行堅壁清野,在敵後區域搞游擊戰。


臺兒莊地理位置適合搞伏擊戰,中國軍隊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臺兒莊雖然不大,也是山東的一個大鎮,鎮上有大量商鋪,還有75座碉堡。臺兒莊地處山區,當地都是以石築城,就連商鋪都是用大石建造,是天然的碉堡。


1000多個商鋪就又是1000多個碉堡,因而臺兒莊易守難攻,部隊可以據此和敵人打消磨戰。戰略眼光獨到的李宗仁選擇臺兒莊一戰是正確的抉擇。



二,蔣介石決定守南京的政治考量。


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它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如果不戰而退,它的政治影響很大,對國人也無法交代,蔣介石也是因此對南京守與不守猶豫不決。


絕大多數將領都不同意守南京,只有唐生智同意堅守南京,他認為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又有國父的靈柩埋葬在此,豈能退而不守。他也曾豪言誓與南京共存亡。


蔣介石也寄希望於國際上對日本的干涉,他決定南京還是要守一守,等待國際干預。如果守不住,隨時撤退。隨即他就任命唐生智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



三,南京保衛戰和臺兒莊戰役的結局。


1937年12月1日,日本開始合圍南京。南京保衛戰的主力,大多是淞滬會戰撤回的部隊,有些還是壯丁,作戰能力大打折扣。雖然國民黨早在南京外圍的要塞做了防固部署,由於諜報工作失誤,日本人提前知道了南京的兵力部署,他們很快就攻取了句容、鎮江、蕪湖等南京外圍重地,將南京合而圍之。


蔣介石未等來國際援助,又怕軍隊被日本人圍殲,他命令唐生智相機撤退。12月12日,唐生智宣佈撤退,由於沒有足夠的船隻渡江,中國軍隊自亂陣腳,傷亡慘重。12月13日,日本人進入南京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短短十幾天時間,南京保衛戰以失敗而告終。


臺兒莊戰役前夕,李宗仁、白崇禧等將領就進行了周密的計劃。臺兒莊的守軍是孫連仲部,該部善於防守。由於臺兒莊易守難攻,派孫連仲部在此拖住日本師團,再派湯恩伯部迂迴到敵後,斷敵後路,圍而殲之。


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中國軍隊以臺兒莊為中心,在魯南地區和日本展開決戰。此役歷時一個月,殲敵兩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國人的氣勢。臺兒莊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比較大的一次勝利。



有書君認為,蔣介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南京保衛戰中沒有周密的計劃,致使南京軍民傷亡慘重,他對南京大屠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宗仁是有名的福將,他在關鍵時刻的抉擇,大多順應了天時地利的趨勢。


勿忘國恥,警鐘長鳴,無論勝利或是失敗,那些為中國奮勇抗敵的英雄們,都會被國人銘記於心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臺兒莊戰役可以說是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它是中國抗日戰爭第一個戰役勝利。臺兒莊戰役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參戰人數29萬,日軍人數在5萬人左右,最終由中國軍隊取得了勝利,雖然是慘勝,但是卻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的決心。


臺兒莊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李宗仁卓越指揮的功勞。大家不要看到中國軍隊有29萬,日本人才5萬,就認為勝利是很容易的事,要知道那時候日軍的軍事素質遠遠超過我軍的士兵,並且武器也比我軍強出一大截,例如日本人進攻山西的時候,同樣也是5萬人,卻把擁有40萬人的閻錫山打得落花流水,沒過多久就丟了山西。

李宗仁沒有去守衛當時中國首都南京,有好幾個原因。第一,南京城易攻難守,當時上海已經丟了,日軍正在大量集結準備進攻南京,再加上中國軍隊已經喪失了制空權,此時南京守軍只有十五萬。而日本人為了拿下南京逼迫蔣介石投降,足足調集了二十萬日軍,就是要勢在必得的拿下南京,從而達到早日拿下中國的目的。所以就當時情況來說,南京是絕對守不住的,所以絕大多數將領都主張放棄南京,只有唐生智義正言辭保衛南京,事實也證明了南京確實守不住,沒有幾天就被日本人破了城。所以就算李宗仁來了又如何?依舊沒法守住南京城。



第二,李宗仁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而且還在多次公開場合反對蔣介石,甚至多次發動反蔣戰爭,後來因為抗日才不得不走到了一起,其實二人是表面是兄弟私下裡卻是仇敵,所以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不用李宗仁也正常,蔣介石一向任人唯親,除了黃埔系和他的浙江老鄉,他就沒有幾個信得過的人。


第三,就是戰區劃分問題,中國進入抗戰以來被劃分為5個戰區,南京城屬於第三戰區的管轄範圍,是在馮玉祥的管轄範圍之內,而李宗仁是第五戰區的司令長官,守衛的區域並不包括南京城。更何況蔣介石根本就不信任李宗仁,如果李宗仁調集軍隊去守衛南京,沒準老蔣會認為李宗仁要發動兵變呢。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這個問題我感覺有點“關公戰秦瓊”。李宗仁、白崇禧是廣西地方實力派,全面抗戰開始後兌現自己的諾言,桂軍開赴抗日前線,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山東、江蘇北部地區的防禦作戰,白崇禧入主中樞,擔任副參謀總長。


至於為什麼沒去守南京?淞滬會戰之後,決定守南京是比較倉促的,唐生智作為軍委會執行部負責人,戰前對於南京城防工事相對較為熟悉,再加上他自告奮勇,最終成為南京衛戍司令。如果蔣介石命令李宗仁守南京,李宗仁未必情願,蔣李不是一般的上下級關係,不是蔣說啥,李就會無條件服從。我們要知道,蔣介石當時詢問誰願意保衛首都,除了唐生智,無人應答。

至於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嚴格來講是不成立的。臺兒莊戰役發生在1938年3月、4月,孫連仲第2集團軍守在臺兒莊周圍,死頂硬扛日軍進攻,臺兒莊陣地幾進幾齣,確實表現不錯。湯恩伯第20軍團在外圍打運動戰,跑了不少路,最後瞄準時機插到日軍側後,迫使日軍放棄進攻臺兒莊,退守嶧縣。但是沒過多久,日軍調整了一下,捲土重來,別說國軍沒能守住臺兒莊,就連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地徐州也很快失守,而且是沒有經過激烈戰鬥那種失守。

所以呢,我們可以分享李宗仁取得臺兒莊戰役局部勝利的喜悅,但若假設李宗仁可以去守南京,或許還能贏得一場更大的局部勝利,那就過於天真了。好比你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然後抱怨劉備,怎麼不派趙雲留守荊州呢!又好比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一·二八事變,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那蔣介石為什麼不早點派十九路軍去駐守東北呢?這類假設過於脫離歷史客觀基礎,沒有討論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