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電視隕落 未來彩電市場更趨高端化

彩電市場今年本身就不景氣,由於近兩年面板價格不斷波動,更加劇了競爭程度,整體市場處於動盪之中。而對於互聯網電視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今年雙十一的銷售數據也能反映出互聯網電視的隕落。


互聯網電視隕落 未來彩電市場更趨高端化


據蘇寧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雙11"排在銷售額前三的依次是海信、TCL和創維,而長虹、索尼、康佳緊隨其後,小米、夏普、三星、PPTV則列六到十位。

而在線下,互聯網電視品牌則更處劣勢,前十中僅有一家互聯網品牌。海信、創維、長虹、TCL、康佳、PPTV、先鋒、索尼、夏普、三星居前十位。

從輝煌到退市 彩電業已經不再追求性價比

互聯網電視火了三年,但現在還能保持生存的品牌也就兩三家了,僅存的品牌也受困於行業整體低迷表現窘迫。

2013年開始,以小米、樂視為代表的首批互聯網電視品牌開始涉足傳統電視行業。此後,包括鵬博士、聯想、pptv、看尚、風行等十幾家企業相繼進入。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看中客廳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

與傳統電視廠商不同的是,互聯網企業追求硬件低利潤甚至零利潤,通過內容、運營等方式,尋求盈利,這在早期也給了傳統電視企業一定的壓力。

家電消費電子行業資深觀察家、《就說家電》主筆胡洪森表示,互聯網企業的這種玩法,時間久了就反映了一些問題,從樂視的資金鍊斷裂誘發了其他互聯網品牌廠商資金緊張的問題,總體來看,它們只是賠本賺吆喝。

"近兩年,互聯網電視企業發現這不是靠一時衝量改變彩電市場格局,而是要打一場持久戰,當賺錢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很多品牌也就消聲覓跡了。"胡洪森說道。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品牌的新品數量也同比下降11%。尤其是作為較早殺入互聯網電視樂視在2017年經歷資金鍊危機,銷量一路下滑。

彩電業一直是一塊看上去不錯的蛋糕,導致很多人都想在這個行業去競爭參與,互聯網電視的出現讓彩電業重新審視了性價比這個關鍵詞。

為了爭奪市場,很多互聯網廠商不知不覺就成為了價格屠夫,受制於價格,產品質量就嚴重妥協,低價低質的固有印象應運而生。

除此之外,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對於包括樂視、小米、暴風等互聯網品牌而言,初期的普遍打法是做價格屠夫,低價甚至虧損銷售。早年間暴風集團CEO馮鑫就曾透露, 2016年每賣出一臺電視要虧損300到400元。眾多彩電品牌相互價格廝殺帶來的噁心競爭接踵而來。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對智電網記者分析稱,互聯網電視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太便宜了,從而導致整體虧損,低端低質導致的後果就是品牌溢價能力太低,最終破壞品牌形象,這樣的發展註定不會長久。

梁振鵬進一步解釋道:"互聯網品牌電視的存在,對於中國彩電行業的健康發展,其實是一種傷害,互聯網品牌電視這種低端低質低價的特徵,使得這個市場彩電市場出現了消費降級,消費者買了新電視,卻不能看2K、4K這種超高清的節目,這其實是一種倒退。"

傳統電視企業崛起 互聯網品牌優勢不在

近幾年,傳統電視企業的不斷髮力,也讓互聯網電視此前的優勢不復存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傳統電視廠商包括TCL、創維、海信都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運營生態,與優酷、愛奇藝等視頻企業合作,極大的豐富了內容源。

其二,價格已經不能成為優勢點,互聯網電視受上游面板價格波動影響過大,沒有利潤的企業無法在企業內部形成正循環,導致很多企業無法生存。

其三,高端化是彩電業演進的新趨勢,相對傳統電視企業,互聯網品牌產品技術革新較為緩慢,產品高端矩陣欠缺。

從生產方面來說,傳統彩電品牌歷史悠久,具有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這是很多走代工之路的互聯網電視品牌所不具備的,原材料採購、品控、工藝、營銷、倉儲、服務這一系列的鏈條是企業發展多年才能形成的一種體系。這樣相對"寬鬆"的環境,也更有利於新產品的研發。

實際上,現在互聯網品牌已經不能像兩三年前那樣"抗衡"傳統電視品牌,很多互聯網電視品牌更多地選擇與傳統彩電品牌合作的道路,不過沉寂或許也只是一時,隨著物聯網真正爆發後,相信互聯網電視還會迎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