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一个汉人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的?

司马长史


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比起其他三位大臣来说更加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晚清的很多外交谈判,慈禧太后都是交给李鸿章全权负责的,可以说当时的李鸿章是个货真价实的“丞相”、“首相”。

一个汉人官员能够力压满清贵族来到如此位高权重的位置,自然有着其过人之处。

年轻时候的李鸿章,抓住了平叛太平天国的机会,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淮军,并且成功地剿灭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这一支淮军成为了李鸿章晋升的坚实后盾。

有了后盾,没有投名状李鸿章仍然进不去权力的中心。当时的大清帝国的实际掌舵人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深知只有得到慈禧太后的认可、信任才能够步步高升。

恰逢此时,同治皇帝病逝,不愿意做太皇太后的慈禧选择了年幼的光绪皇帝继位。本身就反对慈禧的势力,更加不满,私底下小动作不断。左右为难的慈禧只得假借生病为名,暂居后宫考虑对策。李鸿章分析完当时的时局,派出了所谓的“神医”薛福辰入宫给慈禧看病。

薛福辰名为“神医”,实为李鸿章的密探。李鸿章借薛福辰之口,向慈禧表忠心、表示淮军随时听候慈禧的差遣。有了李鸿章淮军的支持,慈禧便有恃无恐再也不害怕那些反对势力。

另一方面李鸿章通过了这一份投名状,成功的获取了慈禧的信任,进入了权力的中心。 再后来,李鸿章不断的与洋人接触、谈判,慢慢地也得到了洋人的支持。

有了洋人的支持之后,慈禧更加离不开李鸿章了。

此时慈禧对李鸿章已经谈不上是信任了,两人的关系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李鸿章利用慈禧提供的大清帝国的平台获取洋人私底下给的利益,慈禧则是利用李鸿章与洋人良好的关系来保全大清帝国的统治。


煮酒君


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成为朝廷汉臣中的支柱。慈禧太后一方面借助淮军集团来制衡湘军集团,另一方面李鸿章确实能办事和会背锅,自然就得到了宠信。李鸿章无疑是一个佼佼者: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当然,朝廷的满州八旗亲贵老爷们七嘴八舌,可不会完全信任李鸿章,甚至还有些忌惮。慈禧太后也时刻防着李鸿章,不会把军政大权交给他,而是可以办事,但需要掣肘,这就是帝后道术。

李鸿章的出身也比较好,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朝考后又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根正苗红的正途科甲出身,仕途起点比较高。不仅曾国藩支持他,认为才可大用,而且以潘世恩、翁心存为代表的苏南豪绅,也予以极大的支持。故而,李鸿章与当时的清流郭嵩焘、陈鼐、帅远铎被合称为“丁未四君子”。这个时候李鸿章意气风发: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客观来说,相对于同时代皓首穷经的士大夫,李鸿章眼界开阔,敢于突破,举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改变朝廷财政收入来源,关厘分途,以厘济饷,南下平定反叛,与列强谈判合作有很大的门道,确实是不世之材。慈禧太后虽然是满洲的利益代表,但也需要办实事的人。李鸿章性格豁达,时以诙笑解纷难。阴阳开阖,风采凛然。任事持大体,不为小廉曲谨,可谓名臣之风。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办实事的人都是比较稀缺的。

一般的士大夫爱慕名声,李鸿章埋头做事,办理天津教案,签订各类条约,外交斡旋,代主子受过。尽管再造玄黄,但是舆论四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临终之前作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主要方面,况且求名容易办事难,挨骂容易经世难,李中堂确实受了苦。

作为晚清裱糊匠的李鸿章毫无怨言,青出于蓝,也有对朝廷的忠诚,最终成为清帝国衰退的替罪羊,不像香帅张之洞那么聪明。梁启超说得好:

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我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总之,做人难,做李鸿章更难。李鸿章不是空谈派而是实干家,却遭到当时与后世人大家挞伐,到底是人性的悲剧还是历史的讽刺呢?

那些骂他的,不是毫无见识的嘴炮键盘侠,就是不懂晚清政治与社会之难。毕竟,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对于李鸿章究竟是黑是白,是忠是奸暂且不说。晚清时代被慈禧太后认为是“再造玄黄之人”,被西方称作“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与重用,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李鸿章老成谋国,对慈禧太后的确忠心耿耿;第二,李鸿章的确拥有杰出才能,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是依靠着曾国藩的支持创立淮军,在镇压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崭露头角——连西方列强都没想到,李鸿章的淮军,穿着如同乞丐一般,战斗力却相当惊人。

从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做过晚清最重要的三个地方的封疆大吏,也是掌权最久的一位直隶总督。人生得意时,李鸿章掌握京畿重兵,兼任北洋大臣与清廷外交事务,其手握重权在清朝仅在慈禧太后之下


虽然很多人认为,李鸿章几乎参与签订了晚清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是个十足的丧权辱国大奸大恶之人。然而,即便李鸿章不签,也会有其他人去签;而若仅仅是签字这么简单,清廷又何必屡屡只能派遣李鸿章?因为没人愿意去,既不想背负骂名,也没那个本事——做个沽名钓誉的嘴炮,比做个背锅侠轻松太多。

相传同治帝载淳因花柳驾崩,慈禧太后不愿立溥字辈宗室为新帝,退为太皇太后而由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掌权,强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帝

。此举引起朝臣不满与反对,而放当时重臣中,李鸿章却坚决支持慈禧太后,这也是后来慈禧太后对李鸿章信任与重用的重要原因。

清朝以满洲为先,然而晚清汉臣崛起,李鸿章虽然对慈禧太后忠心,但其也是个实用主义者。比如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要求李鸿章等人支持义和团攻击西洋,李鸿章却发起“东南互保”,公然抗旨,宣布“矫诏、乱命”


澹奕


慈禧很信任李鸿章,因为他做了一件事让慈禧很满意,40年官场于是非常顺利!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都是清朝“同、光时期”的朝中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曾经是湘军的统帅。


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中,李鸿章才真正为慈禧太后所重用。准确的来说,李鸿章是曾国藩一路提拔推荐的,由于当时满洲八旗兵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朝中的满洲贵族大臣们也不堪担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了,加上全国民变起义不断,太平天国已经占领东南半壁江山。


曾国藩和李鸿章受命于清廷危难之中,镇压太平天国立下大功,慈禧能不重用李鸿章么??所谓“舍其人已无可用之材”。至少在当时两宫太后孤儿寡母眼中是这样的。当然,当时的清政府也不只是李鸿章一位汉族重臣,还有左宗棠,但是左宗棠是爱国之臣,收复新疆,是无可厚非的民族英雄。但是李鸿章确实彻头彻尾的卖国贼,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也有人说李鸿章实际是晚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执行者而已,由他所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都是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满洲贵族们的意思而已。



李鸿章四十年的宦海生涯能一路走过来,与慈禧的信任肯定是分不开的,慈禧对李鸿章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什么人在慈禧面前将李鸿章的坏话,不管是真是假,慈禧一概不信不停,那么为何如此呢??

早在同治十三年,19岁的同治帝皇帝驾崩后,不愿意退居二线做太皇太后的慈禧选择了同治平辈的光绪即位了,对于这次皇帝即位,朝野上下表示了严重的不满。于是慈禧在宫里说自己病了,这时各地督抚都推荐名医给慈禧看病。李鸿章感觉机会来了,也推荐一名叫薛福辰的医生为慈禧看病。与其说是看病,不如说是替李鸿章表忠心去了。薛福辰说李鸿章全力支持皇太后的决定,慈禧有了李鸿章这支淮军驻扎京师,病也好了,也变得有恃无恐了。


历史课课代表


李鸿章起初是曾国藩的部下,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暂露头角,获得了曾中堂的重视,并且作为接班人在重点培养。

李鸿章非常勤奋,并且在建立淮军后,在移师上海,和洋人合作的过程中,最早接触洋人的先进技术,获得洋人的支持,提倡洋务运动,开办江南机器局。

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害怕曾国藩一家独大,影响朝廷的威望,就故意将李鸿章作为敲打曾国藩的棋子,故意抬高李鸿章,贬低曾国藩,借彻查湘军军费账目等名义,让曾国藩裁撤湘军、曾国荃辞职,这样在无形中迅速抬高了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

李鸿章在晚晴,为了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倡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等,甚至冒着屈辱,据理力争,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最后回国不久含恨而死。

李鸿章是中国鸦片战争后,晚晴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外交家,只是生不逢时、壮志未酬身先死,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千古的一笔。


MBA智慧钱大山


可以直说:李鸿章的士途与他头上的顶戴是用鲜血染红的。他是晚清外交家,李鸿章是以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他先是跟随曾国藩的湘军镇压太平军。后自立门户成立淮军,李鸿章颇有军事才能,同治五年,他接任因围剿不力被免职的老师曾国藩,剿灭捻军,因而得以连连升官。所以慈禧太后十分宠信他。李鸿章最早与洋人接触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间,咸丰十一年,李鸿章带领新招募的淮军赶赴上海,试图以上海为中心收复被太平军攻占的江浙.一带。当时太平军进军迅猛,走投无路的清廷决定借洋人力量消灭太平军,上海便有一支(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任领队。洋枪队武器精悦,打过几次胜仗,清廷大加襄奖,将洋枪队命为(常胜军)。对于(借师助剿)消灭太平军一事,朝中许多大臣持反对意见,深怕引狼入室。李鸿章抵达上海后,发现洋枪队战斗力惊人,于是想借他们围剿太平军,同时又抑制他们势力的壮大。


茹叔敬


慈禧太后作为封建政治家是符合封建社会制度道统的要求。如果按照近代世界史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素养要求的话,慈禧的封建政治家是极不符合要求的。当然啦,用社会主义性质政治者的素颜水平来评价,她更是极度的无能和腐朽。

封建政治家的能耐在于操控自己的大臣,使他们都乖乖地听命于自己,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吕后、窦太后、文明太后、武则天、刘太后、孝庄太后都是这种人。

慈禧不起绝对信任满人,也不是绝对排斥汉人,而是用自己的政治手腕来拨离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的实力,以使得自己能够控制住他们。

其实这是帝王们的通病: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

《尘埃落定》中有一个桥段:麦琪土司和他的儿子探讨问题。他儿子问他:“做土司有什么好处?”麦琪土司说:“除了要时刻提防自己的儿子外,好像也没什么。”


席军WH


慈禧信任李鸿章,是因为两贼的价值观基本一致: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屈膝投降。


星云1842


国家命运无非是内政外交,李鸿章青年科举翰林从军曾国藩麾下,到建立淮军独当一面,成功完成了平定太平军苏沪战场,接替曾国藩完成剿捻平定内乱。处理好天津教案的外交事宜,积极发展近代洋务运动带动民族工商业,还在慈禧太后中年重病期间推荐了让太后康复满意的大夫薛福辰!经过风雨考验不难看到,忠诚和能力兼具的大臣不多,慈禧选择了李鸿章为国家来挑内政外交的重担,李鸿章也把忠于慈禧左右朝局来达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初衷!


一叶小舟风雨渡


太平天国已经证明清八旗子弟已经不能战了。曾国藩出来带领湘军,算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而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而且李鸿章有淮军,而且善于和洋人打交道,最关键是李忠于朝廷,是可用人才。但他还不能封王,这是事实。信任,是说是实用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