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为什么只是三品官职?那谁是一品二品?

诚硕食品原料商行


三品,看起来好像也不算太高嘛,上面还有一品和二品大员压着了!

不过,这也是仅仅是看起来罢了!

在唐朝,一品和二品确实是地位高得不得了,但是但是基本上属于荣誉官衔或者说不常设。

比如说,工作了几十年的人要退休了,劳苦功高,给个正一品的太师以示荣誉;又比如说唐朝的尚书令属于正二品,但是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所以他担任皇帝之后尚书令就一直空着。


唐朝的官制,正一品的官员为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从一品官员为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为尚书令,从二品主要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在一品和二品官衔中,真正有实权其实就是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余的基本属于荣誉官衔。

唐朝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有时候称内史省)、门下、尚书,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内史),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从二品,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正三品;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正三品。

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已经是政府首脑级别的人物,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只是正三品,唯有尚书省的尚书令是正二品,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但因为尚书令自李世民后一直空置,所以唐朝初期的宰相实际上就是从二品和正三品,由此可见初唐时期正三品的地位,宰相级别的。

我们再来看狄仁杰活着时在武则天时期担任的最高官职是什么?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中书省被改成凤阁,门下省被改名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虽然不是门下省和中书省的长官,但地位等同于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

所以说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宰相,地位高的不得了。


胡史乱翔


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很高的官职,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取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狄仁杰在691年九月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书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不过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来俊臣弄到了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了彭泽县令。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兼纳言(侍中,正三品)。 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内,官职多有变动,基本在三、四品中来回变动,后来又成为检校纳言。

700年,狄仁杰又官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这一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追封为司空(正一品的官职);唐睿宗时期追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的爵位)。

综上,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三品,前后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属于执掌要务之人。至于去世后追封的官职或者爵位,就是看着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对有功之臣的赏赐。

再来说一下一品二品官职情况: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 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我们知道,天策上将是李渊专为李世民特设的,当初,李世民以五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功绩卓著,李渊封无可封,就弄出来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众亲王之上,可置署官。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置,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将的威力了。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武则天时期追封为国公的有好几个: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 韦安石(北周名将韦孝宽后人)被追封为郇国公、 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几个人基本都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再就是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两人在生前就封了国公: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当时承袭的是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过) ;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曾担任过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空置了下来,不再有人担任,尚书省实际的一把手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东宫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府牧(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爵位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


萧晓四姑娘


《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人称阁老,当朝宰相,却是区区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

实际上,历史上武周时期,狄仁杰当得最大的官也是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为何身为协助武则天丈量天下的宰辅只是区区三品?于是不禁要发问区区三品已经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权重的吓死人?!

其实,官高倒是事实,权重倒是不一定。

其实,唐朝的官制还是颇有特色的,从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样有九个品级,分为职、勋、爵三类官职。

一品大多都是勋官占据如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三司(太尉、司空、司徒),太子三师(少师、少傅、少保)亲王、公主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长孙无忌、李绩、郭子仪、武三思等。大多都是开国元勋与皇亲国戚。

二品只有尚书令,但是曾经李世民在当皇帝前曾当过,为避讳,后人都没有敢当的,连郭子仪也没敢当,因此一直是虚位以待。

然后便是唐朝正式话事团队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他们的一把手都是三品实权官员。


(武则天像)

刚刚已经说过,尚书省的一把手尚书令悬而未决,所以自然由副官左右仆射当家,三品秩。其下属六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后来武则天时期,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其所辖部门主要负责皇帝文秘工作,武则天时期简称为凤台。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其所辖部门主要对中书省的诏书、法令等进行复核、监督,武则天时期简称为鸾阁。

实际上,中书令,侍中就是相当于那时官员的最高权力者了,是为宰相。

武则天时期,为了有人替天子巡牧,游走在外治理天下,狄仁杰这样的官便诞生了——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意思是他的官职和凤台鸾阁的中书令和侍中一样都是三品官员,帮皇帝共同管理天下,是为宰相,所到之处,如朕躬亲。


所以不能说狄仁杰官不大,只能说那时候官员权力最高峰撑死了只能到三品罢了。


不书公子


狄仁杰的三品官位看似很低,实际上已经是普通官员在唐朝政府能够做到的最高官职了。像我们熟知文臣的魏征、房玄龄,武将秦琼、程咬金等人都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



唐朝官位制度

简单说一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称之为宰相。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中书令为正三品,中书侍郎为正四品。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侍中为正三品,黄门侍郎为正四品。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尚书仆射(pu ye)。因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后世这一职位一直未任命。而左、右仆射为正三品职位,负责统领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六部的长官也为正三品。

以上三省为唐朝的政治中枢,中书省负责制定朝廷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议定,尚书省负实施责执行。三省权力互不干扰,从而相互牵制平衡。



狄仁杰官职履历

狄仁杰以科举踏入仕途,最初只是一个从七品下的汴州判佐。其后做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等职务。

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后做到了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时狄仁杰才做到了三品的职位。但狄仁杰仅仅在此职位上做了四个月后便被诬陷谋反,之后被贬职。



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被启用,任命鸾台侍郎(黄门侍郎正四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三品),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狄仁杰的官职履历从始至终都没有超过三品,实际上就是唐朝的官员制度限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都是象征性官职,没有实权。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等,这些官职都是象征性的荣誉官职。而唐朝唯一有实权的一品官职为天策上将,不过只有李世民做过,当李世民称帝后,这一官职也被取消。



最后说一下,做官实际上不是为品级,而是为权力。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职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实际上这个职位仅是四品官职,但大部分二三品大员见到后也都是毕恭毕敬的。


我是越关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两次拜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喜欢乱改名字)是宰相加衔,但不是官位的品阶,品阶要看本官是什么,四品、三品都可以加宰相的衔,狄仁杰最高做到三品。唐朝时期一品、二品官不轻易授人,多是虚职。

1,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的两次拜相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地官侍郎(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代理尚书,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武则天的宰相之一。

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逮了起来。狄仁杰第一次担任宰相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

隋唐采用三省六部制。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本官也只有正四品,担任鸾台侍郎(相当于门下侍郎,正四品上)、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代理鸾台纳言(门下侍中,正三品,门下省最高长官),这还是一个代理,不是正式的正三品。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任凤阁内史(中书令,正三品,中书省最高长官)。同年九月,狄仁杰病逝。

2,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唐朝宰相的品阶低,三品、四品都可以当宰相,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一直在相互斗争,其实外国历史上也存在这个问题,法国早期的宫相、日本幕府将军,都是这个问题。

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宰相要谋反,皇帝也Hold不住。

但皇帝也不能没有宰相,否则皇帝就要替宰相日理万机(还要临幸后宫的一群嫔妃)。朱元璋真地废了宰相,自己累得吐血,抱怨自己不如一个江南的田舍富翁。

宰相都是从成千上万的官僚中锤炼出来的,有高超的行政能力。

但皇帝是血统继承来的,勤奋程度、行政能力,这不是遗传的,大部分的皇帝不够勤奋、行政能力一般,只适合对重大问题拍板。皇帝兼任宰相,用不了几代就搞不下去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为了削减相权,到一定时候,就把原来的宰相职务架空,用一个地位较低的官职充作宰相。另外,就是采用集体宰相制,分散相权。

西汉是有丞相的,东汉时期的中等官员尚书令,原来是帮皇帝处理宫中一些杂事的,属于1千石,比2千石的郡守地位还低,但后来在皇帝的扶持下尚书令地位上升,最终充当了实际的宰相。

到后来尚书令的权力大了,虽然是个正二品,皇帝也看着害怕,从不轻易授人。隋朝时期,只有杨素任尚书令,隋炀帝却时时派人遣医送药,盼他早死。唐朝前期,也只有李世民当过尚书令。

所以唐朝尚书省大部分时间只有左右仆射(从二品)。

3,武则天时期比狄仁杰官大的人

武则天时期前后任命了六七十个宰相,太多了,我们看几个关键的: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官位都很高,都当过宰相,由于武则天的血缘关系都压狄仁杰一头。

天授元年(690),武承嗣担任文昌左相(尚书左仆射,从二品)、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正三品)。武承嗣的官品最高从二品比狄仁杰要高。

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承嗣授特进(正二品)、太子太保(从一品),但都是虚职。

武三思

神龙元年(705年)初,武三思拜司空(正一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但这一年神龙革命,中宗上台。武三思最攻官品是正一品。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唐朝的管制。

唐朝的真正的实职最大官是尚书令和大行台尚书令,但自李世民之后,因此位权势过大,不在设立。而尚书令也只是正二品。


正一品只有三师、三公等虚职。

从一品则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虚职。

正二品的尚书令不再有人担任,同样没有实职。

从二品有尚书左右仆射、大都督等。尚书左右仆射仆射在李世民的时候就有加同平章事才可入相的惯例,后来更是不设长职,无同平章事不得入相,几乎也相当于虚职了。大都督更是宗王遥领,由大都督府长史负责。

所以三品已经是唐朝实权官吏的极致了。

并且,在武则天时期,官员的实职职务都很低,如狄仁杰,他的实际官职是鸾台侍郎,其实是正四品上,只是加同平章事入相(狄仁杰升内史是他死前最后一年的事了)。另一位宰相张柬之同样正四品的秋官侍郎,加同平章事。


《神探狄仁杰2》故事背景是圣历二年,狄仁杰任内史是久视元年,差了一年的时间


魔智


唐的官制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长官因为权重,地位,品级是比较高的,为正二品。由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的避讳和权力的集中,尚书令一职,不再设置。而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只是虚职,代表荣誉而已。



唐太宗之前,还有尚书令这种正二品,太宗之后除郭子仪短暂当过,就没有了。剩下的中书和门下省长官本来的品级就是正三品,而唐朝都是以这三省的长官为天然宰相。

随着尚书省权力集中到皇帝,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大唐最重要的机要部门。所以,到了唐太宗末期,除部门长官外,再指定其他的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靖就当过这个职务。后来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不足,四品以下也可以参知政事。

(狄仁杰)

所以,无论品级多高,要加这个官衔才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当皇帝后,还中书和门下为凤阁和鸾台。狄仁杰的几次拜相,都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才能是真正的宰相。而且,狄仁杰又当内史(凤阁的长官),正三品,资历老,人称“阁老”。

所以,唐朝的正三品不同于后世朝代动不动的一品二品,其实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了。连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破格当了尚书令,也只是正二品,没几天他也给辞了。


大飞熊ヽ骑士


因为唐代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长官逐渐成为实质意义的宰相,而三省的长官在初唐之后大都只是正三品的官职!

初唐时期,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为正二品的官职,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过这一官职,自此之后就不再授予大臣,尚书省的主官就成为了从二品的尚书仆射,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正三品。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开始,三省长官和一些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了处理政务的宰相,所以说自此之后宰相也才是三品官为主(尚书仆射除外),而狄仁杰官职是正三品的内史和宰相!

当时的一二品官职主要是三师(太师、太保、太傅)、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右仆射、大都督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大都护等。

官职几品无所谓,掌握实际权利才是最重要的!


公子皇铘


在现在的各种历史影视剧中,狄仁杰的题材是非常火热的,而在这众多影视剧拍摄狄仁杰题材的时候,他们所主要侧重的大多数是狄仁杰擅长判案方面的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狄仁杰,这些影视剧是很少有提及的。

而我们脱离影视剧的局限去看待真实历史的话,狄仁杰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

历史中狄仁杰在断案方面的高效严明

实际历史中的狄仁杰确实在判案、断案方面有着非常出色的能力。

在狄仁杰成为了唐朝的大理寺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最高法院院长之后,他凭借着他高效的断案方法以及敬业创造下了我国历史中的一个断案记录。

在他担任大理寺卿的一年时间里,他在一年的时间里断下了17800件的案子,如果我们从平均的时间来看,狄仁杰当时每天起码要断下40多件的案子才能达到这样恐怖的记录。

而且当时狄仁杰的断案不仅非常的高效,而且还特别的公正严明让人折服。

在他所断下的17000多件案子中没有一件是为了求快而断下的冤案,这方面我们从这17000多件案子中没有一个人在断案后有异议、重新申诉可以看出。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的位高权重

而除了在断案能力上有着非常强大的能力之外,狄仁杰在朝堂之上的成就也是非常斐然的。

因为狄仁杰能力的出色、因为狄仁杰不畏一切敢于纳谏的正直、同时又因为狄仁杰的会做人,最终使得狄仁杰被武则天提拔为了宰相之职。

虽然后来他受到陷害被罢免了宰相之权,但是后来在武则天的重用下,他却再度东山再起,第二次被武则天委任了宰相之职。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狄仁杰当时所担任的宰相职位与其他朝代宰相的职位是有些不同的。

唐朝的宰相在每一个时期的时候都不会只有一个人担任,唐朝的宰相是多人同时担任的。

这种状况就如同清朝时期的军机处一样,他们的正式职位并不是以宰相相称,只不过因为位高权重的原因,所以唐朝时期的很多位高权重者才被人们称之为了宰相。

狄仁杰之所以终生只是三品官的原因

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件比较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狄仁杰两度成为宰相的时候,他的品级都看起来有点低。

在他两次成为宰相的时候,他的品级最高只有四品,而终狄仁杰的一生,他所拥有的最高等级也才只有三品而已。

宰相之职每朝每代都是非常崇高的官职,为什么狄仁杰拥有着如此之大的权力时,终生最高的品级只有三品呢?


实际上这主要与当时唐朝官职的特殊性有关,与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朝代不同,唐朝的三品官员所能掌握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是唐朝整个朝廷的巅峰了。

再往三品以上排列的话,就已经不是普通的官员所能拥有的品级了。

唐朝的前二品都是一些荣誉性极强的虚衔,在寻常时候,即便官员们所掌握的权力再如何滔天,他们也是很难获得前二品品级的。

这种状况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元帅、大将军衔一样,若非是在特殊时间段里,军队里的最高军职也仅仅只是上将而已。(头条孤客生原创)

能在唐朝拥有前二品品级的人

而如果大家想要了解一下唐朝能拥有前二品品级的都是什么人,那大家可以往下阅读一下。

在唐朝能拥有正一品品级的人,一般是当时的太尉、太傅、太保、司空等人,或者是皇族的亲王、公主等人。

在唐朝能拥有从一品品级的人,一般是当时的太子太师、太子太保,或者当时的郡王、国公等人。

而唐朝的能拥有正二品级的人一般是当时的辅国大将军、大行台尚书令,或者当时的开国郡公、上柱国等人。

唐朝的从二品官员这一般是当时的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开国县公等。

正因为这些品级的崇高,所以狄仁杰在活着的时候才最高只晋升到了三品的品级,而在他死后的多年时间里,因为他名声的极佳,所以他后来实际是并不只局限拥有三品品级的。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狄仁杰之所以最高只成为了一个三品官的原因,三品对于唐朝的很多官员来说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升无可升的极限了,能在唐朝成为三品官的人,无不是手握着巨大权力的朝中重臣。


孤客生


狄仁杰的三品已经是宰相了,和后世明清时代一品才是顶级高官不同,在唐朝宰相也只是享受三品待遇。一品二品则大多是崇高的虚衔。

在唐朝,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表示享受三品待遇。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少的时候五六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十几人。宰相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位,可以把唐朝宰相理解为今天的常委之类,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参与中枢决策。宰相们的本身职位,有可能比三品高,也可能比三品低(绝大多数情况是比三品低)。

狄仁杰第一次出任宰相,本职是地官侍郎,这个职位的品级是正四品上。狄仁杰第二次出任宰相,职位是鸾台侍郎,品级也是正四品上。本职的品级均低于正三品。

(狄仁杰)

唐朝的一二品官员,分品级情况如下。

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师三公均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天策上将是李渊为李世民发明的官职,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做过。正一品的爵位有亲王、公主。

从一品的官职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太子三师或东宫三师,也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文散官的开府仪同三司和武散官的骠骑大将军也是从一品,散官只是表示级别,不是实职。从一品的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和大行台尚书令。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出任过,长期不授人。大行台尚书令只有在唐朝建国初战争时期存在过。正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特进和武散官的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正二品还有勋官上柱国。勋官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意义不大,相对容易拿到。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尚书左右仆射唐初一度是当然的宰相,后来也需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能算宰相。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也是一种不常设的崇高虚衔。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般由秦王之类兼任,臣子做的情况很少。大都督和大都护则是比较少有的长期存在的实职二品头衔。算得上常设的一二品官职也就尚书左右仆射和大都督、大都护。


从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光禄大夫和武散官的镇军大将军,从二品的爵位有开国县公,从二品的勋官有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