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塞北三大文豪”的文化往事

[今日學習]

民國初年,綏遠省的人們把白映星、榮祥和陳志仁稱為“塞北三大文豪”,在當時的塞北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白映星

白映星(1890--1945),字鏡譚,薩拉齊人。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1922年北大畢業後任歸綏中學教師,在教學中常介紹杜威和胡適,同時也積極宣傳“五四”運動的新情況,並組織指導學生寫作白話文,在塞外思想界引起震動。1929年任中山學院院長,推動新學科建設,引入自然、社會和文藝宗教等課程。1934年,綏遠省主席傅作義成立鄉村建設委員會,聘請白映星為指導部主任兼鄉訓所所長,期間,參與《綏遠通志稿》的編撰工作。1937年9月,日寇進犯綏遠,雖然經過豐鎮、涼城和集寧保衛戰,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10月12日,歸綏淪陷。時值傅作義率軍保衛太原,綏遠地區群龍無首,留在綏遠的知名人士不甘做亡國奴,白映星等人四處聯絡,以各縣保安隊為基幹力量,自發組建了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他們奇襲武川、烏蘭花、察素齊、薩拉齊,歸綏等日寇要點,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後與八路軍大青山支隊配合,成功組織了蜈蚣壩伏擊戰。抗戰期間,他一直隨自衛軍轉戰在抗日前線,1945年去世。

榮祥

「烏蘭道20號」“塞北三大文豪”的文化往事

榮祥(1894--1978),字耀宸,薩拉齊縣美岱召人。1912年,歸綏道臺衙門想佔用教育基金建治安維持會,在歸綏中學堂讀書的榮祥上書將軍衙門,因一篇呈文而名聲大噪,同年在王定圻創辦的《綏遠日報》上連載小說《天國革命記》引起轟動。1913年被開除學籍的榮祥來到北京,1914年考入中央政法專門學校讀法律本科,期間以“塞翁”的筆名在報紙上發表大量文章,給京華文壇帶來不小的震動。1918年畢業後回到綏遠,在道尹周登皞組織的“吟邊詩社”徵詩中,一舉奪魁,從此有了“塞北文豪”之稱。1922年任綏遠師範學校國文教師,1927年,任晉綏騎兵師師部中校參謀,1928年出任土默特旗總管。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頒佈了《修志事例概要》,其首條規定:“各省應於省會所在地,設立省通志館。”時任綏遠省主席李培基迅速組建成立綏遠通志館,聘請榮祥為主任編纂。《綏遠通志稿》的出版雖然歷盡坎坷,直到七十多年後才正式出版,但榮祥先生功不可沒。1930年,出版《瑞芝堂詩鈔》。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蒙古抗日遊擊隊第三軍區司令部中將司令,後南下退守榆林,任蒙旗宣慰使公署秘書長,期間積極聯絡蒙旗上層進行抗日鬥爭。1949年,榮祥先生髮起並參加了綏遠和平促進會,積極投身到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運動中。同年參加綏遠和平起義,曾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長。

陳志仁

陳志仁(1902--1969),字之的,薩拉齊縣忽拉格氣村人(今屬土默特左旗)。歸綏中學第五期學生,因文章用典精煉而被同學和老師譽為“綏遠才子”,1919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成為綏遠省第一個考入北大的文科學生。1925年畢業後,曾先後在歸綏師範、中山學院、綏遠農業職業學校、綏遠省立中學任教。他是綏遠省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課堂上講解魯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課外組織新文化書刊、新文學、外國文學的讀書活動,並積極排演新劇,在《孔雀東南飛》中親自扮演劉蘭芝,到歸綏、託縣、包頭等地進行免費公演。1929年任綏遠社會教育所所長,主編《通俗時報》。1931年參加《綏遠通志稿》的編纂工作。1935年任綏遠民眾教育館館長,主編《社會日報》。抗日戰爭爆發後,棄筆從戎,回鄉發動農民,組織武裝,率隊參加馬占山的東北挺進軍,被任命為暫編第六旅旅長,駐防薩拉齊。1938年5月又加入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任第七路總指揮。1939年到1945年任晉察綏邊區挺進軍秘書主任。1949年參加綏遠和平起義,他是通電起義簽名的三十九人之一。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捐錢為前線購買飛機和大炮。新中國成立後,任綏遠省文史館館長、政府參事室參事、綏遠文聯常委、文教委員會委員等職,1969年去世。

“塞北三大文豪”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有積累,而且對塞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抗擊外侮,保家衛國方面更是意氣相投,雖然在日常工作中各有所職,但也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他們不僅共同編纂完成了《綏遠通志稿》,而且據史料記載,1928年,華洋義賑會在修建民生渠時,因民眾的牴觸情緒,前期工作受到很大阻力,於是他們派徐岫青拜訪薩拉齊的文化名人出面調停,時為綏遠中山學院院長的白映星,土默特總管榮祥,綏遠社會教育所所長陳志仁聯合出面,解決糾紛,安妥百姓,得以民生渠順利開挖。他們還配合華洋義賑會共同修訂完成了《科學方法之防災述略》《滅蝗手冊》《用耐旱籽種來防災》等宣傳手冊,起到了教化百姓、開啟民智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