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要杀魏延?

小和尚光头


诸葛亮死后并没有要杀魏延,这个说法是基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没有历史上的史实依据。

魏延最后的结局,主要是因为和杨仪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一点大家其实已经很熟悉,无须细说,可以参阅以下截图内容: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转引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撰写的《魏略》中(下面红色字体部分),有着另外一个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诸葛亮病笃之时,魏延是守在他身边的,并且诸葛亮的临终嘱咐是对魏延为首的等人说的,其内容是:“我死之后,你们只要小心防守,千万不要再来此处(展开战事)了。”同时,诸葛亮也委托魏延摄行(代理执行)自己的职务,秘不发丧而退兵。

魏延于是隐匿诸葛亮的死讯,撤军到褒斜道南谷谷口之时才公开宣布诸葛亮的死讯。此时与魏延之前就不和丞相长史杨仪见魏延代理了诸葛亮的指挥权,畏惧魏延会趁机谋害自己。于是杨仪就在军中散布谣言,称魏延将要率众北叛曹魏,并带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魏延。魏延本来就没有叛乱谋反之心,于是不交战就领兵退走,最后被杨仪等追杀而死。

裴松之认为《魏略》所载是所谓敌对国家的传闻之言,其可信程度不如本传中的内容。

但是这至少说明,存在另外一种关于事实的陈述和潜在的可能性。

(魏延京剧脸谱)

在陈寿撰写的本传中,刘禅在接到魏延和杨仪互相告发对方谋逆的表章时,不确定是非曲直,问的是侍中董允和另一位留守丞相府的丞相长史蒋琬,诸葛亮北伐在外的时候,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是共同维护蜀汉后方稳定的重要人物,他们都为杨仪作保而怀疑魏延,使得蜀汉最高当局对此事的定性的天平倾向于杨仪。

魏延没能活着,所以他失败了,在现实和历史记载中,后来更在演义中成为所谓脑后有反骨之人。

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可能永远湮灭在历史的星霜之中了,我们只知道,魏延是英雄,即使是一个做错事的悲剧英雄,而杨仪只是一个龌龊不堪的小人。

受命镇守汉中的魏延曾经对刘备说: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请为大王吞之。

千载之下,凛然有生气,壮哉!南郑侯!


谈古论金



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蜀汉著名将领,因擅长军事,战功卓著深受刘备喜爱。刘备占领荆州后,关羽征战长沙郡,当时魏延和黄忠都在长沙做将领,黄忠两次征战关羽不胜,被被长沙太守韩玄当做谋反,魏延看不过去,斩杀韩玄,与黄忠一起投靠刘备。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川助刘璋抗击张鲁,次年刘备与刘璋决裂,攻取益州,派魏延、黄忠平定广汉郡,魏延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魏延因攻被封为镇北将军,又名魏延镇守汉中,可以说刘备对魏延非常重视。刘禅继位后,由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一直没有重用,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也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也被否决,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在临终前,诸葛亮命杨仪、马岱等设计杀害魏延,诸葛亮究竟为何要斩杀魏延,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魏延之死。

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入膏肓,自知来日不多,有一个人他一直放心不下,那就是魏延。诸葛亮在临终前在五丈原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而这一次重要的官员都参加了,身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魏延却未受邀请,要知道魏延是蜀军的二号人物,除了诸葛亮没人能和魏延相提并论。诸葛亮在会上详细的安排了退兵计划,令姜维、杨仪等把蜀军带回去。又召集马岱杨仪,要求魏延断后,若魏延不愿断后便将其斩杀。


诸葛亮死后,魏延不但不愿断后,还要求不要撤军,魏延说岂能因为丞相一人而废北伐大业。并称自己是最高统领,丞相已死,全军都要听魏延的。姜维杨仪等率军撤退,魏延不愿撤退,并且阻止扰乱撤退。这时只有马岱一人支持魏延,与魏延合军一处。魏延追上杨仪,要求停止撤退,杨仪大骂魏延谋反,二人也多次上书刘禅互相说对方谋反。杨仪大声呵斥魏延:你敢大喊三声“谁谁敢杀我”吗?魏延大笑:尔等鼠辈岂是我的对手。于是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背后马岱挥刀斩杀魏延,魏延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原来这些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


其次分析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

其一魏延是降将,将其主韩玄斩杀,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对他一直不放心。当年关羽攻长沙,魏延为黄忠打抱不平斩杀韩玄,开城投降。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弑君背主,是个不安分的人,认为魏延早晚必反。即便魏延有很多战功,对刘备也是唯命是从,甚至对诸葛亮本人也是毕恭毕敬。但诸葛亮认为,内心阴暗,魏延之所以凡事尽心尽力,是因为魏延不得势,为了升官保命,一但魏延得势就会作出苟且之事,必然会反。


其二魏延貌进,打仗不按章法,这与诸葛叫保守的进军策略截然相反。诸葛亮一直主张稳扎稳打,不愿意冒风险。但偏偏魏延就是胆大妄为之人,在军事上什么样的冒险策略都能想出,在诸葛亮看来,魏延不顾后果的进军策略必然会对蜀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兵出子午谷奇谋就是典型的例子。诸葛亮死后,魏延必然蜀军最高统帅,让魏延带领蜀军北伐,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为了蜀军的将来,诸葛亮必然要除掉魏延。


其三魏延建功心切,诸葛亮料定他死后魏延必不愿意退军,蜀军的安危命悬一线。魏延最为好大喜功,他比诸葛亮更渴望北伐胜利,建功立业,因此诸葛亮死后,魏延必然不愿意退军,再加上魏延在蜀军的威望,必然没有人能够驾驭。果不其然,当姜维杨仪等坚持退军的时候,只有魏延仍然坚持要完成北伐大业,不可因诸葛亮一人而放弃北伐。这样蜀军就开始产生了分裂,幸好马岱将魏延斩杀。


其四诸葛亮已经安排了姜维作为接班人,有魏延在,姜维不可能做全军统帅,魏延必拥兵自重。魏延的资格、战功都远超姜维,就算再蜀军中的威望,也远在姜维之上,魏延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功劳无数。魏延作为镇北将军时,姜维还仅仅是一个中郎将,其地位远不如魏延。无论是军事谋略、人气、地位,魏延都在姜维之上,因此魏延不死也就没姜维什么事了。


关键是魏延飞扬跋扈是出了名的,朝中文武都不敢招惹魏延,都让他三分,只有杨仪敢和魏延斗,不过经常被魏延欺负,哭着找诸葛亮评理。以魏延在朝中的地位,他如果在掌握军队,必然佣兵自重,刘禅的能力,绝对无法驾驭,魏延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董卓或者曹操。因此为了蜀军乃至整个蜀国的安危,诸葛亮必然要除掉魏延。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诸葛亮并没有要杀魏延,也没说魏延有反骨,那是小说家编的。

我们从史料上看,诸葛亮的确不太喜欢魏延。

比如魏延提出奇袭长安的计划,诸葛亮根本就置之不理;比如街亭之战,大家都认为魏延是宿将,应该派魏延去守,诸葛亮却自做聪明,派了纸上谈兵的马谡去守。可见诸葛亮心里是比较不喜欢魏延的。

魏延也很不容易,诸葛亮不喜欢他,他还是凭自己的本事,爬到蜀军一哥的地位。在诸葛亮压制的时候,魏延基本上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倒是他自己领兵作战,独当一面时,有精彩的表现。比如羌中之战,进攻羌中的总指挥是魏延,参与的将领有吴懿。魏延与魏国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等大战于阳溪,蜀师大胜。这次胜利后,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兼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吴懿也迁升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延已经是军队中最高级别的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前,却意外地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杨仪。当时杨仪在军中的排名,仅列第五或第六,而且是个文职,但他的身份是丞相长史。也就是说,诸葛亮即使死了,军队指挥权也要牢牢控制在丞相府手中,军队要听丞相府的话,就这是军队的政治化。

诸葛亮还做了一个安排:一旦自己去世,大军应当退回蜀国,保全实力,由魏延负责断后。

这个安排着实让人纳闷,哪里有军队最高级别将领负责断后的道理呢?难道不是领导先走吗?可见魏延失宠到什么地步。作为前军师与征西大将军,居然是用来断后,这个太不合理了。诸葛亮这样安排,显然是怕魏延与杨仪有冲突,杨仪先走,魏延后走,不打照面最好。

诸葛亮还有另一条指示:就算魏延所部不服从,其他部队也要按照计划撤军。

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想过,魏延可能不服从命令。魏延不走,其他部队全都撤走,那岂不是让魏延自生自灭么?后人怀疑诸葛亮有杀魏延之心,跟这个恐怕有关系。

不过,有一件事,诸葛亮也是始料不及的。

当费祎向魏延传达丞相遗嘱后,魏延的确马上抗命,

怒气冲冲地说:“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在。丞相遗体可由幕府亲信官属送回安葬,我当亲自统率诸军痛击敌人,岂可因为一人之死而废弃天下大事呢?再说了,我魏延是何许人也,能够被杨仪约束、当他的断后将军吗?”

魏延这话有三层意思:第一,没有丞相,我魏延照样可以北伐,说不定还打得更漂亮呢。第二,丞相幕府赶紧滚蛋,不要对军队指手划脚;第三,让我听杨仪的,为他断后挡子弹,门都没有。

魏延还拟出一个草案,如何处理丞相后事,谁去谁留等等,要费祎与他共同签名,而后昭示全军将士。应该说,魏延是打算把丞相幕府踢出军队系统的。

谁想到费祎跑回去后,跟杨仪一说,两人认为事不宜迟,应该马上执行诸葛亮的遗命,通知各营,马上向褒斜谷撤退。各兵营都通知了,就是没有通知魏延。看来杨仪是打算把魏延送给魏国人了。

谁知魏延侦察工作到位,发现其他部队都要撤了。他奶奶的,要溜也不告知老子,这不是让老子当炮灰吗?好,老子就要溜得比你们快。他拔营就走,一下命令,就行动起来。这支本来被诸葛亮安排作为断后的部队,居然最先开溜。部队退入褒斜谷后,他索性烧毁一段栈道。这件事干得太荒唐了,大部队还没过去,他把栈道给烧了,岂非绝了退路。搞不好杨仪的部队可能全军覆没,被彻底消灭在褒斜谷以北。

在这种意气之争下,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升级,最后导致兵戎相见。但是,毕竟诸葛亮的遗命在那儿,魏延事情做得太绝,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最后反而被杀。

诸葛亮对魏延不服命令是有所预料,但对杨仪、魏延闹到这份上,则是料想不到的。没有任何证据说诸葛亮要杀魏延,倘若真的要杀,也会有生前杀,怎么可能死后才杀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君山话史


杀魏延的不是诸葛亮,魏延之死也确实是三国最大的冤案之一!

他俩之间是有存在矛盾。也只是魏延想奇袭子午,诸葛亮不允,魏延心有怨气罢了,不至于死后留下遗言斩杀魏延。诸葛亮很明白魏延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况且我相信诸葛孔明心胸没那么狭隘,罪魁祸首是杨仪!


诸葛亮死后定继任者为蒋琬,杨仪仅为中军师。他心怀不满又多出怨言,被削官罢职又不思悔改,上书诽谤言辞激烈。从这些可以看出杨仪是个十足的小人,魏延也是被他用谗言害死,真是替魏延叫屈!所以要杀魏延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小人杨仪!不过诸葛亮也要负用人不当之责!

魏延一直被人们认定为反贼,真的是冤枉他太久了!也冤枉丞相太久了!


乐观的三国迷


诸葛亮事必躬亲,用现代话就是操心的命。

魏延是唯一一个多次不听诸葛亮命令的人,觉得诸葛亮太谨慎了,还在背后说诸葛亮的坏话。

与诸葛亮来说,与私不会和这样的人太亲近,与公这样的人有才还是要用,但担心自己走后无人能控制他,担心他把自己一手创建的帝都给破坏了,所以唯有带他一起走。

魏延是唯一一个让诸葛亮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他的死是必然。


蜗牛的时间


首先要说明一点是魏延被杀的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是有很多疑点的。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人在蜀汉的地位。那就是关羽。

首先,如果按照三国志里的记载的话,关羽的地位实际上在刘备阵营,应该是仅次于刘备的。我所说的是实际地位。

那么关羽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对蜀国整个的局势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

但是关羽出事以后,蜀国基本上可以说对出现第二个类似于关羽这样的人是很敏感的。

而关张赵马黄这一众人都死完了,以后最有可能成为关羽第二的,那只有魏延了。

诸葛亮时期的魏延在蜀国的地位,虽然没有关羽彼时在蜀国的地位那么高。,但基本上蜀国,地位能与魏延相比的,恐怕也只有诸葛亮了。

不要忘了刘备在的时候,他对魏延是很信任的。

当初汉中太守的任命,多少人都以为会是张飞,结果刘备选的是魏延。

那么诸葛亮死了以后,魏延在蜀国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呢?

毫无疑问,论能力,论资历,论地位,没有人比得了他。

但是这个人很危险,他很容易成为第二个关羽。

第一个关羽给蜀国造成了多大的后遗症?所有人恐怕都是记忆犹新。

所以实际上或许很多人都害怕魏延成为关羽第二,因此在诸葛亮死后,很可能是这帮人密谋杀了魏延。

而诸葛亮当时死前下的命令是什么?

不要管魏延和他手下士兵,只要把剩下的所有士兵带回去就可以了。

然而结果发生了什么?魏延被杀了。

所以这个结果要么是诸葛亮,其实又暗中下了另外一道命令,杀了魏延。要么就是姜维和杨仪暗中联合干掉魏延。

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杨仪是实质上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说到这里,其实魏延挺可惜。因为他确实忠于先主刘备,也确实终于蜀汉政权。


该死的歌德


你问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吧?什么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这样的屁话,都是贯中先生瞎编的,千万别当真啊。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应该是死于和杨仪的内讧。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所以魏延的死,应该跟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根本就没杀魏延的动机。刘备在位时,很看重魏延。刘备死后,可能魏延有点居功自傲,或有不服诸葛亮管束,但是诸葛亮也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不会糊涂到擅杀大将的地步。魏延与诸葛亮的主要矛盾,就是魏延献了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出于谨慎而不用,所以魏延对此很不满,但也仅此而已。魏延对蜀国的忠心,诸葛亮应该心里很清楚。诸葛亮怎么可能杀一个对国家忠心不二,而且有位高权重,还有一生本事,绝对算得上蜀国栋梁之才的魏延呢?


步步小赢


诸葛亮一生求稳,主要还是为了蜀汉不要过度内耗而下了决策。魏延确实有才干,但是心气太高。魏延属于荆州一脉,同益州本地势力不融合,又看不起杨仪等一干人。诸葛亮一去便无人能够钳制魏延,诸葛亮担心魏延一意孤行,同人争斗,耗损本来就不足的国力,加快蜀国的灭亡,只好舍弃魏延,军事方面全部托付姜维。


Freedom208751127


魏延一出道,长沙救黄忠,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敢说敢干的勇将。刘备重用更说明魏延有勇有谋,诸葛亮一直都器重魏延,而魏延也屡立战功。试想一下,这样一位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诸葛亮死后惟一的勋臣,谁能治服?而就魏延好强的本性而言,他又能服谁?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杨议必欲除之,才可掌权,换了姜维或任何一人主事,同样也要除掉魏延这个居功自傲,难以管教的刺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