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张宝英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拜豫剧大师崔兰田为师,是崔派优秀传人,是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五届人大以来的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安阳市劳模,模范中共党员。

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张宝英幼时曾在一私营卷烟厂做童工,1953年入长葛县豫剧团学戏,1955年考入安阳市豫剧团,1959年拜豫剧六大名旦之一崔兰田为师,悉心学习崔派艺术,同年参加省二届戏曲会演,获优秀演员奖,后去西安向秦腔演员马兰鱼学《游西湖》,1960年带此戏去上海演出获好评,1961年在邯郸向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学习表演艺术等技巧,1962年去北京演出《三哭殿》,著名戏剧家田汉撰文在《人民日报》,赞扬她“表现了优秀的才能”、“表演颇为生动真实”。

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继承前人

她追随崔兰田四十余年,耳濡目染,吃透了崔派艺术的风格,得其真髓,并运用自如,把崔派艺术的特色,溶化在自己的声腔、表演中,追求神似,而不是追求“象不象老师”。她这样发展创造崔派艺术,正是依照崔兰田当初对她的教诲:“跟我学戏,不要追求象不象我,要用我教你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去琢磨、去创造。我希望你将来能超过我。”在老师的支持下,宝英广泛吸取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秦腔的《游西湖》、上海越剧院的《阳告行路》,不同剧种的表演艺术对她的熏陶,不同流派、名家对她的指教,使宝英在唱、做、念、舞等各方面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打下了厚积薄发的基础。 一个演员不怕没有机遇,就怕没有本事。有些 条件较好的演员,不是没有机遇,而是因为不拼搏、不苦斗,失去了机遇,最终昙花一现,难成大器。在张宝英四十年的艺术道路上,始终贯穿着痴情不渝、勤奋苦练、谦虚好学的精神。她成功的要素之一即能及时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优势。

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发展创新

戏曲艺术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时代的新气息,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我们犹如在进行一场接力赛,接过了前人的接力棒后,应奋勇往前跑,不能停在那里不动,更不能往回跑。俄国文学家列.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八十年代初,张宝英开始按照新的审美标准审视自己的唱腔、表演,注重使传统的演唱在新时代里更加富有魅力,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她在电影和舞台剧《包青天》中的成功,使这出崔派名剧成为近十几年来她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最受欢迎的看家戏,被誉为“河南秦香莲”。有人说张宝英演来演去还是她老师演了一辈子的《秦香莲》,没什么新鲜玩艺。我却认为:戏迷们常说“常香玉的花木兰,崔兰田的秦香莲”,可见崔兰田把这出戏演活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五十年代以后,崔兰田便很少演这出戏,即使演,也只是演“杀庙”之后的《铡美案》,张宝英演出的《秦香莲》,是在赵藉身、杨兰春、王基笑、崔兰田四位戏曲艺术家指导帮助下,重新创作的同一故事,并非同一作品的《包青天》,张宝英将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具光彩,并集中体现出她个人的艺术风格。

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拥有戏迷

演员成名与否,能否称得起名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她是否拥有一批戏迷。戏迷者,不只看一个人的戏,他们熟识百家。他能迷上你,你就必须得有磁石一般的魅力。在1980年的全省豫剧流派汇演中,张宝英已经拥有了一批迷她的观众群。这些人从口称“看崔兰田的戏”发展到“看张宝英的戏”,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象的转换。它说明,张宝英的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在戏曲界同行的舆论中,人们公认她:不愧为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是继崔兰田之后豫剧界又一位擅演悲剧的“大青衣”。

继电影《包青天》之后,张宝英与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杨兰春、戏曲音乐家王基笑再次合作,整理排演了崔派四大悲剧之一的《卖苗郎》。从剧本、唱腔、表导演,他们都进行了新的 创造,使这出多年不演的名剧,闪耀出新的光彩。宝英根据自己的唱腔特点,在保持崔派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姊妹剧种的营养,创造出的新腔既有崔派神韵,又有时代气息。该剧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深圳、北京等地演出后,风靡一时,被各地、市戏校视为青衣戏的教学典范。在北京演出时,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的专家们评价说:“她的演唱有新意又不落俗套,即是纯豫剧,又有新的发升。从中能给人以感染和启迪”。“她发挥了我们民族戏曲的乡土特色,有中国气派”。《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评价道:“张宝英通过她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

豫剧大青衣,悲剧第一人,崔派掌门张宝英的艺术人生路

深厚功力

一件艺术精品的创造 ,倾注着艺术家的艰辛劳动。这种劳动非同一般,它集中表现在艺术家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上。而欲精雕细琢,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这就要求艺术家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功力,有时往往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己,而否定自己则需要更大勇气。不少画家为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不惜将自己精心绘制的作品毅然付之一炬,然后依照新的构思重新绘制新作。历代表演艺术家为了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完美动人,将自己演出多年颇受欢迎的代表作(唱腔、表演)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重排者不乏其人。

《秦香莲后传》是张宝英一九八五年新排并获得成功的一出代表剧。这出戏没有随着第一届戏剧大赛的结束而在舞台上销声匿迹,虽然它没有被评为金牌、银牌和铜牌,但它的确是观众喜闻乐见,年年上座率较高的剧目。这出戏的成功,显示了张宝英敢于否定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艺术追求。更加成熟的艺术才华。她在《后传》中的表演是在“前传”的基础上又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高于“前传”的秦香莲,总归一点,她的成功在于对角色吃得深透,敢于大破大立,她对这一人物的基调掌握得准确,表现得鲜明,为了表现沧桑岁月在香莲身上的印痕,她在青衣身段中,激动时揉进了老旦步法。实际上这也是十八年的烙印,这和那“养尊贵乐处优无挂无牵”的御皇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值得称赞的创造。这是对崔派艺术的发展,也是对豫剧的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