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会娶个丫环做老婆呢?

liwei2004


这个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而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丫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两句话,把包拯包青天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取向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要说古代的官方代表人物形象,恐怕没有哪一个能与北宋名臣包拯媲美了吧?(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很多人对于包拯铁面无私维护吏治印象深刻,普通老百姓都喜欢风清气正的清官,包拯以其“眼睛里不容沙子”的作派,赢得普通老百姓的尊重和传颂,并不意外。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包拯的私生活,很多人却是知之甚少,不管包拯多么受百姓爱戴,同时多么不受同僚善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拯在当时是重要的官员,古代当官的,就是再屁也不会混的太差。

因此,包拯有个三妻四妾并不让人意外,至于说包拯为什么娶个丫鬟做老婆,这个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人家是陪嫁丫鬟,谁的陪嫁?包拯原配夫人董氏,董氏父亲县太爷,有这个陪嫁的实力。


陪嫁丫鬟一般来讲就算是董氏的娘家人了,虽然是个下人,但却是董氏身边最贴心的人,娘家怕董氏寂寞无聊,特意挑选的紧身丫鬟,一般从小就在董氏身边的,与董氏一同前往姑爷家。

这些丫鬟平时出克端茶倒水伺候起居之外,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在董氏身上不方便的时候,替董氏履行妻子的义务,以防包拯在外面乱搞,拈花惹草。

包拯要是喜欢,随时可以把董氏身边的小丫鬟转正,成为妾,也可以称之为滕妾,附带或者说附属的意思。包拯娶小丫鬟的时候都六十多了,当然他不是喜欢小的。

而是六十来岁家里还没个大胖小子传宗接代,如何确定包拯六十岁还没儿子,包拯做监察御史时曾向宋仁宗建议“早立太子”,宋仁宗问他“你觉得谁合适呢?”包拯虽然耿直,这时候也知道不能往下接了,便说道:“老臣六十岁膝下尚无子,实在不知道儿子是什么样的好!”

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双亲在世时,一直侍奉在家,足有11年余,到了六十岁还没儿子,也就不奇怪他要把董氏的随身丫鬟转正了,而且效果好像还不错,第二年,包拯就有了个儿子――包延,延续香火的延!


历史三日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便刚正不阿如包青天者,也不能例外!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先后娶了两妻一妾!

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去世的早,未能给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包拯的继室是董氏,比包拯小一岁左右。

董氏虽然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也是官宦人家,父亲曾做过地方上的父母官,家道也算过的去!

因此董氏在嫁给包拯时,并不是一个人嫁过去的,还有贴身丫鬟孙氏一起跟了过去!就这样,包拯娶了一个妻子董氏,还得了一个媵妾孙氏。

媵妾,地位要高于妾,而低于妻!


包拯在35岁的时候,和董夫人生了一个儿子,也是包拯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做包繶。包繶19岁时,娶了大户人家女儿的崔氏为妻。

可惜,包繶福薄,结婚时候第二年就去世了。还好,崔氏还是成功的给包繶诞下了一个儿子。不过,天意弄人,包拯的这个长孙在5岁就夭折了。

包拯的大儿子包繶去世时,包拯已经55岁了。而自包繶之后,董夫人再也没有能给包拯诞下儿子。

不过东边不亮西边亮,包拯在59岁时,他的媵妾孙氏孙氏怀上包拯的骨肉,看来包青天也是宝刀未老啊。但此时的包拯并不知情,反而由于某些原因把孙氏赶出了包家。

就这样,孙氏回到娘家,并生下了她和包拯的儿子!当然,这一切,包拯是毫不知情的!但是此事被有一个人知道了,那就是包拯的大儿媳崔氏。崔氏在丈夫和儿子死后一直没有改嫁,留在包家。

崔氏得知孙氏已经是有孕之身,私下里背着包拯接济孙氏,等到孙氏生下儿子,有把婴儿偷偷接回家中扶养。

包拯六十大寿之时,崔氏把襁褓中的婴儿抱给包拯夫妇,告诉包拯这是他和孙氏的儿子。包拯本以为自己已经绝后了,没想到老来得子,异常高兴,将此子取名为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綖者,延也!包綖,即包家血脉的延续者!

由于包拯在4年便去世了,董夫人则在包拯死后5年去世,扶养包綖的任务实际上落到了崔氏的身上!

也就是说,对于包綖来说,崔氏既是嫂子又是娘,所谓“嫂娘”便是如此。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嫂娘”这一事迹竟然被移花接木到了包拯的身上。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包拯年幼便没了父母,全靠自己的嫂子养大成人,因此包拯称呼其嫂子为“嫂娘”。

包拯的侄子包勉因为贪赃枉法被包拯叛铡刀之刑,包拯的嫂娘来求情,在亲情与国法之间,包拯选择了国法!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包拯28岁考中进士时,其父母尚在人世,包拯了照顾父母,一度辞官在家赡养父母,知道父母相继去世才再度入仕!


胡史乱翔


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那兴建石灰窑,要求当地限时迁走包拯墓,如果逾期将按照无主墓平掉。

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不得不对包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当时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记载,包拯墓墓室很小,只出土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另有几块破碎的墓志铭,经鉴定,其中一块上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而另一块尚缺一角的墓志铭上则写着《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一个墓中同时出土两块墓志铭极为罕见,经专家鉴定,墓中遗骨却为包拯,而这两块墓志铭也为后人解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其中就包括包大人的家事。

据墓志铭记载,包大人原配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武汉市武昌区,只不过是个县区级单位。董氏相当于县委书记的女儿。

嫁过门的董夫人是个贤内助,墓志铭记载:“

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而在包拯死后,包夫人独立持家,恪守妇道:“教子于外舍,未尝少假温色”。

董夫人活了68岁,在当时可谓高寿,皇帝钦册:永康郡夫人。董夫人生有两子两女,“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二女:一适硖石县主簿王向;一适文效,皆士族佳器。”

如果单从墓志铭来看,包拯的儿子都是董夫人所生,但从其他资料来看,并非如此。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记载: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崔氏就是包拯长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有一个儿子叫做包文辅,五岁就夭折了,崔氏没有改嫁,还在包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媵,原本指随嫁的人或物,媵女单指陪嫁出去的女性。在古代,陪嫁出去的丫鬟经常被男主人纳为小妾,可见包綖是小妾所生。

至于为什么挂在董氏名下倒是可以理解,董氏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亲生的儿子,也一样是她的儿子。

包綖由嫂子崔氏抚养成人,后世传说中包拯是由嫂子抚养大的,有“嫂娘”一说,其实是张冠李戴,把儿子的事情搞到老子身上。

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包拯并没有娶丫头做老婆,只是要为家族留后(包拯有俩哥哥,都夭折了),纳了老婆的丫头为妾,生了儿子。



日慕乡关


青天大老爷,望着那明镜高悬的牌匾,我的脑子里不由浮现出这样的形容。在不少影视剧的人物塑造方面,铁面无私、公正廉洁的包拯站的是正义的一方,冤假错案一经他手,绝对会给受害者一个公正。

在封建王朝严苛的等级制度下,婚姻是结两姓之好,门当户对就在婚姻自由的当下都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可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包拯这样一个历史上家喻户晓的青天大老爷,最后竟娶了一个丫鬟为妻,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禁发问为什么?

因为爱情?简直是胡扯。如若让包拯的发妻董氏得知,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包青天此人幼年就发奋读书,立志让这世间再无冤假错案。包青天前半生侍奉父母至善至孝,直到父母身逝后经过邻里相亲的劝解,他才依依不舍的赴京上任。

包中丞是北宋时期名声在外的清廉好官,一生破获过不少大案,甚至曾六次弹劾权臣显贵,连皇上都敢直言顶撞,只为了遵守世间的公平正义,丝毫不担忧自己头上的乌纱帽!

在这样一个忠君爱国的人的眼里,读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所以儿女情长这些只不过微不足道的小事。包青天的所有精力都贡献给了公正,他为人刚正不阿,官场黑暗勾心斗角的事情不在少数,包青天不屑于尔虞我诈的生活,性格比较耿直,他的官场生涯并不是无往不利。偶尔会遇到艰难抉择的事情时,这时他的发妻董氏就会开导他,为他指点迷津,引用典故警醒他。若是说包拯唯一敬重的人,就是曾为他孕育过长子的董氏了!

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包拯青年时期父母双亲皆早逝,中年又丧子,孙子也不幸早夭。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这个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的人,英雄垂垂老矣,曾经正气凛然一身傲骨的包拯在这诸多家庭变故的面前,弯下了他的脊背。厄运接踵而来,已经50几岁高龄的包拯面临的将是绝后的下场,早前我就提到过包拯是个极其孝顺的人,曾经为了在父母坟前守孝不惜放弃大好前途。所以包拯在突如其来的老来得子的消息传来时,很是兴奋!母凭子贵,怀孕的丫鬟是包拯发妻的陪侍丫鬟,包青天不能让他唯一的继承人生母为分太低,只好顺水推舟便娶了丫鬟为妻。至于包青天将近六十如何还能得子,这个问题我也很是疑惑。


奇点历史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名臣,官至枢密副使、给事中等,加封东海郡开国侯,赐紫色金鱼袋。

紫色金鱼袋,是个好东西。当然这个鱼袋不是用来装活鱼的,而是用来放鱼符的,也有放金龟的,所谓的“金龟婿”由此而来。这是皇帝对于地位比较高,功绩卓越的臣子的一种赏赐,是标志身份和荣耀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类似于现代的勋章一样。三品官员及以上一般赏赐紫色金鱼袋,五品及以上一般赐绯色银鱼袋,六品及以下官员是没机会得到鱼袋的。武侠小说中最大的组织丐帮,长老和弟子们的口袋创意估计就是借鉴了这个。

包拯去世后,皇帝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为公正清廉,闻名于世,又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在民间传说中,称包拯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阎罗王之一,名曰森罗殿主,这点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刚毅公正,不苟言笑,因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由此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称包拯为“阎罗包老”。包拯因为铁面无私,被塑造成了“黑脸”,死后又成了阎罗王,从此阎罗王的形象也成了黑脸。所以么,阎罗王没什么可怕的呀。

由于包拯的清正廉明,为民做主,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比如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专铡谋逆之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污浊之文武百官、狗头铡则用于穷凶极恶之刁民。还广为传颂很多包拯办理的案件,如《狸猫换太子》、《陈州粜米》、《铡美案》、《铡庞昱》、《铡判官》、《铡包勉》等等。

有人要问了,说了这么多,都是传说呀,并非史实,是不是要说包拯娶丫鬟的事情,也是传说?这点奕天可以保证,包拯娶丫鬟这件事,千真万确,而且是被写入史册的。

包拯,至少有三位有据可查的夫人,分别是原配妻子张氏,早卒;继室妻子董氏;及一名滕妻,民间称其为孙氏。

包拯有多位夫人,这在古代不必大惊小怪,古代的婚姻制度本就是一妻多妾制。特别是级别比较高的官员,有数十位妻妾也不足为怪,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就曾一次遣散过上百位滕、妾。况且宋朝官员的赐地很大,俸禄也很高,所以,包拯在保持清廉的情况下,养活数十、上百口人并不是件难事。

那我们是怎么知道包拯至少有三位夫人呢?最可靠的当然是墓志铭了。1973年,合肥市钢铁二厂扩建,扩建区域的墓地都需要搬迁,其中就包括埋葬包拯的包氏宗族墓地。考古工作者就对包氏宗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迁葬合葬墓中发现了包拯和董氏的墓志铭。其中,除了详细记载了包拯和董氏身世、事迹外,还记载有包拯“初娶張氏,早卒”,然后又“續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的事情,可见包拯先后有两位正妻。

包拯的滕妻孙氏,记载于《宋史·包拯传》中,“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包拯因故赶走了滕妻孙氏,孙氏此时已经身怀有孕,并在家产子,就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綖。包拯的儿媳崔氏“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其实,这就又牵涉到了古代的另外一种婚姻制度,滕妾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就是中国有名的音乐大家王洛宾所写的《达坂城的姑娘》,其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好幸福呀,当时娶老婆不但不用男方买房买车,还可以得到女方陪嫁的百万钱财。想想我们,好悲伤……当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领着你的妹妹”。开心吧,得了百万钱财,还外加一个妹妹,所谓的“滕”就是这个“妹妹”。“滕”在古代的地位,是仅次于“妻”,而高于“妾”的。

按照古代礼制,“滕”一般是随正妻一同嫁入丈夫家的女子,是同嫁,还不是陪嫁。“滕”,最高规格的就是正妻的亲姐妹;中等规格是地位相对正妻较低的同宗族女子;级别最低的就是正妻的侍女,数量可以是一名或者多名。看到这里更开心了吧,哈哈。

在古制中,滕有正式身份,可以受到官府的册封,并可以参加正式的高规格宴席,而妾没有这个资格;滕在正妻去世后可以转正为妻,妾没有这个资格,妾转正妻是违法的;如果正妻没有产子,那么滕产的子就是正妻的子,毕竟滕是正妻的娘家人,是用来保证正妻的利益和地位的。这点也可以从包拯继室董氏夫人的墓志铭上得到印证,“二子:長曰[铭文缺失],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滕孙氏的儿子包綬直接被说成是董氏夫人的儿子,由此才有了被包拯赶走的滕妾是董氏同嫁丫鬟的说法。

其实,“滕妾”称为“滕妻”更准确,类似清代的“侧福晋”,还是有“妻”的地位的,跟妾还是不同的。

了解了这些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对于包拯娶丫鬟为老婆这件事情,根本无需大惊小怪,本来就是同嫁的,只是遵循当时的婚姻制度吧。

再说说包拯的后人吧,《宋史》和墓志分别有记载。包拯长子包繶,娶妻崔氏,早卒。崔氏生有一子,即包拯长孙,董氏墓志铭记载“妻崔氏者,[铭文缺失]幼卒,且无子”,墓志铭上的文字缺失,很可能是“女幼卒,且无子”,民间传说为包拯长孙包文辅。包拯次子,包綬,即滕妾所生,最初被包拯长媳崔氏抱回抚养,所以有“嫂娘”之说;直到现在合肥包拯故里包氏宗族中,还有对家族中嫂子特别尊重的传统。按照包拯墓志铭的记载,包拯还有两个女儿,“一女適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女適國子監主簿文效”,都有比较好的归宿。


奕天读历史


二古代的事情你搞的这么清楚吗?发头条也不是你这种 侮辱时代明人


天翼用户203551014


就他妈你事多,哪有这么多为啥,喜欢就取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