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莊稼”變成“金疙瘩”

最近幾天,家住漢中市西鄉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的王廣成正在為土地的事情犯愁:他計劃明年增種5畝吊瓜(學名栝樓),想在村裡流轉土地,儘管開出了每畝1000元的高價,但依然沒人願意流轉。

碾子溝村地處大山深處,距離縣城40餘公里,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長期以來,這裡的地只能種些玉米、土豆等作物,村裡大部分人都靠著外出務工謀生。“僅靠種地連基本溫飽都可能維持不了,大家寧願把地荒在那裡。”王廣成說,全村近2000畝土地,除了無法外出務工的老人種一部分,大多數都無人問津。如何盤活資源,在土地上“做文章”?

2013年,碾子溝村在外務工的青年王文清無意中發現一種叫吊瓜子的產品在蘇浙市場銷售火熱。瞭解到這種作物的種植方式和生長環境與老家的南瓜相仿,他便萌生了將吊瓜引進回村的想法。當年,他以極低的價格流轉了30畝土地嘗試種植。

“我們當地人將吊瓜稱為‘懶莊稼’,對土地、勞動力要求不高,種植成本非常低。”王文清說,種植吊瓜的第一年,每畝收益就達到2500元,到第二年收益已經達到3500元。王文清引進種植吊瓜成功,在村裡引起了轟動,很快就有50餘戶村民也跟著他開始種植。

王文清的舉動,讓正在為村民尋找致富產業的西鄉縣政府眼前一亮。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王文清牽頭成立了西鄉縣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取統一供應種苗、全程技術指導、回收產品的發展模式,當年種植吊瓜2000畝,其中碾子溝村就種植了1730畝。

種植形成一定規模後,王文清開始盤算著吊瓜子深加工的事情。“成品吊瓜子比原材料的利潤更高,自己建工廠不僅方便種植戶,也規避了產品滯銷的風險。”王文清說。為此,他專門應聘到江蘇一家企業“偷師學藝”,用3個月時間掌握了吊瓜子的生產流程和加工工藝。學成當年,他的吊瓜子生產企業便建成投產。

為拓寬銷路,王文清在當地人社、商務部門的支持下參加了電商技術培訓,並請來專業人才設計包裝、制定營銷方案,此後,吊瓜子產品的銷量迅速增長。僅今年“雙11”期間,他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吊瓜子產品4.1萬單,共計40噸,銷售額達150餘萬元。

“一畝地能產吊瓜子200公斤左右,公司以每公斤20元的保底價收購,農民每年都能掙不少錢,還不耽誤平時外出務工。”王廣成說。嚐到甜頭的農民紛紛種起了吊瓜,如今在碾子溝村,90%的土地都得到了有效利用,一些農民還跑到周邊村子流轉土地。“以前土地撂荒不值錢,現在成了‘香餑餑’。”王廣成喜笑顏開。

碾子溝村吊瓜產業的發展讓撂荒地值錢了,也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讓山區農民看到了不離開故土就能脫貧致富的希望。王文清以碾子溝村為基地發展的吊瓜產業,輻射當地11個村以及勉縣、洋縣、石泉等地,種植面積達1.6萬餘畝,帶動貧困戶1000餘戶,人均增收3000餘元。

“農民的根始終在土地上。”西鄉縣人社局勞動就業服務局副局長周立新說,很多農民迫於生產環境和產業條件的限制,不得不背井離鄉謀生。其實,只有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讓農民在土地上也能刨出“金疙瘩”,才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 記者 馬黎 見習記者 甘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