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到底是不是祸国殃民?

无神论小队长


魏忠贤的劣迹是洗不白的,即便说他为了明朝做过什么贡献,也无异于是在粪便里找到一粒粮食。

魏忠贤制造的冤狱和残酷迫害不仅仅针对东林党人,在北京和各地都有魏忠贤建立的严密的监视网络,对一切稍稍表示出魏忠贤统治不满的官员和民众施行无情的镇压。有人在家里同朋友喝酒,酒酣后对时政发了几句牢骚,东厂的密探突然破门而入,把不满的人抓起来凌迟处死,而另外几个一同喝酒的人因为害怕没敢随声附和,就得到宽恕。特务们还发明了剥皮、割舌头等种种酷刑,杀人如麻,造成了全国上下人人忧愤而不敢言的局面。

魏忠贤最猖獗的日子里,不但官员和民众感到阴郁的气氛,皇亲国戚们也感到了威胁。

天启五年(1625)二月,戚臣李承恩因为不满魏忠贤的专横跋扈而被东厂特务逮捕。李承恩是世宗宁安公主的嫡子,也就是嘉靖皇帝的外孙,万历的表弟,是皇家一个不算疏远的的表亲。正好被魏忠贤选中作为泄愤立威的打击目标。

东厂对李承恩的控告主要是在家中擅用龙袍及龙纹漆盒瓷器。李承恩自己辩解,那些衣物都是母亲留下来的,在家中使用不能算僭越。但东厂特务机构却根本不理会这些,很快就定了案。法司根据东厂的成案,滥引了“盗乘舆服御物例”拟判斩刑,但同时也提出,因为李承恩毕竟是嘉靖帝的外孙,应该援“八议”之条予以减刑。

“八议”是古代司法中对上层统治集团中的8种人犯罪予以减、免刑事处分的一种原则,根据明代法律,像李承恩这样的贵戚除了犯有“谋大逆”等不敕之罪外,一般是不应判处死刑的。但魏忠贤却否决了使用“八议”条款,坚持对其判处死刑。

这当然是对皇族特权一种明目张胆的侵犯,如果在平常时期,皇亲国戚们肯定会对这类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犯事者进行救援,但在魏忠贤的高压政策下,他们却只好缄口不言,把愤懑都留在心中。

阉党们利用一切手段肆无忌惮地讴歌赞颂大明帝国实际的主宰者魏忠贤。

阉党把魏忠贤比拟成夏禹、商汤那样的明君,比拟成周公、孔子那样的圣人。说他“以至诚忠心得到天子的信任,由于先知先觉而担负天下重托,声名充溢华夏和四夷,朝野上下都在欢腾称颂”,好像已经预知四百年以后的人都不会忘记他的恩德和业绩,为他洗白。

从天启六年(1626)起,全国各地又开始为魏忠贤建立庄严宏伟的纪念堂——生祠。

到第二年魏忠贤的统治突然终止时,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建起和正在动工兴建的生祠多达90多座。生祠建立起之后,各地的大小官员就按时焚香祭献,叩首礼拜,有些人干脆对着魏忠贤的塑像大呼九千岁爷爷甚至九千九百岁爷爷,以表示他离皇帝的万岁至尊地位只差着100岁的距离。


邓海春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明朝中期,严嵩倒台,有人曾问严嵩之祸是什么,众人纷纭,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不一而足。结果徐阶却说,都不对,!贪赃能贪多少,不足国税的十分之一,陷害忠良,全国忠良无数,他每天杀一个,一辈子也杀不完,所以危害国家的不是这些,而是“不作为”。在首辅位28年,没有一条明确的指令,没有一件坚决的条文,以至于能臣不知所措,庸官只懂逢迎,浑浑噩噩,比如鞑靼来了,没有有效抵抗,鞑靼跑了不知趁机追击,对待兵制改革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一辈子糊里糊涂,以至于明朝走向落寞,而魏忠贤之祸是什么呢,是贪赃枉法吗,是陷害忠良吗,大家自己想吧!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河北士子


魏忠贤虽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但关于国家命运的事,他却从来不含糊❕

大家都知道万历朝张居正时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魏忠贤上台的一项政策就是收工商税,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税❕

为什么要收❔

因为国家没钱,当时辽东后金那一帮子正闹腾正欢实(事实上也没怎么消停过),边防和军队是要钱的❕

魏忠贤通过大力征收工商税使得边防的钱得以着落,而且天启的时候国库的钱还是逐步增加的❕

从而又延续了几年大明王朝的时间,魏忠贤死后,明朝也在没几年后灭亡了❕

不进对于国家是这样,对于百姓,更是免去了增耗❕

在以前百姓不仅要缴纳应有的赋税,就连损耗也要承担,而地方官更是在其中做足了猫腻,以至于损耗是赋税的几倍❕

而魏忠贤也免去了这些,向中上层收税❕

等到崇祯登基。魏忠贤被迫自杀,憎恨他的东林党更是将其描绘成凶神恶煞❕

但是东林党更是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到头来这个锅还让魏忠贤来背❕

这也许正是魏忠贤恶名远扬的之一,其实他最重要的错误就是他是一个太监❕

历史给予魏忠贤的定位是~~治世能臣,乱世奸臣❕

一个市井无赖,走到权利的巅峰,无疑是聪明的❕

但是他的聪明没有放到爱国上,而是以权谋私,为达到自己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放国家于不顾,毫无疑问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人所唾弃的❕


四都火鸡


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朝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上,死前崇祯哀叹道:“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认为都是大臣害了他,毁了大明江山。那他指的大臣是谁?当然是东林党人。北京城破之前,崇祯秘密敛了魏忠贤遗骸,以礼安葬。因为,此时,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治理国家方面是一位能臣。十七年前兄长临终前说的“忠贤可堪大用”的话不是在感情用事,虽然当时自己并没有在意这句话。

魏忠贤在位时对国家的贡献之一是,用人很准。天启年间,后金崛起,缕犯辽东。魏忠贤大胆启用袁崇焕,袁崇焕就是横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面前的一座大山,宁远大捷,明军用红衣大炮轰伤了努尔哈赤,回沈阳不久便死去。皇太极来报仇,宁锦大捷,明军又重创了黄太极,至此皇太极不敢再主动进攻。魏忠贤又拉拢朝鲜的毛文龙,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毛文龙很感动,毛文龙在后方打游击,使后金两线作战。不能不说,战略格局很高。


贡献之二是能为国家弄到钱。张居正改革后南方的工商业逐步繁荣,魏忠贤开征工商税和矿税,这笔钱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辽东前线,辽东形势逐步好转,皇太极被压缩在盛京,不敢主动进攻。可以说魏忠贤抵挡住了当时亚洲最强的骑兵部队

由于魏忠贤出身底层,他在位时对北方农民是免税的,而他死后,东林党人上书崇祯南方工业者免税,反而对北方农民施以重税,饭都吃不上还交税,导致民变四起,为节省开支又让崇祯裁撤驿站,直接逼反了李自成,导致国内忧患重重。

东林党上台后,孙承宗被罢免,战神袁崇焕被凌迟,洪承畴叛金,致使辽东防线全线溃败,皇太极领兵逼近山海关。

更有甚者,战事吃紧,崇祯募捐,东林党人没有一个愿意捐款,最后崇祯岳父不得已捐了三千两,百官陆续开始捐款,但顶多就是几百两,充分体现了钱是自己的,国家是崇祯的。北京城破后,李自成搜出白银高达七千万两。

崇祯想南迁,因为南京本来就是明初首都,又是东林党人慷慨陈词,不愿意。大谈民族气节,皇帝颜面,搞的崇祯没脸再提,打又打不过,走又不让走,崇祯只能自杀。



东林党上台后,哪一步不是败笔,那一步不是在葬送大明,是在帮皇太极?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崇祯说诸臣误国实属不假。

魏忠贤掌权时大肆残害东林党人,说明他不是一位良臣,他经常假传天启皇帝圣旨杀人,说明他不是忠臣,但对于明末形势来看,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虽然他不识字。至少比那些所为的士大夫阶层要好,口口声声忠孝廉耻,关键时候,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只想换个主子再做高官。



《大明劫》里边,孙传庭死,大明亡。实际上,魏忠贤一死,明朝已经进入倒计时。


关山明月779


崇祯皇帝朱由检可算上是明朝最传奇的一个皇帝了,他登上皇位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短短几个月就除掉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还一改明朝皇帝安于现状的怪癖。对各方势力重拳出击,算是垂死挣扎的明朝一次回光返照了。但是就是这位毫不犹豫对魏忠贤痛下杀手的铁腕皇帝,却在临死之前改变了对魏忠贤的态度,选择重新厚葬这位政敌。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选择厚葬魏忠贤绝对不是小编信口雌黄,是有事实依据的真相。这完全是一个亡国之君最后的大彻大悟。朱由检的大哥朱由校在临死之时就告诉他,"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但是一心想要乾纲独断的新皇帝急于除掉魏忠贤,而且朱由检看不到大明消亡的真正原因,一意孤行的认为魏忠贤才是明朝破败的原因,完全没有看到这个人积极的一面。可以说魏忠贤的倒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魏忠贤主政时期明朝还是比较安稳的。朱由校不管朝政,而魏忠贤依靠强人统治确保了明朝政府的高效率,在对外问题上明朝表现的也算可以,努尔哈赤拿下辽东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只是大明军队内部将领的不和断送了千里江山,这并不是魏忠贤的无能。在东北全境沦陷的情况下,魏忠贤能够舍弃个人恩怨起用自己的政敌"熊廷弼",短时间内稳定了辽东的局面,这说明魏忠贤并不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麽不堪。

魏忠贤重用的袁崇焕甚至在宁远小城顶住了八旗铁骑的猛攻,击毙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又在同一个地方用自己训练的关宁铁骑正面打败了八旗铁骑。这不能不说是知人善用。可见对于末代的明朝而言,魏忠贤这个贪财的权臣是利大于弊的!它至少用武力维护了朝廷的统一稳定和官员的恪尽职守以及对外的军事胜利。把他称作"魏相"一点也不为过。

魏忠贤的强权确保明朝政府对镇压农民起义的高效率,起源于陕西一带的农民起义在魏忠贤的有力镇压下并没有做大,尤其是东北关宁铁骑击毙努尔哈赤以后,明军可以抽出足够的力量打击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后来八旗铁骑攻入关内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力控制,绝对不会让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这样的草蔻有机会做大。而八旗能够打入关内就是由于崇祯的折腾,动摇了长城的防线(他甚至自毁长城杀掉袁崇焕这个击毙努尔哈赤的功臣)。

所以说,临死之前的朱由检很可能是领悟了哥哥朱由校关于魏忠贤的评价,也明白了自己多年来的努力都没能达到魏忠贤的统治效果,所以内心生出了厚葬魏忠贤的念头。


利刃军事


魏忠贤是祸国殃民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现在不少人为魏忠贤翻案洗白这样的答题和文章,希望大家还是少看一些!一个自称九千岁的阉人,一个独揽大权肆杀大臣的奸臣,一个纵容党羽祸害百姓的国贼,如今居然还有人厚着面皮给他洗白?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虽然,阉党的死对头东林党,也算不上是什么好东西(毕竟这党争本来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大家别忘了,东林党人虽然多半也是伪善之徒,但毕竟他们还是恪守君臣之道的,当中也有不少爱国之士。所以,他们对魏忠贤的痛斥并非都是假的!

当时,魏忠贤把持朝政,时称“九千九百岁”,而他的党羽(注意是党羽,不是那些相关的中立大臣)基本上都是贪得无厌之徒。这群人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要远大于东林党的士大夫。不少洗白魏忠贤的文章和说法都无一例外的将他肆意征税的作用夸大。实际上,魏忠贤和他的党羽所收的税赋,有多少能进到国库,有多少能给到前线将士?不过是富了那些阉党官员的腰包罢了!魏忠贤主政后,其实明朝的财政危机反而是进一步恶化,辽东军饷的缺口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增大的。

这些都不算最可怕,魏忠贤和他的党徒对大明最大、最可怕的伤害,其实是在于对人心的破坏和摧毁!

魏忠贤掌控朝政后,实行的可是十足的恐怖政治。他对于自己的政敌东林党人是严刑酷法,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宁安大长公主的儿子李承恩,家中藏有公主赐给的器物,魏忠贤诬告他盗窃乘舆服饰等禁物,将他判了死罪;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的奏疏时,击掌赞叹,结果被家奴告发,家被抄家惨杀;武弁蒋应阳为熊廷弼讼冤,被阉党诛死.....

除了政治手段残忍,魏忠贤更是贪得无厌、敛财如命。那些阉党官僚为了讨好这位九千岁,是不断进贡献媚、有钱的给钱,有宝物就给宝物。而这些钱从何而来,不都是从百姓的手中贪来的!他们给魏忠贤那么多,自身就更加有恃无恐,只会贪得更多!试问这样乌烟瘴气的朝局,连官僚都人人自危,百姓之生活就更加苦不堪言。

崇祯年间大规模爆发的农民起义,其实正是阉党乱治天下造成的“社会质变”所导致的。不过是在魏忠贤死前,还没集中爆发出来而已!

再来看看军事外交上。的确,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确实是明军少有的大胜仗。此战后金军不仅伤亡惨重,就连努尔哈赤也都伤重而亡。但是,大家别忘了,指挥这场战争的指挥官是袁崇焕,打赢这场战的是大明数万戍边将士,不是魏忠贤,更不是阉党!而且袁崇焕后来就是因为不得魏忠贤的欢心才辞官的。试问如果这位魏公公真的是忠君爱国,怎么会在抗金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撤下袁崇焕?

所以,这样颠覆历史的说法,显然是哗众取宠!


这些历史要读


魏忠贤到底是不是祸国殃民?这个问题要从当时国家的情况和人民生活的情况来分析。而不是仅仅靠史书里面东林党人对魏忠贤的描绘来定义。

诚然,魏忠贤作为九千岁的时候,东林党人过的很惨很惨,位居高堂的几个顶梁柱蹲监狱的蹲监狱,砍头的砍头,剩下几个就是在旁边抱成一团瑟瑟发抖。



通过当时的民生以及朝政情况来看,他是一个能人。其作为九千岁期间,明熹宗这个木匠皇帝可以放放心心当自己的木匠的同时,让朝廷能够正常运转,使明朝在东北对女真部署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属下的民众不至于为吃不起饭而造反。要知道,那时候的明朝天灾并不比崇祯时代少,起码不至于像崇祯一样,为了一点军费到处张罗,而内库穷的响叮当。


总的来说,魏忠贤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祸国殃民就言过其实了,要说祸国殃民,其实是明晚期的东林党人才对。正是因为魏忠贤在,可以压制东林党及土豪士绅,得已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魏忠贤一死,东林党无人压制,致最后清军叩关,闯王入京,野猪皮时代因此来临。

然而也是因为得罪东林党读书人太凶,后世的魏忠贤被描绘为一个无恶不作的超级大坏蛋,这是有失偏颇的。


枫水流沙


崇祯死前的一年,崇祯皇帝名人收敛魏忠贤的尸骨安葬。并且发出了感叹:众臣误我!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辽东的的女真一直在折腾,但是始终在东三省活动,打不进关内!明朝也没有农民起义,老百姓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反而是魏忠贤下台了,东林党掌握了朝廷,大明王朝反而快速灭亡了。

第一,魏忠贤的身份:太监;写史书的是东林党文人。魏忠贤最初的时候是十分惧怕东林党的,东林党一直想要把持朝政,天气皇帝对这帮东林党文臣十分的头疼。于是干自己喜爱的家具去了。朝中的事情就由魏忠贤做掌印太监,其实就是代替他来管理。面对东林党,魏忠贤并不手软,著名的事件就是杨涟下狱,当然杨涟很惨,也是硬骨头!最后死在了监狱里。但是魏忠贤的狠是针对文官集团的,为了掌权。

第二,魏忠贤执行了部分张居正的政策,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在明朝时期,工商税是多少——2%,你没看错,就是这么低,就这样还不能完全收齐,为啥?因为东林党们在大力反对,因为这些工商、矿产背后的所有者都是这些东林党们。魏忠贤活着的时候,这2%的工商税还能够收上来。

魏忠贤被赶走之后,东林党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2%的工商税,所有的税收全部加到农民头上。在和女真作战的军费开支一年比一年高,摊牌到农民头上的税也越来越重。最终,弄得饥民遍野,爆发了农民起义。

第三,魏忠贤任用了孙承宗、熊廷弼、毛文龙等一大批将领,把蓟辽防线打造的十分坚固。熊廷弼这个名将,在和女真作战吃了亏后,魏忠贤并没有立刻撤换他,魏忠贤还是懂的事情该如何做。在魏忠贤的主持下,明朝和后金达成和解,暂停了战争,明朝也能够得以休养生息。

魏忠贤被赶走之后,东林党们搞掉了孙承宗,杀了熊廷弼,而后,向女真开战;凡是前线作战失利,东林党的文臣们一定杀掉将领,凡是作战胜利了,就是自己调度指挥的好。

另外讲一个故事:

崇祯皇帝要镇压李自成,筹集100万两军饷,大臣们个个哭穷,崇祯没办法,只好把宫里的银器拿出来,熔化成银子当军饷,当然和100万两相距甚远。最终,没有凑够!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首先来到了放置银子的国库,打开一看,连李自成自己都傻了眼,他原以为,一个偌大的明王朝的国库,怎么着也应该有不少银子,谁想到国库仅仅区区17万两而已

李自成当然不会甘心就此罢手,他心生一计,决定从哪些京官手里要银子,于是严令部下,将京城所有4品以上的官员统统抓来,严刑拷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弄出钱来,没有想到,这办法还真灵,十几天过去了,功夫没有白费,哪些被抓被拷打的官员,一共交出了7000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还不算这些官员家里抄出来的银子。

明朝不是亡于魏忠贤,而是亡于东林党。看看明朝东林党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大量的投降,你就知道这帮文人是多么的无耻。


嘟嘟读读


魏忠贤虽为宦官把持朝政,但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大局观!而东林党恰恰相反,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国家处于危难之间!两相对比,一看便知!

魏忠贤破除文管集团阻力强力征收工商业税,弥补了国家财政的不足,也保证了军事补给需求,巩固了日趋衰落的大明边防!

不计较私人恩怨,任用熊廷弼、李承宗、毛文龙,袁崇焕等守边大将,始终让后金不能入主关内!

因此我认为,能让国家始终处于不灭亡的魏忠贤,真的算不上一个祸国殃民的人!


娜迦style


从近代国家和明王朝的赋税体制来看,征收矿税是应该的必须的,朝堂文官的家族却经营着手工业,而国家只能依靠农业税维持运转,一旦农业出现问题,国家就会陷入危机。这也是明王朝向近代国家过渡的必由之路。代表工商业的朝廷官僚只代表自己的利益,皇帝无力通过改革征收手工业税,正常的途径已经无法对抗文官朝廷,只能通过宦官这种体制外的途径来征收。于是,有了文言文五人墓碑记那篇缇骑的文章,其实,已经说明无法突破体制障碍。当明王朝无法依靠工商业税的时候,已经预示大明的气数已尽。这种明初限制皇帝胡作非为的体制,到了明末需要魄力突破的时候,已经成为埋葬明朝的毒瘤。当皇帝哀求大臣捐献发军饷的时候,所有人坐视明朝灭亡,而李自成抄这些人家的时候,盆满钵满,足以武装一支超级军事力量,扫荡满清和农民军。历史不是以忠臣奸臣来划分的。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血与火和对金钱的贪婪,可还是被马克思誉为伟大的开天辟地的进步的大事件。明王朝宦官锦衣卫征收矿税被称为鱼肉乡里与民争利,可以看出手工业主联合普通众对征税的抵制。自此,大明被封锁在农业税里面,工商业成为免税的奶酪,进入了经营者的腰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