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封了5年的《狗十三》,終於在2018年末上映了。

豆瓣上,《狗十三》成了曹保平評分最高的電影:8.4。

一時間,一面倒的讚譽,還有不少媒體說這是中國最好的青春片。

這樣的說法,發自內心也好,出自宣傳目的也好,都不影響《狗十三》是一部國產佳作的事實。

只是,從類型片的角度來講,我覺得:

《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而已?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貫穿《狗十三》始終的,是一名13歲的女孩李玩青春期的一段成長經歷。

但在李玩這段故事中,《狗十三》輻射到的,卻是一箇中國式家庭的方方面面。

儘管是一部故事片,但劇中的情節,卻真實得讓人發現:

這類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即使你我沒經歷過,也看過聽過。

片中,沒有壞人,甚至是後媽的角色,也不是反面的。

但是,這個家庭中的矛盾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從小一輩的青春困惑,到父輩的中年危機,甚至是爺奶輩的教育,以及從青春到成人世界的轉變,都被包含在這部《狗十三》裡了。

所以,它更是一部中國式家庭的倫理片。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粗暴地劃分的話,我覺得本片可以切成兩個部分:

前半部分,李玩為主的少年青春部分;

後半部分,李玩參與其中的成人世界部分。

在前半部分,《狗十三》甚至也沒有在青春片類型上討好觀眾。

在我的觀感中,這部分並沒有讓我站隊李玩。

甚至,讓我討厭這個主角。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李玩成長於一個不完滿的家庭:

李玩父母離異;

父親再婚後,把李玩放到爺爺奶奶家;

後媽生了個弟弟,父親卻不敢告訴李玩。

單親家庭,重男輕女,隔代教育的問題,一下子全部給擺到臺上了。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而正是由於對李玩這種帶有虧欠的心理,所以大人們對李玩的教育,簡單粗暴:

要不就是極為寵溺,要不就是打著“你要懂事,聽話,我們是為你好”的名義,強加李玩身上。

例如父親這裡,很現實地考慮到李玩將來的升學問題,在老師的規勸下,父親強行將李玩報的物理興趣班,改成了英語班。

父親改的時候,李玩在一邊哭了;

出了教務處,父親開始了“你以後就會明白”的一番說教;

最後,掏出錢給李玩,打算巴掌打完了給一顆糖。

其實站在父親的立場上,就這件事來說,有錯嗎?

在李玩的立場上,她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有錯嗎?

但父親是真心地為女兒好,而女兒卻也是在堅持自己的本心。

可是在這類中國式家庭中,很多時候就是這種看起來雙方都沒錯的事,釀成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還有爺爺奶奶。

奶奶多年不出家門,二老做的就是照顧李玩。

一日三餐,苦口婆心,看似寬容,實為寵溺的隔代教育方式,使得李玩的性格中被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李玩的青春期寫照,是迷惘,孤獨,無人理解。

在這樣的基礎上,父親為李玩買了一條狗,想要彌補李玩。

從而,李玩的心理有了寄託。

因為喜歡物理,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本來,李玩的人設是可以獲得觀眾同情,產生代入感的。

可偏偏,曹保平和編劇焦華靜(曹導的學生)借用一件狗事,把李玩推向觀眾的對立面,把這個家庭的問題一步步暴露出來。

事情的起因,就在於爺爺一次買菜的時候,把狗弄丟了。

這次沒有一些關鍵劇透就不好寫了,所以沒看過的朋友,以下部分慎重。

****************************************

固然,丟狗讓李玩的內心很難受。

但是,隨著劇情畫面的轉換,難受的李玩,漸漸地成為了一個大人眼中不懂事的孩子。

這一幕:

爺爺奶奶和父親繼母坐在家裡,等待李玩回家,氣氛中帶有愧疚。

李玩回家後,繼母先是送上一雙滑輪,讓李玩開心。

可下一秒,李玩發現狗不見了以後,開始爆發。

這樣的爆發,是不管不顧不考慮家人,只想著自己感受的那種。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這樣的戲碼出現了:

----李玩大晚上出去找狗,爺爺不放心,出去找李玩。

結果,李玩無心之間,卻將爺爺推倒在地,爺爺傷了腳。

----後面的日子裡,李玩整天在家裡給老兩口臉色看,甚至是摔門不理人的事都做出來了。

連一開始幫著李玩說話的爺爺,此時也憤怒地說出:

我們在她心裡還不如一條狗了!

----還有一次,李玩出去遲遲未歸。

多年未出門的奶奶,大晚上到處去找李玩,人沒找到,奶奶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

此部分的關鍵劇透結束。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這就是一類中國式家庭以該特定環境背景下的教育悲哀了:

因為覺得虧欠李玩,所以家庭對她的放任(寵溺),使得李玩經常只考慮自己,任性妄為。

而這樣的任性妄為伴隨著的,是遇到問題後,大人又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孩子身上。

於是,李玩這類孩子會產生如此心理活動:

你們都只會罵我,說我不對,怎麼就沒有人能夠理解我?

這樣的教育方式,將李玩們養成了:

必有可恨之處的可憐之人。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按照曹保平的說法是:

(《狗十三》)表面上看它是關於成人和孩子之間愛、愛的方法、和溝通的電影。沒有惡人。有的只是各種誤會、不理解、及因此帶來的衝突。但其實不是。是暴力。

這種暴力,按照我的理解,它是一種以愛的名義,更多地從心理上給予擊打的暴力。

而且,它不是一下子爆發的。

而是力道逐漸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的爆發,一旦爆發,力度強大。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在這前半部分的觀影過程中,我甚至還一度地懷疑自己:

是不是我已經過了那個年紀,無法再從李玩這樣一個青春期少年的角度來理解她的痛苦,而是隻看到她的任性對家庭的傷害了?

始終,我是厭惡這部分的李玩的。

後來,我是這麼說服自己的:

有的事情,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前能被包容,如今就讓人厭惡了。

而李玩這樣的年紀,她都還沒有走出自己家庭背景的陰霾,又如何能夠理解這點,又如何能夠知道:

她已經長大了,不能再躲在自己可憐的家庭背景這理由身後了。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到了後半部分,曹保平和焦華靜下的刀,更狠。

儘管還是以李玩的故事為主線,可是,《狗十三》又從成人的世界裡,完成了一次對李玩的心理閹割。

這後半場,讓我覺得不舒服的,則是大人了。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後半部分關鍵劇透來了。

**********************

----起因,是父親終於告知李玩,她有弟弟了。

幾個事情就可以看出家人對弟弟的關注。

爺爺說,當時李玩的名字是亂起的,這回對男孩可得好好想想了,我看就叫昭昭吧。

----昭昭生日,親朋好友相聚飯店。

父親抱著昭昭,身後跟著李玩進入包間後,所有人都圍過來看昭昭,李玩被晾到一邊。

唱生日歌的時候,李玩已被擠到了人群的外圍。

李玩驚醒了:

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在家族中,她已經不是那麼受關注的孩子了。

她,已經失去了任性的資本。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後來的弟弟傷了奶奶,父親馬上過來哄哭著的弟弟:

沒人說你,沒人說你。

李玩:"昭昭應該向奶奶道歉。"

父親:"他還小,不懂事呢。"

這樣的現實敲了這個13歲女孩狠狠地一記。

李玩變了:

她開始妥協,開始道歉,開始掩蓋自己心裡的真實感受,用大人期望的樣子去包裝自己。

在她心裡,或許這是不得已的裝乖。

而在大人心裡,變成了:這孩子懂事了,長大了。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說白了,以前被捧在手心的李玩,如今在心理上,有了一種被放養的狀態。

----所以,她說平時看《時間簡史》,大人告訴她這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她也笑笑接受了。

----大人為她點了狗肉,她心裡極為厭惡,卻也勉為其難地吃下一塊,然後笑著說聲“謝謝叔叔”。

----在成人的世界裡,她還經歷了這樣一個事情:

父親告訴她:跟張伯的飯吃完我馬上就帶你去看天文展。

對著張伯,父親卻說:跟您吃飯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事。

大人們一個個觥籌交錯,講著自以為有水平的話,一旁的李玩卻焦急地看著時間,唯恐錯過了天文館關閉的時間。

卻沒想到,到最後換來父親一句:

在這裡聽你張伯講話,比看天文展有用得多。人的事還沒搞明白呢,還去管天上?

**********************************************

此部分劇透到此結束,後面再無劇透。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這就是成人的世界。

李玩的父親並不是那種在外面花天酒地的人。

他工作努力,他要賺錢養家,他要在成人的世界虛與委蛇。

李玩看到了這一點。

而李玩,也逐漸地走向了這個世界。

一個要在大人眼裡做聽話,懂事的孩子的世界。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成人世界的無奈與現實,使得人不斷地在改變自己以適應這個世界。

社會的規則是怎麼樣的,人就要去適應,這是生存法則。

而在這樣的生存法則下,人性中那真實的一面就要被蓋起來,這又帶著虛偽。

13,4歲的李玩或許很難理解:

到底是懂事的虛偽好,還是真實的任性好?

但她似乎也看到了,至少懂事的虛偽,是以父親為代表的成人在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而偏偏,父親又要靠這種懂事的虛偽,來養活家人。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所以呢,《狗十三》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它從青春的視角切入,卻一路走到了成人的世界裡。

《狗十三》的最後一場戲,李玩這個孩子和父親一起對著屏幕。

觀眾和孩子李玩一起看到,已經懂事的父親,在他的世界裡那脆弱的一面,以及生活中的無奈與自責。

只是,《狗十三》把這些問題擺出來了,卻也沒有給出答案。

這種問題,哪有那麼容易解?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狗十三》一開場,帶著牙套的李玩說出:

人在冬天,會忘記夏天的熱,在夏天的時候,又會忘記冬天的冷。


曹保平是這麼解釋這部電影的:

人太容易遺忘,並習慣規則。人類容易被成長的過程教化,所以我們要正視、反思過程中可能存在傷害的部分。


是了,從少年到成人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在成人的世界裡,忘記了少年。

用這個世界的話來說,就是被磨平了稜角。

但如果按照另一種話來說,或許是:

我們自己選擇了忘記與被教化。

此後,有一天成為父母的我們,或許還會以這個懂事的角度,去看待那還處於少年及未被教化的下一代。

孰好孰壞?呵呵,用懂事的話來說就是:介於兩者之間吧。

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豈止是一部青春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