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勢:尚能飯否?

騰勢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上一個特殊的存在。

2010年,戴姆勒和比亞迪按50:50股比成立了一家新的合資車企——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推出彼時中國市場首個定位中高端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騰勢(DENZA)。比亞迪汽車董事長王傳福曾將騰勢形容為“戴姆勒和比亞迪的孩子”,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出生的品牌”。

騰勢:尚能飯否?

王傳福對騰勢的評價並不是沒有道理。比亞迪是國內電動車技術最為成熟的車企之一,戴姆勒是世界知名豪華車生產商,說騰勢含著金鑰匙出生也不過分。

2014年,騰勢首款車型上市,續航里程達300公里,被稱為騰勢300,而同期其他電動車續航里程多在150-200公里,可謂“一個能打的都沒有”。2017年和2018年,騰勢400和騰勢500上市,但同級別其他車型續航里程的提升,使騰勢逐漸喪失優勢。而且,這兩款車型也僅是騰勢300的改款,除三電的優化和配置的更新外,造型幾乎沒有改變。

騰勢:尚能飯否?

從現在的市場表現看,當初備受矚目的騰勢顯然沒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2015年、2016年,騰勢300的年銷量僅為2888輛和2287輛。一款在售車型,兩千多輛的年銷量,騰勢成為當時全國69家車企銷量排名的倒數第一。騰勢500的上市也未能扭轉局面。2018年10月的銷量僅為3輛。

銷量傳導至品牌,最直接的表現是,2014年—2017年,騰勢汽車分別虧損2.6億、5.7億、13億、4.8億,年均虧損6.5億,坐實了“啃老”的名聲。

騰勢的潰敗,我們不妨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 造型不符合市場主流審美

騰勢罕見地選取了“兩廂半”設計,外形酷似SUV,實則尾部還有一個完全封閉的後備廂。騰勢在前端設計初期被定義為轎車,但是並沒有什麼成型的經驗可借鑑,基於調研結論,最終產品偏向了國人對空間的需求。

騰勢300車身長度4642mm,軸距2880mm,空間確實讓人驚喜,但其他造型為空間做了過多妥協。由於底盤需要佈置電池包,使得整車高度上升,儼然一副SUV水準。再加上密密麻麻的格柵設計,整體造型繁複,比例失調,過度挑戰了市場主流審美。後續改款車型上也未見任何修正,未免對當初的設計太過自信。

騰勢:尚能飯否?

2. 定價過高,產品力雖強但與售價不匹配

騰勢300和400的售價在40萬元左右,騰勢500補貼後售價為29.88萬—32.88萬元,該價格已經超過豪華品牌入門車型。6人評測小組對騰勢500進行過一天的試駕,其品控方面確實能夠體驗到戴姆勒把關的水準,領先國內其他電動汽車,尤其是一系列造車新創企業的產品。而且,NVH表現相當優秀。

但是,僅憑這些,難以撐起騰勢500的30萬元甚至40萬元的售價。

騰勢:尚能飯否?

3.車型單一,無其他車型進行補充

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創立至今已有8年,目前還鮮有一家車企能夠靠一款車型支撐如此之久。後期的騰勢400和騰勢500雖頗具話題性,但本質還是初代300的改款。除此之外,騰勢再未發佈過第二款車型,也罕有公開宣佈其品牌戰略。把全公司的命運押寶在一款車型上,相當冒險。

4.電池路線選擇失誤

騰勢汽車選用的磷酸鐵鋰電池,是比亞迪較為成熟的技術之一,同目前主流的三元鋰電池相比具有很多優勢:循環壽命長,能量衰減率低,受溫度影響小,製造工藝成熟,且碰撞後安全性在眾多電池中也是最好的,這為騰勢在C-NCAP電動車碰撞試驗中加分不少。

但是,磷酸鐵電池有致命的劣勢:理論能量密度低。騰勢500的電池能量密度為105.72Wh/kg,幾乎觸及理論密度的天花板。採用三元鋰電池的蔚來ES8電池包能量密度為134.68Wh/kg,且還有提升潛力。這意味著同樣的電池容量下,磷酸鐵鋰電池的質量更大。騰勢500的車重已達到2.1噸,未來如果想繼續提升續航里程,車重必將繼續增加。

目前,國內補貼政策按續航里程和電池能量密度兩個指標確定,眾多廠商紛紛轉向三元鋰電池,甚至比亞迪家族產品(秦EV450、秦Pro EV500、元EV360等)全都換裝了三元鋰電池。曾經的電池產業巨頭沃特瑪也因對磷酸鐵鋰路線的過多投入,對三元鋰的技術儲備不足面臨倒閉的命運。

騰勢:尚能飯否?

騰勢就產品而言算不得成功,但這並不能認定是比亞迪投資的不成功。畢竟在那個時期,任何企業對於電動車的發展方向還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雞蛋不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比亞迪作為國內電動車的先行者,與戴姆勒合作也是投石問路、降低風險的一種措施。

騰勢的例子為比亞迪自身在新能源的技術領域提供了更多可汲取的經驗,不管是早期的G6還是如今的王朝系列車型,均收穫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騰勢:尚能飯否?

至於騰勢自身,仍是比亞迪整體佈局中的一員。2017年比亞迪與戴姆勒繼續共同為騰勢增資10億元。即將進入2019年之時,電動車市場早已不是幾年前的局面,傳統車企的百花齊放,新創造車企業的雨後春筍之勢,競爭空前激烈。騰勢若想存活下來,需要從頂層戰略至產品矩陣,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真正瞭解消費者的需求,才能避免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6人評測組”背景介紹

基於獨創的體系,站在用戶的立場,通過專家的視角,透視不同的維度,CCA團隊“6人評測組”通過對新車型進行商品性評估,發現不符合用戶“審美”的問題點,提供改善建議,幫助主機廠設計研發、品控等部門改進車輛初期問題,最終實現“完美質量”。

“CCA” 是China Customer Audit的縮寫,即中國汽車用戶商品性評價。是一套整體解決方案,以大數據為基礎,以中國汽車“用戶聲音”模塊和“技術風險”模塊組成評價體系,包括營銷維度、抱怨投訴、裝配製造、安全法規等等。CCA團隊在進行評測過程中,每次最少安排6名或以上的行業專家參與,故稱為“6人評測組”。

(本期執筆人:崔笑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