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开国建立汉朝,刘秀完成中兴,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不能再兴大汉?

查伯


时代是进步的,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况且已经用过的套路不适合延续使用,后人会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来丰富自已的知识库,完备套路招数。

汉室江山数百年,中间有过波折,但也能重新焕发生机,奈何东汉末年实在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各路豪强争霸天下,人心早已涣散,不再思念。

否则汉献帝落魄,为何军阀们都视为负担,甚至认为汉家天子已经毫无价值。

要晓得,这般的见识虽然浅薄,可也反映了当时的一定程度民意,绝非毫无道理。

曹操反其道而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看清楚了,号令的是那些诸侯,目标是政治手段而而不是百姓。

重要的是曹操有实力,这才是焦点,他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涉及战乱,天子不天子,谁理会。

如果真如演义里所说,人心思汉,刘备何以如丧家之犬被曹操赶得如丧考妣,更是在奠定蜀汉而不能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传檄而定?

所以和秦末一样,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汉也失其鹿,天下逐之。

三分天下,曹操的基础非常扎实,刘备自然无法完成光复汉室的愿望。


鸿哥iouyh福小铺


在古代,总会有一些预言式的话得到印证,譬如说“代汉者当涂高”、“杨花落、李花开”之类的。这叫谶语,大概是蜀国的某位大臣(是谯周还是谁?),说过蜀汉不能复兴汉朝。其实,当时能看出蜀汉政权不可你能有大的作为,并不算太难,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点:

一、蜀汉的实力摆在那里。蜀汉的刘备虽然自称宗室,但他在三家里面的起点是最低的,而后蜀国的实力也是最弱的,不管是军事力量和财力,蜀汉都不能和魏国比。

二、天下的形势摆在那里。刘备入蜀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而孙权在江东的势力也很巩固,那时候,刘备甚至还没占领汉中。有人认为,刘备后来占领汉中,与刘邦当时当汉王的情形有些像,却不知道,刘邦当汉王时,天下因为项羽的分封,蕴藏的大乱。特别是项羽将三个秦朝的降将故吏封为三个秦王,这简直就是给刘邦打回关中留下了最好的机会。他们力量分散不说,秦人对这三个叛徒又很是厌恶。而蜀汉数度出子午谷争夺关中都不能成功,那是因为那时候曹魏在那里早已经是铁板一块儿了。《隆中对》两路争夺中原的计划固然高明,但也不是说肯定能成功,何况关羽丟了荆州,关中又是铁板一块儿,几乎注定蜀汉不可能在中原取得战果。

三、蜀汉的地形摆在那里。蜀汉被群山围绕,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从中国古代战争来看,除非能迅速夺取关中,出关以争天下,依靠蜀汉的地理条件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因为粮运太艰难,诸葛亮就吃这方面的亏。而且,蜀汉历来不产强兵,兵士能不能作战,在古代战争里有时候比带兵将领还重要。因为蜀汉的气候所决定,蜀汉本地兵的作战能力是比不过高大强壮的北方兵的。因此诸葛亮曾说他屡次北伐的理由之一,是怕刘备从各地收集的那些好兵全都死了,而自己还没出兵。

四、古人所信仰的天命摆在那里。这种东西对古人的心理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刘秀建立东汉,应了“刘秀发兵捕不道,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语。因此他即位后,大力推行这些东西,进行思想控制,说明东汉是受命于天的,因此当时的人都信这些。但汉家四百年的流言已经流传很久了,很多人信这个。显然西汉加东汉已经四百年了,于是有人把刘备和刘禅的名字拿来说事儿,认为蜀汉不可能复兴汉朝,这是和古人的知识结构和信仰有关系的。


星火辰


诚邀,如题。小编以为“时势造英雄”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换句话说,刘邦,刘秀,刘备这所处的环境不同,结果也不同!


刘邦很幸运

刘邦争天下时,秦末大乱,六国贵族纷纷复国,于是楚汉相争时,刘邦要面对的其实只是西楚霸王一个集团,其它几个国家对于项羽胡乱分封也是很不满,终于田荣杀田安田市自立齐王,刘邦乘着项羽北上伐齐,兵出汉中,联盟各诸侯夺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

再说刘秀,刘秀的对手也是更始帝,黄眉军等敌人,这些人并不是一个稳定的集团,刘秀也得以各个击破,最终中兴大汉。

那么刘备呢?

刘备的起点不行,注定了他的终点也不高。汉末诸侯争雄时,刘备不过一小小平原令,是兵不过三千,粮不盈千斛,没有条件为自己打下根据地来,等到他有了荆州后,北方曹魏,东方孙权都已经是稳定是几十年的集团,同心同德,百姓只知有魏,吴,不知有汉了,这时候想要一统天下,难了!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自秦统一六国后又一次陷入战火。作为大汉后裔的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可是蜀汉在三国之中享国最短,刘备之所以完不成复兴大汉的历史使命应有以下原因:



第一,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刘备的皇族后裔身份传到他身上时已经没能给他带来任何名利了。自创业之初就漂泊不定,蜀国的经营也是在其逝后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开始的。

第二,战略目的不明确。对于复兴汉室刘备心里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只知道联吴抗曹。后来被孙吴反戈一击,顿时蒙圈了。

第三,性格缺陷。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就将军务完全依赖于他,诸葛亮的建议刘备必然听从,尽管诸葛亮的建议往往正确。刘备性格优柔寡断,一意孤行,面对两位结义兄弟被杀不能保持理智,这是为君的大忌。

第四,军事战略失误。蜀国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人口最少,经济最弱,军队实力最弱。然而,在刘备问计诸葛亮的时候就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北伐时兵分两路。本来军力就弱,再去分散优势兵力,如何能抗的过实力强劲的曹魏。

第五,大势所趋。汉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分化严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万民对汉朝早已失去了归属感,渴望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来取代这个旧社会。所以,统一三国没有群众基础。


夜阑听史


说的直接点,刘备的能力没有办法和刘邦和刘秀比较,这里倒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问题。下面我就比较下,刘备与刘邦、刘秀的差距到底在哪儿。


薄弱的基础

说到基础可能很多人会说,刘邦一介布衣、泼皮无赖也能最后夺到天下,而刘备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能一统天下?诚然,刘备的出身要比刘邦好一点,但是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在刘备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了权力和地位。

且刘邦身边可谓人才济济,光是沛县的老兄弟,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就已经够替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反观刘备,身边武将只有关、张,谋士也不是顶级角色,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不具备与诸侯争雄的能力,直到刘备得到了徐庶和诸葛亮之后,才慢慢好转过来。



最后再说说刘秀,刘秀争雄天下之时,刘氏皇族并未彻底没落。正统思想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加之刘秀自身的军事素质和政治能力十分出众,因此一呼百应,更是创造了昆阳大捷这样军事战争史上的神话,就算没有云台二十八将,刘秀自己的领军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

对手的强大

我们受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的影响,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的经典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之中。而事实情况是,蜀汉除了这些人之外,基本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才。

反观曹魏和东吴,却是人才济济,其整体实力远远超过蜀汉。实际上,蜀汉是三国时期最弱的一个国家,这是正史给我们的答案。


刘邦所面对的对手除项羽之外,其他人皆被刘邦所收服,等于刘邦以天下人之力对抗项羽。刘秀争雄天下时,基本上就没有几个称为为英雄的人物,其中稍微杰出的人也都收入刘秀麾下,其中的杰出者合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隐忍的能力

说到隐忍之能,刘邦可以在剑指咽喉的时候,说出:“英雄何必为难英雄”的话,让丁公放过自己,刘秀可以在兄长刘伯升被更始帝杀害后,主动请罪交出兵权以自保,这都非常人所能做。



刘备尽管有隐忍之能,但他在关键的时候不忍导致了蜀汉彻底走向灭亡。这个转折就发生在夷陵之战,以关羽之死为借口,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从而彻底打破了三国之间的均势。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刘邦、刘秀、刘备分别是西汉、东汉、蜀汉王朝的开创者。刘秀和刘备都是刘邦的后代。三人都在乱世中,建立了不朽的工业,开创了自己的王朝,属于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刘邦开国建立汉朝,刘秀完成中兴,为何刘备却不能再兴大汉呢?我觉得还是个人能力和运气的问题。

首先说刘邦。刘邦的打仗水平,是挺一般的。韩信说他最多只能统率10万军队。事实上确实是这样。刘邦能够第一个攻入关中,灭掉秦朝,首先是靠项羽在巨鹿吸引了秦军主力,其次靠张良出谋划策。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率领五路诸侯、56万大军,趁项羽在齐国打仗的机会,抄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临危不乱,带领3万精兵孤军深入,星夜赶回彭城。刘邦和将领们还在彭城吃喝玩乐呢,项羽已经打过来了。刘邦军队大败,几十万人被杀,父亲和妻子都被俘虏。刘邦为了摆脱楚军的追击,逃跑途中三番两次将儿女踢下车子。后来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也是败多胜少,全靠彭越在梁地骚扰项羽的补给线,才能勉强维持。荥阳被攻破,部下假冒刘邦投降项羽,刘邦才能逃走。再后来,项羽败局已定。刘邦与韩信、彭越相约共同围攻项羽。但二人没有出兵,刘邦又被项羽打败。与匈奴对战的时候,匈奴设计,以老弱病残迷惑汉朝使者。刘邦中计,带兵冒进,被围在白登七日七夜。靠陈平之计,才得以逃脱。从此汉朝只能靠和亲来换取和平。刘邦一生的征战史,实在是惨淡。靠着善于用人、运气也不错,刘邦才能取得胜利、开创西汉王朝。


而皇叔刘备,打仗水平同样不咋样。刚出道的时候,皇叔在徐州与吕布作战,多次被击败,老婆两次被吕布俘虏。靠着曹操的帮助,才打败吕布,讨回老婆。后来刘备脱离曹操自立。曹操带兵攻打皇叔。刘备听说曹操来了,顾不得家人,仓皇出逃。这次,不仅老婆被捉走,关羽也被曹操生擒。再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刘备带领家人、部将撤退。曹操带领五千骑兵追击刘备。刘备顾不得妻子孩子,带着诸葛亮、张飞等几十人逃走。全靠赵云英勇,刘备的妻子孩子才脱离险境。后来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刘备为关羽报仇,带兵讨伐孙权。这次又被陆逊打败,病死于白帝城。纵观刘皇叔的一生,他的战绩跟刘邦一样,也是惨不忍睹。不论是刘邦,还是刘备,都是政治能力出色,善于结交英豪,善于用人。但他们都不是出色的军事家。

而汉光武帝刘秀,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军事家。


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王莽篡汉后,刘氏宗室失去爵位、封地,社会地位水平大幅下降。刘秀在家务农,与平民无异。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起兵。

刘秀第一次大显身手,是在昆阳之战中。当时,刘秀与几位绿林将领同在昆阳城。王莽的侄子王邑和王寻带领42万军队,号称百万大军,向昆阳方向进军。他们更有巨人和猛兽相助。昆阳城中,只有七八千军队。绿林将领看到敌军那么多,想逃跑。刘秀首先力劝众人留下。然后,带领13人,冲出重围,邀请附近的盟军前来助阵。王莽百万大军,对小小的昆阳城发动了进攻。他们站在云梯上,对城中射箭;城中军民出行,必须背负着门板。他们又挖地道,破坏昆阳城墙。绿林军顶不住了,请求投降。而王寻、王邑觉得,昆阳马上就要攻下了,受降的话,就没有军功了,所以拒绝受降。绿林军只好坚守。刘秀带领一千多人,出城迎敌。王寻派数千人对阵。刘秀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打退了敌军。其他将军收到鼓舞,也派兵来助阵。几路军队一起向前。当时,刘秀的哥哥刘縯,正率主力军队围攻宛城。刘秀假称刘縯已带领大军前来支援昆阳。刘秀军队士气大振,而王莽军队则士气低落。诸将继续进军。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冲击王寻、王邑的军阵,王寻被杀。王莽军队因失去指挥中枢而崩溃,向后退却。此时,下起了暴雨,河水暴涨。王莽军队十余万人溺死于水中。汉军大获全胜,而王莽则失去了自己的主力军队。很快,长安城发生政变,王莽被杀。

昆阳之战,是刘秀的代表作。此后,刘秀招抚河北地区。在这里,他消灭王郎势力,打败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后来,刘秀又亲征赤眉军,降敌十余万。历次战争中,刘秀都有着出色的发挥,堪称是百战百胜。

刘秀不仅是杰出的将领,还是一位出色的统帅。刘秀继位后,很少再带兵出战了,常常是坐镇京城,指挥部将。他根据部将的优缺点、对手的实力,派遣合适的将领去征讨。将领们将作战计划呈递刘秀,刘秀给与指导。如果部将听从的刘秀的建议,往往能打胜仗。如果没有听从,往往战败。刘秀是第一流的军事家。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能打仗的皇帝。

在乱世中厮混,军事能力是很重要的。三国中,最能打仗的是曹操,所以他的地盘最广、势力最大。刘邦不擅打仗,就压制不住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将;最终杀掉了他们,给自己留下了屠戮功臣的恶名。而刘秀善于用兵,很轻松的统一了天下。而且也不用担心部将谋反,功臣们都得以善终,刘秀也留下了忠厚之名。刘备不擅长打仗,大半辈子四处奔波,最后也只占据了四川这个弹丸之地。


胖波侃历史


刘秀,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之后;刘备,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之后。如果将这两位隔了近200年的景帝之后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既有趣又诡异的现象:二人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刘秀父母双亡,是叔父养大的;刘备父亲早亡,是母亲养大的。二人早年生活都很困窘,刘秀靠种地为生,刘备则靠织席、卖草鞋度日。刘秀和刘备都遇上了乱世,且都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复汉大旗……尽管两人是如此的相似,但结局却大不一样:刘秀复汉成功,建立了国祚近200年的东汉王朝,而刘备虽有卧龙、凤雏相帮,但至死也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再也无法成功光复大汉。原因究竟何在呢?

西汉末年,沽名钓誉、善于伪装的外戚王莽成功篡夺了西汉政权,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所谓的“新”朝。然而,此人泥古不化,竟想效法上千年前的西周改革。结果是越改越乱,币制改革搞得物价飞涨,百姓被迫以物易物;效法西周“井田制”,将私有的土地都改为归朝廷所有的王田,又侵犯了广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于是,新朝建立没多久,百姓便怨声载道,纷纷造起反来。

历史上曾有一句很有名的政治格言:“敌人所反对的,就是我们要支持的。”既然王莽反汉,反新朝的起义百姓便针锋相对的打起了复汉的大旗,纷纷拥立刘氏后人为皇帝。当时老百姓们之所以打复汉旗号,原因很简单:汉朝能让他们过安稳日子,但王莽却破坏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要想回到从前的生活,只能复汉。所以说,在新莽时期普遍心向刘氏的复汉大潮下,刘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昆阳之战,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不敌起义军两万人的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天下人心仍在刘氏一边。即使刘秀做不上皇帝,其他姓刘的宗室也会做皇帝。

历史的车轮走过近200年后,于东汉末年再度举起复汉大旗的刘备却面对着与西汉末年大相径庭的形势:此时,因民怨导致的黄巾起义虽被东汉王朝成功镇压,但普通老百姓早已对汉朝失望透顶。《三国演义》所渲染的百姓心向刘氏,无限敬仰刘皇叔的景象,其实不过是作者罗贯中的想象。如果百姓真的拥护东汉,会有数百万人规模的黄巾大起义吗?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意的其实并不是汉朝的存亡,而是只想混口饱饭吃,重新过安稳日子。这种日子既然东汉给不了,张角的黄巾军也给不了,那就只能向那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军阀们求取了。曹操也好、袁绍、袁术、刘备、孙权也罢,只要有人能给出百姓们想要的东西,百姓就愿意跟着他。所以,此时的刘备虽整日喊着复汉,但百姓们其实并不当回事。因为,此时的汉朝在他们眼中早已不值得信任,更不值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恢复。这一点从刘备伐东吴、诸葛亮伐魏的战争中就能看出来。当时,蜀汉的所谓“王师”根本就没得到东吴和魏国百姓一丝一毫的响应。

所以,在东汉末年的历史大舞台上,复汉自始至终都不过是刘备及其文臣武将的独角戏而已,不仅参演这场“大戏”的少,而且观众也廖廖无几。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备、诸葛亮等为数不多的复汉者老的老、死的死,他们独自进行的复汉大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凋零了。

刘秀和刘备复汉一成一败的历史向我们充分展现了人在天下大势面前的渺小。它雄辩地说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的观点从来都是荒诞不经的欺人之谈。“得民心者得天下”才是亘古不变的至理。百姓从不管你是汉,是魏,还是东吴,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个安稳日子。


观澜说史


从汉初到汉末,刘邦、刘秀和刘备三人都可谓是风云人物,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条件不同和自身能力不同,所以最终结局也各不相同。

先说时代不同。刘邦所处的时代,是秦统一六国之后不久,天下诸侯虽灭,但卷土重来的残余势力仍在,加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激起天下百姓的反抗,六国残余势力与反抗百姓的结合,为英雄创业形成了深厚而广阔的社会基础。所以刘邦能乘势而起。刘秀所处时代是王莽新政后期,又适逢天下旱灾不断,农民纷纷起义。天下人反对的是王莽政权,所以刘秀能够站在恢复汉室的道义至高点上号召天下,自然会得到响应,因势利导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刘备是处在汉朝行将就木的衰落阶段,人们已经对汉朝的统治失去了耐性,刘备兴复汉室只能是极少数人不合适宜的空想而已。

战略条件不同。刘邦和刘秀都是以中原地区为活动舞台,战备物资和兵员来源充足,这是取胜的根本。而刘备时期,中原地区被曹操所据,民风强悍,物阜粮足,进退有据。孙权虽然地处东南一隅,却是中国最为富庶之地,加上雄据长江天险,成不了大事,也可割地称雄。而刘备四处流浪,后来是在争夺了同宗的地盘后才得安身,这个地盘又多是偏远的山地,没有周旋的广阔空间,与魏、吴相比,最为局促。

战略格局不同。刘邦不论是走运还是偶然,先占据了关中地区,战胜项羽后,确定以西安为都城,据高临下雄视中原和东南地区。刘秀也是先在中原地区立住脚再争取陇右和西蜀地区。而刘备一开始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毛泽东曾批评隆中对时的诸葛亮,说他未出山就已经先输了。是有一定道理的。

团队能力不同。刘邦的团队中,聚集了萧何、张良、韩信等精英,斗的只是有勇少谋的项羽。刘秀起兵时生死弟兄虽然损失较大,但李轶、冯异等一直陪在刘秀身边。而刘备的团队,名将少而不能善始善终,后起之秀也中途夭折,只剩一个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最后活活累死。反观曹魏和孙吴,不仅良将谋士众多而后起之秀也不少,不论数量和能力,刘备绝非是曹魏和孙吴的对手。

综上所述,虽然刘备也是个英雄人物,但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力有不逮,虽然奋斗了一生,结局是一无所获。倒也因为逆势而起的经历和奋斗精神,一直被后世人所称赞。


梅园布衣


刘邦能建立汉朝,是因为扰乱天下的是秦朝,刘邦打着诛暴秦伐无道,为民请命的旗号,被天下人拥护,所以能建立汉朝。

光武帝刘秀能中兴汉朝,是因为扰乱天下的是王莽,当时人心思汉,厌恶王莽,刘秀乘民意起兵,所以能中兴汉朝。

刘备不能复兴汉朝,是因为扰乱天下的是汉朝本身,而不是别人,这就使汉朝这个招牌的号招力下降了许多。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重用宦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引发黄巾起义,更让汉朝在民心中失去了吸引力。桓灵二帝作恶太多,让刘备在光复汉室难度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聊天时总是叹息痛恨于桓灵了。能不恨吗?给自己找了多少麻烦。刘备诸葛亮曾经也想找人背锅,把汉朝的旗帜洗白,所以就把天下大乱的罪过推到宦官身上,董卓身上,王郎这样的无耻官僚身上,甚至往曹操身上推,想要曹操背锅。曹操吓了一跳,赶忙辩解“假如天下没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霸”,没有我,称王称霸的更多,天下更乱,这锅我可不背。曹操对刘备诸葛亮深恨之!大骂他们两个是无耻小人。

因此,刘备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但归服的不多,中原的人心都归服了曹操,江东的人心都归服了孙权,刘备占据蜀地,只能三分天下,不能统一天下,大汉失去人心,刘备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能再恢复往日荣光。


小杜笑看风云


王莽篡汉后推行的新政导致天下大乱,人心思汉,即使没有刘秀也会有其他刘氏宗亲打着汉室的旗号光复大汉,反观刘备,他已经不具备这个优势了,东汉的乱世是朝廷自己造的孽,黄巾起义就能说明天下百姓对汉室已经失望了,刘备光复汉室的口号号召力自然不会很强,而且当时北方以及江东在曹操和孙权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比之前烽烟乱起盗匪横行的时候好太多,百姓希望的是太平安定,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流血牺牲呢?,刘裕受禅后定国号为宋而不是汉,多少也能说明汉朝的金字招牌也不是那么闪闪发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